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白」,四川方言,直譯為「沒得搞了」,相當於普通話裡「完了」的意思。
老楊今年怕就要洗白了。他經營著一家消防機電類的公司,主要承接一些地產開發商或者政府的消防工程,水管、通風管道需要使用到大量的鋼管、板材和鋼構管件。
「加上電線、電纜,材料費多佔到合同金額的將近60%,但是在最近半個月的時間裡,熱鍍鋅管卻連續上漲超過2成,而合同總價卻已敲定,成本上升只能由公司自己承擔。」提及近期鋼價的反彈,老楊也只能用「痛苦」二字形容。
究其原因,還在於最上遊原料價格的上漲。11月下旬以來,鐵礦石、焦炭價格連續飆升,本就處於盈虧平衡線的鋼廠遭受暴擊,無奈之下,只能通過漲價來對衝原料上漲的成本。
結果,鋼坯價格上漲後,下遊的建材、管材價格跟隨上漲,沿著產業鏈一路向終端市場層層傳導。
就在昨天,老楊還剛剛拉了一車鍍鋅鋼從重慶市區到巫溪縣的項目工地。12月14日,這車20多噸的鋼管價值15.14萬元,到12月22日時這車貨就漲到了18.5萬元,相當於7個工作日就硬虧了3.4萬元……
鋼管,漲慘了
老楊的公司,不大,全年項目金額只有1個億左右。但是,按照往年來看,卻可以為公司帶來1000到1500萬元的毛利潤。
上半年,生意還算好做,下半年就不行了,尤其是11月以來,迅速惡化。
按照消防機電行業普遍的利潤劃分來看。水管、通風管道使用的材料以熱鍍鋅鋼管、冷軋板、角鋼和白鐵皮為主,這部分材料費約佔合同金額的40%,電線、電纜佔10%左右,另有5%到8%的材料費為鋼構管件、連接器。
相當於,材料費用就要佔到合同金額的55%到58%,再加上20%的勞務成本、9%的稅收和近5%的資金成本,行業平均毛利潤通常維持在10%到15%之間。
「150mm口徑管壁4.0的熱鍍鋅鋼,12月14日每噸5226元,昨天下午是6350元,21%的漲幅,100mm口徑的這期間從4858元漲到了6023元/噸。」老楊告訴記者。
要知道,這還只是山西正大、成都華岐等小廠的價格,大型鋼企由於品牌等因素價格會更高。
12月22日上午,老楊就接到了七八個供貨商的電話,對方表示,也不知道未來鋼管會漲到多少,建議他多囤點貨。
下午,老楊的公司去參投一個地產開發商的標,但是原材料鋼管的價格卻不好確定,定高了,不好中標,定低了,自己虧錢。
「把成本經理、採購經理,還有管生產經營的副總叫到一起,上午、下午連著開了三個會,就是根據供貨商更新的價格,反覆確定標書價格。」老楊說。
需要說明一下,消防機電行業只有極個別企業是由發標方提供原材料,更多是由發標方提供一個合同總價,施工方在合同金額內自己採購鋼管等原料。
這相當於,發標方將自己的成本鎖定,原材料的漲跌風險由施工方承擔。鋼價跌了,施工方就賺了,漲了,自己承擔損失。
一般來說,地產開發商或者政府項目也會為老楊這類公司預留出10%左右的利潤空間,15%就已經算是極為可觀的標準了。
「鋼管漲了,我不可能去找發標方反應提高合同金額,對方一句『跌了你怎麼不說』,就會把我懟的無話可說。」老楊稱。
老楊「死扛」
12月21日,老楊收到一家供貨商的祝福,「冬至到,寒意濃。祝冬至康健。」
一同到來的還有調價通知,「今日11:30我公司熱度圓管再次上調300元/噸,累計上調400元/噸。詳情請諮詢各區域客戶經理或相關內勤人員,服務電話XXXX……」
12月23日,老楊同另外一家供貨商談價格,「今天不是降了嗎?給我優惠一點。」
對方反饋,「今天價格只降了20(元)每噸……昨天一天漲價150每噸,前天漲價到400每噸。」
另一位鋼管客戶經理的朋友圈也很能說明問題,鋼價以打款時間為準。這說明,第一鋼管價格波動很快,第二供貨商很強勢,並不愁賣。
老楊,現在很糾結,「每年歲末年初,鋼管價格都會漲一波,幅度在5%到10%之間,然後到來年3月復工復產後價格再回落。」
但是,現在他看不清,不敢囤貨,只能採取被動的態度「死扛」。
談及如何應對時,老楊給出了兩個策略。一是,工地施工項目,能緩則緩,不能緩就咬牙硬挺著,二是儘量去和上遊發標方去反覆溝通,看下給予一些支持,雖然可能性很小。
老楊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今年,他們公司籤下的合同金額總計8000萬元左右,11月以前完成了60%,還有剩餘40%未完成,即3200萬元的合同。
按照近期鋼價20%的漲幅粗略估算,剩餘項目會出現400萬元左右的虧損,全年預計毛利潤從800萬元折半。
如果後期鋼管價格再漲20%,剩餘利潤損失殆盡。「別人看著做的挺熱鬧,別鬧得最後不賺錢,還虧錢。」老楊說。
所以,這幾天老楊時不時就要看下期貨盤面,盯著礦石、矽鐵期貨價格是否還在創出新高。
在記者反饋「期貨價格一旦形成趨勢,之後就是各種專治各種不服的行情」後,老楊也只能用「尷尬」來回應……
如何從「單腿蹦」到「兩腿走路」?
