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厚VI—朗塘國家公園(地理、人文、徒步活動詳解)

2021-02-14 鏡之形而

本篇送上一首我非常喜歡的步姐10年前的老歌《My all》

到今年,博主的高原旅行也已經走了10年

我只想說,正如歌中所唱

雖然走過的路、拍下的照片、寫下的文字或許並不是那麼完美

但無論行路還是落筆,哪怕孤軍奮戰,我從來都是和這首歌名一樣

以現下的自己,全力以赴

讀前提示

本節約16700字,照片51幅、地圖6幅

因地理、人文概念繁多,詳細閱讀時間為1-1.5小時

本篇已先期發布至窮遊網

http://bbs.qyer.com/thread-3069958-1.html

本篇為原創遊記,請勿轉載

本節目錄

一、前情提要

二、線路綜述

三、區域地理

(1)希夏邦馬/竺嘉爾/朗塘山脈

(2)神湖

四、徒步概況

五、氣候和季節

六、人文環境

(1)行政區劃

(2)達芒族

(3)跨喜馬拉雅藏族

(4)藏傳佛教

(5)印度教神湖

七、行前準備

(1)門票和許可證

(2)嚮導和背夫

(3)山小屋

(4)費用及預算

(6)個人裝備

(7)威脅應對

八、ABC/EBC/ACT/MCT/LGHT 五線難度對比

九、無人機法律風險提示

十、支線探索

(1)坎津日(Kyanjin Ri)

(2)朗希夏喀卡(Langshisa Kharka)

(3)策格日(Tsergo Ri)

(4)亞拉峰(Yala Peak)

(5)甘甲拉埡口(Ganja La)

(6)勞雷比納埡口(Laurebina Pass)

(7)太陽峰(Surya Peak)

*負責任的旅行

朗塘利隆(Langtang Lirung 7227)


鍵尼薩主峰群(Ganesh Massif)

安納布爾納山脈(Annapurna)& 馬納斯魯峰群(Manaslu Massif)


朗塘山脈(Langtang Himalaya)view @Kyanjin Ri 4773

溼婆神湖(Gosainkunda 4380)


雪域之鄉

我們為喜馬拉雅代言,也為沉默的夜空、和無名的人們代言

一、前情提要

今年(2018年)2月,我在第5季喜馬拉雅徒步中,試圖在冬季厚重的積雪中挑戰馬納斯魯環線北側海拔5106米的拉克埡口(Larkya Pass 5106)

由於當地桑多村(Samdo 3850)藏族以慶祝藏曆新年(Tibetan Losar)為由,拒絕開啟位於海拔4460米關鍵位置的高山庇護所達蘭薩拉(Dharamsala 4460),令我們無法在惡劣天氣中直接翻越埡口,而不得不鎩羽而歸

這是自2013年初次前往喜馬拉雅南麓進行長線徒步至今、第一次沒有完成行程。拉克埡口儘管海拔不高,但翻越的線路極長,在有積雪的情況下,不可能不藉助中途高山庇護所的停留而做到一天之內的穿越,對此我心裡是有數的

為此,我大致提前半年就開始做各種準備,包括研究地形地貌、跟蹤天氣變化、收集各方資料、設想各種可能性、以及山地徒步拉練,希望能在任何意外情況下都能有應對方案,以提高完成這條高難度線路的機率

然而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在桑多村望著拉克埡口方向,那僅僅就在12公裡之外,而這12公裡就是無法逾越的天塹

望埡口興嘆

這使我感到無奈,以及個人的力量在自然規律面前的無能為力。尤其是反季節挑戰高難度線路,哪怕做了再全面的準備,只要天時地利不合力,在無情的大自然面前,這些所謂苦心經營的策劃皆有可能瞬間化為烏有

而每一次的全身而退,並不是自己有多強,那只是山嶽的網開一面

另外,自不成功的馬納斯魯歸來後,多年的搭檔、參與了第2至第5季的肉哥由於個人原因選擇從喜馬拉雅徒步領域退役,這又是一個巨大損失

在之前數季中,我能放心地將飲食起居、財務和後勤管理、包括自己的人物照交給肉哥負責,自己則專心於地理人文的觀察、拍攝和交流,可以說肉哥的存在無形中分擔了我很大一部分壓力,他無疑是之前每一季精彩背後的幕後英雄。如今英雄退役,這些壓力又回到了我自己身上

走了5年的喜馬拉雅長線徒步,走到這裡,似乎進入了一個艱難時刻

行程的失利、信心的受挫、搭檔的退役、有限的預算和久未更新的裝備,就像一個個被推到面前、時刻在敲打拷問自己的問號

是繼續前行,還是就此停步?

答案當然是繼續

沒什麼很複雜、很中二的理由,想不想去一個地方,自己心裡最清楚

所以我很認真地問了一下他,還再去走嗎?

他萬分堅定地回答說,走

好,那就出發

不如出發

不過,由於高難度的馬納斯魯使得自身消耗巨大,原本今年並不打算再走100公裡以上的長線徒步,只是基於年中的一些變故,原本計劃中的南半球旅行延後至了明年春節,到決定國慶假期再行喜馬拉雅,已經是8月末的時候了

也就是說,準備的時間僅有1個月而已

按照以往的慣例,如果要走大於10天、總距離在100公裡以上的高海拔徒步,是不敢掉以輕心的,一般至少要提前3個月開始進行準備,主要是制定多套方案、體能儲備以及生活作息的佛系化,目的並不僅在於去完成行程(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減少徒步對自己的消耗、降低傷病的機率、確保這次徒步不會是最後一次

如此倉促上陣,周全起見我迅速制定了三條線路方案(線路徵集意見請移步),分別為側重探索新線路的馬卡魯南大本營(Makalu Base Camp MBC)、側重強度的昆布兩埡口(Khumbu two passes)、以及相對摺中的朗塘、神湖、海倫布環線(Langtang Gosainkunda Helambu Circuit Trek LGHCT)

經過十多天的斟酌,考慮到此次體能儲備、時間彈性皆不充分,各方面均不在最佳狀態,如果貿然選擇不確定性大、或難度較高的線路則存在再次失利的可能,這將會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的結果,因此,最終決定前往風險最低的朗塘、神湖、海倫布環線(LGHCT)(行程計劃書請移步)

二、線路綜述

朗塘山谷(Langtang Valley)、神湖湖區(Gosainkunda Lake Area)、海倫布(Helambu)其實是三個不同區域,但相距較近,有徒步道路連通,既可以單獨走,也可以串聯起來走其中的兩個或全部

簡單來說,這三個區域都集中在加德滿都谷地(Kathmandu Valley)北側、與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線之間。若天氣晴好,在加都可以看到北面有一列山脈,以及若干個6000米級的雪峰,而這三個區域,朗塘山谷就在這列山脈的背後、神湖湖區在山脈的山脊西側末梢,而海倫布則就在山脈的南坡之間

雖然離加德滿都很近,而且該區域所屬的朗塘國家公園(Langtang National Park)早在1976年就成立了,是尼泊爾最早的國家公園,可這些區域(在國內)遠不如安納布爾納(Annapurna)和昆布珠峰地區(Khumbu EBC)著名

這其中原因,一方面或許是因為中文資料較少,人們對這個區域並不熟悉,而另一方面,則是存在重量級觀景點稀缺的問題,並不會像EBC那樣全程無尿點,或者如安納布爾納一樣一目了然,大家都不太清楚到那邊去到底是看什麼

當然是看大片

三、區域地理(1)希夏邦馬/竺嘉爾/朗塘山脈(Shisapangma Jugal Langtang Himal)

圖例1

所以,在此有必要簡單介紹下該區域的地理狀況

簡而言之,全長2500公裡的喜馬拉雅,儘管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以上,但在山脊之間,存在大量水系、埡口形成的顯著低點。以這些地理低點為界,可以將整個山系,切分成大約四十多個相對獨立的次級山脈(Level 3)

而這片坐落在加德滿都北部的區域,就是這四十多個Level 3級別山脈的其中之一——希夏邦馬/竺嘉爾/朗塘山脈(Shishapangma Jugal Langtang Himalaya),它被一系列地理低點合圍,而成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

