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阮義忠—《鄉·親》

2021-03-02 su影照相館

©Juan I-Jong

會用相機鏡頭去看一個人,已是用情了。會拍下一張照片已是有親了。對攝影家而言,被他拍下來的陌生人在某個意義下,都成了鄉親。

-阮義忠

本文資料與圖片來自《阮義忠:鄉·親》及網絡

本文第一人稱觀點均為原創

5年前在高雄的義大做交流生時,那會的老師推薦了一名叫做阮義忠的攝影師以及他的著作《攝影美學七問》,看完以後我便開始了解這位有溫度的攝影人。

如果對於人文題材以及紀實、觀念攝影有興趣的話,那麼阮義忠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位前輩。他於1950年生在宜蘭縣,家長是手藝人。在高中畢業後從事了編輯工作,而這也為他將來的著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除了《攝影美學七問》外,他還出版了一些經典的著作例如《當代攝影大師-20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新銳-17位影像新生代》,《攝影家西遊記》等,之前在觀看系列的第一篇有說到過,直到80年代左右我國才開始引入外文文獻、接觸國外的攝影資料,但是那是個開端,對於沒有翻譯本的80年代,閱讀和查閱資料是不容易的,而阮義忠的兩本《當代攝影》系列很好的在那個時候補齊了空白,為那會的當代攝影先驅者們帶來了關於攝影史上一些重要攝影人的資料,給予了參考、引導、啟蒙的作用。《攝影家西遊記》則像是一本散文遊記一般,記錄了拜訪國外知名攝影雜誌等心路歷程,而這些經歷在他之後創辦《攝影師》雜誌起到了引領、借鑑的幫助,也正是《攝影師》雜誌,向國外推薦了侯登科、呂楠、榮榮、劉錚等一系列優秀的當代攝影家。

阮義忠的文字和照片溫暖、真摯、有溫度,這離不開他對於「根」的思考與發掘。他常常拿著一臺35mm膠捲機在家鄉附近拍攝,也會坐長途汽車到偏遠的村莊去尋找關於當地人文鄉土氣息的味道。重要的是他關注著,每一個在路上的陌生人,和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習俗了解他們的背景和工作,將這些展示在照片之中。記得一次分享會他說到曾經到過一個村莊,村子裡的人並不太認識相機,所以多少有些逃避和畏懼,儘管交流過後有不少人願意配合照相,但是仍有一些人保持著距離。後來阮義忠也憑藉在這個村子裡拍的照片而出名,直到20年後他重新回到這個村子被村民認出:「這不是那個照相的嗎,怎麼那麼久沒來了。」一瞬間他覺得內心除了被認同以外有了一絲歸屬感,這些照片作為紐帶凝結著一群不認識的陌生人,他們也因此而結緣,20年後,聚在一起,看著照片曾經凝固著的過去,何嘗不是一種情緣呢。每個人在攝影的時候或多或少都在做減法,將自己需要的不需要的構建在小小的底片之中,並且敏感地窺視著、尋找著入畫的對象。他說「我在拍照時,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與人的互信互助,人對土地的依賴感恩,人對天的敬畏、對物的珍惜。」同時,適時的運氣以及相當的膽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拍攝下面這張翻跟鬥的小孩的時候,就在軍事基地裡軍人的壓力下抓拍到的,猶如當年劉香成毅然決然的拍攝蘇聯解體一樣,堅持著、專注著,也許你要的瞬間就會出現在下一刻。

《Nostalgia for the future》

這本《鄉·親》是阮義忠攝影集中較為少見的一本,由EPSON出品,書本不大,一隻手便能閱讀,之前在閒魚逛街的時候看到的,算是撿漏。由於是EPSON的出品,裝幀和用料都較為專業與合適,較厚的銅版紙提供手感,光面的質地則為黑白照片帶來深度和過渡。雖然是一本為了同名展覽而出的畫冊,但是做工卻比「遠流出版社」的《正方形的鄉愁》來的精緻,當然定價也完全不一樣。這本影集全部來自於他的120底片,刻意保持了底片的黑邊,將全部的情感和念想都濃縮於正正方方的規矩之中。