老楊,只是鋼材行業諸多下遊的一個縮影。
這類實體經營者,雖然生意規模已不容小覷,但是本身不了解期貨,更不敢參與衍生品期貨……
放在期貨行業來說,也被稱為「單腿蹦」,既經營實體企業,又通過衍生品市場對衝風險的產業客戶,則被認為是「兩條腿」走路。
假設老楊懂衍生品市場,則可以結合自身鋼管、冷軋板等原料未來的消耗量,在期貨市場上提前開倉做多鐵礦石、焦炭或者螺紋鋼等任一黑色系品種。
當鋼管價格上漲後,雖然其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但是通過做多黑色系的收益卻可以起到一定部分或者全部對衝的效果。
對於期貨,老楊只能用於看趨勢……
追溯到源頭,則要歸結為鋼材原料的過快上漲。11月26日,鐵礦石期貨主力2105合約結算價創下年內新高的816.5元/噸,到12月21日最高漲至1147元/噸,上漲40.48%。
同期,焦炭主力2105合約從2256.5元/噸,最高升至2856元/噸,上漲26.57%。主要原材料價格上漲,本就盈利狀況欠佳的鋼廠又怎會不調價?坐等虧損?
國內幾家期貨交易所的壓力也很大。
每當價格大幅上漲時,相關期貨品種就會被外界拿來「背鍋」,然後交易所層面展開調整手續費、保證金等提升交易成本的方式,抑制投機資金的短期炒作熱情。
這次也不例外,除常規手段外,這次大商所甚至對礦石限倉標準進行調整,這在近十年期貨市場上並不多見。
然而,大宗商品價格的形成是複雜的,供需關係只提供了一個價格波動的參考區間。
期貨,代表的是遠期的貨物價格,既然還未實現,就會有想像和預期的空間,市場情緒、資金都會促使短期價格脫離上述波動區間,這再正常不過。基本面擺在那,早晚有價格回歸的一天。
更何況,本輪礦石價格上漲過程中,期貨並非處於領漲位置。
「在鐵礦石價格波動過程中,期貨價格一直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及國內現貨市場價格。」大商所12月20日指出,同時前11個月國內期貨市場成交、持倉和資金規模大幅增長的背景下,鐵礦石期貨成交、持倉規模同比下降,未現資金大規模進入炒作的情況。
本報12月16日發布的《文華商品、CRB指數半年上漲18%,黑色系漲價遭多部門聯手阻擊》報導曾指出,「成交持倉比」等可以用于衡量單個期貨品種的投機成都高低,而11月至今鐵礦石該指標並未出現過於明顯的放大,這與大商所通過觀察持倉量得出的結論類似。
如何增加產業對衍生品市場的認知,提升其產業化的運用更加重要。而不是當大宗商品價格一漲,就喊出「期貨操縱」、「期貨助漲」這般無知論調,沒上期貨的原材料下半年一樣上漲,難道也是期貨操縱不成?
(作者:董鵬 編輯:朱益民)
(責任編輯:邱利 HN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