本文根據網絡資料整理而成
插圖來源於網絡
三十多年來,他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
很多攝影師並非一開始就從事攝影。在攝影之前,阮義忠也曾寫過詩,甚至寫過一些小說。三年兵役結束後,他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拍照。1975 年,轉到 《家庭》月刊擔任攝影師。阮義忠在雜誌旗下的專欄創作受到矚目,因為他的圖文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密切關注著臺灣地景與人文,後來被隸屬同公司的電視臺看中,改行拍攝紀錄片。「映象之旅」、「靈巧的手」等紀錄片的收視率非常高,但他並不喜歡做電視節目,「因為所觀察到的一切,還沒來得及消化,就必須立刻吐出去。換句話說,根本沒有沉澱省思的時間與過程。」
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阮義忠開始寫攝影評論文章,《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攝影美學七問》這三本在華人世界引起頗大迴響的書,就是在當時極具名望及影響力的《雄獅美術》雜誌上的連載集結。說起這些專欄大受歡迎的原因,阮義忠曾說:「那些文章會感動人的原因,應該是我並沒把它當文章來寫,而是將攝影藝術與人生最緊密的關係,用最淺顯的方式表達出來。對我來說,攝影就是把生命的熱度、生活的價值觀以及人類的生存狀態,作一目了然、直指核心的傳達。」
阮義忠曾自述道:「我們現在的生活經驗缺少觸感,想的、虛擬的較多。人們寧可在電腦上講來講去,卻很少面對面聊天。我覺得做什麼事情都不要那麼快,可以慢慢來,我何其有幸能從開始到現在都慢慢來,把工作變成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1992 年,阮義忠著手創辦《攝影家》雜誌。《攝影家》雜誌開辦後,就像是一個發光體或是磁鐵,把志同道合、具人道精神的世界各地攝影家吸引過來。憑著一股熱忱和對原則的堅持、質量的追求,阮義忠在《攝影家》上介紹了大量被低估的、被遺忘的攝影家。《攝影家》成為最早把中國攝影家推向國際舞臺的攝影雜誌之一。
多年的攝影生活使阮義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攝影風格和精神哲學。他的攝影作品大都是以沉重且富含深意的黑白為主。他說:「從按快門的一刻到一張照片的產生完全靠自己完成,帶給我的不只是手工藝的滿足,是每次洗照片時都可以回到按快門當下的那種感動,仿佛我又活過一輩子。現在我隔那麼多時間看照片,都感到與當年拍照的陌生對象又重逢了,我希望我的攝影還是停留在自己重新放大的黑白。」
他也認為,攝影不只是一個動作而已,而是所有的處理。「當我們把影像當做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那麼所拍攝的影像也就更貼近於現實,這也許對別人而言沒那麼慎重,但我對暗房是非常投入的。就攝影的靈魂而言,攝影是一項非要介入別人生活不可的行為,某種程度上就是揭露別人的隱私,因此,攝影倫理建立在尊重對象的根基上。」
「對我而言,攝影既是興趣和工作,也是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信仰。人性中的善面永遠吸引著我。」如今的阮義忠,依然在自己的工作室傳道授業,許多大陸年輕人受他的影響,在他的攝影課上學習用藝術之眼記錄中國的「人與土地」。
三十多年來,阮義忠已把攝影融入自己的生命。
作者簡介
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省宜蘭縣,22歲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攝影生涯。三十多年來,他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作品也成了臺灣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被譽為「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中國攝影教父」。
本期參與編輯
執行主編:邱木 圖片編輯:聆熙
文字編輯:沐生 排版設計: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