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攝影家阮義忠
近期在《攝影之聲》公布了
他1982年在日本拍攝的系列照片
「在三、四十年前
日本是先進、優雅、精緻、美好的代名詞
川端康成早就拿下諾貝爾文學獎
日製汽車席捲全球
照相工業重鎮由西方轉往東瀛」
正值照相產業興起的年代
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讀
______________
圖文/阮義忠
節選自《攝影之聲》
攝影四十多年,家中那一整面牆的影像檔案,除了已出書的,其他多半只標了年代,拍攝日期與地點均尚未梳理。唯一的例外是日本,樣片上清楚寫著」1982年1月28日 至 2月10日「。那是我第一次踏出國門,後來去過的許多國家,相關資料就只能儘量回憶、大致判斷了。
三十多年前拍的這些照片幾乎沒發表過,現在整理出來展覽、出書,感覺好像是新創作。《日本,1982》的60張照片是從十九卷35mm底片中選出來的,一卷36格,兩星期旅途總共按了684次快門。
那年頭離開臺灣不容易,一般民眾直到1979年才能赴海外觀光,男性公民還得服過兵役、年滿三十。好不容易盼到而立之年,又過了七百多天才終於趁春節跟兩位朋友出去闖一闖。回頭城老家吃過年夜飯,初二陪太太回娘家,初四便直奔機場,飛往東京。
一切都新奇,所有景物都想拍。久居小島的我像脫籠的鳥,渾身上下充滿了喜悅,從沒那麼自由奔放過!深夜抵達東京羽田機場,飛機還在滑行,已能看到舷窗外的雪像小白花一樣緩緩飄落。寶島四季如春,光是這一景就夠我興奮了!
」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日文書籍「
我出生時臺灣已光復很久,但日本的殖民影響仍處處可見。很多小孩的乳名都是日語發音,父執輩大多受過日本教育,平常聊天經常閩南語、日語交雜,有的日文還更好,不滿現況時便埋怨國民政府,懷念從前種種的好。
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日文書籍,頭城老家的祖昔就有四叔、五叔積累的一大堆。童年翻看那些雜誌,每張圖片都好像在告訴鄉下小孩——日本就是「上等」。少年時期喜歡看書,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正當紅,文藝青年若沒讀過這兩人的著作,簡直就是羞於啟齒。一少一老先後自殺,竟也迷惑了一些人,以為尋死就是殉美、殉道。
在三、四十年前,日本是先進、優雅、精緻、美好的代名詞。川端康成早就拿下諾貝爾文學獎,日製汽車席捲全球,照相工業重鎮由西方轉往東瀛,媒體三不五時就有日本商人併購歐美企業的消息。攝影界受到的重視也令人羨慕,紐約現代美術館辦過土門拳、東松照明、森山大道等十五位攝影家的〈新日本攝影〉展,日本全國發行量第二的〈朝日新聞〉也有興趣出版〈寫真選書〉套書。而我在《漢聲 ECHO》雜誌工作時剛開始接觸相機,社裡訂閱的日本《太陽》雜誌就是我閱讀圖像的入門書。
也因為如此,再加上距離近、公共場所普遍沿用漢字,第一次出國選日本再順理成章不過。毫無出國經驗的我,一切聽朋友安排,全程造訪東京、茨城、京都、福岡四處。首先在東京待一星期,下榻處為臺灣同胞開的旅舍,陳設簡陋到可怕,感覺不像旅遊散心,倒像落難。那趟日本之行所拍的照片,我最喜歡的一張便是此景。看不出是在日本,也認不出是何所在,只有我自己知道是那間廉價民宿。三人擠在四個榻榻米大的通鋪,除了床墊什麼都沒。睡在這裡,坐在這裡,衣服、毛巾掛牆上;廁所、浴室在走廊,跟別人一起共用。
壁上貼著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目擊的地球初昇,有點詭異,讓我幻想自己是孤獨的太空旅人,海報上的點點刮痕即是宇宙星辰。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次旅行也彷彿到了另外一個星球,無論周遭環境或友人的情緒反應都讓我倍感陌生。雖是三人同行,卻總感覺孤獨一個。
有天逛到原宿,見一群年輕男子佔據車道,蹲在地上吶喊不止。這樣的舉動在今天並不稀奇,但在當年,如此粗暴的情緒、表情、動作、聲音,著實讓我覺得是離經叛道、不可思議。日本人不是含蓄、拘謹、有禮、自律嗎,怎麼會這樣?
當時的東京已是高度現代化的亞洲中心,正值黃金歲月的他們,行為卻像蠻荒時代的原始人,孤立無援,只能拼命向遠方求救;又好像發春的動物,無法自己地嘶嚎。我不知道他們為何訴求,直覺認為,衣食無虞,倒讓年輕人開始覺得空虛,失去方向!
