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談攝影|感動人的東西會持久

2021-02-19 上海譯文

因為被浙江大學的吳毅強教授批評為「媚俗」,阮義忠的攝影觀念在網絡上引起了大討論,面對質疑,他相信時間是最好的裁判,「感動人的東西會持久」。

阮義忠:感動人的東西會持久

文|韓見 編輯程曉筠

原刊於|外灘畫報(微信號:the-bund)

- 聲明:感謝允許轉發,轉載先請私信聯繫 -

阮義忠常常慶幸自己生對了年代、生對了地方。我是生長在臺灣的華人,沒有經歷戰亂和文革,白色恐怖時期還是個小孩。懂事之後,臺灣經濟大發展,社會可以容納不同的價值觀,精神上和世界是接軌的,我可以發揮所長。


阮義忠創辦的《攝影家》雜誌、編寫的著作《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和《當代攝影新銳:17 位影像新生代》對如今活躍於各行業的中國新生代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來說是啟蒙性的讀物。不僅如此,他自己的攝影集《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臺北謠言》和《四季》,也都是人文攝影的經典之作。


23 年前,阮義忠就攝影的美學問題與陳傳興、漢寶德、黃春明進行了 7 場對話,結集而成的《攝影美學七問》最近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此書是與《當代攝影大師》和《當代攝影新銳》齊名的論著,重讀時,阮義忠最感到欣慰的是其中的內容仍然經得起考驗,這也使他更確信忠於內心的陳述無所謂新舊,永遠能給人以啟發


《攝影美學七問》的寫作出發點是一個可算終極的疑問,即攝影是否能做到其他媒體做不來的事。從銀鹽到數碼、從黑白到彩色、從純粹記錄到觀念圖示,這確實是攝影誕生近兩百年來,熱愛它的人不可能不面對的問題和困境。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攝影就無法作為獨立的藝術而存在,它最初是繪畫的素材,如今也許是當代藝術的素材。尤其是當手機取代了相機,徹底摧毀了攝影的技術門檻之後,不說藝術,拍照已經淪為連創作都不是的日常動作了。

▲《攝影美學七問》阮義忠 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年 1 月出版

赤誠如阮義忠,在洋洋 10 萬字的討論之後,仍然相信攝影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媒介,依然是世界的證據。他不認為技術的發展會消解攝影的藝術本質,只是說如今草率拍攝的大量照片不是藝術:手機絕對方便的記錄功能使人更容易捕捉到瞬間即逝的畫面,可是它太快了,就像每個人都會講話,但不一定每個人的講話都是藝術,大部分話語只是傳遞信息而已。他擔憂的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創作態度,影像寬度越來越大,可是深度越來越不夠:好看的照片不一定是好照片,可能只是膚淺的不失敗的照片而已。


拍攝不失敗的照片,曾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線、構圖要對,底片拍好了,衝洗和放大過程都可能出現失誤,所以每個關卡都要很謹慎地對待。在阮義忠看來,這個態度是深度的前提,以前再不好的照片,也不會爛到哪裡去,比現在漂漂亮亮的照片看起來都要有深度,因為那是謹慎的、虔誠的、全力以赴的觀看。現在所有技術的一部分都由機器代勞了,不需要學習、判斷,因此製造了一大堆影像。態度變了,所以看不到事情的意義之所在,而只看到了表象,這才是藝術最大的敵人。

近兩年,阮義忠在各地開設教授暗房作業的攝影班,並不僅是為了傳授技術,也不是強調攝影的宗旨,而是想讓年輕的攝影師體會從膠片到照片的全手動過程,從而回歸攝影應有的態度。他希望自己教過的學生成為種子,讓認真的態度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阮義忠傾向於把紀實攝影與觀念攝影做一個大致的區分,那些純粹擺拍的照片大部分不在他關於攝影美學的討論範疇之內,他更喜歡直接的攝影。藝術家會通過虛構的真實來服務觀念的世界,而攝影的本質是自己與外界的關係。他的攝影美學是攝影應該帶給人家溫暖的影像,透過影像喚起希望的感覺現實已經夠殘酷了,為什麼要帶給人家絕望和傷痛呢?哪怕是絕望和傷痛,也要看到救贖和希望。


他始終不渝地強調攝影的人文性,反對人的物化,用不因為手持相機就高於別人、他物或任何存在的信條要求自己和其他攝影師。他最喜歡的攝影大師是安德烈·柯特茲(Andre Kertesz),因為他的影像最平淡,可是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了最窩心的內容

他還喜歡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的浪漫主義,無論面對的世界多麼灰暗,還是拍出了溫暖,當然還有最懂得在日常中看出趣味的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由於在好幾個攝影比賽中擔任評委,阮義忠對大陸的攝影界越來越熟悉,談起喜歡的攝影師,呂楠、劉錚、榮榮、駱丹、阿鬥、塔可、張晉都是脫口而出的名字,而這些名字對應的影像作品,無疑都在某些方面印證了他的美學觀念。


