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an I-Jong
會用相機鏡頭去看一個人,已是用情了。會拍下一張照片已是有親了。對攝影家而言,被他拍下來的陌生人在某個意義下,都成了鄉親。
-阮義忠
本文資料與圖片來自《阮義忠:鄉·親》及網絡
本文第一人稱觀點均為原創
5年前在高雄的義大做交流生時,那會的老師推薦了一名叫做阮義忠的攝影師以及他的著作《攝影美學七問》,看完以後我便開始了解這位有溫度的攝影人。
如果對於人文題材以及紀實、觀念攝影有興趣的話,那麼阮義忠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位前輩。他於1950年生在宜蘭縣,家長是手藝人。在高中畢業後從事了編輯工作,而這也為他將來的著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除了《攝影美學七問》外,他還出版了一些經典的著作例如《當代攝影大師-20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新銳-17位影像新生代》,《攝影家西遊記》等,之前在觀看系列的第一篇有說到過,直到80年代左右我國才開始引入外文文獻、接觸國外的攝影資料,但是那是個開端,對於沒有翻譯本的80年代,閱讀和查閱資料是不容易的,而阮義忠的兩本《當代攝影》系列很好的在那個時候補齊了空白,為那會的當代攝影先驅者們帶來了關於攝影史上一些重要攝影人的資料,給予了參考、引導、啟蒙的作用。《攝影家西遊記》則像是一本散文遊記一般,記錄了拜訪國外知名攝影雜誌等心路歷程,而這些經歷在他之後創辦《攝影師》雜誌起到了引領、借鑑的幫助,也正是《攝影師》雜誌,向國外推薦了侯登科、呂楠、榮榮、劉錚等一系列優秀的當代攝影家。
阮義忠的文字和照片溫暖、真摯、有溫度,這離不開他對於「根」的思考與發掘。他常常拿著一臺35mm膠捲機在家鄉附近拍攝,也會坐長途汽車到偏遠的村莊去尋找關於當地人文鄉土氣息的味道。重要的是他關注著,每一個在路上的陌生人,和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習俗了解他們的背景和工作,將這些展示在照片之中。記得一次分享會他說到曾經到過一個村莊,村子裡的人並不太認識相機,所以多少有些逃避和畏懼,儘管交流過後有不少人願意配合照相,但是仍有一些人保持著距離。後來阮義忠也憑藉在這個村子裡拍的照片而出名,直到20年後他重新回到這個村子被村民認出:「這不是那個照相的嗎,怎麼那麼久沒來了。」一瞬間他覺得內心除了被認同以外有了一絲歸屬感,這些照片作為紐帶凝結著一群不認識的陌生人,他們也因此而結緣,20年後,聚在一起,看著照片曾經凝固著的過去,何嘗不是一種情緣呢。每個人在攝影的時候或多或少都在做減法,將自己需要的不需要的構建在小小的底片之中,並且敏感地窺視著、尋找著入畫的對象。他說「我在拍照時,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與人的互信互助,人對土地的依賴感恩,人對天的敬畏、對物的珍惜。」同時,適時的運氣以及相當的膽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拍攝下面這張翻跟鬥的小孩的時候,就在軍事基地裡軍人的壓力下抓拍到的,猶如當年劉香成毅然決然的拍攝蘇聯解體一樣,堅持著、專注著,也許你要的瞬間就會出現在下一刻。
《Nostalgia for the future》
這本《鄉·親》是阮義忠攝影集中較為少見的一本,由EPSON出品,書本不大,一隻手便能閱讀,之前在閒魚逛街的時候看到的,算是撿漏。由於是EPSON的出品,裝幀和用料都較為專業與合適,較厚的銅版紙提供手感,光面的質地則為黑白照片帶來深度和過渡。雖然是一本為了同名展覽而出的畫冊,但是做工卻比「遠流出版社」的《正方形的鄉愁》來的精緻,當然定價也完全不一樣。這本影集全部來自於他的120底片,刻意保持了底片的黑邊,將全部的情感和念想都濃縮於正正方方的規矩之中。