影集記錄了三個部分,從70年代橫跨到90年代,反映了他這三十年來所看、所想的心路歷程。每張照片都記錄著拍攝的地點,告訴了讀者他這三十年來曾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當時的想法,被攝者的狀態。有在工作的郵差、有在玩耍的孩童、有置於門外的擺設,這些都是他一路走來的感悟與態度:寧靜、美好、心酸、憶鄉。他嘗試與被攝者交流,也嘗試讓觀者感受到他的心境。這份對家鄉的思念,對未來的展望都來自於他遊歷臺灣各處,「回家」的路上。

顧錚先生在《鄉·親》的序中寫道:「阮義忠先生的照片中的鄉愁,不只是回歸過去,而且也指向未來。這些充滿了人性溫情的照片讓我們得知,鄉愁不僅召喚我們懷念過去,也為對於未來的信心提供心靈保證。如果沒有對於自己故鄉的堅實摯愛與深長的懷念,不能想像一個世界的漂泊者會把世人視為鄉親,會把世界視為家鄉。」 思鄉情從以前就常出現於各類詩詞之中,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也因為著人對於根,對於家的戀眷之情,而阮義忠則將自己的情感置於他人、外物、景觀之中,並透過照片傳遞出來,並用文字進一步升溫,從而打動讀者,感同身受,可以說他的照片是用走出來的,對於重複的、相似的地方不斷觀察,那些陌生人,終究倒也變成了親人。

人文攝影中的核心在於人以及當下與社會間的矛盾與關係,這些是根本也是未來發展的前提。然而要對人物進行深入剖析則需要敏銳的視點和一顆真誠的心,靠文字的材料永遠不會明白當地人的真實想法,必須要用雙腳去實踐和探索,去和被攝者交流,就如阮義忠所說:「我所有的攝影作品,都像是在回家路上的一步步腳印。」

    阮義忠

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省宜蘭縣頭城鎮的木匠人家。臺灣當代著名攝影家。

著作:

攝影集
《北埔》
《八尺門》
《人與土地》
《臺北謠言》
《四季》
《手的秘密》
《有名人物無名氏》
《正方形的鄉愁》
《失落的優雅》
《尋找希望的種子》
《期待希望的新芽》
《恆持剎那:隨證嚴法師行腳五年》
《人文臺灣:阮義忠攝影作品回顧》(上海美術館)
《阮義忠・轉捩點:一個時代,一本雜誌,一個人》(廣東美術館)
《日本,1982》
《想念亞美尼亞》
《人與土地: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臺北謠言: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正方形的鄉愁: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回家的路上: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回家》(宜蘭美術館)
《北埔: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有名人物無名氏: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失落的優雅: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書籍
《當代攝影大師》
《當代攝影新銳》
《攝影美學七問》
《攝影家西遊記》
《面對攝影大師》
《人與土地》攝影圖文集
《臺北謠言》(簡體字版《都市速寫簿》)攝影圖文集
《失落的優雅》攝影圖文集
《正方形的鄉愁》攝影圖文集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
《想見 看見 聽見》散文集
《一日一世界:阮義忠的微博生活1》
《一步一天地:阮義忠的微博生活2》
《行・影不離:阮義忠的旅行手札》
《在他鄉》攝影圖文集
《雲水讀年》攝影圖文集
《未完成的夢:海外畫家訪談錄》
《花與淚與河流:亞美尼亞的千年悲歌》
《隨師行腳:看見證嚴法師的慈悲與智慧》
《讀人讀景》《聽・聞:黑膠年代與咖啡歲月》

掃碼關注我

Instagram : suyingzk

新浪微博:@-zack-L

關於作者:廖澤楷,碩士畢業於創意藝術大學攝影系,現為獨立攝影人、高校攝影教師。曾於三影堂+3畫廊舉辦個展《入山》,作品曾入選2019北京國際攝影周並取得特別單元銀獎。 

個人網站:www.zekailiao.com

近期展覽:                   

