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一)

2021-02-10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採訪並文/傅爾得

這篇採訪談到的角度很多,我試圖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傾聽一位有著「中國攝影教父」和「臺灣的布列松」稱號的攝影家,如何回溯、解讀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奮鬥、努力與批評。

因為這篇文章較長,且已發表於《攝影世界》2014年8月刊,所以,在此切割成幾篇推送,好讓大家劃劃手指,就可以輕鬆讀完一截。

阮義忠的臉很溫和,同時散發著讓人不容質疑的自信。見面不久,我便有此強烈的感覺。

在臺北市北投區奇巖捷運站附近的一棟閒置工廠廠房內,我很順利地找到了阮義忠的工作室。未到二樓,便一眼望見樓梯轉角處的牆上,貼滿了《攝影家》雜誌的各期封面。來到二樓走廊,順手第一間,便看到阮義忠《人與土地》系列中一張代表性的作品,放大貼膜到了三四米寬的玻璃大門上。透過玻璃,我看到了坐在桌邊的阮義忠,他也同時看到了我,當即便走出來給我開門。他穿著一件白色的耐克polo衫,腳上是一雙運動鞋,這讓他顯得格外精神。

這個工作室看來費過一番心力,裝修精緻,家具現代且別具一格,是只有潮牌家具店才有的款式,跟從馬路上看這棟摟的破舊感完全不一樣。如果僅憑這室內的初步印象,大概會判斷這裡是設計師的工作室,或是一個當代畫廊。

阮義忠工作室的兩面主體牆上,已經掛好了裝裱完好的作品。左面牆是阮義忠從未展出過的他曾在國外旅行時拍的作品,右邊掛的是他兒子用手機拍的街頭作品。在我們走到休息區的長桌之前,他簡單地給我做了室內介紹。「家具都是我兒子弄過來的,這間工作室也是我兒子弄來的」。

坐下來環顧四周,對著大門的一面牆的區域內,貼了約三平方米大小的大陸《生活》雜誌封面集結海報。這本雜誌跟阮義忠有著密切的聯繫,這是第一本向阮義忠約稿的大陸雜誌,它的版權頁上,阮義忠的頭銜是攝影顧問。

近幾年來,阮義忠陸續在大陸的《生活》月刊、《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深圳商報》、《南風窗》等報紙和雜誌上撰寫文章和專欄,維持著一定強度的曝光。與此同時,他在大陸各地的受歡迎度持續不減。

相比於在大陸,阮義忠在臺灣反倒顯得很安靜。他跟臺灣的攝影界,似乎刻意保持著某種規避和疏離。阮義忠說,「說實在,我在臺灣從來不跟攝影圈打交道的」,類似於這樣的話,他毫不避諱,而且還不止一次在採訪中說過。「在我起步開始,臺灣攝影界幾乎沒有起到參考作用」。

與此截然相反地,是他在大陸的活躍程度。在微博上有著近兩百萬粉絲的阮義忠,每天都在上面談他的早起時的感想、打掃室內衛生、夫人做的三餐、唱片、咖啡、出門旅行,或是幫朋友做的室內設計等。

阮義忠開微博,是因應出版社的賣書需求。開通之後,他在這個社交媒體上,開始了跟大陸人之間更頻繁和私密地交流。在寫微博的兩年時間內,他從第一則微博開始,每天一則,且都是140個字。

「既然要寫,我就要寫得很認真,要言之有物,要誠實,要持之以恆。任何人只要用這種態度做任何事情,他都會有很大的成就的」。阮義忠一貫的毅力,讓他勤奮且有計劃地分享著自己的生活美學和生命哲學。如今,他的第二本微博書即將出版。

基於這種做事風格,阮義忠幾十年累積下來的,幾乎都是成功的經驗:做展覽,當作家,教書,編雜誌,當義工,開工作坊等,這些都成了他自信的來源。

阮義忠的工作室,在臺北市北投區奇巖捷運站附近的一棟閒置工廠廠房內 傅爾得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爾得 公眾微信號:joopinion

自由撰稿人,寫碎稿也寫專欄,對一切未知的未發生的事情抱持強烈的好奇心。相信美好的一天,可以從做一份元氣早餐開始。

作為一個大齡女青年,在一個不三不四的年紀,生活像一艘即將撞上冰山又掉不了頭的大船,仍要拒絕二手生活,拒絕被姿態俘虜,在等死前的絕地反擊,就是來一場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馮唐解決心理問題,許知遠定義時代,我解救我自己。

