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三國風雲,能被世人記住的良臣猛將不在少數,諸如關張趙馬黃這樣的「萬人敵」其實也不少,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還有五子良將和典韋、許褚;至於東吳雖顯的弱勢不少,但諸如黃蓋、周泰等也算得上三國名將。再譬如「關羽」,文能讀春秋大義,武更是威震華夏,可仍有龐德等人不服;但有一人卻被眾諸侯公認為「天下第一」。
根本不用猜,「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句經典早已被人爛熟於胸,但此人勇則勇之,品行卻為人所不齒;可就是這樣的三國第一勇將,其短暫一生也沒少了打敗仗。最典型的例子,「孫堅」就曾兩次大敗呂布;可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孫堅」也未敢與呂布單對單,恐怕也只有「張飛」能與其大戰百餘合。當然,這只是熟知的事例而已,不被世人所熟知的也有不少;諸如《三國志》就記載了這麼一個神秘人,不僅正面與呂布單挑,還真真正正的打勝了。
《三國志》是這麼記載的「太祖引軍還,與布戰於濮陽,太祖軍不利,相持百餘日。是時歲旱、蟲蝗、少谷,百姓相食,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這裡就寫的比較詳細了,明確寫出是「李進」擊敗了呂布;當然,關於這一點也存在著諸多爭議。其實《資治通鑑》中對「李進」也有記載「九月,操還城。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
雖然這兩本正史都記載了「李進」擊敗了呂布,可史料卻對此人記載甚少,能找到的資料不過是「東漢末年兗州濟陰郡人,李叔節之弟」,再多資料就算演義了;不過後世對「李進」戰敗呂布仍存爭議,更多的認為此敗不過是呂布精疲力盡之下的倉皇退走罷了。此觀點倒也合乎情理,畢竟當時曹操已然將「呂布」逼得疲於奔命,強弩之末下難免避戰;但這並不是重點,關鍵是打敗了「呂布」這樣的名人後,「李進」為何又憑空消失?
這也難怪,畢竟「呂布」在三國時代是無人不知的風雲人物,能將其戰敗已經名流千古了,那就更別說被一個普通「縣人」打敗了;後世對於「李進」的好奇就好像背癢手卻夠不著一樣,著實令人有種抓狂的感覺,但翻遍各種史料卻偏偏就是沒有他的記載。處於這種好奇,後世也出現了不少大膽猜想;比較主流的有兩個:第一種猜想認為「李進」早死多時,第二種則是認為有人刻意為之。
先說認為「李進已死」的理由,首先從「縣人」這詞已證明他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連個縣中職務都沒有;緊跟著「時歲旱、蟲蝗、少谷,百姓相食」這句話又說明了當時的惡劣環境。也正是由此判斷,一個普通的「李進」最終未能熬過這場天災;之所以這麼猜想,主要還是因為漢末大亂,當時人口壽命本就短大災之年多有大病,多數人生病後就意味著死亡,更何況「李進」不過是個沒有任何靠山的普通人。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李進」消失是史官「刻意為之」。理由也很簡單,三國中要記載的人物太多;但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名氣」,就是「潘鳳」之流也被主公誇成了「大將」。但是再看「李進」,普通人一個,既沒名氣出場又少;這就好比當年的「馬弓手」關羽,縱有斬顏良之能,若不是跟著劉備南徵北戰,想必一個小小「馬弓手」也不會被史官注意到。
更何況「李進」生活在一個看出身的年代,雖有戰敗呂布之能,可畢竟沒後臺,也不像「關羽」一樣出仕為官;這就造成了史官找不到關注他的理由,若不是與呂布一戰,恐怕「李進」就真的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了。不過「李進」的出現也是史官們喜歡的,畢竟這樣的「神秘人」反而使讀者更加好奇;自然三國各類著作的普及率也就更高,因此說「李進」的隱沒是寫史之人刻意為之。
其實諸如「李進」這樣隱於市的高人不在少數,就像「水鏡先生」、關羽、張飛的師傅等,這些人或是僅露了一面,或是根本沒出現,可是給後人的好奇卻是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