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了阮義忠一生的那張照片

2021-02-19 凡是攝影


 

| 凡 | 是 | 攝 | 影 

微信第一攝影脫口秀

不管你有多牛,千萬不要忘記是那些陌生的面孔成就了你的照片。

時長:07′13″


假如你還沒有看過癮,點這裡看往期1-77期視頻

支持凡是攝影 打賞本期內容

您的支持,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給凡是攝影打賞

(金額不限)

圖文版

如果你身邊沒有WIFI信號,不妨先看下面的提要

好片都有故事 凡哥講給你聽

今天我要講的這張照片

是臺灣攝影家阮義忠拍的

這張照片因為沒有名字

我們姑且稱它為《在河裡洗澡的老漢》

這張照片很難說它算是什麼名片

但是這張照片對阮義忠後來的攝影之路

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前幾年我在杭州遇到他的時候

他曾經說過這張照片的故事

我在此給大家分享一下

在講故事之前

先介紹下阮義忠這個人

阮義忠

阮義忠是1950年出生在臺灣

他沒有上過大學 只上過高中

後來當了幾年兵

退伍之後在雜誌社做編輯

後來從事攝影

他在中國大陸的影響

遠遠超過了他在臺灣的影響

為什麼呢

並不是因為他的照片

而是因為他出的兩本書

我這兒手上有一本《20位人性見證者》

《20位人性見證者》

當然你現在看到的這本不是他一開始出的

他一開始出這本書的時候是1988年

只賣17塊錢

薄薄的一個小冊子

《20位人性見證者》1988版

那個小冊子是我的啟蒙讀物

後來我才知道

中國攝影界有很多了不起的大攝影家 大人物

他們都曾經提到

被這本書《20位人性見證者》帶入了攝影之門

由此可見阮義忠對中國攝影界的影響

他獲得了一個美名 叫「攝影教父」

就是他把世界攝影那些重要人物

介紹給了中國攝影人

在這個方面講他貢獻重大

那阮義忠他自己也拍照片

他拍的比較多的是用搶救的心態拍那種鄉愁

因為他是五零年代出生的人

小時候是見過農耕社會的

後來臺灣經濟高速發展了

成為亞洲四小龍了

然後高速的城市化

慢慢地那種農耕文明就消失了

他是用搶救的心態去拍這些最後的農耕文明

他拍的那些照片譬如人和土地

阮義忠作品

或者是四方形的鄉愁 失落的優雅等等

都是在反映這樣一個主題

今天我要說的這張照片

實際上也是這樣一個主題

我已經不記得他是哪一年拍的這張照片

反正那時候他挺年輕

他說他那天騎了一輛自行車

挎著一個包裡面有照相機

從一個村趕往另一個村

那天天氣特別熱

起碼有37、38℃

豔陽高照曬的不行

他在路過一個村的村口的時候

看見村口有一個溝渠 水很清澈

那上面還有頂小橋 

溝裡有個老人家在那裡洗澡 挺涼快的

而且他再一看 

小橋後面還有田埂還有牛還有樹

他覺得挺好看的

一邊騎一邊想

剛剛那一幕真好 我應該拍

他就掉過頭騎回來

騎回來就想拍這個老頭

但是怎麼開口呢

你又不認識人家

而且人家脫的精光在洗澡

你怎麼拍

於是他就湊上去套近乎

老人家 水怎麼樣啊

老頭說 水好著呢

小夥子下來洗啊

他就衣服也脫了下去

在裡面洗著很舒服

因為天太熱

