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難題:伊朗核專家為何會在此時遇刺?|法克裡扎德|拜登|以色列...

2020-12-28 騰訊網

在德黑蘭以東44公裡的阿布薩德(Absard),一向行蹤神秘的伊朗核計劃核心人物、核子工程師法克裡扎德(Mohsen Fakhrizadeh)在遭遇汽車爆炸後,於其坐駕內被數名槍手開槍擊傷,送院不治。

旨在破壞外交的恐怖主義

事件雖與本年初伊朗革命衛隊「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被美方刺殺的案情相似,然而蘇萊曼尼至少可被勉強當作在戰場上對對方有威脅。

相較之下,法克裡扎德作為政府任用的科學家而遭伏擊刺殺,卻是明顯的恐怖主義行為:一來是阿布薩德的工作本身不會構成威脅到他國安全(其政府的決定當然是另一回事),二是其主力傳聞中的核武計劃早在2003年結束,至今正因美國制裁而逐步違反核協議的伊朗也未有重新發展核武。

雖然法克裡扎德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2015年對伊核計劃「最終評估」中唯一有點名的伊朗科學家,可是外界普遍認為法克裡扎德之死並不會影響伊朗的核發展,亦不會影響他據報有份參與的飛彈計劃。

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的一名高級政策研究員就指出,刺殺的目標並不是要阻礙核計劃,而是要破壞外交。

刺殺事件發生當晚,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大樓外就有示威者不顧疫情宵禁令聚集,高呼反對對美談判的口號,並要求當局趕走聯合國的核監察人員作報復。

以色列手影昭然若揭

雖然沒有人為刺殺承認責任,不過行兇主腦身份昭然若揭,即以色列特工組織摩薩德(Mossad)。

伊朗外長扎裡夫(Mohammed Javad Zarif)在刺殺當日已在Twitter上指有「嚴重跡象」顯示出以色列的角色。

不過,以色列當局就未有為此作出回應。

其實早在2010年至2012年,摩薩德早已被指有份殺害4位伊朗核子科學家,後者亦有以美兩國記者在2012年出書陳述事件。

到2013年伊朗核談判展開之時,據報出於歐巴馬對以色列施壓,刺殺行動才見止息。

法克裡扎德本人亦早在國際社會的雷達上出現。

他在2007年開始就被聯合國以威脅導致核擴散為由實施制裁;

IAEA在一項2011年的報告中也點名指出他是1989年至2003年伊朗核武計劃「阿馬德工程(Project Amad)的「執行官員」;據美國消息由法克裡扎德於2011年成立、涉嫌與核武技術有關的國防創新與研究組織(SPND)也在2014年被美國納入制裁之中。

到2018年以色列聲稱獲得文件指證伊朗繼續尋求發展核武之時,以國總理內塔尼亞胡(Netanyahu)更曾親身在一場發布會上首次公開法克裡扎德的照片,叫人記住「法克裡扎德」這個名字;

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Ehud Olmert)同年也曾聲言法克裡扎德不知道「我對他認識有多深」,更稱「如果我在行頭上碰到他,我很可能會認得出他」。

由此可見,法克裡扎德很有可能早就成為摩薩德的刺殺目標之一。

川普政府的角色

事有「湊巧」,本月中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到訪完以色列後,盛傳在11月22日於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沿岸城市「新未來」(Neom)與內塔尼亞胡、摩薩德局長科恩(Yossi Cohen),以及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見面。

雖然沙特當局否定相關報導,而內塔尼亞胡也未有正面回應,不過在以色列教育部長公開承認會面存在的背景下,我們已可假設會面確有發生。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相關會面主要目的是以方想確認穆罕默德對雙邊關係正常化之意,可是後者出於拜登當選的變局,決定靜觀其變,或以此舉作為與新白宮改善關係的籌碼。

不過,刺殺法克裡扎德之舉,摩薩德若未得美國首肯,卻絕不敢妄為。

而蓬佩奧訪以時間的「湊合」,加上他訪問期間明言對付伊朗的所有選擇都「還在桌上」,餘下任期不足兩個月的川普政府似乎對刺殺事件也有一定責任。

為何事件會在此時發生?