                                    攝影之友線上展覽---《山巒之間》 

掃碼即可觀展

相關焦點

  • 從一而終,不隨波逐流,阮義忠堅持攝影師的初心
    阮義忠說。作為一名痴迷於膠片的攝影師,阮義忠極喜那些帶著滄桑感的作品,特別是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家庭相簿及舊時代畫片,為後人提供了不同的觀察角度,成為了解社會變遷的珍貴材料。記得在西班牙塞維亞的跳蚤市場,禮拜日的大小攤位上擺滿了老照片與攝影明信片,使他興趣盎然,逛了兩個多小時還欲罷不能。
  • 阮義忠 | 行走 · 攝影藝術
    在攝影之前,阮義忠也曾寫過詩,甚至寫過一些小說。三年兵役結束後,他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拍照。1975 年,轉到 《家庭》月刊擔任攝影師。阮義忠在雜誌旗下的專欄創作受到矚目,因為他的圖文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密切關注著臺灣地景與人文,後來被隸屬同公司的電視臺看中,改行拍攝紀錄片。
  • 阮義忠:黑白影像中的亞美尼亞
    阮義忠:黑白影像中的亞美尼亞     □本報記者餘如波  2017年12月29日,「想念·亞美尼亞」阮義忠攝影展在成都明堂創意工作區紐空間舉行。
  • 阮義忠談攝影|感動人的東西會持久
    年前,阮義忠就攝影的美學問題與陳傳興、漢寶德、黃春明進行了在阮義忠看來,這個態度是深度的前提,以前再不好的照片,也不會爛到哪裡去,比現在漂漂亮亮的照片看起來都要有深度,因為那是謹慎的、虔誠的、全力以赴的觀看。
  • 阮義忠的人文精神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內容主要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請點擊(本號可獲微量收入)由於暑期工作原因,7月,8月更新頻率會下降阮義忠先生是最早與大陸接觸的臺灣攝影家之一
  • 攝影人文獎,跟隨阮義忠尋找信仰
    我一直認為,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也就是向外觀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捕捉,把意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文學、藝術的價值正是在此:讓別人的生活經驗成為自己的成長參考,然後把刻骨銘心的領會表現出來,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鏡。有人共鳴的世界才是溫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圓滿落幕 呂廷川《華不注》榮獲大獎
    9月16日,在江蘇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頒獎典禮圓滿落幕。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自2018年1月1日 起徵稿,截止4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共收到來自全球的一千餘位參賽者的作品。
  • 阮義忠: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一)
    阮義忠的臉很溫和,同時散發著讓人不容質疑的自信。見面不久,我便有此強烈的感覺。 在臺北市北投區奇巖捷運站附近的一棟閒置工廠廠房內,我很順利地找到了阮義忠的工作室。未到二樓,便一眼望見樓梯轉角處的牆上,貼滿了《攝影家》雜誌的各期封面。
  • 影響了阮義忠一生的那張照片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給凡是攝影打賞(金額不限)圖文版如果你身邊沒有WIFI信號,不妨先看下面的提要好片都有故事 凡哥講給你聽今天我要講的這張照片是臺灣攝影家阮義忠拍的這張照片因為沒有名字我們姑且稱它為《在河裡洗澡的老漢》這張照片很難說它算是什麼名片但是這張照片對阮義忠後來的攝影之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前幾年我在杭州遇到他的時候
  • 中國「攝影之父」阮義忠:他的35毫米人生
    不懂英文的木匠兒子偶然踏足攝影界   談起與攝影的緣起,阮義忠覺得很羞愧。當初去一家文藝雜誌社應聘,對方因為他的畫答應錄用他,然後問他用什麼相機,他說沒有相機,對方的臉馬上就綠了。但雜誌社還是聘用了他,並激勵:拍多了,就好了。
  • 獎項|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我一直認為,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也就是向外觀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捕捉,把意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文學、藝術的價值正是在此:讓別人的生活經驗成為自己的成長參考,然後把刻骨銘心的領會表現出來,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鏡。有人共鳴的世界才是溫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
