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總在下雨天。「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地拍」是獨自走在雨中一顆受傷的心,「你能體諒,我有雨天」是站在雨中感懷曾經的愛人。然而伍佰老師說,愛情的盡頭必須飛翔,要「飛在夜空」,要「變成一朵放縱的輕煙和小雨纏綿」。歌裡那個「你」做了什麼,是離開了我還是愛上了別人,不知道也不重要,只有一個沉浸在失去和懷戀中的「我」的感受:無力地漂浮、在夜空飛行、最後化作雨中一縷煙。
什麼是長大成人?大概就是包裹起熱情敏感的心,套上鋼鐵假面,假裝堅強地向前走。雖然要說服自己「明天又是一片翠綠」,可是心裡也忍不住悵惘為何一切「沒有盡頭」。夏天的時候,我在北京的KTV五音不全地唱了這首歌。身旁都是熱情敏感時期結交下的摯友,在他們的善意嘲笑中,幾乎要流下熱淚。
在那之後就陸陸續續聽了很多伍佰的歌,愈發入迷。聽著聽著總是忍不住感慨:哎,怎麼這麼浪漫啦。
11月的時候,特地跑到福州聽了伍佰的演唱會,一償所願。演唱會氣氛還算熱烈,伍佰老師真的很愛隨著音樂搖擺,加上吹風機配合甩動頭髮,超有感染力。不過,觀眾大喊「伍佰!伍佰!」的時候,總讓我感覺是在拍賣會現場,生怕對老師不敬,所以一直堅持尖叫「伍佰老師」,以至於前排一位中年男子總是以困惑的眼神回頭看我。我是音樂白痴,只能嘗試對伍佰老師的歌詞進行一番文本分析。伍佰的歌詞簡單直白,一點也不華麗,常用的意象也都是最普通的。就像《愛情的盡頭》裡的雨夜飛行,伍佰很喜歡使用風雨雲等自然現象。光是風,就有《夏夜晚風》、《隨風而逝》、《晚風》,水系也有《夢的河流》、《讓水倒流》、《淚橋》。《鋼鐵男子》裡面要成為「堅強的山」,《挪威的森林》是要去看看你心中我未曾到過的森林。這些歌詞大多很純粹很抽象,也幾乎沒有什麼敘事。我的解讀是:他可能不是很感興趣具體的社會關係,他更想討論愛本身,捕捉一些情感的狀態:寂寞的感覺、愛上一個人的感覺、無法真正走進一個人的感覺、以及愛情消失了的感覺。
這首《晚風》,儘是一些空泛的詞語,難以看清兩個人到底是何種關係、面臨什麼情境。可是很奇怪,他輕輕悠悠地唱,真的會讓空氣中瀰漫著戀和愛。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抽象直白,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在他的歌中投射放置自己的經歷,這讓伍佰的音樂有種超越階級的魅力。我喜歡在YouTube或是網易雲音樂下面看大家的評論。伍佰的歌底下,有懷念死去的親人、錯過的戀人、一起打工的兄弟、還有和KTV小姐流淚合唱的醉人夜晚。好比《夏夜晚風》裡這段,既可以想像一個中年成功人士在保時捷跑車裡靜靜地聽,感懷多年前最初的悸動;也可以是一個剛從農村出來打工的少年在宿舍拿手機公放,心裡想著同車間女孩的笑臉。伍佰的土味正是他的妙處,大概某些情感體驗的確是共通的,超越階級、跨越時間。
我心中的中年臺客F4:李宗盛,羅大佑,陳昇,伍佰。個人特色鮮明,都很喜歡,各有各的好。李宗盛聰明練達,以描繪情景見長。每次坐紐約地鐵,我都忍不住在心裡唱,「在這傷心的地鐵,這麼傷心欲絕,當列車停止在第五街」。羅大佑是最有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調調,他寫的《亞細亞的孤兒》是臺灣民族身份困境最憂傷的訴說(當然情歌也寫得很好)。比起李宗盛的世故和羅大佑的銳利,陳昇和伍佰就更自我一點,寫的大都是情愛裡的情緒和感受。同樣是寫情歌,天蠍座的陳昇是體驗派,摩羯座的伍佰是沉思派。陳昇是浪子,創作母題是我愛你,但我更愛自由——我的確想要「不再讓你孤單」,但我「是一個貪玩又自由的風箏」嘛。伍佰本人好像很害羞,也沒有什麼花邊緋聞新聞,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日本摔角。他大概是躲在錄音棚裡的愛的哲學家吧!看伍佰演唱會的時候,我和朋友都發現,他幾次在搖擺過後捂著腰,有點吃力的樣子。希望老師保重身體,實在不行就不要扭了,您的歌聲已經足夠動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