不久前,因為被浙江大學的吳毅強教授批評為媚俗,阮義忠的攝影觀念在網絡上引起了大討論,面對質疑,他相信時間是最好的裁判,感動人的東西會持久

坦白說,阮義忠肯定不是如今最具洞見的批評家,但是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一個沒有童年陰影的人,為何會真誠地擁抱人性和溫暖的日常。就像他自己說的:我生長在宜蘭,農業社會的傳統倫理道德還沒有被扭曲和斬斷,我有最好的養分去抵抗現在和稀泥的世界。他覺得人類的童年已經隨著 20 世紀的終結而終結了,因此他在 1999 年舉辦了四個展覽以告別人類的童年,很有幸,我的照片保存了人類的童年

(本文原標題為:《人類的童年,已經隨著 20 世紀的終結而終結》)

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

文藝連萌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相關焦點

  • 阮義忠 | 行走 · 攝影藝術
    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阮義忠開始寫攝影評論文章,《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攝影美學七問》這三本在華人世界引起頗大迴響的書,就是在當時極具名望及影響力的《雄獅美術》雜誌上的連載集結。說起這些專欄大受歡迎的原因,阮義忠曾說:「那些文章會感動人的原因,應該是我並沒把它當文章來寫,而是將攝影藝術與人生最緊密的關係,用最淺顯的方式表達出來。
  • 攝影人阮義忠,身心在同一處人才有歸屬
    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宜蘭縣頭城鎮,當代著名攝影家,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曾創辦《攝影家》雜誌,著有《當代攝影大師》《人與土地》《失落的優雅》《行·影不離:阮義忠的旅行手札》等作品。
  • 《攝影世界》專訪阮義忠——「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我問他喜歡哪一種類型的音樂,他的回答重點則放在影響力上,「說到音樂,我要去大學教音樂都可以的。直到晚上,阮義忠在他住的酒店房間裡,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說:「我看過你的書,這次展覽是我辦的。」給他打電話的,是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的兒子楊紹明。在隨後的幾天裡,阮義忠在北京受到熱情招待。他被請去天津,參加一個展覽的開幕式,期間都跟楊紹明同住一個房間。
  • 閱讀當代攝影 : 阮義忠、劉錚、林青松解讀當代攝影
    攝影,是時代的眼睛。在現代科技和各種工具的推波助瀾之下,當代攝影的發展愈發蓬勃和多元化。臺灣當代攝影家阮義忠,如何從策展人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攝影?中國攝影家劉錚,講述攝影如何影響和改變大家的審美?【沙龍信息】主題:如何閱讀當代攝影對談嘉賓:阮義忠、劉錚、林青松
  • 2018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揭曉:一千多組作品選出十五組
    2018年5月25日早上9點,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工作在蘇州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舉行。評委們經過兩天的細緻評選,從符合徵稿要求的1047組作品中共評出15組獲獎作品。△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現場△ 阮義忠伉儷與評委合影。
  • 獎項|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她還受邀成為2011年平遙攝影節學術展策展人,並擔任多個攝影工作坊的講師以及攝影比賽的評委。近年阮義忠先生的身影頻現大陸。從2013年開始,他在臺灣及中國大陸各城市開設工作坊,小班制(每期7-10人),傳授美學理論之外、手把手教習傳統暗房技術,期間展覽、講座活動不斷,與內地學員接觸頻密。亦常有機會參加各地攝影節、擔任各項攝影比賽評審。
  • 攝影人文獎,跟隨阮義忠尋找信仰
    近年主要展覽(作品成系列完整呈現的重要的展出):2007,《夜間動物園》,北京百年印象畫廊;2008,《三峽》,上海美術館(收藏);2008,《紙人》,上海比極影像畫廊;2009, 《紙人》,法國翁福勒第13屆國際攝影節;2010,《重慶的三洞橋》,《從平遙到大理——南方十六人》群展,大理國際影會;2010,《中國新聞》,《中國景》群展,廣州時代美術館;2011,《神州》,《中國風景》第二回展,北京
  • 中國「攝影之父」阮義忠:他的35毫米人生
    阮義忠作品   「那個時候為了想要了解攝影世界,我就開始大量閱讀世界的攝影期刊。有些書刊文字的介紹是英文的,還好我太太是外文系的。如果那個時候娶錯了老婆的話,大概就沒有今天了。」   在阮義忠最負盛名的一幅照片裡,一位臺灣布農族的老婦坐在相機前,她沒有明顯的表情,臉上只有沉默和平靜,但就是這張照片,讓臺灣鄉土文學家黃春明落淚。這幅照片就是阮義忠攝影風格的寫照:不美、平靜、帶著沉默的尊嚴。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之後為約請各方評審探求建議,阮義忠先生更是親身赴會。現列初審評委七位:秦偉、沈昭良、晉永權、顏長江、傅擁軍、嚴志剛、任悅;終審評委四位:布萊恩・坎貝爾 (英)、阮義忠、陳丹青、呂楠。 我一直認為,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也就是向外觀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捕捉,把意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文學、藝術的價值正是在此:讓別人的生活經驗成為自己的成長參考,然後把刻骨銘心的領會表現出來,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鏡。有人共鳴的世界才是溫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
