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昌信仰廣泛流傳,文昌帝君即是俗稱的文曲星,本文講述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故事(下部)。一般認為佛法在東漢時期傳入我國,但是早在周朝,中國就有了佛法,其中文昌帝君【初聞佛法】的故事,發人深省。文後的按語和論證,更是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含義深刻的秘密,三教本出一源,老子、孔子皆是菩薩化身,聖人心日月,慈悲度眾生。
【團結親族,大興義莊】
帝君說:我在京城十年,離別家鄉很久了。有一天,讀到周公鴟鴞①詩,憂傷而感動,有懷鄉之情,就向朝廷告老還鄉,埋骨故土。已回家後,看見村裡人多貧窮,就倡議建義莊,有困難的就救濟他,有疾病的就幫助醫治,男女長大的就幫助嫁娶,聰明伶俐的就幫助讀書。這種風氣一推廣,大家都一致來仿效,義莊就越來越多了。
注釋:①鴟鴞,我國古代指一種似黃雀而小,嘴尖如錐的鳥。
筆者:這裡說的義莊差不多就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福利制度,古代一般由民間自發組織,宋代由於經濟繁榮,由朝廷主持操辦,近代則由國家組織。
【初聞佛理】
帝君說:我在朝廷時,聽到修道人說:西方的國家(是印度,非極樂),有位大聖人(即釋跡牟尼佛),不用言語就能自然感化眾生,不用法律就能自然治理國家。以慈悲為主導,以方便為法門。以整潔身心為入手,以離一切相,滅貪瞋痴,入於本體寂靜,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為法樂。把生和死看成朝和暮,把恩和仇看成做夢,夢醒全無。不因外境幹擾,而生憂喜悲憤之情。因知人生短促,故求無生無滅。
我曾經很敬仰嚮往學習這些道理,等到我辭退官職,榮歸故裡時,路上遇到一位隱居的人,在鬧市中唱歌,他的歌與我的心意很相吻合。於是我下車禮拜,誠心請教他,唱歌的人仰天嘆息,把心印①指示給我,把要訣教導給我,說:「這是西方聖人歸向本體寂靜的大法,你能夠念它學習它,可以解脫生死輪迴,證得無量壽。如果能走到大道的彼岸,就能覺悟一切而成佛。如果中途就停了,也不失做神仙。」我接受他的教導後,就知世間的緣份已盡,把一切想法都放下。時值中秋,匯集親朋,留頌而去(頌記載在《化書》上)
注釋:①心印:彼此會意。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按】
1.一般認為佛教東漢傳入中國,實際上西周時期,中國已經有了佛法
有人認為佛教從東漢明帝時才傳到中國,就會懷疑帝君當時從什麼地方聽到僧道中人的話。但是,只要普遍地考察一下歷史記載,就知道西周的時候,我們這裡已經有了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聖誕,這時只見太陽出現雙輪,五色祥光,射向太微①,遮沒了星光,光明遍照四方,宮殿震動,河井之水猛漲。昭王叫太史蘇由佔卜,得乾卦九五②,說:「這是西方聖人誕生之相,過後千年,教法將傳來我國。」昭王叫人刻石記下這件事,放在南郊祠前(出自《周書異記》及《金湯編》)。到周穆王時,西方國家有神人③來到中國,出入水火,貫穿金石,翻轉山河,移動城邑。周穆王建造中天台讓他住在那裡(出《例子》)。因此,山西五臺山,陝西終南山,蒼頜④造書臺(在秦地都城南二十裡),檀臺山(在唐時玉華宮南),幾個地方,都有穆王所建造的佛寺古蹟。
《列子·仲尼篇》也引孔子的話說:「我聽說西方有大聖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勸說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實行,廣大無邊啊,俗人無法來說明(孔子又有一本書,叫做《三備卜經》,次篇幾章,也說西方聖人事,唐敬宗時還見有人引用這本書)。
2.西周時期中國有佛法例證,春秋時期秦繆公供養佛像
又曾考證秦繆公時,陝西扶風發現一座石像,繆公不識,放到馬棚裡,纓公就得病,夢見天神譴責,醒來後就問身邊的臣子。由余回答說:「我聽說周穆王的時候,有神人來到我國,說是佛神。穆王信奉他,在終南山做中天台,高千多尺,基址現在還在。又在蒼頡臺建造三會道場。大王今天得病,原因是在這裡嗎?」繆公說:「最近發現一個石人,衣帽不是現在所制的樣子,正在馬棚,難道是因它引起的嗎?」由余一見,驚駭他說:「正是佛神啊!」(朝鮮、日本往年佛法沒有傳去時,土中有祥雲湧出,挖開獲得阿育王⑤塔)繆公恭迎到清淨的地方,石像忽然放光。繆公以為發怒,就殺三牲⑥祭拜它,這時出現一位善神,託起祭品高高地拋向遠處。纓公非常恐懼,就問由余。由余說,「我聽說佛好清淨,不吃酒肉。愛惜物命,就如保護自己剛生的孩子。大王想要祭供他,果餅就可以了。」
繆公非常高興,想要塑佛像,卻找不到人。由余說:「從前穆王建造寺廟的旁邊,應該有工匠。就在蒼頡臺南村,尋找到一位老人,叫做王安,已經有一百八十歲。他說曾經在三會道場,看見人塑佛像,但現在自己年紀大了,已經無力塑像。於是再到其他村子,懸賞徵招,找到四個人,塑造了一尊銅像。繆公看了很歡喜,在土臺上建樓閣,高三百尺,來供養銅像,當時叫做高四臺(出自《天人感通記》和《法苑珠林》)。從前楊雄⑦、劉向⑧,尋找藏書,常常看見佛經。這樣看來,則孔子所說,及帝君所聞,就有來歷了。可惜當時佛教還未東傳,說得比較簡略。
注釋:①星垣名,三垣之一。《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權、衡。衡,太微三光之廷。」索隱:「宋均曰:太微,天帝南官也。」
②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龍飛在天上,見貴人有利。
③原文作化人,即指菩薩化身,變化為人,化度眾生。又指會幻術的人。
④始創文字的人。
⑤古印度國王阿育王早年信婆羅門教,殘暴無常,後改信佛教,廣施仁政,建立八萬四千塔,又派人出國傳教,使佛教流布世界。