它的具體範圍可見圖例1。其中東界,是發源於希夏邦馬東坡的波曲(Bo Chu)、孫科西河(Sun Kosi)形成的縱貫線,東北支點是海拔5126米的聶拉木通拉山口,東南支點是海拔驟降至650米的戈拉加特(Golalghat)

而西界,是發源于吉隆縣城宗嘎鎮(Zongga 4150)西部的吉隆藏布(Gyirong Tsangpo)、特裡蘇裡河(Trisuli)形成的縱貫線,西北支點是進入吉隆溝的要隘孔唐拉姆山口(5236),西南支點是猛跌至550米的城鎮特裡蘇裡市場(Trisuli Bazar)

圖例2

北界,以佩枯錯(Paiku Tso 4600)、浪強錯(Langjyang Tso 4650)形成的湖盆地為限;南界,則是山脈南坡發源的一系列水系——塔迪河(Tadi)、梅蘭奇河(Melanchi)、因陀羅伐底(Indrawati)、以及巴勒非河(Balephi)所構成的河流網道(圖例2)

上述這些地理坐標,基本形成了對希夏邦馬/竺嘉爾/朗塘山脈的合圍,而這也是我們劃分喜馬拉雅山脈中每一個Level 3次級區域的基本標準和方法

山脈內部,則由5條主要山脊構成,以朗塘日(Langtang Ri 7205)至利松(Risum 7050)為核心,呈不規則輻射狀(圖例1紅線)

其中向東突出的高點,構成8000米級希夏邦馬核心峰群——所以,希夏邦馬峰之所以完全坐落在我國境內,是因為她並不在主脊線上,而是在一條非常短、且向東突出的支線山脊(山脊1)上

佩枯崗日(Paiku Himalaya 山脊2)是西北分支,完全位於西藏聶拉木境內,相信很多去過西藏的朋友都在佩枯錯沿岸近距離看到過以崗彭慶(Gang Benchhen 7281)領銜的這一列山峰

中央位置是朗塘山脈(Langtang Himalaya 山脊3),不過由於北側曲松多河(Qusumdo)的存在,這一段的邊境劃分比較奇怪,一半是山脊、一半是河流,而領銜的朗塘利隆(Langtang Lirung)則完全屬於尼泊爾

東南方向是竺嘉爾山脈(Jugal Himalaya 山脊4),形成聶拉木縣與尼泊爾之間的界山;而在竺嘉爾的中部,又反向伸出一條山脊(山脊5),為多吉山脈(Dorje Himalaya)和甘甲拉山脈(Ganja La Himalaya),它正是佇立在加德滿都谷地北側的那堵高牆

而這條徒步線路深入的,就是朗塘山脈、與多吉、甘甲拉山脈夾縫間的河谷——朗塘河谷(Langtang River Valley)。主要看點,也就是希夏邦馬/竺嘉爾/朗塘山脈在尼泊爾境內的部分——朗塘山脈、多吉/甘甲拉山脈與部分的竺嘉爾山脈

朗塘山脈 view @Kyanjin Kharka


坎津寺(Kyanjin Gumpa 3860)

(2)神湖 Gosainkunda

神湖所在的區域,大致是上述加都北部的高牆——多吉/甘甲拉山脈的西側末梢部分,也是喜馬拉雅山脈中一塊相當獨特的地質風貌區

可能是由於與周圍地形高差太過巨大的緣故,這個區域山體的重力崩塌、冰川侵蝕的效果特別明顯,至少我在以往所有的徒步區域,從未見過有如此、山體被風蝕水侵得七零八落的風景,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基於這種地理特點,這個區域就形成了被侵蝕而成的階梯狀地形、以及存在於這些地形階梯上的高山冰川湖,除了最大的溼婆神湖(Gosainkunda)之外,號稱一共有108個大小湖泊(當然,他們可能把小水潭都算進去了),實際面積較大、且被命名的大約有20個左右

之所以稱為神湖,還是由於南亞人民那執著的飲水思源好習慣。這片湖區發源的河流嘎提河(Ghatte Khola)會在不遠處匯入特裡蘇裡河(Trisuli)。而特裡蘇裡河我們介紹過多次了,作為尼泊爾三大水系裡的中央甘達基水系(Gandaki/Narayani System)的一大正源,意義自然是非同尋常的

至於在傳統文化、宗教背景下的神湖意義,我們到人文部分再行討論

不過,前往湖區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了解獨特的地貌、亦或是印度教中的傳說典故,另一大重要意義在於,這個區域是一條山脊的高海拔末梢,擁有廣闊且良好的視野,能在毫無遮擋的情況下縱觀朗塘利隆峰群(Langtang Lirung)、鍵尼薩山脈(Ganesh Himal)、馬納斯魯山脈(Manaslu Himal)、甚至是遠在150公裡開外的安納布爾納峰群(Annapurna Massif)組成的豪華陣容

要達到這個4大山脈在同一場景中聯袂登場的效果,僅此一地,再無別處

溼婆神湖(Gosainkunda 4380)

勞雷比納(Laurebina 3950)

四、徒步概況

友情提示:朗當、神湖環線是累計跋涉距離超過110公裡、累計爬升/下降超過1萬米的高強度徒步線路,沿途地形複雜,且存在大強度的爬升、下降路段

如果沒有高海拔(≥5000米)長距離(≥100km)徒步經驗的旅行者,請在出發之前謹慎評估自身的能力,並對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充分考量,並做好在任何意外情況下都能冷靜決策、乃至自我救助的準備,因為這可能將是屆時你唯一的選擇

行程重要數據匯總表

行程高度變化折線圖

實際行程中,我最後選擇了計劃書中的B計劃,即走完了整條朗塘山谷、以及到達了湖區的地理邊界勞雷比納埡口(Laurebina Pass 4610),之後便直接下山,並沒有繼續去海倫布(Helambu),理由是體能儲備不足、加之在半途感冒,沒有餘力再走更遠

途中基本每天都以GPS記錄跋涉距離、爬升/下降數據,實際完成情況如上圖所示,10天跋涉114.73公裡,累計上升10169米、累計下降9887米,總行走時間將近50小時(含途中休息時間)

其中爬升/下降的數據有少數幾天顯然存在較大誤差的,已經做了調整。所以上述所列的爬升/下降累計量是分別調低了1000米後的結果

說實話,這條線路雖然是計劃中三條線路裡最保守、最容易的一條,但實際比預想的要難一些(也可能是自己狀態不是特別好的緣故),數據也能證明這一點,除了總距離比馬納斯魯短一些,累計的爬升/下降量幾乎一樣(這意味著坡度更陡)

其中比較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往返起止點的路途崎嶇。從加都前往起點的夏布魯貝西(Syabru besi 1503),需要跨過該區域南緣的水系,再走崎嶇顛簸的特裡蘇裡河谷掛壁公路(圖例2紅線),車程長達8小時或更多,如果您對尼泊爾坐車的體驗有所了解,就會知道這等於還沒開始走就先掉一管血

其次就是沒有循序漸進的時間,從第一天起就是上強度,而且朗塘河谷裡路面難度不小,當然並沒有差到馬納斯魯那種讓人想罵髒話的程度,但石頭路面不少,尤其是伸出路面的尖利大石頭,走起來各種彆扭,起伏更是常規操作。可以說,整條朗塘河谷就是個縮短版的布裡甘達基河谷(Budhi Gandaki)

第三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存在二次爬升。前半程的朗塘河谷,從1503起步,要先淨上3200,上到4773(坎津日 Kyanjin Ri)或4986(策格日 Tsergo Ri),在這之後若要去神湖湖區,則需要先回到1675(分岔路),再淨上一次3000,才能到4610的勞雷比納埡口

除非你自行安排一天休息,不然在這兩次爬升之間,(一般情況下)是直接銜接而沒有過渡的。在第4季ACT時,雖然也經歷了託隆拉埡口(Thorung La 5416)之後銜接布恩山(Poon Hill 3198)的二次爬升,但此次的高差幾乎是ACT時的1.5倍

