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歌 來源|超級育兒師(ID:supernanny-ipcn)
昨天,兒子6歲生日,蛋糕的火苗映著他小小的臉龐,我突然驚覺,原來他已經這麼大了。
最初那個軟乎乎,只能被摟在懷裡的他,舉手投足間竟有了少年的味道。
而我,很遺憾,經歷了一路的摸爬滾打、焦慮迷茫,卻依然沒能修煉成我期待中媽媽的模樣。
我時常犯錯,又在事過後自責悔恨。
我時常焦躁,又在冷靜後遺憾不已。
對於他,我好像總是無比的愛著,卻又在不經意間傷害著。
看著他逐漸內斂的動作和神情,我常常反思:如果能重新養育一次,我再也不會犯以下這些同樣的錯。
01
再也不迷信「照書養」
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是我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哪怕現在,我都還會夢到那個階段,夢中的我活的水深火熱。
原因並不複雜,養育一開始,我就掉進了「照書養」的坑。
那時的我,幾乎毫無準備就成為了媽媽。
孩子應該吃多少,睡多久,怎麼喂,我都一無所知。
於是,我一頭扎進了書裡,把書上寫的奉為金科玉律,把別人的經驗當成標準答案。
我陷入了巨大的偏執和焦躁中。
我堅持母乳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明知孩子被餓哭,也逼他多喝多追奶;我堅持哄抱是會慣壞孩子的惡習,哪怕哭的撕心裂肺,也裝作聽不見;
有一次,我看到書上介紹,幾個月的寶寶可以練習睡整覺。
這對頻繁起夜的我來說,無異於解脫的希望。
於是,我按照書上的方法,營造睡眠環境,觀察孩子的信號,嘗試讓孩子「接覺」。
剛開始,孩子按照「計劃」睡著了。可剛放下沒多久,他就立刻醒了過來。我打起精神,重新哄睡,持續了一個小時之後,他依然拒絕睡覺。我又心煩又挫敗,耐心耗光之後,把他丟到床上,對著哭喊的他,失控地吼叫...
後來,疲倦的我忽然看開了,徹底放棄了各種折騰。
想抱就抱吧,反正我還抱得動;
想睡就睡,不睡就算吧,不必勉強。
沒想到,當我不再執著,跟著孩子的感受走時,他也給了我同樣的回報:
我能讀懂他的信號,他的需要,他的不適,他的喜悅...
我恍然發現,養育路上,我面前的不是一個教科書式的產品,而是我獨一無二的寶寶。
書本的確可以提供養育的參照,但是如果聽信書本,硬把孩子往書上靠,那就不如乾脆丟掉。
因為,對孩子最好的養育,一定是快樂的。
他不需要標準,感受他,回應他,去愛他,就足夠了。
02
再也不一味逼他聽話
熬過了最初的餵養無知,我又掉進了管教的坑。
兒子兩歲多時,忽然有了逆反意識,不管我說什麼,他都尖叫著說不要。
我叮囑他把玩具收拾好,轉個身的功夫,他就掀一個底朝天。
我警告他不要把顏料弄到牆上,話音剛落,他就糊上去一大塊。
於此同時,他的「不良」行為也越發多了。
動手打人,雖然力道不大,但是惹得你很惱火。被訓斥時,齜牙咧嘴,竟然還會吐口水。
眼前不聽話的孩子,令我怒從心生。為了鎮壓他,我用了很多方法。
先是嚴厲的訓斥,後來象徵性的體罰,辦法都不奏效之後,我又開始冷眼對他,任憑他討好的喊我「媽媽媽媽」。
終於,耗時大半年,在我的軟硬兼施下,孩子終於乖乖聽話了。
他不再動手,看到別的孩子吵鬧時,強調那是錯的。他變得規規矩矩,主動收拾房間,整潔度堪比樣板間。
這是我想要的嗎,一個乖巧聽話,唯我是從的小大人?
後來,我讀到了一位心理學家的話:
「你以為正常的孩子是什麼樣?遵守規矩,乖巧聽話?不,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恰恰是調皮叛逆,任性張揚的。」
我悔恨不已,原來我一直逼著孩子聽話,卻讓他把真實的自己弄丟了。
他不再有主見,不敢發脾氣,凡事都看向我。
可我明明是希望他成為一個獨立的男子漢啊!