對於川普當局而言,這很可能是為了阻礙拜登的對伊外交政策。

早在11月12日,川普據報已曾詢問攻擊伊朗核設施的可行性,最終因行動可能造成大型軍事衝突而放棄。

此次疑容許以色列刺殺深得伊朗最高領導層信任的核計劃要員,可算是圖達至同一目的的弱化手段。

如果伊朗即時為此作出強硬報復行動,與周邊國家打起小戰爭來,傳統上親近以色列和沙特的美國,在拜登上臺後,也無法以政治上可行的方式積極重返伊朗核協議。

如果伊朗不作出強硬報復,其國內強硬派仇美呼聲更高,也將加大美國重回核協議的難度。

無論結果如何,這也有利川普當局與以色列(甚至沙特)。

雖然伊朗方面一如既往有大談報復的言論,可是從其官員言行看來,此報復即使發生,其規模也只會是像年初報復甦萊曼尼之死的行動般,未有造成對方人員死亡的形式動作。

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的軍事顧問兼前國防部長德甘(Hossein Dehghan)雖然將揚會以「閃電之勢降臨於這個受屈烈士的兇手之上」,卻點明以色列方面是想借川普「最後的日子」去一博伊朗開戰。

對此,他就說:「黑夜很長,我們醒著」——似乎暗示伊朗不會馬上作出強硬回應。

而素有與以方交手的黎巴嫩真主黨也表明「對這宗罪行的回應在伊朗之手」。

即使伊朗沒有落入以色列布置的「陷阱」而導致局勢一發不可收拾,要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也確實考起拜登團隊——如何在伊朗再加受到不公對待、美國政治上又難以作出「補償」之時,說服對方(特別是料將上臺的強硬派)放棄違反核協議,與美國「和好如初」?

