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演
    
    「這裡不減速。」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家楊乃林叫停了樂團的演奏,對指揮李飈說。「可您譜子上寫的『漸慢』。」「減一點,減一點。」兩人你來我往、「討價還價」的對話逗笑了大家。
    李飈隨即又揮起雙手,京胡拔起了精氣神,交響樂鋪成厚重的底色,二百三十年前徽班沿著運河進京的盛況仿佛撥開歷史的煙雲,走到了人們眼前——效果果然比剛才要好。一遍奏完,楊乃林帶著樂手們鼓起了掌。這段名為「一船春風載二黃」的音樂來自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和3日,《京城大運河》即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一部套曲展現運河2500年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大運河更與北京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京城大運河》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深度聚焦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作曲楊乃林,作詞翁思再、李東才,導演孔潔,舞美設計丁丁等組成了強大的主創陣容,歷時一年採風,挖掘大運河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和故事流傳。首演時,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李飈將執棒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北京音協合唱團,攜手杜鎮傑、李宏圖、遲小秋、朱強等京劇名家共同登臺。
    《京城大運河》共分為五個部分:序曲、第一樂章《一支塔影見通州》、第二樂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第三樂章《漂來的北京城》、第四樂章《致敬大運河》。據翁思再介紹,郭守敬興修京城水系、曹雪芹於運河南北穿梭終成《紅樓夢》、徽班沿運河進京誕育國粹京劇等歷史大事件,都將在《京城大運河》中娓娓道來。
    京劇與交響樂融合非易事
    但京劇與交響樂的結合併非易事。類似李飈與楊乃林之間的小小「爭論」,始終伴隨著這部作品。「『融』是最難做到的。」此前從未與京劇有過合作的李飈這次遇上了難題。為了保證音響效果,交響樂隊與京劇樂隊之間放置了一道有機玻璃,而這薄薄一層玻璃的「阻隔」,遠比看起來要更難跨越。「比如交響樂、京劇的弦樂聲部怎麼搭配起來。」排練時,李飈時常要停下來,提醒京劇琴師多聽聽樂隊的聲音,同時告訴小提琴手們別刻意模仿京胡的演奏方法,否則就成了「四不像」,「我們不能完全按照京劇的方式來演奏,還要加入交響樂自身的特點。」找到彼此共同的「呼吸點」,是《京城大運河》的難點所在。
    根據實際的排練效果,楊乃林一直在修改譜子的速度、力度、弓法等細節。「既展示京劇,又不同於戲曲舞臺上表演的京劇;既展示交響樂,又必須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這是我們創作時一直堅持的想法。」不過,擅長京劇創作、曾譜寫過《梨花頌》的楊乃林,有時也犯難:正如讓李飈也皺眉頭的,京劇樂隊與交響樂隊是兩個體系,在作曲層面上要兼顧兩者,實屬不易;第一樂章中有「通州號子運河人」一段,想要表現漕運工人的滄桑豪邁,「通州號子」必不可少,可京劇中原本沒有「號子」;京劇與合唱的結合同樣不容易,「合唱演員是美聲唱法,發聲上就和京劇不一樣」……在京劇原有的藝術形式上守正創新,是楊乃林這次創作中的挑戰。
    京劇名家胡文閣也深有同感,首演時,他將與譚正巖共同獻唱「一船春風載二黃」。「平時我主要演傳統戲,這次是全新的嘗試,排練的難度確實很大。」胡文閣坦言相告,「跟交響樂合作的新創唱腔,不太適合男旦演唱,男旦用小嗓,在演繹這類作品時有弱勢,但我會努力克服,不讓觀眾失望。」
    帆起帆落 營造「儀式感」
    不同於一般的音樂會,《京城大運河》將綜合舞美、燈光、多媒體等多種舞臺元素共同呈現。導演孔潔覺得,取自大運河這個宏大的題材,演出一定要有「儀式感」。舞美設計丁丁運用了16塊以「船帆」為主體意象的屏幕,前區的8塊屏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擬運河上的帆起帆落,同時也是投影畫面的重要載體。唱段間,投影等多媒體將呈現更多背景信息,以「音斷畫不斷」的效果,讓觀眾們全面了解大運河的歷史變遷。
    孔潔同時還需要在舞臺上為演員們尋找「支點」。《京城大運河》篇幅巨大,不同的唱段裡,敘述主體和他們所處的時空常常發生變化,以至於服裝師向孔潔「抱怨」,不知道到底該給演員們穿什麼衣服。「只有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才會知道用什麼狀態出現在舞臺上。」孔潔和主創團隊選擇了「角色化」的方式,利用服裝、燈光、表演區域等,賦予演員更多「底氣」。比如在「一船春風載二黃」中,胡文閣、譚正巖一旦一生,是徽班進京時戲曲藝人的化身,「我們給譚正巖老師穿的是長衫,給胡文閣老師在長衫的基礎上又穿了一件綢緞的小褂子,參照的是梅蘭芳先生的便裝照,讓旦行和生行有所區分。」孔潔說,「『角色化』其實就是把唱詞具體化、情緒化,既符合規定的情景,演員也知道自己在演什麼。」
    本報記者 高倩 方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