影集記錄了三個部分,從70年代橫跨到90年代,反映了他這三十年來所看、所想的心路歷程。每張照片都記錄著拍攝的地點,告訴了讀者他這三十年來曾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當時的想法,被攝者的狀態。有在工作的郵差、有在玩耍的孩童、有置於門外的擺設,這些都是他一路走來的感悟與態度:寧靜、美好、心酸、憶鄉。他嘗試與被攝者交流,也嘗試讓觀者感受到他的心境。這份對家鄉的思念,對未來的展望都來自於他遊歷臺灣各處,「回家」的路上。
顧錚先生在《鄉·親》的序中寫道:「阮義忠先生的照片中的鄉愁,不只是回歸過去,而且也指向未來。這些充滿了人性溫情的照片讓我們得知,鄉愁不僅召喚我們懷念過去,也為對於未來的信心提供心靈保證。如果沒有對於自己故鄉的堅實摯愛與深長的懷念,不能想像一個世界的漂泊者會把世人視為鄉親,會把世界視為家鄉。」 思鄉情從以前就常出現於各類詩詞之中,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也因為著人對於根,對於家的戀眷之情,而阮義忠則將自己的情感置於他人、外物、景觀之中,並透過照片傳遞出來,並用文字進一步升溫,從而打動讀者,感同身受,可以說他的照片是用走出來的,對於重複的、相似的地方不斷觀察,那些陌生人,終究倒也變成了親人。
人文攝影中的核心在於人以及當下與社會間的矛盾與關係,這些是根本也是未來發展的前提。然而要對人物進行深入剖析則需要敏銳的視點和一顆真誠的心,靠文字的材料永遠不會明白當地人的真實想法,必須要用雙腳去實踐和探索,去和被攝者交流,就如阮義忠所說:「我所有的攝影作品,都像是在回家路上的一步步腳印。」
阮義忠
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省宜蘭縣頭城鎮的木匠人家。臺灣當代著名攝影家。
著作:
攝影集
《北埔》
《八尺門》
《人與土地》
《臺北謠言》
《四季》
《手的秘密》
《有名人物無名氏》
《正方形的鄉愁》
《失落的優雅》
《尋找希望的種子》
《期待希望的新芽》
《恆持剎那:隨證嚴法師行腳五年》
《人文臺灣:阮義忠攝影作品回顧》(上海美術館)
《阮義忠・轉捩點:一個時代,一本雜誌,一個人》(廣東美術館)
《日本,1982》
《想念亞美尼亞》
《人與土地: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臺北謠言: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正方形的鄉愁: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回家的路上: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回家》(宜蘭美術館)
《北埔: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有名人物無名氏: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失落的優雅: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書籍
《當代攝影大師》
《當代攝影新銳》
《攝影美學七問》
《攝影家西遊記》
《面對攝影大師》
《人與土地》攝影圖文集
《臺北謠言》(簡體字版《都市速寫簿》)攝影圖文集
《失落的優雅》攝影圖文集
《正方形的鄉愁》攝影圖文集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
《想見 看見 聽見》散文集
《一日一世界:阮義忠的微博生活1》
《一步一天地:阮義忠的微博生活2》
《行・影不離:阮義忠的旅行手札》
《在他鄉》攝影圖文集
《雲水讀年》攝影圖文集
《未完成的夢:海外畫家訪談錄》
《花與淚與河流:亞美尼亞的千年悲歌》
《隨師行腳:看見證嚴法師的慈悲與智慧》
《讀人讀景》《聽・聞:黑膠年代與咖啡歲月》
掃碼關注我
Instagram : suyingzk
新浪微博:@-zack-L
關於作者:廖澤楷,碩士畢業於創意藝術大學攝影系,現為獨立攝影人、高校攝影教師。曾於三影堂+3畫廊舉辦個展《入山》,作品曾入選2019北京國際攝影周並取得特別單元銀獎。
個人網站:www.zekailiao.com
近期展覽:
攝影之友線上展覽---《山巒之間》
掃碼即可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