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戲班現場音樂會以及音樂電影《斬·斷》將在蘭心大戲院演出,將影片和音樂結合在一起。今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邀請到戲班樂隊的靈魂、音樂製作人竹馬和紐西蘭導演大衛·哈裡斯,解讀這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
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春「藝」盎然」系列活動之一,音樂電影《斬·斷》與戲班樂隊《皮黃》現場音樂會,將於3月24日在蘭心大戲院上演。音樂電影《斬·斷》,由電影和現場音樂表演兩部分共同展現,借用「關公斬貂蟬」的歷史故事,虛構出一場穿越大戲。
大衛在進行拍攝
影片由戲班樂隊的竹馬和紐西蘭導演大衛·哈裡斯(David Harris)合作完成。麒派京劇老生演員魯肅在其中飾演關公,傳統的京劇表演藝術橫穿古今,為整個故事增添濃墨重彩的新趣味。
《斬·斷》海報
而將電影《斬·斷》和《皮黃》結合的原因是導演大衛對京劇濃厚的興趣。製作人竹馬開始僅希望製作一個音樂電影,但大衛提出自己也想拍攝一部京劇。其實在那之前,大衛從未深入研究過京劇,只是在此前看過京劇表演,並對京劇在現代社會的地位產生了思考。
作為一部音樂電影,《斬·斷》全片從頭至尾由音樂來貫穿整個內容。其中運用了京劇武場鑼鼓、青衣、評彈、京韻大鼓等多種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同時融合了實驗電子、現代爵士等西方音樂元素,創造出煥然一新的聲場效果。
竹馬的評彈
影片中三首曲子都來自戲班樂隊2014年的專輯《五石散》,這三首曲子分別名為《藏相守》、《暴落難》和《醉生夢死的鬼》。《藏相守》是由竹馬親自創作詞曲,描述了貂蟬帶有使命卻同時喜歡著呂布的矛盾心情;《暴落難》好似評彈中的搖滾樂,描述了到上海打拼的人沒賺到錢的落難結果,與劇中關公的落難相互呼應;而《醉生夢死的鬼》則描述關公落難到最後,逃無可逃,丟盔卸甲,代表了某種事物的失去。
將《皮黃》推向世界
竹馬曾稱自己的音樂是「戲班的雜燴音樂」。自從2009年組建以來,戲班樂隊一直致力於創新與發展中國民樂;中西方音樂風格與樂器的融合,反映出竹馬想要在這兩個音樂世界之間架起橋梁的雄心。
《斬·斷》工作照
皮黃戲,就是大家熟知的京劇,其中的音樂內容主要由兩種板式構成:西皮和二黃,統稱皮黃,這也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發展最成熟的體系之一;獨特的唱腔和節奏,都具備了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基礎和無限的可能性。
《斬·斷》劇照
《皮黃》音樂會首次嘗試以電聲樂隊和管樂來演奏皮黃,在皮黃中解析藍調、在藍調中釋放皮黃;讓這種古老而不失活力的傳統音樂,釋放出不同的智慧與韻味。這場《皮黃》現場音樂會,也被竹馬戲稱為「他蓄謀已久的圓夢之作」。
《斬·斷》劇照
竹馬說,這次的《皮黃》項目只是一個拋磚引玉的開頭,他希望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模仿、學習和發展,而這個發展的過程也許會持續數十年。
新德裡巡演
竹馬還說,他有一個夢想,他希望未來所有樂隊的音樂中,都有「皮黃」的元素,而「皮黃」也能作為一種音樂類型永遠地留存下來。
長按二維碼關注星文化
WeChat ID: xingwenhuawx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藝術人文頻道 每晚九點半《今晚》
愛奇藝《今晚》
節目直播可登陸看看新聞網/看電視/藝術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