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孤雁1987
發布時間:19-05-0107:46
板鼓:又叫單皮鼓。鼓師左手持板,右手持鼓鍵子擊鼓。鼓師在京劇樂隊中是指揮的地位,統籌整個樂隊,配合舞臺上演員的表演。
板鼓
板鼓比較小隻蒙一麵皮。鼓身用5塊較厚的硬木製作,中間振動發音的鼓面僅有5~10釐米,鼓膛呈八字形,鼓皮用牛皮。板鼓放置於木架的繩上,懸空狀。
鼓師用的板,由三塊木板製成,稱為前扇、中扇、後扇。前後兩扇厚約半公分,中扇厚約一公分。前扇與中扇綁成一塊,靠後扇擊打中扇發音。板的木料以紫檀為最好,老紅木、黃楊木亦可。
板
歷代京劇名家都有自己的鼓師,像譚鑫培的鼓師李五、餘叔巖的鼓師杭子和(餘去世後被楊寶森邀去)、馬連良的鼓師喬玉泉、程硯秋的鼓師白登雲等。這些鼓師與演員的合作默契,在流派的創新劇目上也傾注了自己的心血,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
白登雲先生
南堂鼓:又叫花盆鼓、大堂鼓,兩面蒙以牛皮,狀似花盆。也是由鼓師來演奏,將鼓置於木架上,以兩根鼓棒敲擊。有的戲如《擊鼓罵曹》等,由臺上的演員來擊打南堂鼓;曲藝,如京韻大鼓《擊鼓罵曹》,也用南堂鼓,前輩有單鍵擊鼓,後來駱玉笙首創雙鍵擊鼓。
南堂鼓
京劇《擊鼓罵曹》劇照
駱玉笙《擊鼓罵曹》
大鑼:銅製,分大片(低音)、虎音、仿蘇(中音)、武音(高音)。重兩斤左右,鑼邊上還設制了兩個洞眼,拴提繩,演奏者左手提大鑼,右手持落槌敲擊演奏,鑼槌頭兒是用布纏成的。
大鑼
小鑼:銅製,也叫手鑼。重一斤左右。小鑼無提繩,演奏者用左手食指挑著,右手持木板(最好是棗木)敲擊演奏。
小鑼
鈸:銅製,分鐃鈸、鼎鈸、齊鈸、小鈸四種,兩扇為一副。鈸的構造分為鈸頂、頂眼和鈸邊三部分,鈸中間的凸肚叫鈸頂或鈸碗,鈸頂中心有洞,叫頂眼或扣眼,是拴鈸扣用的。鈸頂外圍的平面叫鈸邊。鈸每扇重約一斤。用皮條穿過鈸的扣眼,把方布的一角系好,演奏者雙手各持一隻,靠兩扇對擊發聲來演奏。
鼎鈸,又叫大鈸,是武將「起霸」時用的。
齊鈸,又叫啞鈸,是演奏曲牌時打節奏的。
小鈸;又叫鑔鍋,是「走邊」或夜行時用的。
鐃鈸
撞鈴:銅製,在樂曲中打擊節奏。
撞鈴
京胡:胡琴的一種。胡琴,又稱鄉胡、稽(同奚)琴,叫胡琴,就是少數民族的樂器。京胡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由擔子、琴軸、筒子、千斤、琴碼,琴弦、琴弓組成,筒子上蒙蛇皮。擔子、筒子為竹製。舊時用絲線,現代戲時沈玉才先生改為鋼弦。現在也出現了仿生皮代替蛇皮。京劇根據調門,有西皮、二黃、反二黃等不同的琴,擔子越短,筒子越細,音就越高。
京劇名伶也都有自己的琴師,如梅蘭芳的琴師徐蘭沅、程硯秋的琴師周長華、餘叔巖的琴師李佩卿等。
京胡
京二胡:又叫甕子,是1923年梅蘭芳排演《西施》時,王少卿先生設計的,一直用到今天。京二胡比民樂二胡小,也是木製,筒子六角形,去掉了民樂二胡筒子上的木格。
京二胡
月琴:彈撥樂,由阮演變而來。木製,有品,左手指按弦,右手用彈片撥弦演奏。據說最早也是四根弦演奏,後來梅雨田先生說:「用那麼多弦幹嘛」,京劇月琴遂改為用一根弦演奏。
月琴
三弦:又叫弦子,彈撥樂。早在公元前214年,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種有柄的小搖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絲弦,製成了圓形、皮面、長柄、可以彈撥的樂器,叫"弦鞀"(鞀讀逃),這就是三弦的祖先。
三弦木製,無品,左手指按弦,右手用彈片或套上骨質的假指撥弦演奏。分為琴頭、琴杆和琴鼓三部分,部件有琴軸、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碼和琴弦等。琴柄很長,下面的共鳴箱方形無角,兩面蒙蟒皮,弦三根。
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大三弦又叫樂三弦,用於民樂合奏、獨奏;
小三弦又叫曲三弦,大鼓、評彈等曲藝用曲三弦來伴奏,後來京劇也用它來伴奏,因為它流行於南方,所以又叫南弦。
大三弦
阮:傳統的彈撥樂器,阮鹹的簡稱。相傳西晉阮鹹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阮由琴頭、琴頸、琴箱、琴弦、山口、琴品、琴碼、縛弦和琴弦等部分組成。解放後發展為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等。1976年,唐再炘先生豐富了京劇樂隊,加入大阮、中阮、琵琶、中胡、笙等民樂。現在的京劇程派樂隊中,大多延用這種風格。中阮為中音樂器,大阮比中阮低五度,是次中音樂器,阮可以演奏和聲,這就大大豐富了京劇樂隊,豐滿了音色。有好多曲藝形式,如京韻大鼓等,樂隊裡也加了阮。
阮
中胡:中胡是在二胡基礎上改制的一種樂器,是中音二胡的簡稱。這種樂器的加入,也是豐富了京劇樂隊的中、低音區。
中胡
笙:簧管樂器,一般用十三、十七、十九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制成,現在發展到最多四十二根。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詩經》中 《小雅.鹿鳴》就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的記載。我們熟知的成語「濫竽充數」中的竽,是和笙相近的一種樂器。竽與笙的區別是:笙體小、簧少;竽體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編管插入葫蘆內,並以葫蘆作為共鳴體。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竽為36簧。早期的笙既沒有簧片,也沒有笙鬥,是用繩子或木框把一些發音不同的竹管編排在一起的樂器,後來才逐漸增加了竹質簧片和匏質(葫蘆)笙鬥,後來逐漸銅簧片取代了竹簧片,銅、木笙鬥取代了葫蘆笙鬥。
1931年程硯秋排演《春閨夢》時,就嘗試性地加入了笙;1976年唐在炘先生完善了這一嘗試,使笙成為程派樂隊中很有代表性的樂器。
笙
笛子:崑曲伴奏樂器。笛子的歷史很悠久,秘魯印加文物中發現過笛子;我國應該是漢朝時張騫通西域後,從新疆、中亞細亞等地帶回來的。
笛子
嗩吶:由波斯傳入,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椎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京劇中有嗩吶二黃,用嗩吶伴奏,演員唱二黃,好演員的嗓音須蓋過嗩吶。嗩吶也演奏一些曲牌。
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