實際感受就是雖然每天走的時間不長,距離也不算很遠,但體力消耗非常大,因為幾乎所有的上升都是陡坡的連續爬升(可以看看表格內路況一欄steep up的頻率)

唯一的積極因素,可能就是沿線的後勤保障質量不錯,有不少震後新建的旅館,基本接近或達到ACT/ABC沿線的標準,除了大部分區域沒有手機信號和wifi之外,食宿條件在喜馬拉雅地區而言已屬上乘,而且只要天氣晴好,幾乎每天都能有洗熱水澡的條件(我基本兩天一洗),畢竟沿途最取之不盡的資源就是水了

跨越複雜地形

請注意路面狀況

雪地跋涉是每一季的必修課

五、氣候和季節

朗塘河谷屬於非常標準的喜馬拉雅南麓河谷型氣候,每年的6-9月為受西南季風影響的雨季(Monsoon),大約農曆中秋後雨季結束,降水量會迅速驟降而進入旱季,一直持續到次年5月,其中1-2月為隆冬季節,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月均低溫-15°C)

與ACT方面的馬斯揚迪河谷(Marshyangdi Valley)類似,朗塘河谷也是東西橫貫走向,南側有海拔6000米級的多吉/甘甲拉山脈為雨影(Rain Shadow),阻擋了南來的水汽,因此即便是在雨季,降水量也不是那麼得多(70-80mm/月),可由於周邊區域遍布海拔很低的河谷,在光輻射加熱下上升的雲量則難以避免

因此哪怕是在天氣條件最理想的10-11月(4-5月),早晨、上午天氣晴好,午後至關門時間2點後開始起風起雲,也會是一種常態。所以,無論是行路還是觀景,都儘量遵循早出發、早到達的原則

神湖湖區方面則顯得更微妙,因為它是山脊末梢一塊海拔很高的孤立區域,北、西、南三個方向僅僅幾公裡外就都是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起雲的時間點會更早(10-11點以後),午後經常什麼都看不見。而且由於海拔落差大、冷熱空氣頻繁交匯,產生極端天氣(大風、降雪、冰雹)的可能性也更大

例如我在行程末期,單人前往勞雷比納埡口(Laurebina Pass 4610),到達埡口是上午11點,僅僅呆了3分鐘,半支煙都沒燒完,埡口南側海倫布方向就有黑雲衝上來開始撒冰雹。我見勢不妙拔腿就跑,然後這個雲就攆在後面追,一路追趕回神湖

類似這種情況是十分兇險的,被冰雹砸幾下並沒什麼,更嚴峻的是雲層遮蔽陽光後氣溫、氣壓的驟降,很容易讓人在短時間內失溫。有高海拔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在荒無人煙、又沒有補給的野外失溫,這結果就真是件吉兇難料的事了

故而,在神湖周邊區域活動的時候,要比朗塘山谷更嚴格地貫徹早出早歸的原則,儘量遵守、甚至是提前這午後2點的關門時間,尤其是前往勞雷比納埡口、神湖峰(Gosainkunda Ri)、太陽峰(Surya Peak 5145)這些耗時很長的觀景點時,一定要儘早出發,並時刻關注周邊的天氣變化


午後從河谷底部洶湧而上的雲

六、人文環境(1)行政區劃

根據2015年9月發布的、聯邦共和制後的新憲法規定,尼泊爾全國被分為7個省、77個縣、以及753個地方自治體(6個大城市、11個中型城市、276個自治市、460個農村自治體)

在憲法剛頒布時,7個省以第1至第7省(Province 1-7)暫名,而它們的正式名稱將由各省議會討論投票決定。截止本篇遊記落筆,第4省(甘達基省 Gandaki Pradesh)、第6省(卡爾納利省 Karnali Pradesh)、第7省(遠西省 Sudurpashchim Pradesh)的名稱已經產生

而我們此次行程的目的地,則位於尚未命名的第3省(Province 3)北部的拉蘇瓦縣(熱索縣 Rasuwa District)。這個縣北部與西藏自治區吉隆縣接壤,而目前中尼之間唯一的開放口岸吉隆熱索(Gyirong/Rasuwagadi 1860)就在該縣的北部邊境

相較於距離不遠、卻路途崎嶇的加德滿都,該縣與吉隆縣(藏語吉隆方言區)可謂一衣帶水,之間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民間往來,都存在更密切的聯繫。就連這個縣的名字也是由ra(羔羊肉)和sowa(牧場)這兩個藏語單詞組合而來,以形容該縣所在區域的特產特色

(2)達芒族(Tamang People)

民族構成上,拉蘇瓦縣海拔3000米以下為較大的達芒族(Tamang People)聚居區。作為尼泊爾人數最多(150+萬)的藏緬族群(Tibetan Burman ethnic group),達芒族被認為是一支西藏/蒙古騎兵遺留在喜馬拉雅南麓的後裔,故而得以ta(馬 horse)mag(士兵 soldier)之名

達芒族分布極廣,在整個喜馬拉雅南麓海拔2000米左右的區域都可以找到他們的蹤跡,而族群內部也是旁系分支眾多,分為5大方言區,而且存在自己的種姓和社會等級系統,男性與女性存在明確的分工

而拉蘇瓦縣的達芒族,屬於5大方言區裡西部區(Western Tamang)中的拉蘇瓦方言區(Rasuwa sub dialect area)。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家畜飼養等基礎山地經濟活動,而達芒族男性也是山地協作中背夫職業的一大主要來源(把背包/筐繩掛在腦門上就是達芒族的習慣)

另外,由於拉蘇瓦縣的居民屬於邊民,可以自由前往中國境內的吉隆鎮(Gyirong Town 2800)從事邊貿活動,所以在吉隆口岸向公眾開放後,西藏與尼泊爾之間的貿易中繼也成為當地達芒族人青睞的工作。如今,在縣內大小村鎮的商鋪裡,已經遍布著採購自西藏的中國製造了

達芒族背夫大隊,得知我要給他們拍照後很配合地擺出表情

正在編織圍巾的達芒族婦女

(3)跨喜馬拉雅藏族(Trans Himalayan)

當海拔上升至3000米以上,居民就變成了跨喜馬拉雅藏族(Trans Himalayan)。請注意,他們不是夏爾巴人(Sherpa),而是標準的從吉隆或聶拉木遷徙而來的西藏藏族,對藏族文化是有極強認同感的

在該區域的藏族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弱勢群體,人數非常少,僅集中在朗塘山谷海拔3000米以上的幾個村落,而在2015年的大地震中,地震引發了朗塘利隆(Langtang Lirung 7227)南壁的大規模雪崩,頃刻間將戈達塔貝拉(Ghoda Tabela 3003)和朗塘村(Langtang 3430)從地圖上抹去

這兩個村子的居民其間死傷慘重,僅有少部分人生還,如今,整個朗塘山谷的藏族可能僅剩下了數百人,對於他們而言,儘管生活秩序已經恢復正常,但艱難時刻似乎遠未過去,因為大量青壯年和兒童在地震中遇難,使得本就人口稀少的他們存在嚴峻的斷代危機

地震遺址,這就是直接從地圖上抹掉的概念

坎津寺的白塔和六字真言石刻

(4)藏傳佛教(Tibetan Buddism)

就像很多名義上的事一樣,達芒族是名義上的佛教徒,篤信藏傳佛教古老的寧瑪派,與此同時,也保留了本教中一些薩滿的元素;如同印度教中屬於祭司階級的婆羅門一樣,達芒族中也存在類似的祭司氏族,稱為拉瑪(Lama),他們的工作是充當凡人與神靈的溝通代理人

所以拉瑪(Lama)在達芒族裡並不是喇嘛的意思,而是氏族(種姓)的稱謂。例如行程中的大驛站Lama Hotel,確切的翻譯應該是祭司族旅館

不過這些理論化的事,放到實際操作中就不好說了。他們的居住地海拔不高,由屬於商貿要道,對外溝通並不太閉塞,因此世俗化程度較高,宗教尤其是對年輕人的約束力已經微乎其微。就以我個人的觀感,在達芒族人的自我認同裡,民族、方言認同要遠遠大於國家認同和宗教認同

