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傳老子出關圖中,除了以老子騎青牛的形象為主,同時還會伴有一書童在前面牽牛引路。這名童子並不是後人的牽強附會,而是在道教中頗有來歷的一位名人——徐甲。
樓觀臺「說經臺」上的老子大殿內,在老子塑像的兩側還有兩個較小的塑像:一為跪拜師長狀,此為尹喜;一為站立侍奉狀,則是徐甲。關於徐甲的最早傳說,出自於葛洪《神仙傳》。
在《神仙傳》卷一《老子》篇中記載,老子出關前請了一位書童兼雜役,即徐甲,許定每日百錢的報酬。
老子在函谷關遇到尹喜後,因受邀請而停留下來探討天地大道。此時,徐甲服侍老子已經兩百年了,其工錢也累積到七百二十萬錢。徐甲因見老子無意速行,他又索錢心切,所以就想請人寫訴辭狀告老子。
為他寫狀辭的這個人並不知道徐甲已經跟隨老子已經兩百年了,他只圖徐甲所得豐厚錢資,許嫁女於他。徐甲見色心動,於是就把狀辭遞到了關令尹喜處。
尹喜見狀辭後大驚失色,忙問老子事情的原委。老子便問徐甲:「你早就該死了。我當初因為官小家窮,連個替我打雜的人都沒有,就僱了你,同時也把『太玄清生符』給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為什麼要告我呢?我當初曾答應你,如果將來進入了『安息國』,那時我會用黃金來支付你全數工錢。你怎麼竟這樣等不了呢?」
話畢,老子讓徐甲張開口,用道法從徐甲身中取出了「太玄清生符」,只見符上丹書如新,徐甲卻早化成了一堆枯骨。尹喜由此更知老子乃神人也,他可憐徐甲無知,於是請求老子使其復生,並願意替老子把所欠錢資一併付給他。
老子答應了尹喜的請求,又把「太玄清生符」投入枯骨之中,徐甲當即復生成為肉身。尹喜也果不食言,他取錢兩百萬付與徐甲,隨後遣他而去。
因見老子神通,尹喜遂執弟子禮。老子便授予其長生之事,並在留下了傳世的道德五千言。
這是老子與徐甲故事的最原始版本。作為一個被老子用道法起死回生且不知感恩回報的人,徐甲的形象是被人詬病的。
唐朝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詩《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中寫道:「不因杖履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李商隱寫詩慣用典故,這裡採用的就是老子在函谷關哀嘆徐甲的故事。
唐李德裕《遙傷茅山縣孫尊師三首之二》一詩中亦有「弟子悲徐甲,門人泣蔡經」這一句,同樣是在借徐甲的傳說來抒發情懷。
由此可見,至於唐朝時期,徐甲還是帶有負面標籤的。
隨著道教的發展,以及更多文人參與到諸多典故的編錄中,這一傳說在宋代成書的《太平廣記》及《太平御覽》二書中均得以收錄。故事再發展到後來,就出現兩處大改動:
一說源自於《陝西通志》,故事的框架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在於,老子把手杖插入土中變出一個美女來引誘徐甲,見徐甲被美色誘惑,老子哀其不爭,拔出手杖後美女就不見了,插手杖的地方便有泉水湧出來。此處泉水被命名為化女泉。在今樓觀說經臺西行一公裡處,存有兩眼古泉,其深約兩米,泉水四季不絕,飲後感覺甘冽清澈、沁人心脾。百姓以此泉為神泉,常到這裡取水治病。據傳,這裡便是當年化女泉的遺址。
另一種說法提到,徐甲曾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言西行太辛苦,不如就此留下來娶了他的女兒,過平凡安穩的日子。徐甲因此動了凡心,所以才去和老子爭辯。怎知老者其實是老子幻化出來測試徐甲的,那美麗的女兒則是用一株吉祥草化成的。見徐甲道心不堅,老子悲憤之下用手中鐵剷除去了這株吉祥草,此處霎時出現一眼清泉,這便是如今仍存在的「化女泉」。不過故事在最後出現反轉,徐甲及時悔悟,自此摒除一切雜念,精心鑽研道法,最終也得道成仙。
馮夢龍在評選《太平廣記鈔·仙部·老子》時曰:「安息國者,喻身心休息處。黃金還汝,欲以金丹度之,非頑金也。『不能忍』三字,極中道學者之膏肓。所以不能忍者,由貪財好色故。閱神仙傳等書,須知借文垂訓,若認作事實,失之千裡。」此一語道破了個中的妙理,使徐甲的傳說不再局限於故事的曲折性,而是升華到了深刻生命認知的層面。
不只在於告誡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更是在提醒迷途者幡然醒悟後仍要行於正道,徐甲的故事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雲笈七籤卷四·道教相承次第錄》記載,道祖太上老君傳授火山大丹治法給三名弟子,徐甲真人就是其中之一。
元順帝至元二年,更加封徐甲為「垂玄感聖慈華應御真君」。徐甲從一堆枯骨翻身成為真人的典故,詮釋了道教的度人之功,不會永遠地去計較對方的前嫌,而是更看重他當下的作為和日後的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