⑥指牛、羊、豕(shi,豬)。
⑦楊雄(前53年一後18年)西漢蜀郡成都人,成帝時拜為郎,王莽時為大夫,校書《天祿閣》,他博通群籍,多識古文奇字。
⑧劉向(前77?一前6),高祖弟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任散騎諫大夫。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寫成《別錄》一書,為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引經據典,三教同源揭秘】
1.《列子》中孔子言明西方有聖人
《列子》引孔子話:「商太宰噽問孔子曰:『夫於聖人歟?』孔子對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非聖人也。』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亦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任因時,亦非所知。』太宰噽大駭:『然則孰為聖人?』夫子動容有言曰:『丘聞西方聖者焉……』」
2.老子談佛,老子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
老子也曾談到佛,他說:「吾師號佛,覺一切民也。」《西升經》說:「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這些內容在永明延壽憚師的《萬善同舊集》都已引用。
3.佛教高僧宣化上人開示:老子、孔子都是菩薩應化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宣化上人講於金佛聖寺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的,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
孔子是中國空前絕後的大聖人,是先知先覺者,他有相當的來歷。孔子為什麼生在中國?本來孔子前生是佛教裡邊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財童子一樣;而中國的老子——道教的祖師,就是佛教老迦葉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顏回呢,就是佛教裡頭的明月儒童化身。
為什麼迦葉祖師化身成老子?為什麼水月童子化身做為孔子?為什麼明月儒童化身成顏回?這就是因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緣到了中國,所以這一班佛教的菩薩就爭先恐後地到中國,為的就是給佛教開路。他們把佛教的馬路先修好了,那麼等佛教傳到中國,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傳到中國時,一般人也沒有學道教,也沒有學儒教;那麼佛教雖然高深,也沒有人懂,也沒有人接受,是很費力的。
於是老迦葉也不辭辛苦,先到中國化身做老子。怎麼叫老子呢?因為他一出生頭髮也白了,鬍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經就老了,所以叫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國來,不斷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說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這麼開了兩條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後佛教傳到中國,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
中國的儒教就譬如小學的學生剛剛入學門,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麼以後就升到中學,中國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學的課程。中學讀完了,就要讀大學,那麼佛教的課程就是大學的課程,所以儒、釋、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學是為中學預備的,中學是為大學預備的,大學是為所有想要深造學問的老百姓而預備的,所以有小學、中學、大學。佛教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學。
雖然這所大學在這兒,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進大學,還有很多人連字都不認識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雖有小學也有中學,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進得小學;所有該讀中學程度的學生,也不一定完全會進中學,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中國來講,儒教是小學的課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說都是中學的課程,而佛教是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學。那麼其中不認字的人、不能進大學、不能進中學、不能進小學的人還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