可是他一邊洗一邊在動腦筋

我跟他套上近乎了

但我怎麼拍呢

我還得快點

不然他先洗完上了岸

那就沒得拍了

他一邊洗還一邊在琢磨這個事情

迅速洗完後爬上岸

然後打開他的包

一邊開還一邊糾結

這怎麼拍

人家是光著身子的

就開始調照相機的光圈快門速度什麼的

在那裡調

他當時多了一個心眼

就是調的時候他沒有背著老人家

而是有意讓老人家看見他在擺弄照相機

他那意思就是說

你看見了 如果你阻止我

我就不拍了

如果你沒有強烈阻止

說不定我就能拍

就是這樣一個想法

照相機全調好以後老人家並沒有阻止他

乾脆就拍吧

端起來咔嚓就是一張

先拍了再說

咔嚓完了他就在想

我怎麼跟老人家解釋呢

老人家這時候說了

說了三個字:謝謝你

阮義忠當時被這三個字震撼了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老人家的這句話 

三個字影響了我後半輩子

咱們所有喜歡紀實攝影的朋友都知道

你拍陌生人的時候

多多少少有些尷尬

你想想看你把陌生人的形象拍下來

有可能你去獲獎了 你賣了照片了

你出了畫冊了

反正各種功成名就

那人家得到了什麼

如果那張照片把人家拍得特別美 

那倒還好說

萬一不是那麼美

別人心裡該怎麼想

所以我一直認為拍別人 

攝影這個事情對陌生人來講是種輕度的剝奪

尤其是沒有商量好之前

咱們紀實愛好者還不是那種拍模特的

花錢僱來的(模特)

真是一種剝奪

阮義忠當時也是面臨這樣一個問題

可是那位老人家為什麼會說「謝謝你」呢

因為老人家覺得城裡來的後生

照相機那麼貴 膠捲又那麼貴

很多大人物他沒有拍

美景他沒有拍 來拍我這個老頭

從這個角度上我謝謝你

這個就反映出當時那種鄉村老人的那種淳樸

這個打動了阮義忠

所以後來阮義忠把他的作品都定位為「禮讚」

他說他從來不去拍那些看上去不好的東西

他認為攝影就是一種肯定 而不是批判

如果照片會讓別人不高興

那他寧可不拍

他一直堅持著這個信條在攝影

當然這樣的信條和他介紹的

比如說黛安.阿勃絲 或是威廉姆.克萊因

和這些人恐怕就不太一樣

但是不要緊

只要你有自己的堅持 你就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好了

更多的照片 更多的故事

我們下期再講


END

● 本視頻、圖文系凡是攝影原創作品,歡迎粉絲轉發,媒體和公眾號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凡是攝影微信群已成立,需要加群的請聯繫微信號 antphotos 邀請入群。


支持凡是攝影 打賞本期內容

您的支持,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給凡是攝影打賞

(金額不限)

假如你還沒有看過癮,點擊這裡看往期1-77期視頻

【凡視】第78期-看看八十年前的觀念攝影

【凡視】第79期-信仰與自信

【凡視】第80期-婚禮有點累

【凡視】第81期-全球人民裸奔

【凡視】第82期-給蒙娜麗莎畫鬍子太過分,還是醬紫搞輕柔些

【凡視】第83期-祖輩的衣服我們不穿了



—【凡是攝影】—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關注)