網站:www.joannafu.net

郵箱:fulingirl123@gmail.com

相關焦點

  • 《攝影世界》專訪阮義忠——「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基於這種做事風格,阮義忠幾十年累積下來的,幾乎都是成功的經驗:做展覽,當作家,教書,編雜誌,當義工,開工作坊,等等,這些都成為他自信的來源。不經意間的自信: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人與土地》, 屏東縣牡丹鄉旭海,1986從童年起,阮義忠便不想成為一般人,一直想從家鄉的田埂上逃離。即使沒考上大學,他也在臺北闖出了一番天地。之
  • 影響了阮義忠一生的那張照片
    這張照片因為沒有名字我們姑且稱它為《在河裡洗澡的老漢》這張照片很難說它算是什麼名片但是這張照片對阮義忠後來的攝影之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前幾年我在杭州遇到他的時候阮義忠阮義忠是1950年出生在臺灣他沒有上過大學 只上過高中後來當了幾年兵退伍之後在雜誌社做編輯後來從事攝影他在中國大陸的影響
  • 阮義忠 | 行走 · 攝影藝術
    很多攝影師並非一開始就從事攝影。在攝影之前,阮義忠也曾寫過詩,甚至寫過一些小說。三年兵役結束後,他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拍照。1975 年,轉到 《家庭》月刊擔任攝影師。阮義忠在雜誌旗下的專欄創作受到矚目,因為他的圖文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密切關注著臺灣地景與人文,後來被隸屬同公司的電視臺看中,改行拍攝紀錄片。
  • 從一而終,不隨波逐流,阮義忠堅持攝影師的初心
    阮義忠會。在越南河內的市集上,他見過一位賣頭髮的婆婆,面前的擔子裡放著一束束烏黑柔細的長髮,「像絲緞一樣攤在竹簸子裡,散發著淡淡清香。照顧攤位的老婆婆殷勤地比劃著,粗糙的手一遍遍順著髮絲」,阮義忠說,當時他想,「不知頭髮的主人是哪家姑娘?長發養了那麼多年,一刀剪了傷不傷心?」除了這些經歷,更令他難忘的是當時的攝影方式。
  • 【對話阮義忠】一切鏡像都映出自己的心像
    拍照四十年,我始終是在傳統攝影的領域當中,直到為了寫微博發圖,才開始用數碼卡片機。使用傳統膠片拍照,每按一次快門都是材料消耗,這使拍照的人會很謹慎,觀察、取景、捕捉快門機會都會很用心,幾乎是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地在創作。數位相機不需材料費,許多人因此隨意按快門,拍了一大堆再來選,拍壞了再用電腦軟體調整。事實上,拍的時候不用心,再怎麼挑也不可能挑出太好的照片。
  • 觀看|阮義忠—《鄉·親》
    -阮義忠本文資料與圖片來自《阮義忠:鄉·親》及網絡本文第一人稱觀點均為原創5年前在高雄的義大做交流生時,那會的老師推薦了一名叫做阮義忠的攝影師以及他的著作《攝影美學七問》,看完以後我便開始了解這位有溫度的攝影人。如果對於人文題材以及紀實、觀念攝影有興趣的話,那麼阮義忠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位前輩。
  • 阮義忠的人文精神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內容主要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請點擊(本號可獲微量收入)由於暑期工作原因,7月,8月更新頻率會下降阮義忠先生是最早與大陸接觸的臺灣攝影家之一
  • 中國「攝影之父」阮義忠:他的35毫米人生
    「以前我是喜歡讀書的文藝青年,我父親雖然是木匠,但我們有一塊三分地的菜園,父親很節儉,他希望不要浪費這個資源,所以他有空就會去種種菜。一開始我畫畫,雖然我讀了很多書,但19歲參加聯考沒有考上。」阮義忠作品   「那個時候為了想要了解攝影世界,我就開始大量閱讀世界的攝影期刊。有些書刊文字的介紹是英文的,還好我太太是外文系的。如果那個時候娶錯了老婆的話,大概就沒有今天了。」
  • 阮義忠:黑白影像中的亞美尼亞
    以鄉土、人文題材見長的臺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突然在成都展出了一組以亞美尼亞為主題的作品,自然引起不少人對這個國家的好奇。這些拍攝於20年前的黑白影像,寄託著阮義忠對1997年亞美尼亞之旅的追憶與感懷。一張CD促成的長途旅行  20多年前,阮義忠在為住院的父親購買刮鬍刀的途中,路過一家從未光顧過的唱片行,意外購得一張《亞美尼亞音樂第一卷:聖詠》CD。
  • 攝影人文獎,跟隨阮義忠尋找信仰
    個人從拿起相機的那天開始,始終如一。攝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寬度,我也應該在有生之年為它多盡一分力。基於許多朋友、學生的鼓勵與支持,我決定成立一個攝影人文獎,期望對目前攝影表現失衡的狀況稍作平衡。 達成這個理想與目標,需要很大的福報,唯諸佛眷顧、眾緣合和而可得。在此,容我向所有直接、間接幫忙的朋友深深致謝!