而對於跨喜馬拉雅藏族來說,宗教的影響力就要大得多了,他們幾乎都是虔誠的藏傳佛教徒,人生最大的榮耀就是去印度達蘭薩拉(不是馬納斯魯的達蘭薩拉)覲見大和尚並接受他的祝福,並已經懂得了如何利用現代通信工具(比如頗受青睞的國產手機)來了解宗教界的動態

對於這些被孤立在邊境地帶的深谷中,早就被世人所遺忘了的寥寥數百藏族而言,宗教、家庭認同遠大於其他各種世俗事務。這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除了自己的家族和願意為他們灌頂的仁波切之外,並沒有其他勢力在意他們的存在與否,他們只是人口普查中一個可以小到忽略不計的數字而已

相比於自身所擁有的政治權利,他們或許更關心的是大和尚是否有機會能回到西藏、或是與中國政府取得和解

遇到瑪尼牆時請從左側繞行


辛貢巴(Sing Gumpa 3300),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

朗塘村的白塔

(5)印度教神湖(Gosainkunda)

在梵文中,Gosian的意思與希夏邦馬峰的梵文名字中(Gosainthan)的gosian是同樣的意思,表示神聖(Saint)或神靈(God),而kund/kunda則是湖泊,因此,Gosainkund的字面翻譯就是神湖

它屬於印度教神湖(當然,喜馬拉雅地區的佛教也認同是神湖),在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它的誕生要歸結於著名的創世之舉——乳海攪拌(Samudra manthan),而創造這些湖泊的,是毀滅之神溼婆(Shiva)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溼婆明明是毀滅之神,怎麼會去創造呢?

這就要簡單說一下乳海攪拌的後續了,其實就是一個溼婆(又)被老婆坑了的故事

所謂的乳海攪拌,就是眾神為得到長生不死的甘露、而進行的一次類似投幣搖獎的舉動,攪拌產生的寶物都一一被眾神瓜分。然而,作為攪動棒的攪繩而存在的大蛇那伽(Naga)因為無法忍受攪動帶來的劇痛,而不慎突出了一口劇毒

這個劇毒可是足以毀天滅地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怎麼辦?眾神都把目光投向了法力最強的溼婆大神,意思就是你厲害、就你來背這個鍋吧

溼婆大神心一軟,就硬生生地把這口鍋背上了.哦不對,就硬生生地把這口毒液吞入口中。而他的老婆雪山女神帕爾瓦蒂(Parvati)一看老公這就要掛了,情急之下一把捏住了溼婆的喉嚨,以阻止毒液進入溼婆的身體,然而這樣一來,毒液停留在了溼婆的喉部,並把他的喉嚨灼成了青紫色

被毒液灼燒得疼痛難忍的溼婆,只能前往喜馬拉雅山尋找純淨的空氣和水,試圖緩解這種痛苦,然而找了半天沒什麼結果。當他來到今天神湖所在區域時,實在是疼得受不了了,就直接把手中的兵刃三叉戟往地上扔了下去

這一扔不要緊,直接就鑿開了今天的特裡蘇裡河谷(Trisuli這個單詞就是由三叉戟Trident演變而來),而神湖Gosainkunda也隨即應鑿而出。溼婆隨即就用湖水清洗了自己的喉嚨並得到治癒

印度教信徒至今仍相信,神湖的湖水有奇特的治癒功能,他們不遠萬裡來到神湖提取湖水,希望這些治癒過溼婆大神的聖水,能夠清洗他們的病痛、靈魂甚至獲得更好的來世

以溼婆的兇暴化化身陪臚命名的湖泊(Bhairab Kund)


溼婆神湖(Gosainkunda 4380)

七、行前準備(1)門票和許可證

朗塘山谷、神湖湖區同在朗塘國家公園(Langtang National Park)的範圍之內,需要購買國家公園門票(3300盧比/30美元)以及辦理徒步者信息管理卡(TIMS card 10/20美元)

門票可以在通澤(Dhunche 1960)附近的國家公園檢票站購買,無須提前。這個檢票站和軍方邊檢站是在一起的,一定會停車檢查,不用擔心錯過

TIMS可以自行到加都ACAP辦公室辦理,不過獨立徒步者的價格是20美元

如果通過旅遊公司聘請了嚮導/背夫,那就可以通過旅遊公司代辦,價格是10美元+10%服務費

國家公園門票及TIMS

(2)嚮導和背夫

加德滿都的幾乎所有旅遊公司都提供聘請嚮導/背夫的業務,請注意如今的正規嚮導都會有尼泊爾官方頒發的嚮導證,可事先要求查看

若是在加都聘請,需要支付嚮導/背夫前往徒步起點的車費,當然,回程的時候車費也是你付,只是到時候再付而已

如果不想負擔這個車費,也可以通過徒步起點夏布魯貝西(Syabru Besi 1503)或通澤(Dhunche 1960)的旅館找當地的達芒族人,不過找來的人是什麼樣的就比較隨機了

儘管近年來尼泊爾物價上漲,但嚮導/背夫的費用並沒有顯著變化,嚮導20-25美元/天,背夫15-20美元/天,只要價格在這個範圍之內都是合理的;完成行程後,通常會給一個總費用*15%左右的小費,依然是這個規則

如果是通過旅遊公司聘請的嚮導/背夫,那麼需要在行前就支付除小費之外的全部費用,這個費用是可以討價還價的。若是私人方式找來的,費用支付形式需自行商議

嚮導/背夫通常會是你跋山涉水的可靠夥伴

(3)山小屋

如前所述,沿途旅館的環境和食宿質量都不錯,勞雷比納(Laurebina 3950)和神湖(Gosainkunda 4380)略差一些,其他基本能達到ABC/ACT的標準,帶(非常簡陋的)獨立衛生間和(質量很差的)抽水馬桶的客房已經很常見了,熱水澡大致每天都能保證(秋季)

如果聘請了有該區域經驗的嚮導/背夫,他們一般都會把你帶到相熟的客棧。儘管如此一來,你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住處,可好處是能有意無意地免費搞一些熱水、充電之類的資源,結帳時通常也能獲得一定的折扣

若自行前往,建議尋找一些冷門、住客較少的旅館,而別去跟大隊人馬搶在一起,這樣既能獲得清靜的食宿體驗,有時店家為了做到生意,又會免去你的房費,而僅需要支付餐飲費用

塘夏普(Thangsyaphu 3200)的旅館,環境優雅

佛布朗山(Forprang Danda 3204)的茶館,正對著朗塘利隆

(4)費用和預算

由於尼國新政府今年開始推行13%的增值稅(可見門票價格明細列示),因此該國物價相應的普遍上漲,而喜馬拉雅地區也受此影響水漲船高

另外,朗塘國家公園的食宿費用屬於徒步6季以來,價格最高的一個區域。尤其是在高海拔處的坎津寺(Kyanjin Gumpa 3860)和神湖(Gosainkunda 4380),物價會相當昂貴,基本等於山下的8-10倍

坎津寺物價參考:

500ml可樂=585盧比≈35元人民幣

1開水瓶檸檬茶1000盧比≈55元人民幣

尼泊爾套餐650盧比≈40元人民幣

房間800-1000盧比≈48-58元人民幣

充電300盧比≈17元人民幣

我一開始以2500盧比/天做預算,攜帶了14天的費用上山,然而體驗了幾天物價後就發現可能不夠用了,接著就開始節衣縮食、連可樂都不敢亂喝,基本遵循午餐扁豆湯飯(Dal Bhat)、晚餐混合炒麵的節奏,喝茶也只是喝最便宜的紅茶。最後還是得益於嚮導拉曼一路跟店家討價還價,才算是有所結餘

因此,前往朗塘國家公園徒步,比較安全的預算是3000-3500盧比/天。至於換匯還是老辦法,到加都的中國客棧直接用支付寶換就行了,現階段匯率變動較大,建議當場了解