」見到我胸前的相機,他竟然態度大變「
接下來,終於去了我此行最想造訪的城市——京都。在當地的一座公園裡,一對穿著傳統服飾、正在擺姿勢拍照的新人吸引了我。後來才曉得,日本人結婚禮儀繁瑣,有神前式、佛前式、教會式、人前式,相關產業特別發達,就是經濟再不景氣,這行也是一支獨秀。結婚在日本不僅是典禮,還是一輩子就只有那麼一回的集中投資,新人們寧可貸款、舉債也要把婚禮辦得時尚又風光。
那天,雙方親友盛裝陪伴在旁,拍合照的陣仗可大了,攝影師把所有行當都帶齊了,120相機不用說,連4×5也都架起來伺候著。我當然不能錯過這些鏡頭,誰知攝影師卻很不高興,老遠用手指著我大聲呵斥。見我不為所動,快步逼近,似乎想動手阻止。奇的是,見到我胸前的相機,他竟然態度大變,不但九十度鞠躬,還比著手勢直說「どうぞ(請)!」
原來,這位攝影師竟因器材而判斷我是行家。當時的我拍照也才七、八年,只不過是用了世界大師們慣用的相機,技術說不定還沒他好咧!這也反應了日本人對專家的敬重,以及各行各業的明顯階級觀念。
在京都的大街小巷都看得到古老的唐風建築,整個國家一方面朝現代化快速發展,一方面又將傳統保留得這麼好,真是令人敬佩。在照片裡,只有新郎的髮型透露了這是二十世紀,否則,整個場景還真像是幕府時代的江戶。以這麼傳統、古典的方式構圖,是因為不想刻意強調什麼,就讓對象以純粹的自己表白吧!
在京都既碰見婚禮,又撞到喪禮。我站在三位弔喪的人之間取景,捕捉到的身影各為側面、正面與背面。想來他們與亡者的因緣、情誼也各不相同,一言難盡。
我崇敬的幾位攝影大師都拍過喪禮,如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 1951年的《西班牙鄉村》、約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 1963年的《吉普賽人》。面容祥和的往者周遭圍著哀慟的家屬,整個景象讓人覺得死神就在每個活人的臉上。
最擒我心的,就是昂利‧卡蒂-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66 年於日本拍的」歌舞伎演員的喪禮「。五位服喪的婦女身著黑衣、面容哀戚,在畫面中各據一方,有的默禱、有的拿著白巾擦淚。背景白漆寫著」告別式「字樣,每個人的眼睛都剛好閉著,彷彿感應到亡者的靈魂在她們之間穿梭,不忍離去。
遇到相仿的攝影主題,我就會想了解,大師們是怎麼看、怎麼想的。儘管表現手法或多或少受到他們的影響,但一張作品的形成,畢竟不是攝影人能完全作主的。鏡頭前的人、事、物各有來龍去脈,會自己說話,攝影人只是見證者,主要任務就是將他們要說的話表達地更清晰、動人。
行程的最後一站福岡有個天然良港博多,自古即為日本重要的國際交流門戶,蒙古人兩度入侵都是從博多灣登陸。此地與中國的淵源不淺,西元一世紀,有位國王受過漢光武帝冊封,授與「漢委奴國王」金印。西元十二世紀開始與宋朝貿易,十三世紀有位曾至宋朝取經的聖一國師,在活躍於博多的宋朝商人謝國明幫助下,於福岡設了承天寺。
日本之旅結束後,我一回家就先放了幾張比較喜歡的照片,其餘就擱在檔案中。一晃三十多年,之前從沒想過編輯、展覽,最近仔細整理,把挑出來的影像全部重新放大。在工作過程當中頗為感慨。當時的我,實在是太年輕了;而那時的日本,如今還找得到嗎?
有一張作品左看右看,就是想不起來是在哪兒拍的。再三端詳、比對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清水寺!時代的腳步真是太快了,地球的各個角落都在變,同質化現象愈來愈明顯,再美的地方,遊客一多便盡顯庸俗。
先前之所以疑惑,是因為照片上只有三位遊客。記得兩年多前造訪,用廣角鏡頭取景,無論相機朝向哪裡,都至少會框住幾百個人頭。三十年前的清水寺讓我沉醉於唐代的氛圍,如今倒感覺像是古代陳設的情境旅遊場。
《日本,1982》的這些影像是我海外行腳的一站,對扶桑人士來說,或許也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追憶吧!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第五季廈門站
即將截止報名
【報名方式及學費】
學員須在快拍快拍網阮義忠攝影工作坊頻道提交一組(10-20張)作品及闡述,標註所在城市。由阮老師最終確認入選名單。
【學習相關費用】
工作坊將收取費用7000元(包括暗房材料費及場地水電費用等),交通食宿自理。
【成果展示】
工作坊學習結束後對學員進行授證、獎勵,並舉辦學生銀鹽作品展。
【主辦方】
快拍快拍網 7788文化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工作坊報名頻道哦
第五季長沙站花絮
阮義忠,臺灣著名攝影家,一直堅持以人文主義視角記錄臺灣。1992年創立《攝影家》雜誌,著述《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攝影美學七問》等對大陸攝影影響深遠。
往屆杭州站課表,可供參考
聽說快拍快拍APP出新版了
有趣的人都在用哦
童年小築快拍美食大賽正在進行哦
詳情請登錄www.kpkpw.com
_________________
點擊以下關鍵詞 直接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藝術攝影 …… 攝影乾貨 …… 構圖 ……
王文瀾 …… 中國攝影家 …… 瑪麗·艾倫·馬克
馬丁·帕爾 …… 喬爾·邁耶羅維茨 …… 郎靜山
呂厚民 …… 寶麗來 …… 好書推薦
寇德卡 …… 羅伯特·弗蘭克 …… 優素福·卡什
胸部 …… 小姨子 …… 全家福
「快拍快拍」正在舉行 #我的年度十大照片 #旅行快拍 #給拉黑一腳 # I love my city 等活動,獎勵有各種驚喜,歡迎參加~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工作坊報名頻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