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從未用「聽話」來要求他,用「聽話」來束縛他。
我無比想念,那個曾對我擠眉弄眼做鬼臉的孩子。
03
再也不靠情緒來管教
很多朋友對我的印象都是溫柔理性,我卻只是笑笑不應。
因為,那是他們沒能見到我在孩子面前的樣子。
孩子就像是一根易燃的導火線,我的情緒可以瞬間被點燃。
早上磨蹭的時候,我用最尖利的音調在催他;吃飯弄髒衣服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吼叫責罵;
更別提他犯錯的時候,我告誡自己要冷靜,可看到那些重複的錯誤,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有一天早上,兒子把牛奶打翻了,眼看就要遲到,我又急又怒,再次上演「獅吼」。
兒子的眼淚啪嗒啪嗒的掉,他哭著說:對不起媽媽,你不要氣了...
是啊,我在做什麼呢。兒子不是故意的,他從來都不是故意的。
可我只顧著發洩情緒,哪怕有時候並不是他的錯。
後來,陪兒子讀繪本時,看到一個小企鵝的故事。
這隻被媽媽吼過之後的小企鵝,嚇得身體四分五裂。
它游離到了不同的地方,迷失了方向,說也說不出,跑也跑不了...
我不敢想像那個動輒嘶吼的我,在孩子眼裡究竟是什麼樣子。
我只知道責怪他,抱怨他,訓斥他,甚至看到他沒有表態會更生氣。
可原來,他只是被我的情緒震傷了。他害怕的想逃,卻沒有方向。
當我被情緒支配的時候,我以為告訴了孩子行為的嚴重性,但其實,孩子根本沒有任何能量聽我講。
現在我終於明白,孩子不需要暴力情緒,要的是我的引導。
哪個孩子不犯錯呢,教會他從錯誤中獲得經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管教。
04
再也不限制他交友
年初參加家長會,老師委婉地說,孩子的社交有點問題,平時要多出去走走。
最初,我不以為意,以為老師小題大做,小孩子能需要什麼社交。
直到活動環節,每4個孩子結成一組比賽,我才發現我錯的有多離譜。
孩子們是自願分組的,他們好像有默契一般,雖然擠擠鬧鬧,但很快都找到了合適的位置。
但是我的兒子,他站在中間不知所措。
他被同學擠來擠去,嘗試加入其中一個組,但卻開不了口,就那樣徘徊在一個又一個的邊緣。
看著他侷促又失落的神情,我心疼又懊悔。因為今天的一切,都是我默許發生的啊。
兩歲多時,怕他磕著碰著,怕被大孩子欺負,我帶著他遠遠在一邊玩。三歲多進了幼兒園,他有了要好的同學,可那個孩子壞習慣一堆,我怕被帶壞,就讓他刻意疏遠。五歲多時,他失落地告訴我,同學們都不肯帶他玩。
我一邊安撫他,一邊小小的竊喜「反正學習很忙,不玩也沒什麼要緊」。
我就這樣一步步剝奪了他交友的願望,壓制了他交友的自信,最後讓他成為一個站在人群中難以自處的孩子。
我不敢想像,他以後該怎麼面對和同伴的衝突,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
親手剪斷了他的翅膀之後,我才看見了他未來要跨越的一片海。
心痛懊惱之後,我帶著他開始補上這門交友的課。
我鼓勵他和同學玩耍,帶著他創造機會結識新的朋友,在他被拒絕和受挫時,安撫他,教給他解決狀況的辦法...
現在,每次接他放學時,看著他揮手和同學說再見的笑臉,我都心有餘悸。
原來,父母再優秀,也代替不了同伴給他的快樂。
吹滅蠟燭後,他把蛋糕切成了幾塊,小心翼翼地端一個送給我。
我的孩子,他是這個世上最包容我的人啊。
他原諒我的偏執無知,我的情緒暴躁,我的自私狹隘,我一切帶給過他的傷害。
我很慶幸,我這個蹩腳的媽媽,一直在反思;
我更慶幸,你還未長大,依然能夠給我機會。
本文轉自知名母嬰育兒領域媒體「超級育兒師」(ID:supernanny-ipcn),作者:安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