(5)個人裝備

大部分裝備依然沿用ACT/MCT時的,唯獨穿了4季的鞋子Lowa Ronan GTX因開裂進水而退役,更換Scarpa Kailash pro GTX,表現屬於中規中矩。該線路路面難度不小,一雙質量好的鞋子是至關重要的

10月大多數時候氣候要比冬季溫暖得多,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在日照下體感溫度會超過20度,即便晚上和日出前也不是那麼冷(並不會有零下),黑冰A1000的睡袋已經感覺太熱了

相應的對於裝備的保暖要求也就不那麼高了,有一兩件硬貨去扛神湖那個點的酷寒就行。其他衣物,建議多帶幾件排汗透氣性好的,方便替換和洗滌,秋季儘管氣候溫和不像冬天那麼嚴苛,但代價就是出汗多、路上泥濘也多,途中不洗衣服基本不可能

一定要帶一些基本的常用藥,沿途是不可能找到這些的

若是在冬季前往,裝備可參考ACT和MCT

10月秋季的白天身著短袖是常態

質量不好的鞋子無法應對類似的亂石灘

(6)威脅應對

該線路屬於十分成熟的徒步線路,沿途能對生命構成威脅的因素極少,穿越幾個地震塌方區也並沒有顯見的危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值得注意的主要的兩方面

小心犛牛

在朗塘山谷的坎津寺(Kyanjin Gumpa 3860)及前往朗希夏喀卡(Langshisha Kharka 4120)的途中,有若干個犛牛牧場、及數量不等的散養家犛牛會分布在徒步路徑的沿線

家犛牛雖然已被馴化,性格通常比較膽怯,可該區域的犛牛由於長期散養,依然保留著一點野性,不排除會有因某些因素而眼紅上頭襲擊人類的可能性。我與嚮導拉曼就遭到了一頭瘋狂的犛牛的衝刺攻擊,拉曼的手還被牛角擦過受傷

因此在經過這些犛牛牧場時,一定要時刻關注這些大佬們的動向,最好沿途撿一些較大的石頭準備著,若有犛牛擋住去路、或盯著你看,就扔石頭把它們趕走

馴化了的犛牛本質是膽小的,你主動攻擊它,它一定會逃走,並不用害怕,但千萬不要傻乎乎地坐以待斃,你有九條命都不夠它懟一下的

坎津寺附近的牧場,馬匹和犛牛混居,背景是岡城波(Gangchenpo 6387)


急性高山病(AMS)

這條線路的一大特點,就是海拔上升得很快,按照常規的、先去朗塘山谷的走法,就是2天之內從1500米上升到3500米,而且是大強度的快速上升,在這個過程中氣溫、氣壓都會有非常明顯的變化,對於行程既定的旅行者來說,並沒有太多適應時間,所以存在發生急性高山病的可能性

而另一些旅行者則會選擇逆向行走,即先去湖區、在進朗塘山谷,急性高反的可能性就更高,因為海拔上升會更快(1.5天之內從1900米上升到3900米或4400米),有些自恃體力強悍的旅行者,更會試圖1天之內就從低矮河谷直上到3900米,若是欠缺高海拔經驗的話,這將是有可能引發危險的舉動

再次提醒,應對急性高山病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立刻下撤


你輕視海拔高度,它就會輕視你

八、ABC/EBC/ACT/MCT/LGHT五線對比

以上圖表,顯示的是我5次喜馬拉雅徒步的實際完成數據,不過這5條線路的各自特點、難度側重點有很大區別,並不能完全從數據上體現,以下會做一個簡單介紹和橫向對比

ABC:

這條入門級徒步線路(高海拔長距離茶歇式徒步中的入門級)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老少皆宜,對徒步者的身體素質、高海拔適應性、經驗、裝備的要求皆不高,持續時間較短,不會超過大部分人的心理極限。線路本身非常成熟,食宿、衛浴條件都很理想。目前公路也已修到了海拔1500米左右的位置,低海拔區域的枯燥路程基本可以略過

主要的難點集中在從喜馬拉雅(Himalaya Hote 2920)至魚尾峰大本營(MBC 3700)大約4小時的無補給路段,以及跨越喬姆隆河谷(Chhomrong Khola Valley)時約400米的臺階升降。若在冬季遭遇降雪周期,則會面臨海拔3000米以上區域的雪地跋涉,難度會有所提升

EBC:

這條線路是4條之中平均海拔最高、持續時間最長的,對於旅行者的高海拔適應性、體能及耐力有基本的下限要求。不過除此之外,除非是時間緊迫之下的充軍式趕路,或者選擇非常規的埡口連穿、支線探索,若按常規行程,那麼沒有哪一段、哪一天會有顯著的難點(所謂的Big day)

三大觀景點朱孔日(Chhukhung Ri 5550)、卡拉.帕塔爾(Kala Pathar 5545)、戈克尤日(Gokyo Ri 5360)絕對海拔都很驚人,但都能從腳下的休息站當天往返,不存在後勤問題,大多數村子的食宿條件都不錯,也能吃到可口的食物甚至是紅酒牛排

整個昆布地區沒有汽車,路況以草甸、軟硬適中的平整土路為主,路況是5條線路中最理想的,天氣狀況也是各個區域中相對比較穩定的。緩升緩降的開闊地形也使得即便遭遇降雪,也不會對整體難度有太多影響,最多就是走到戈克尤第三湖就無法繼續前進了

因此,常規線路的EBC難度只能算是Normal,若是翻越措拉(Cho La 5380)和仁左拉(Renjo La 5417)的話,則會上升至Hard,與MCT同一級別

ACT+Poon Hill:

完整的安納布爾納大環線是包括布恩山的,所以我們將它們歸於一條線。其實2017年剛走完的時候我覺得這條線還是有難度的,但是當走了MCT、包括此次的LGHT之後才覺得就跟逛街一樣

因為沿線的休息站很多,設施也是越來越好,而且冬季一直到衝鋒營地(High Camp 4880)都不關閉,使得後勤保障無憂。全線地形以緩坡和平路為主,起伏非常少,使得累計爬升、下降的量並不大

唯有兩段1.5km以上的直下坡(Thorung La - Ranipawa,Ghorepani - Tikhehunga)會走得有些懵,但畢竟是下坡,只費腳力不費體力

其他的行程中基本上都是走半天歇半天的節奏,下午2-3點就到達當天目的地是家常便飯,哪怕是有積雪過託隆拉(Thorung La 5416)也只是7-8個小時的事情。託隆拉偶爾會憋大招,大多數情況下是穩定的

如果強行要說有什麼難度,那就是路況不好,沿線大都修通了吉普車道,塵土飛揚且路面堅硬,對於一些想步行走大部分路段的朋友而言,體驗就會差一些。如果想避開主路,走ACAP新開闢的替代線路,又需要耗費額外的時間去繞行,有些得不償失

MCT:

之所以我的結論是MCT與上述3條線相比,是難度高一檔的存在,理由在於,如果說在那3條線裡或多或少能找到一點有利因素的話,那麼在MCT是沒有有利因素的,幾乎所有的客觀條件都是不利的

——總距離長,每天平均15公裡(極限單日超過30km)的山地徒步

——地形起伏巨大,反覆的上升下降,累計超過1萬

——路況差,地質災害博物館,平整土路只在偶爾出現

——(接近)全程無法洗澡,住宿條件簡陋

——全程正餐(接近)只有扁豆湯套餐、炒飯、炒麵

——大多數時候沒有手機信號,沒有wifi

——以上情形重複11天以上

——徒步第1至第4天沒有雪山風景

我們默認所有選擇MCT的朋友都是有高海拔長距離徒步經驗的,因此,此時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你自身的經驗和判斷了

LGHT:

我們依然把這條線路拆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朗塘山谷,可以視為縮小版的MCT,大多數的情形都非常類似,尤其是地形的起伏下反覆的爬升下降,而且由於水勢兇猛的朗塘河(Langtang Khola)、以及眾多小型支流彪悍的水系切割作用,地形比較破碎,路況隨之就不是很好,走起來不說難,但下腳總是十分膈應

