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點擊連結(《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簡介),關注《早安京劇》其他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趕快購買吧!
京劇演出前,在打字幕時,除打出什麼演員扮演什麼角色之外,琴師和鼓師的名字是必須示之於眾的,稱之為「操琴」與「司鼓」,可見這兩個行當的崇榮地位。譚鑫培就曾說過,「琴師與鼓師是演員的左膀右臂」。「操琴」必須熟悉京劇的各個行當、各個流派的唱腔特點,曲譜應爛熟於心,指法須極為老到。「司鼓」必須鍵(鼓錘子)無虛發,掌控節奏,渲染氣氛。
京劇的樂隊又稱場面,分為文場、武場,文場是京劇伴奏的管弦樂隊,琴師正是文場的「主腦」;武場是京劇伴奏中的打擊樂隊,鼓師也正是武場的「靈魂」。
【文場樂器】
文場包括的樂器,主要有:京胡(胡琴)、京二胡、月琴、弦子(小三弦)、笛、笙、嗩吶、海笛子(即小喇叭)及雲鑼(奏聲清越,也放在文場之內)等。
[轉載][轉載]京劇樂隊圖解--管弦迭奏,八音齊鳴
由於伴奏的腔調和演奏的曲牌類別的不同,這些樂器在配置上大致分為四組:
1.以京胡為主的弦樂器,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皮黃戲中所用的胡琴曲牌,都由這組樂器演奏。
2. 以笛子為主的管樂器,包括笛和笙(根據樂隊條件,亦可搭配胡琴、弦子等弦樂器),用以伴奏京劇中的崑曲、吹腔及雜腔小調。京劇中所用的細吹曲牌,都用這組樂器演奏。
3.一對嗩吶。在京劇中嗩吶用途廣泛,能吹奏曲牌,亦能為歌唱伴奏,還兼吹馬嘶、雞叫等音響效果。
4.海笛子和笛子。能吹奏曲牌,也能伴奏歌唱。
【武場樂器】
武場包括的樂器,主要有:鼓板(鼓板實為檀板、單皮鼓兩件樂器, 因由一人掌握,故合稱為鼓板)、大鑼、鐃鈸、小鑼四件樂器。
通過鼓板的指揮,大致有三種不同配置方法:
1.以大鑼為主,鐃鈸、小鑼為輔,因大鑼音響豐滿,色彩鮮明,力度強,故多用於劇中大場面活動,或表演節奏明快、情緒強烈的場合。
2.不用大鑼,以鐃鈸為主,小鑼為輔,因鐃鈸音響悶啞,色彩暗淡,故多用於氣氛低沉,情調悲抑的劇情。
3.大鑼、鐃鈸都不用,只以小鑼單打,因小鑼音響清淡,故多用於較為安詳、平靜的表演。
武場除以上的基本樂器外,還包括其他一些打擊樂器, 如:大堂鼓、小堂鼓,水鈸、大鐃,小鑔鍋,齊鈸、木魚、梆子、碰鐘、小湯湯、大篩等。
據梅蘭芳的琴師徐蘭沅先生說:京劇的樂隊分為文場三大件與武場三大件,又稱文三場,武三場,統稱六場,故爾稱好的樂手為六場通透。
文場三大件系京胡、月琴、弦子,武場三大件為單皮鼓、大鑼、小鑼。而文場沒有二胡,武場沒有鐃鈸。這是因為二胡是梅蘭芳與徐蘭沅、王少卿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共同研究後才增加的樂器,與三大件形成的年代相差甚遠, 況且二胡只有旦角和小生才用,老生、老旦、花臉和丑角唱時都不用。
鐃鈸在過去沒有專人執掌,而由彈月琴的代管,打鐃鈸的方法是一面用一個布墊放在桌子上,一面由人掌著,然後用手上的鐃鈸擊打桌子上的鐃鈸。設專職鐃鈸手也是二十年代的事情,當時只限於武戲,文戲用專職鐃鈸就更晚了。據說老譚一輩子也沒用過專職鐃鈸。同時,文三場的京胡手要代管笛子、嗩吶、海笛;月琴手代管嗩吶、笛子和鐃鈸;彈弦子的代管笛子、嗩吶、海笛和堂鼓。武三場的大鑼手兼鑔鍋,小鑼手兼齊鈸和檢場,鼓佬兼大堂鼓。可見所謂"三大件"是很嚴格的,不能隨便給它定位的.
「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是袁世凱的表侄,藏有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以及唐李白的《上陽臺帖》,均捐獻給了國家。他詩書俱通,雅好京劇,著有《紅毹紀夢詩注》,是晚年記錄的自7歲以來京劇的見聞,其中有二首頗為注目:
(其一)
腔調譚梅知最深
戲材積似等身金
不來蘭竹軒中看
誰解胡琴是八音
(其二)
餘派鼓師獨此存
真應檀板對金樽
津門子弟無人繼
只合排場地下魂
張伯駒小像
其一是寫給徐蘭沅的,一位與兩代「伶界大王」譚鑫培、梅蘭芳合作過的名琴師,人稱「胡琴聖手」。其二是寫給杭子和的,著名老生餘叔巖、楊寶森的「御用」鼓師。
梅蘭芳(站立者)、徐蘭沅(前右)
楊寶森(左)與其鼓師杭子和(中)琴師楊寶忠(右)合影
京劇一直在改革中前進,從樂隊編制的嬗變就能一窺其聲腔藝術發展的端倪:從最早期京胡、弦子、鼓、大鑼、小鑼的簡單伴奏模式逐漸增加了月琴、鐃鈸;從梅蘭芳大師開始,又增加了京二胡;到上世紀50年代,又增加了秦琴;從《趙氏孤兒》創演開始,樂隊又增加了大阮;「樣板戲」排演時期,為了提升音樂感染力,在傳統京劇樂隊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部分「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