  • 阮義忠|不再做「拓荒者」,卻從未停下腳步
    過去二十年,我有幸結識了導演侯孝賢、影評人焦雄屏、作家朱天文、美學家蔣勳、舞蹈家林懷民、詩人兼報人楊澤、畫家兼評論家楊識宏、文化研究者陳傳興,還有我正在談論的阮義忠——他們都是我所謂的「單獨的人」。他們沒有官方名份與管制,也未必獲得社會的慫恿或理解……他們所能擁有並把握的只是各自熱愛的藝術與事業,此外便是自己的名字。
  • 攝影人阮義忠,身心在同一處人才有歸屬
    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宜蘭縣頭城鎮,當代著名攝影家,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曾創辦《攝影家》雜誌,著有《當代攝影大師》《人與土地》《失落的優雅》《行·影不離:阮義忠的旅行手札》等作品。
  • 獎項|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個人從拿起相機的那天開始,始終如一。攝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寬度,我也應該在有生之年為它多盡一分力。基於許多朋友、學生的鼓勵與支持,我決定成立一個攝影人文獎,期望對目前攝影表現失衡的狀況稍作平衡。達成這個理想與目標,需要很大的福報,唯諸佛眷顧、眾緣合和而可得。在此,容我向所有直接、間接幫忙的朋友深深致謝!
  • 阮義忠談攝影|感動人的東西會持久
    懂事之後,臺灣經濟大發展,社會可以容納不同的價值觀,精神上和世界是接軌的,我可以發揮所長。好看的照片不一定是好照片,可能只是膚淺的不失敗的照片而已。光線、構圖要對,底片拍好了,衝洗和放大過程都可能出現失誤,所以每個關卡都要很謹慎地對待。在阮義忠看來,這個態度是深度的前提,
  • 都市漫遊者阮義忠:拍攝臺北就像在速寫簿上塗鴉
    如果開始嘗試去做,本身即是犯了自視過高的毛病。即使這一努力會使自己對事情的真相有所體會,但它只不過是城市的一則謠言罷了:沒有意義,也不會流傳下去。他沒有賦予自己十幾年的工作以崇高的意義,但我們卻能從這些當時稀疏平常的百姓生活裡一窺城市的風雲變化。
  • 阮義忠:我警惕成為一名自私的藝術家
    我是木匠的小孩,但我從小就不想成為一個木匠,只想對抗這種命運。怎麼辦?鄉下人想要擺脫自己的命運,古今中外都差不多,先從讀書開始,把自己變成一個有學問的人,成為知識分子,成為作家,到城市去,然後命運才可能改變。所以我就開始拼命地讀書,鄉下的書不多,我有什麼就讀什麼,整個宜蘭縣所有可能找到的書,幾乎生吞,有沒有剝開我不知道,就把它吞下去,咽下去。
  • 閱讀當代攝影 : 阮義忠、劉錚、林青松解讀當代攝影
    臺灣當代攝影家阮義忠,如何從策展人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攝影?中國攝影家劉錚,講述攝影如何影響和改變大家的審美?著名攝影出版人林青松又是如何將「 take photo 」的寫實攝影和「 make photo 」的觀念攝影集大成?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攝影家、攝影評論家,阮義忠先生,從2013年開始在臺灣及中國大陸各城市開設工作坊,傳授美學理論之外、手把手教習傳統暗房技術。期間展覽、講座活動不斷,與內地學員接觸頻密。亦常有機會參加各地攝影節、擔任各項攝影比賽評審。他的體驗是,除了實地感受到各地攝影活動的蓬勃,卻也觀察到目前流行的攝影表現嚴重偏向觀念性,人文精神逐漸稀薄,令人憂心。
  • 《攝影之聲》首次公布阮義忠鏡頭裡的日本1982
    而我在《漢聲 ECHO》雜誌工作時剛開始接觸相機,社裡訂閱的日本《太陽》雜誌就是我閱讀圖像的入門書。也因為如此,再加上距離近、公共場所普遍沿用漢字,第一次出國選日本再順理成章不過。毫無出國經驗的我,一切聽朋友安排,全程造訪東京、茨城、京都、福岡四處。首先在東京待一星期,下榻處為臺灣同胞開的旅舍,陳設簡陋到可怕,感覺不像旅遊散心,倒像落難。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圓滿落幕 呂廷川《華不注》榮獲大獎
    阮義忠老師上臺致辭,並感謝創立人文獎以來給予慷慨協助的機構及個人。他提到:「如果沒有攝影,我就像一個活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裡的藝術家,是相機改變了我的下半輩子。創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的初衷,是希望它成為一個提升華人攝影師們的推手。在人文獎中,每一位攝影師都非常重要,每一組入圍的作品都很優秀,難以抉擇。但這畢竟是攝影比賽,是比賽都會決出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