第二階段的神湖,可以視為1.5倍加強版的布恩山,路況要比藍塘山谷好一點,可一半以上的路段都是大坡度的連續爬升或下降,若是在朗塘山谷裡已經懟了坎津日(Kyanjin Ri 4773)或策格日(Tsergo Ri 4986)這些高點的話,是否能保證後半程還有從1600再上一次4600的體力和心態,就因人而異了

從總體數據上看,LGHT在總爬升/下降上與MCT相差無幾,幾乎是ACT+Poon hill的1.5倍,在總距離上則比它們短一些,我覺得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因此給它的評價是難度介於兩者之間

也就是說,若MCT的難度等於ACT+Poon hill的2倍的話,那麼這條線就是1.5倍,因為累計1萬的爬升/下降量決定了這個難度的下限

它的優勢在於總距離相對不長,而且後勤保障較好,完成行程的難度不大——當然,若是在冬季前往,那麼幾大觀景點、包括勞雷比納埡口,依然有大雪封山的可能性

地質災害區雖沒有馬納斯魯那麼多,但依然存在

亞高山草甸是路況較好的區域

九、無人機法律風險提示

尼泊爾是無人機嚴格管制國家,法律上,在尼泊爾境內使用任何類型的無人航拍器之前,都需要向尼泊爾民航局(CAAN)提出申請,只有在獲得許可之後才能使用

這個申請過程非常複雜,簡單介紹下

1、向計劃使用無人機的地方政府申請,並獲得許可信

2、將許可信交給地方行政辦公室,並取得推薦信

3、將許可信和推薦信交至警察總部,並取得安全許可函

4、將上述三份文件交給民航局無人機管理部門,並獲得授權

在實際操作中,以尼泊爾政府機構的混亂構架和辦事效率,個人想要獲得許可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是,若是無法取得許可,海關、警察或邊防軍隊就能以違法為由,罰款、扣押甚至沒收你的無人機,這些事都在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的網站上公示過

因此,我在此提醒各位旅行者,為了你的財產安全,請勿在未取得許可的前提下攜帶無人機進入尼泊爾

當然,我也知道即便如此,喜馬拉雅航拍的誘惑力依然會讓不少人甘願以身試法(包括我本人,也是抱著有機會就飛,沒機會就不用的心態)

在這種情況下,希望你在使用時一定要尋找沒有人類、動物活動的區域,並嚴格避開直升機飛行線路(EBC大部、ABC全線、ACT卡利甘達基河谷、布恩山這些都在直升機的航線上),以免被舉報,或引發嚴重事故

對於直升機而言,無人機是潛在的威脅

十、支線探索 Side Trip

又到了每季的重頭戲、支線探索環節了,對於這條線路、尤其是前半段的朗塘山谷而言,支線的重要性勝過以往任何一次徒步,因為只有走支線才能看到較為重量級的景觀,其中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以一般人的體力、以及考慮到為後半程留有餘地考慮,把所有支線全部走一遍的可能性不大,總要有所取捨,所以在這個環節,我將詳細介紹每一條支線觀景的側重點和走法,希望能為大家提供有效參考

支線目的地方位示意圖

(1)坎津日(Kyanjin Ri 4773)

這是朗塘山谷的最後一個村落坎津寺(Kyanjin Gumpa 3860)北側、貼近朗塘山脈主脊線的一個制高點,可以近距離瀏覽包括朗塘利隆(Langtang Lirung 7227)在內的朗塘主峰群,以及完整俯瞰朗塘利隆(Langtang Lirung Gl.)和金城(Kinshung Gl.)兩條大型冰川,視覺效果非常突出

而在登山途中,可以在看到朗塘山谷的縱深、南側的多吉山脈(Dorje Himal)和甘甲拉山脈(Ganja La Himal)的主峰群、以及俯瞰坎津寺如積木般的村落,內容相當豐富,登頂一次的性價比是很高的

具體攀登過程方面,從坎津寺出發,大約1.5小時可以到達大約4400米的低坎津日(Lower Kyanjin Ri 4400),就是在坎津寺抬頭就能看到的那個山尖,此處也是一個天然觀景臺,可稍作休息

從低坎津日到4773的主峰,是沿脊線向北縱走,整個過程大約1小時,全程無尿點,其中有一小段有塌方痕跡、暴露感很強的山脊需要特別小心。從主峰下撤回坎津寺,耗時大約在1.5小時左右,整個登山及觀景過程大約4-5小時,通常會安排一個day hike,並在關門時間前下山

左側為朗塘利隆冰川,右側高點是坎津日4773主峰

坎津日山頂可見朗塘山脈主峰群和冰川群

至於一直在提的坎津寺/日,那麼坎津(Kyanjin)到底是什麼意思?

為此我特地向當地年長的藏族居民詢問過,得到的回答是,Kyan的意思是駱駝(Camel),Jin的意思是身體(Body),Kyanjin字面上的意思是駱駝的身體

對這個回答我始終將信將疑,直到那天早上在看朗塘利隆日出的時候,忽然注意到了佇立在村子北側、朗塘利隆前面的5321峰和坎津日構成的大U型,一時茅塞頓開,原來駱駝的身體指的就是這兩個山峰構成的駝峰狀山型,看上去還真是很貼切

所以,坎津寺的真正意思應該是駝峰寺,而坎津日則就是駝峰山

5321峰和坎津日構成的駝峰形態

(2)朗希夏喀卡(Langshisa Kharka 4160)

這個地方在朗塘河谷的最深處、朗希夏日(Langshisha Ri 6413)的山腳下,它是三條冰川的匯聚之處,分別是北側的朗塘冰川(Langtang Gl.)和夏巴瓊冰川(Shalbachum Gl.)以及東側的朗希夏冰川(Langshisa Gl.)

除了南側屬於大喜馬拉雅小徑通路的提爾曼埡口(Tilman Pass 5430)之外,這裡除了去登山並沒有其他通道,說白了就是人跡罕至的死胡同,而且地勢特別低,周圍則是一大堆6500米級的高峰,所以也別指望看到雪峰連綿的場景

除了能看到坎津寺看不見的朗希夏日、白當尕布日這兩座山、以及朗塘河的上遊之外,並沒有非常特殊的景觀,要去三條冰川中的任何一條,都很難在當天返回,地理坐標的意義更大,所以大部分去過的人,都只會形容它是一個寂靜之地(quiet and peace place)

從坎津寺往返朗希夏喀卡的距離非常遙遠,大約是20公裡,需要大約6-7個小時,需要耗費一天的時間走day hike。途中有一些幅度不大的起伏,以及需要特別格外注意安全的犛牛牧場

我本人只走到了大約2/3處的農塘喀卡(Numthang Kharka 3940),後面的路是派無人機去偵察的,感覺很難有什麼突破就沒有繼續往前走

朗希夏喀卡方位示意圖

朗希夏喀卡是音譯,那麼它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

先說朗塘,根據英文資料的說法,Lang是犛牛,Tang則有兩種說法,一是喜馬拉雅地區常見的解釋地方(place 有平坦的含義),另一種則是傳說的跟隨,即朗塘是一位喇嘛追蹤逃跑的犛牛而發現的地方,但這個說法我持懷疑態度

再說shisa,我個人判斷這裡的shisa,與希夏邦馬的shisha是同樣的意思。希夏邦馬中的shisha在藏語中可解釋為淨肉(meat of an animal that died of nature causes);Kharka則是喜馬拉雅地區的泛用詞,字面上也是指的地方,與tang不同的是其中帶有庇護所、營地的含義

這樣,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Lang(犛牛)+Shisa(淨肉)+Kharka(營地),我個人將其取名為犛牛死地,即最早取這個名字的人可能在此紮營,並發現了自然死亡的犛牛,便隨即用拼字法稱這個地方為Langshisa Kharka

前往朗希夏喀卡是路徑是沿著朗塘河溯源而上

(3)策格日(Tsergo Ri/Chergo Ri 4986)