相關焦點

  • 對伊朗核專家被暗殺事件三緘其口,其中自有深意
    伊朗高級核科學家遇刺身亡 伊朗法爾斯通訊社近日報導,伊朗高級核科學家穆赫辛·法克裡扎德,在首都的阿伯薩德地區遇刺身亡。儘管伊朗在聯合國的監督下簽訂了伊核協議,但是以美國和以色列為首的許多國家還是認為,伊朗仍然在私密研製核武器。2018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舉行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展示了以色列特工組織收集到的核檔案資料,指出伊朗核計劃的負責人正是穆赫辛·法克裡扎德。
  • 可能打擊以色列港口|平心而論
    29號事發當天,法克裡扎德與他的妻子在三臺保鏢車的護送下,從伊朗北部馬贊達蘭省出發,途徑德黑蘭省的阿伯薩德。此時,一臺保鏢車輛離開車隊,去檢查目的地的安全性。就在這時,法克裡扎德乘坐的車輛被子彈擊中,他以為該聲音是車輛出現故障或受到其他物體撞擊所致,於是從防彈車中走出。
  • 以色列反對重啟伊朗核協議,拜登陷入兩難抉擇
    因為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總統就將由川普變成拜登,拜登在對外政策上與川普有很多不同,重返伊核協議也未嘗不可能。以色列反對重啟伊朗核協議2018年開始,川普退出伊朗核協議後就對伊朗採取了諸多制裁手段,包括刺殺蘇萊曼尼以及法赫裡扎德,致使美伊關係緊張,中東地區局勢動蕩,以色列這時候強硬表態,不排除就是在向拜登表明自己的態度,希望局勢繼續按照現有的情況發展。
  • 前以色列情報官:暗殺伊朗科學家,或是蓬佩奧和以色列「合謀」
    前以色列軍事情報局負責人亞德林受訪時猜測,美國、以色列顯然存在某種程度的「合謀」。他揶揄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上周曾訪問以色列,「顯然不是過來喝酒的。」美國政府交接的敏感時期,伊朗頂級核物理學家法克裡扎德27日遇刺身亡,進一步攪動中東局勢與伊核問題走向。
  • 牽一髮而動全身,伊朗準將被暗殺,川普為拜登設下困局
    距離上周,伊朗核科學家穆赫辛法克裡扎德遇襲身亡已經過去一周時間,伊方仍未發現任何有效證據能夠指出罪犯的背景,同樣沒有組織認領此次的暗殺事件。但是一些聲音將矛頭指向了以色列和美國。伊朗科學家再次遇刺據悉,伊朗在2010年至2012年,發生了4起伊朗核科學家遇襲事件,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遇襲事件再次上演。在上周五,伊朗核科學家法克裡扎德從德黑蘭前往阿布薩德鎮,在接近一個環島時險象突現。
  • 頂級核專家遇刺身亡!伊朗「點名」以色列為「幕後兇手」
    頂級核專家遇刺身亡!伊朗邁赫爾通訊社則表示,法克裡扎德是代表伊朗最高水平的科學家之一,曾被聯合國列入制裁名單——據了解,201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宣布,聯合國調查人員試圖就伊朗核項目對伊朗主要的科研人員及軍事官員進行問詢,而這一要求遭到伊朗方面的拒絕。在聯合國擬問詢的名單中,就包括法克裡扎德。對於這次伊朗頂級核專家遭遇刺殺,伊朗各界直指以色列為「幕後兇手」。
  • 美總統拒絕認輸,拜登發生「意外」被送醫院
    並且,就連川普自己都不知道,這樣的法律訴訟何時會結束。言下之意,川普並不看好,自己能通過訴訟、重新計票等方式,達到"推翻"如今大選結果的目的。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在伊朗核科學家法克裡扎德遇害後,白宮預料之中的"伊朗主動挑釁美國"的情況也沒有發生,這讓川普想藉助"戰時總統",強行留任的計劃徹底"落空"了。
  • 以色列此舉等於把美國拖下了水
    重要的是,此舉等於把美國拖下水,甚至會嚴重影響到美國的中東戰略。法克裡扎德被暗殺,要說與以色列無關,那是沒有人會相信的。因為類似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至少中東對伊朗有敵意的國家沒有這個能力。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這都是一起典型的恐怖襲擊事件。而恐怖主義襲擊,是目前世界共同的大敵。
  • 更新丨​​伊朗遭暗殺核科學家法克裡扎德葬禮儀式舉行 將於30...
    當天,法克裡扎德的遺體被送至一家清真寺,棺槨覆蓋國旗,親屬圍繞祈禱,伊朗司法部長易卜拉欣·萊希也前來哀悼。 法克裡扎德的死會激發成千上萬人來接手他的工作。」另據《以色列時報》報導,法克裡扎德的葬禮將於11月30日(星期一)舉行。
  • 德媒:以色列反對重啟伊朗核協議
    參考消息網12月28日報導據德新社特拉維夫12月27日報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辦公室當天發表聲明警告說,以色列強烈反對一些世界大國與伊朗恢復2015年達成的核協議。聲明說:「以色列堅信不應當回到2015年的伊朗核協議。」
  • 伊朗又一核專家遭襲:5名武裝分子機槍掃射 伊朗再次劍指以色列
    法赫裡扎德的遇刺,必然會激怒伊朗國內輿論,「報仇雪恨」的言論也充斥著伊朗國內媒體和輿論平臺。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裡,以色列已經實施了一系列針對伊朗的挑釁活動。以色列軍隊襲擊了敘利亞境內的伊朗軍事力量,摧毀了敘利亞首都附近的兩個敘利亞軍隊的彈藥庫,並襲擊了駐紮在敘利亞境內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軍事基地。
  • 伊朗核專家遭暗殺後續:兩重磅人物發聲
    但一位以色列前情報負責人卻向媒體說出了不同的推測。環球網今天下午刊文披露,前以色列軍事情報局負責人亞德林受訪時表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上周訪問以色列的目的並不單純,可能與法赫裡扎德遇刺有關,「蓬佩奧顯然不是過來喝酒的」。言辭中,這位前情報官員暗指暗殺伊朗科學家,或是蓬佩奧和以色列「合謀」。
  • 解密期明年將滿,拜登會公布甘迺迪遇刺檔案嗎?
    11月22日是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遇刺57周年紀念日。近60年過去了,官方調查早已蓋棺定論,但這起震驚全球的暗殺事件「真相」到底是什麼?人們依舊抱有無限遐想。美國政府至今仍握有至少數百份從未公開的檔案。有美媒發問,等明年10月解密期限到期,白宮新主人拜登會顛覆川普的做法,放行這些秘密檔案嗎?
  • 專家:伊朗已無退路
    伊朗重要人物的安保措施為何如此輕鬆被擊破?伊朗這個有仇報仇的國家會展開報復行動嗎?伊朗科學家之死根據伊朗的官方報導,案發當天的經過是這樣的,這位科學家乘車從伊朗北部啟程前往某地點,途中經過德黑蘭的一個小鎮,暗殺行動就在此處上演。
  • 拜登推翻12項前朝政策 優先處理疫情、種族等危機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即將於本月20日宣誓就職。(路透)    美國新當選總統拜登將於20日宣誓就職。即將上任的白宮幕僚長克蘭(Ron Klain)16日表示,拜登將在上任第1天一口氣籤署「大約12項」行政命令,推翻川普任內多項爭議決定,包括重新加入川普退出的《巴黎氣候協議》。在拜登上任後的10天內,也會針對疫情、經濟、氣候、種族等4大危機優先宣布應對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