| 帶你進入攝影大師的世界 |

加盟、投稿、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 Antphotos

查看「凡是攝影」各地QQ群號請回復「分站」

相關焦點

  • 《攝影世界》專訪阮義忠——「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他善於使用自己的才能,甚至已經在構思要賣自己品牌的咖啡。這個想法大概跟美國導演大衛·林奇在網絡上賣自己品牌的咖啡一樣,他們都樂於想要創造一個品牌,並成為自己品牌和喜好的推薦者、販賣者。阮義忠的2 本書《當代攝影大師——20 位人性見證者》和《當代攝影新銳——17位影像新生代》,在那個時代恰到好處地出現,將世界攝影大師和前沿新秀,呈獻給信息相對封閉的大陸攝影人。這2 本書,源自於阮義忠1980 年代在臺灣《雄獅美術》雜誌上連載的專欄,集結成書後在臺灣出版。跟在臺灣的反響不同,它們像一場颶風,席捲了當時的大陸攝影界。
  • 觀看|阮義忠—《鄉·親》
    會拍下一張照片已是有親了。對攝影家而言,被他拍下來的陌生人在某個意義下,都成了鄉親。-阮義忠本文資料與圖片來自《阮義忠:鄉·親》及網絡本文第一人稱觀點均為原創5年前在高雄的義大做交流生時,那會的老師推薦了一名叫做阮義忠的攝影師以及他的著作《攝影美學七問》,看完以後我便開始了解這位有溫度的攝影人。
  • 中國「攝影之父」阮義忠:他的35毫米人生
    在阮義忠最負盛名的一幅照片裡,一位臺灣布農族的老婦坐在相機前,她沒有明顯的表情,臉上只有沉默和平靜,但就是這張照片,讓臺灣鄉土文學家黃春明落淚。這幅照片就是阮義忠攝影風格的寫照:不美、平靜、帶著沉默的尊嚴。
  • 攝影人阮義忠,身心在同一處人才有歸屬
    他仍在自己攝影工作室內傳道受業,許多大陸年輕人受他的影響,學習如何用藝術之眼去記錄中國。工作室中,畫冊、唱片佔據書架。阮義忠說,萬不得已時,書還要讓位於唱片。他對藝術感覺的敏銳與自信,巨細靡遺地貫穿於日常生活的細部。當然這不是一種嚴酷的取捨,只是一種生活情趣。▲阮義忠攝影工作坊阮老往來於各城市之間,開辦課程、講座。
  • 【對話阮義忠】一切鏡像都映出自己的心像
    跟二哥一樣,在長大的過程中,阮義忠也一直害怕自己的一生都會被拘縛在這個沉睡已久的小鎮裡。  阮義忠的四叔是家族裡最特立獨行的人,在村裡第一個擁有照相機、摩託車,甚至還組織了一個小型爵士樂隊。直到現在,阮義忠都記得四叔那部相機是日本出產的Yashica D。
  • 阮義忠 | 行走 · 攝影藝術
    本文根據網絡資料整理而成插圖來源於網絡三十多年來,他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很多攝影師並非一開始就從事攝影。在攝影之前,阮義忠也曾寫過詩,甚至寫過一些小說。三年兵役結束後,他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拍照。1975 年,轉到 《家庭》月刊擔任攝影師。
  • 阮義忠: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一)
    阮義忠的臉很溫和,同時散發著讓人不容質疑的自信。見面不久,我便有此強烈的感覺。 在臺北市北投區奇巖捷運站附近的一棟閒置工廠廠房內,我很順利地找到了阮義忠的工作室。未到二樓,便一眼望見樓梯轉角處的牆上,貼滿了《攝影家》雜誌的各期封面。
  • 從一而終,不隨波逐流,阮義忠堅持攝影師的初心
    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宜蘭。作為一名攝影師,在數碼攝影盛行的當下,他堅持使用膠片,進暗房衝洗照片,像執行一種古老的儀式,甚至帶著一種宗教情懷。他說自己是一個從一而終的人,不會被流行所左右,第一天端起什麼型號的相機,用了什麼衝洗藥水,幾十年便認定是它,就像一輩子只選一個老婆。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作品:馮君藍《微塵聖像》(組照40張)
    《微塵聖像》創作自述作為一個掙扎中的基督徒,隨著年事增長,我愈意識到不獨我,而是整體世界,乃存在於聖經那宏大的、一以貫之的歷史敘事,及其表徵的漸進啟示當中。借著聖經這面鏡子,我見識到人所承載那不能自足、猶然模糊,有待澄清的上帝形象;借著聖經之中那一幕幕從創世紀以至啟示錄,從亞伯拉罕以至耶穌基督,燃燒生命掙扎演出的歷史神劇,通過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子孫卑微的身影,啟示出隱蔽的上帝自始至終的臨在。足以安撫我等宇宙的遊子,被賦予永恆意識的有限存有,一直以來不曾止歇的存在焦慮與困惑。
  • 阮義忠談攝影|感動人的東西會持久
    好看的照片不一定是好照片,可能只是膚淺的不失敗的照片而已。拍攝不失敗的照片,曾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線、構圖要對,底片拍好了,衝洗和放大過程都可能出現失誤,所以每個關卡都要很謹慎地對待。在阮義忠看來,這個態度是深度的前提,
  • 阮義忠的人文精神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內容主要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請點擊(本號可獲微量收入)由於暑期工作原因,7月,8月更新頻率會下降阮義忠先生是最早與大陸接觸的臺灣攝影家之一