策格日是常規情況下,朗塘河谷中能到達的最高點。儘管距離附近的坎津日並不遙遠,但兩者的觀景內容並不重疊

由於位置靠南視線受阻,在策格日看北側朗塘山脈的效果並不如坎津日那麼突出,也看不到壯觀的朗塘利隆冰川,可作為交換的是,它的東南、東面視野極好,可以看到竺嘉爾山脈(Jugal Himal)包括多吉拉巴(Dorje Lakpa 6966)和冷布崗(Loenpo Gang 6979)在內的主峰,也是常規線路上唯一能看到它們的點

攀登策格日的線路比較長,大致就是去坎津日的差不多2倍,往返坎津寺的標準時間在7小時左右,建議一定要在日出前出發,並在關門時間之前下山,因為這是一個河谷中孤立的山頂,很容易出現極端天氣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之後要前往神湖,那麼基於體力分配、以及時間安排考慮,在坎津日和策格日之間只能二選一,如何選擇,基本上就取決於你主要想看什麼景色。不過無論怎麼選,這兩個點都是無法看到希夏邦馬主峰的

左側黑色山頭就是策格日

(4)亞拉峰(Yala Peak 5520)

這個山頂在策格日東北方向更高的一條山脊頂部,基本視野與策格日相差無幾,勝在高度又高了500米,視覺效果會有質的飛躍,也是朗當山谷中唯二能看到希夏邦馬主峰的觀景點之一

儘管攀登亞拉峰並不需要特別的許可證,可以自由前往,但登山線路的距離大致是前往策格日的2倍、坎津日的4倍,無法做到當天往返坎津寺,所以至少需要攜帶一個晚上的露營裝備和補給,第一晚在海拔5000米處紮營,次日一早登頂後下撤返回

途中並沒有顯見的難點,但是保險起見,一定要帶好繩子,這是一位曾在亞拉峰遭遇突降大雪、因為偷懶沒有帶繩子而差點下不來的嚮導特別向我強調的

(5)甘甲拉埡口(Ganja La 5122)

在旅行者中,甘甲拉埡口並不怎麼為大家所知,但在喜馬拉雅的嚮導中卻是無人不曉,因為它儘管海拔不高,卻是一個攀登難度很大的技術型埡口,每年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挑戰成功,也曾有登山者殞命在埡口的陡坡和冰壁之下

現實意義上,這個埡口位於坎津寺的南側、多吉/甘甲拉山脈的中央位置,是從朗塘山谷直接縱切山脈脊線前往南側海倫布(Helambu)區域的捷徑。可也正是因為南北貫通,直接面對南側地勢較低的區域,使得南來季風、水汽暢通無阻,在積冰積雪的反覆侵蝕之下,造就了這個埡口陡峭的地形

因此,若想挑戰這個埡口,或是登上去一覽希夏邦馬峰群的近景,組建一支裝備齊全、且富有經驗的後勤隊伍是必須的,整個穿越過程大約需要4-5天時間,才能從坎津寺走到南側海倫布的有人定居村落塔克格揚(Tarkeghyang 2560)

另外,還需要在坎津寺聘請一名當地嚮導,只有他們才能識別通往埡口的道路,尤其是在地震造成埡口附近舊路損壞、以及朗塘藏族大量傷亡之後,想找到有經驗的本地嚮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甘甲拉埡口方位示意圖

(6)勞雷比納埡口(Laurebina La 4610)

這個埡口的緯度、朝向與甘甲拉埡口幾乎一致,它坐落在神湖偏東南方向的山脊頂部,北側的太陽峰(Surya Peak 5145)與南側的太陽湖(Surya Kund 4650)之間的狹窄通道,是神湖所在的冰川侵蝕區通往南側海倫布方向的唯一通路

作為一個重要的地理坐標和區域分界線,是我在感冒狀態下,也要拼盡全力爬上去看一眼的原因

若是麼有這個執念,那麼前去埡口走一趟也並非沒有其他收穫,沿途可以看到神湖108湖中,除了常規線路上的3個之外的另外2個較大的、鍵尼薩湖(Ganesh Kund 4626)和太陽湖(Surya Kund 4650)

從技術上說埡口路線並沒有太多難度,路線也不長,從神湖旅館區走到埡口最多只需要1.5小時(返回1小時),路況大半是中等坡度的亂石路向上,而接近埡口的太陽湖湖盆是非常平坦的

唯一的威脅就是多變的天氣,如前所述,這個埡口的北、西、南三個方向不到10公裡的距離內都是海拔低於3000米的河谷,無論哪個方向的水汽都有可能隨時衝上來,短時間內造成天氣突變甚至是極端的降雪或冰雹。至少在我於該區域活動的數日內,每天皆是這種情形

因此,無論是翻越埡口前往海倫布、還是往返神湖的day hike,一定要遵循早出早歸的原則,尤其在氣溫較高、溼度較大的秋季,儘量避免在上午11點之後前往

自證到達埡口照

前往埡口途中可見鍵尼薩湖(Ganesh Kund 4626)

從埡口俯瞰太陽湖(Surya Kund 4650)

(7)太陽峰(Surya Peak 5145)

這是原本計劃中打算攀登的神湖區制高點,之後由於感冒而不得不放棄。不過根據實際情況看,即便前往也未必能成功,原因還是秋季天氣轉壞的時間點太早了,大致在上午10點過後雲就開始不斷衝上來

當我回到神湖旅館的大致同一時點,有一支德國隊伍正好返回,他們就是去登太陽峰的,但由於在中途遭遇惡劣天氣、能見度太差而只能下撤。以此判斷,若要在秋季攀登太陽峰,必須在日出前的凌晨出發

理論上,峰頂的視角與勞雷比納類似,南側是朗塘利隆主峰群、西側是鍵尼薩山脈、馬納斯魯山脈以及遠處的安納布爾納山脈。不過由於是區域制高點,增加了一個向東的視角,除了距離較近的竺嘉爾山脈主峰群之外,理論上最遠可以看到洛爾沃林

整個往返過程大約需要7個小時,具體線路我不是很清楚,如果沒有僱傭認識登山路徑的嚮導/背夫,那麼需要在神湖的旅館現場招聘一個,或混編入其他的隊伍

*負責任的旅行

喜馬拉雅山區是生態環境脆弱、文化相對保守的區域

物資運輸、垃圾清理基本全靠人力畜力、自然循環

我們建議前往旅行的朋友關注並做好以下各個事項

1、不幹擾自然法則,保護野生動植物,不購買動物製品

2、尊重當地的宗教信仰,遇到瑪尼牆、佛塔時請順時針繞行

3、不幹涉當地社會的運行秩序,哪怕看上去再不合理

4、將垃圾裝袋後,放置在村鎮內指定地點

5、不留置有機垃圾、不易降解垃圾在高海拔區域的野外

6、在野外方便時遠離水源50米以上

7、節約水、電力、煤氣、木材等自然資源

8、在多人同時用餐時選擇同樣的食物,不浪費食物

9、拍攝本地居民前,先徵得對方同意

10、不在公共場合穿著暴露服飾,或做過分誇張、親暱的舉動

請謹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無論紮營還是茶歇,都請注重最小影響原則


(航拍及攻略部分完,下一篇分日遊記)