  • 《攝影世界》專訪阮義忠——「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這個工作室裝修精緻,家具別具一格,看來經過一番精心設計,跟這棟摟外表給人的破舊感完全不一樣。如果僅憑初步印象,大概會判斷這裡是設計師的工作室,或是一家當代畫廊。阮義忠位於臺北北投區的工作室左面牆上是他在國外旅行時拍的作品,從未展出過;右邊掛的是他兒子用手機拍的街頭作品。對著大門的一面牆上,貼著大陸《生活》雜誌封面集結的海報,約三平方米大小。這本雜誌跟阮義忠有著密切聯繫,這是第一本向阮義忠約稿的大陸雜誌,它的版權頁上,阮義忠的頭銜是攝影顧問。
  • 攝影人阮義忠,身心在同一處人才有歸屬
    望著書桌前平鋪的十幾本書,阮義忠內心略顯自為什麼不呢?因為,這些書基本上是三十五年前已經出版,有些至今仍在再版。經過幾十年的考驗,阮義忠的作品沒有被淹沒,就已經證明它的價值所在。他的願望是:希望自己的影相記錄能夠經過更多的三十年,成為經典留存。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作品:馮君藍《微塵聖像》(組照40張)
    在此前後受到阮義忠的攝影展及其相關著作之啟發,開始接觸攝影。2003年取得神學院學位,2008年受按立牧師職,現任職於臺北士林「有福堂」。近年他以教友為模特創作的《微塵聖像》系列備受關注;另有「靜物」、「肢體」、「草芥」等系列,同樣反映其作為一個基督徒的宇宙觀和人觀。
  • 阮義忠|不再做「拓荒者」,卻從未停下腳步
    ↑點擊圖片,環遊紙上世界阮義忠,攝影家、攝影評論家,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創始人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之後為約請各方評審探求建議,阮義忠先生更是親身赴會。現列初審評委七位:秦偉、沈昭良、晉永權、顏長江、傅擁軍、嚴志剛、任悅;終審評委四位:布萊恩・坎貝爾 (英)、阮義忠、陳丹青、呂楠。 我一直認為,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也就是向外觀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捕捉,把意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文學、藝術的價值正是在此:讓別人的生活經驗成為自己的成長參考,然後把刻骨銘心的領會表現出來,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鏡。有人共鳴的世界才是溫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
  •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候選人公布:馮君藍、錢海峰、凌飛
    四位終審評委將觀看三位候選人的原作,並與三位候選人進行每人半小時的現場交流,然後評選出本屆人文獎的最終得主,並定於2016年11月26日15:00-16:30在木心美術館舉行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頒獎典禮,將在頒獎典禮揭曉第一名、授予第一名10萬元人民幣(稅前)的獎金;同時為前三名頒獎。
  • 【對話阮義忠】一切鏡像都映出自己的心像
    每年農曆生日,阮義忠都會接到大姐的電話。那一幕讓阮義忠想起了自己的大姐。 阮家兄弟姐妹九人,阮義忠說他從小就是個讓父母頭痛的「怪孩子」。他的祖父是鎮上有名的細雕木作師傅。阮義忠是在木料和刨花堆裡學會走路的,目力所及,是神案上的龍鳳木雕和考究的家具上的花卉禽鳥。阮義忠用磚頭、木炭在打穀場上塗鴉,上學後,又喜歡在課本、作業本上創作,每次總被大人斥責。當家人生病不愈時,會讓他在冥紙上為紮好的稻草人畫臉。
  • 都市漫遊者阮義忠:拍攝臺北就像在速寫簿上塗鴉
    那時正值臺北飛速發展的時期,透過阮義忠的鏡頭,我們得以目睹城市快進狀態下,人們的快樂、哀愁、迷茫和躁動……△日盛證券,1988「臺北真厲害」,在那時的阮義忠眼裡,臺北是一個可以把人徹徹底底改頭換面的地方,「一個本來土裡土氣的窮人家小孩,到那裡打滾一番,就能脫胎換骨,像鍍金般地變成有見識的時髦人。」阮義忠對臺北越發期待,他甚至會將鐵魯帶回來的許許多多垃圾——口香糖紙條、歌廳的票根、電影說明書、餐廳火柴盒……都收集起來,「好像這些東西是一片片七巧板,足夠我拼成一幅幅想像中的臺北圖像。」
  • 閱讀當代攝影 : 阮義忠、劉錚、林青松解讀當代攝影
    臺灣當代攝影家阮義忠,如何從策展人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攝影?中國攝影家劉錚,講述攝影如何影響和改變大家的審美?著名攝影出版人林青松又是如何將「 take photo 」的寫實攝影和「 make photo 」的觀念攝影集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