  • 《攝影之聲》首次公布阮義忠鏡頭裡的日本1982
    日製汽車席捲全球照相工業重鎮由西方轉往東瀛」正值照相產業興起的年代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讀______________圖文/阮義忠節選自《攝影之聲》攝影四十多年,家中那一整面牆的影像檔案,除了已出書的,其他多半只標了年代,拍攝日期與地點均尚未梳理
  • 2018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揭曉:一千多組作品選出十五組
    2018年5月25日早上9點,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工作在蘇州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舉行。評委們經過兩天的細緻評選,從符合徵稿要求的1047組作品中共評出15組獲獎作品。△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現場△ 阮義忠伉儷與評委合影。
  • 阮義忠|不再做「拓荒者」,卻從未停下腳步
    ,阮義忠臺灣故事館創辦人。六年前恰好也是這個季節,在剛剛冷下來的常州,第一次見到阮義忠老師。他在致力於發掘新銳攝影師的「色影無忌」賽事擔任評委,抽空和我們吃頓工作早餐。飛雪老師、梳子姐姐和我組成了「粉絲團」,惴惴又興奮地期待著。阮老師背著相機出現在門口,張望一番才發現我們仨,一臉驚訝地落座,第一句話是:你們怎麼都這麼小!阮老師說因為自己年紀大了,看誰都覺得像小朋友。但在我們看來,他才是最「年輕」的那一個。
  • 攝影人文獎,跟隨阮義忠尋找信仰
    ① 不限地域,兩岸三地、乃至全球華人攝影師均可投稿;② 不限年齡,符合當地法律規定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可投稿;③ 富於人文精神的攝影作品,包含紀實攝影卻不限於紀實攝影,任何攝影手法,只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的攝影作品均可參加;④ 每組作品須提交20-40張照片(格式為jpg,像素大小2MB內,最長邊像素1500-2000)、創作自述500字內、個人簡歷500字內;入圍後需要原尺寸圖片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圓滿落幕 呂廷川《華不注》榮獲大獎
    阮義忠老師上臺致辭,並感謝創立人文獎以來給予慷慨協助的機構及個人。他提到:「如果沒有攝影,我就像一個活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裡的藝術家,是相機改變了我的下半輩子。創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的初衷,是希望它成為一個提升華人攝影師們的推手。在人文獎中,每一位攝影師都非常重要,每一組入圍的作品都很優秀,難以抉擇。但這畢竟是攝影比賽,是比賽都會決出名次。」
  • 阮義忠:我警惕成為一名自私的藝術家
    1975年我去了《家庭》月刊做攝影師,一個人拿著《臺灣全省客運車價目表》,去喜歡的地名或者隨意地搭到客運站終點,很孤獨很天真地旅行了六年,走遍了臺灣的每一個鄉鎮,寫了六十幾篇遊記,拍了上萬張照片。我在這上萬張照片中看到了臺灣鄉土社會裡人與和土地的關係——人在土地上成長,長大了要勞動,跟土地產生情感和信仰,最後又回到土裡去。
  • 都市漫遊者阮義忠:拍攝臺北就像在速寫簿上塗鴉
    這無疑是自謙的,就像他在那本「塗鴉集子」開篇所引用的:為一座城市造像,是件永無止境的事。如果開始嘗試去做,本身即是犯了自視過高的毛病。即使這一努力會使自己對事情的真相有所體會,但它只不過是城市的一則謠言罷了:沒有意義,也不會流傳下去。他沒有賦予自己十幾年的工作以崇高的意義,但我們卻能從這些當時稀疏平常的百姓生活裡一窺城市的風雲變化。
  • 獎項|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2016年3月於臺北阮義忠接受《一條》採訪 - 2005① 不限地域,兩岸三地、乃至全球華人攝影師均可投稿;② 不限年齡,符合當地法律規定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可投稿;③ 富於人文精神的攝影作品,包含紀實攝影卻不限於紀實攝影,任何攝影手法,只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的攝影作品均可參加;④ 每組作品須提交20-40張照片(格式為jpg,像素大小2MB
  • 阮義忠: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而自拍是對鏡自憐
    雖然手上有「警備總部」的批准公文,但阮義忠仍然被擋在外。就在必須交出所有裝備方可放行的點收空當,在地平線發生了他誓必要冒險搶拍的畫面:一排村民在比賽,看誰的筋鬥能翻最多次。「在按快門的那一瞬間,我心中發出了一個祈禱,『老天啊,請幫忙!』」阮義忠在現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