相關焦點

  • 旅遊地理 | 費了好大功夫, 終於收集到了30個「世界熱門旅行目的地」人文地理紀錄片, 出發前一定要看看!
    位於大西洋和北冰洋 的交匯處,是一個多火山、地質活動頻繁的國家。在這部紀錄片中,孩子們將跟隨主持人踏上冰島自由行中極為著名的60公裡徒步旅行路線,造訪熾熱的熔巖場和冰冷的河道,探尋這和「冰與火」的國度。8.
  • 在建中的「國家中央公園」,位於中國地理中心,面積超越美國黃石
    這些年,中國規劃建設的國家公園也不少,但是其中有且只有一處,被認為「是中國人的國家中央公園」。它,便是秦嶺。秦嶺,自古就與「中央」一詞有關。中國國家地理坐標的基準點(中國大地原點)就在西安以北40公裡處的涇陽縣。而最靠近中國大地原點的大山,就是東西走向、恢弘壯麗的大秦嶺。也就是說,秦嶺位於中國的地理中心,是中國地理上的「中央之山」。
  • 國家地理十年最佳攝影盤點
    僅在過去的10年裡,眾多攝影師就拍攝了21613329張圖片,為國家地理的印刷和數字平臺記錄地球上的生命。超過2160萬張圖片!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吉布地的徒步旅行國家:吉布地(非洲,靠近索馬利亞)2013年初,《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的作家保羅·薩羅佩克(Paul Salopek)邁出了第一步,按照他的預期,這將是一次持續7年的徒步旅行——2.1萬英裡(約合1.6萬公裡),穿越四大洲,追溯人類第一次從東非穿越美洲的大遷徙
  • 費了好大功夫, 終於收集到了30個「世界熱門旅行目的地」人文地理紀錄片, 出發前一定要看看!
    位於大西洋和北冰洋 的交匯處,是一個多火山、地質活動頻繁的國家。在這部紀錄片中,孩子們將跟隨主持人踏上冰島自由行中極為著名的60公裡徒步旅行路線,造訪熾熱的熔巖場和冰冷的河道,探尋這和「冰與火」的國度。8.
  • 國家地理攝影大賽2014獲獎作品 攝影
    國際權威攝影賽事國家地理攝影大賽2014年度的比賽結果在近日揭曉,《國家地理》今年收到全球超過9200幅參賽作品,來自超過150個國家,經過漫長的評審挑選評鑑
  • 新疆人文:南山雪地徒步,感受西白楊溝和烏拉斯臺人文自然
    今天,我們戶外群的驢友要到南山徒步,地點選在西白楊溝至烏拉斯臺之間的翻山穿越,全程約15公裡左右。全部是雪山之地,難度不是太大,適合成年人戶外徒步活動。因為中途要爬兩座山,穿越一片雲杉原始森林,此時是冰天雪地的天氣,需要必備手杖、雪套、冰爪等戶外工具。
  • 50公裡徒步龍泉驛,成都善行者,我們來了!
    50公裡徒步龍泉驛,成都善行者,我們來了!聯合舉辦的「2020成都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動」將於明天(11月14日)在龍泉驛拉開帷幕>(資料圖)>>>>>>>>>>為辦好這次活動,同時也為2021年成功舉辦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預熱,龍泉驛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提前謀劃、精心設計、專題協調,將百工堰水庫、蔚然花海、洛帶古鎮等地理坐標串聯起來,打造了一條自然風光旖旎、人文底蘊深厚的徒步路線
  • 萬人徒步陽明山 - 國家體育總局
    萬人徒步陽明山 發布時間:2020-11-24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劉昕彤 軋學超 字體: 大
  • 【成都人文徒步活動紀實】上周六周日東美栆東湖山活動徒友原創圖文+各車合影
    (一)周六東美栆+東湖山活動徒友圖文原創64則+各車合影阿利,南夢,紫雲,胖哥,陶濤,兔兔魚,陽光男人,天使的翅膀,(二)周日東美栆活動攝影選萃(圖片選自人文Q群,人文微信群,徒友朋友圈)(三)周日東美栆+東湖山活動徒友圖文原創19則+各車合影十三妹,我家妞妹兒,飄影,欣怡,大灰狼
  • ...聞名全球的海島度假勝地——拋灑在人間的珍珠項鍊(國家人文地理)
    原標題:馬爾地夫是聞名全球的海島度假勝地——拋灑在人間的珍珠項鍊(國家人文地理)遊客在馬爾地夫體驗潛水樂趣。 圖片來源於網絡位於印度洋上的馬爾地夫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國家,因其星羅棋布的千餘座海島,成為聞名遐邇的海島度假勝地,擁有「拋灑在人間的珍珠項鍊」等諸多美稱。
  • 【專題歸納】地理基本原理分析:人文地理
    與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相對容易,但內容具有「廣」、 「散」、「雜」的特點,系統性、條理性較差,學習時很難抓住重點和主幹。人文地理以經濟活動和經濟發展為主線,其考查的主幹知識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城市、人類活動空間布局的區位分析、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 2.理解基本原理,緊密聯繫實際 理論聯繫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論證實際問題的綜合學習能力是近幾年人文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
  • 「世界盡頭」的方舟菲欣納(國家公園環球行)
    主講專家: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朱永傑  菲欣納國家公園是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一個國家公園,由於其與大陸分割的地理環境,那裡也被稱為「世界的盡頭」,島上景色優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公園的大部分區域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幹擾,民風淳樸,大自然仍然主宰著島上的一切。
  • 世界上有1200個國家公園,中國首個國家公園年底前將設立
    很多人都聽說過國家公園這個概念,它來源於美國,與一般的人造公園不同,國家公園指的是自然保護區,裡面的景觀都是天然的,而且世界罕見,值得保護。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公園是1872年設立的黃石國家公園。不是湖北的黃石,而是位於美國懷俄明州,全稱為保護野生動物和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之一,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森林之一,還有上萬個溫泉和290多個瀑布。
  • 評分超9.0,是優秀的人文地理紀錄片,也是難得的旅行攻略!
    這部紀錄片由央視出品,首次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大地,動用16架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約15萬公裡,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被網友稱為「簡直是中國旅行指南」,「地理書上教的都活了」!
  • 2020首屆「穿越壯美太行」國際徒步大會
    一、活動主題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跟著愚公走太行」。  太行山是河南省「一核一帶三山五區」文化旅遊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國家地理版圖的山系脈絡,更是華夏文明的歷史脈絡。徒步活動,既是風靡全球的體育賽事活動,更是體驗行走中的快樂的文化旅遊活動。我們這次活動選擇在愚公故裡——太行八陘之首軹關陘所在的南太行森林步道濟源段舉辦,路線途經王屋山、五龍口、小溝背3個國家級4A景區,涵蓋水洪池、盧仝茶園、蟒河口水庫、盤谷寺、沁龍峽等多處人文景點。正值金秋王屋紅葉爛漫的時節,徒步愛好者們可以穿越保留自然荒野風貌的廣袤林區、飽覽雄奇秀美的森林景觀。
  • 「四川鮮水河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獲批
    四川在線消息(吳洪 四川日報記者 王域西)近日,國家林業局發布《關於準予設立四川鮮水河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的行政許可決定》,正式批准「四川鮮水河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設立。據悉,「四川鮮水河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行政區域跨四川省道孚縣、雅江縣、新龍縣,經營面積400752.4公頃。其中林地面積217359.9公頃。
  • 中國國家地理全國首個營地落戶淄博
    10月20日上午,中國國家地理首個營地試運營開營儀式在博山「紅葉柿巖理想村」舉行。《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李栓科,淄博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畢榮青及淄博市教育局、體育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出席了此次儀式。
  • 美國西部自駕遊之三------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
    早餐後出發前往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沿89號公路拐上12號公路,到63號公路右拐,不遠就駛入布萊斯了。    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是位於美國猶他州西南部的國家公園。其名字雖有峽谷一詞,但其並非真正的峽谷,而是沿著龐沙岡特高原東面,由侵蝕而成的巨大自然露天劇場。
  •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作品精選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大獎獲得者將獲得1萬美元的獎金,並會被邀請到雜誌總部參加一年一度的攝影研討會。
  • 卡瑞吉尼國家公園:澳大利亞第二大的國家公園
    卡瑞吉尼國家公園(Karijini National Park)是澳大利亞第二大的國家公園,佔地約6274平方公裡,地理位置處與澳大利亞西部大城柏斯(Perth)的北方約1055公裡處。公園內以色彩變幻多姿的哈默斯利山脈(Hamersley Ranges)為主要地理景觀,其特色是相當多的峽谷、瀑布與小潭,水色清澈,溪流乾淨且具有相當多植物生態。卡瑞吉尼國家公園曾被稱為「哈默斯利國家公園」,坐落於西澳大利亞州西北部的皮爾布拉區域,哈默爾斯利山脈的中部,建立於1969年,佔地6274平方公裡,為西澳大利亞州第二大國家公園,僅次於卡拉米利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