  • 阮義忠: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而自拍是對鏡自憐
    『攝影教父』這樣的尊稱給予阮義忠。」這個旋律感會跟我的聽覺結合在一塊。所以,我的照片很注重線條,很注重旋律。這個人的高低位置、前後,那種比例、和諧關係。音樂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諧,你看了我的照片,會很愉悅地進入我要捕捉的,我所關注的重點。我那個重點是什麼?就是那個東西因為我的捕捉,它那個意義凸顯出來了,以至於使它的價值變得比原來還好。我想音樂給人最重要就是這樣子。
  • 從一而終,不隨波逐流,阮義忠堅持攝影師的初心
    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宜蘭。作為一名攝影師,在數碼攝影盛行的當下,他堅持使用膠片,進暗房衝洗照片,像執行一種古老的儀式,甚至帶著一種宗教情懷。他說自己是一個從一而終的人,不會被流行所左右,第一天端起什麼型號的相機,用了什麼衝洗藥水,幾十年便認定是它,就像一輩子只選一個老婆。
  • 觀看|阮義忠—《鄉·親》
    -阮義忠本文資料與圖片來自《阮義忠:鄉·親》及網絡本文第一人稱觀點均為原創5年前在高雄的義大做交流生時,那會的老師推薦了一名叫做阮義忠的攝影師以及他的著作《攝影美學七問》,看完以後我便開始了解這位有溫度的攝影人。如果對於人文題材以及紀實、觀念攝影有興趣的話,那麼阮義忠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位前輩。
  •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候選人公布:馮君藍、錢海峰、凌飛
    而藏人面對艱苦的高原環境,卻表現出內心的豁達,堅韌和力量。藏人的精神世界是充實的,他們身上流淌著信仰的血液,這也造就了他們對生命,生活不同的態度。惡劣的環境也成了人性展現的舞臺。 這組照片主要是想反映藏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世界。拍攝內容主要是藏人的生活,既有宗教生活也有日常生活。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作品:馮君藍《微塵聖像》(組照40張)
    在此前後受到阮義忠的攝影展及其相關著作之啟發,開始接觸攝影。2003年取得神學院學位,2008年受按立牧師職,現任職於臺北士林「有福堂」。近年他以教友為模特創作的《微塵聖像》系列備受關注;另有「靜物」、「肢體」、「草芥」等系列,同樣反映其作為一個基督徒的宇宙觀和人觀。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長沙開幕 15組作品直抵人心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長沙開幕 15組作品直抵人心 2018-07-21 09:46: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阮義忠: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一)
    採訪並文/傅爾得 這篇採訪談到的角度很多,我試圖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傾聽一位有著「中國攝影教父」和「臺灣的布列松」稱號的攝影家,如何回溯、解讀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奮鬥、努力與批評。因為這篇文章較長,且已發表於《攝影世界》2014年8月刊,所以,在此切割成幾篇推送,好讓大家劃劃手指,就可以輕鬆讀完一截。 阮義忠的臉很溫和,同時散發著讓人不容質疑的自信。見面不久,我便有此強烈的感覺。 在臺北市北投區奇巖捷運站附近的一棟閒置工廠廠房內,我很順利地找到了阮義忠的工作室。
  • 影響了阮義忠一生的那張照片
    他曾經說過這張照片的故事我在此給大家分享一下在講故事之前先介紹下阮義忠這個人阮義忠阮義忠是1950年出生在臺灣他沒有上過大學 只上過高中後來當了幾年兵退伍之後在雜誌社做編輯後來從事攝影他在中國大陸的影響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圓滿落幕 呂廷川《華不注》榮獲大獎
    9月16日,在江蘇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頒獎典禮圓滿落幕。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自2018年1月1日 起徵稿,截止4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共收到來自全球的一千餘位參賽者的作品。
  • 阮義忠|不再做「拓荒者」,卻從未停下腳步
    過去二十年,我有幸結識了導演侯孝賢、影評人焦雄屏、作家朱天文、美學家蔣勳、舞蹈家林懷民、詩人兼報人楊澤、畫家兼評論家楊識宏、文化研究者陳傳興,還有我正在談論的阮義忠——他們都是我所謂的「單獨的人」。他們沒有官方名份與管制,也未必獲得社會的慫恿或理解……他們所能擁有並把握的只是各自熱愛的藝術與事業,此外便是自己的名字。
  • 【對話阮義忠】一切鏡像都映出自己的心像
    那一幕讓阮義忠想起了自己的大姐。 阮家兄弟姐妹九人,阮義忠說他從小就是個讓父母頭痛的「怪孩子」。他的祖父是鎮上有名的細雕木作師傅。阮義忠是在木料和刨花堆裡學會走路的,目力所及,是神案上的龍鳳木雕和考究的家具上的花卉禽鳥。阮義忠用磚頭、木炭在打穀場上塗鴉,上學後,又喜歡在課本、作業本上創作,每次總被大人斥責。當家人生病不愈時,會讓他在冥紙上為紮好的稻草人畫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