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上海文化|用交響翻譯京劇,《京劇幻想》打動尚長榮

2021-01-10 澎湃新聞

看完《京劇幻想》的首演,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哭了,這是作曲家龔天鵬萬萬沒想到的。

4月28日晚,作為「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參演項目,龔天鵬作曲的《第十交響曲「京劇幻想」》在東方藝術中心首演,指揮張亮執棒上海愛樂樂團獻演。

上海愛樂樂團演出現場 主辦方go

這部長達80分鐘的作品,第一部分的靈感來自京劇《曹操與楊修》《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二部分的創作素材主要來自《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用瑰麗的交響手法,把京劇的精氣神「翻譯」成了國際聽眾都聽得懂的音符。

「我最擔心的就是他(尚長榮)會不習慣交響樂表達,因為裡面用到了很多他視作生命的作品,尤其上半場曹操、楊修、倩娘的唱段,先是弦樂,最後在管風琴之上銅管大齊奏把它推向排山倒海的高潮……倩娘是他最憐惜的人物,因為死的太冤了,這些唱段被交響樂推出了好萊塢大片的即視感,他從中感受到了國粹走進國際友人內心的潛力。」

京劇與交響珠聯璧合,用西方手法講中國故事,這一晚不僅成為龔天鵬、也成了尚長榮最難忘的一夜。

尚長榮為《京劇幻想》豎起大拇指

《京劇幻想》是上海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共同委約的作品。首演時,費城交響派出了樂手全程參與排演,其中,兩位資深樂手——赫伯特·馬丁·萊特、赫羅爾德·魯道夫·克萊因1973年還曾隨奧曼迪執棒的費城交響首次訪華演出,對中國有著深厚情誼。

首演當晚,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在線直播平臺播錄了本場音樂會的實況錄像,通過電腦、行動裝置、電視機頂盒,全球觀眾都可以在線觀賞這部交響新作。

首演後,龔天鵬還將對《京劇幻想》進一步修改打磨,2019年初將由上海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聯合獻演於美國。「上海文化」品牌正在走出去。

龔天鵬,26歲,出生於江蘇南京

用西方交響翻譯中國人的情感

澎湃新聞:

《京劇幻想》的創作想法是怎麼來的?

龔天鵬

:這部作品最早的苗子誕生在去年,導演滕俊傑邀我們去看他正在拍的電影《曹操與楊修》。當時,他就提出有沒有可能根據這部電影的唱段、劇情、人物、情感去寫一部音樂。那時候沒定什麼規模,也沒定給誰寫,正好上海愛樂樂團和費城交響樂團達成了戰略聯盟,互相之間有很多學術交流,雙方希望共同委約一部作品,選一個龐大的中國主題。滕俊傑就建議了我,可以委約一部以中國京劇為主題的大型文藝作品,正好趕上中美建交40周年。

我們決定不以某一部戲曲的名字命名,就叫《京劇幻想》,因為交響樂本來就是抽象的,特別適合表現史詩性的主題。

中國戲曲是沒有和聲的,老外聽戲會覺得很單調,他們不會從視覺角度、哲學角度去欣賞,所以總是對中國戲曲的音色、唱腔不習慣,不知道為什麼喜怒哀樂都是一個調。西方人聽音樂只會從音響裡找,但東方戲曲是多方面的結合,是視覺的結合、環境的結合、顏值的結合、服裝的結合,一個元素都少不了。我們就是用感性的方式,向世界介紹中國戲曲,等於把中文翻成了英文。

澎湃新聞:

在這之前你對京劇了解嗎?

龔天鵬:

我從小碎片化地聽過一些京劇,挺愛好的,但沒有系統地去鑽研。我10歲就去美國了,大部分接受的還是西方文化,回國之後才慢慢從中國人的思維去創作。

這部作品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去惡補京劇,我看了很多戲,也和尚長榮、史依弘這些大家去商討創作的可能性。當時,我草稿就打了一百多頁,今年2月開始動筆,本來打算寫40分鐘,後來還是覺得不夠,擴大到了80分鐘。

澎湃新聞:

你花了多少時間研究京劇?

龔天鵬:

兩個月的時間裡幾乎只是聽,查資料,不過你就是專研兩年也不可能把自己培養成專家,那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用交響樂向世界傳播中國戲曲文化。

以前京劇在我的印象當中很散亂,我從沒有像研究古典音樂那樣,那麼系統地去追蹤它的發展史,分析它的流派,找各個流派之間的區別,以及怎麼用交響樂去表現。所以這是很大的挑戰,首先條理就不一樣,有人會誤以為唱京劇或戲曲的人音不準,其實根本就不是這個概念,你看透了這些,就會發現這裡面有無限的魅力,認為戲曲單調的想法也是完全錯誤的。

澎湃新聞:

《京劇幻想》除了交響的編制,你有另外加一些京劇樂器嗎?

龔天鵬:

沒有。為了這部作品能在世界任何角落被任何一支職業樂團演奏,我沒有加任何京劇樂器或者人聲,就是一部純管弦樂作品。

所有音樂素材幾乎都是從京劇裡來的,上半場以《曹操與楊修》《蕭何月下追韓信》為主,下半場以《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為主,上半場寫男性,下半場寫女性。

澎湃新聞:

所以京劇票友一聽這部作品,就能聽到京劇的影子?

龔天鵬

:完全能,因為我們就是還原它的原汁原味,再在這上面發展、創作、變奏,就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和越劇的關係,是一種互補的關係。戲曲只有一根線條,沒有和聲,而交響樂有天馬行空的和聲,有非常龐大的編制,變奏、和聲、配器都非常華麗,我們等於把中華國粹裡的人物抽象地搬上了交響樂的舞臺。

澎湃新聞:

除了上海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也派了人演《京劇幻想》?

龔天鵬:

對的,特別有意義。我們特地邀請了費城交響的兩名老樂手(小提琴)來上海,1973年他們都曾隨奧曼迪訪華。因為這部作品是兩團共同委約的,中國首演就是以上海愛樂為主,費城交響為輔,日後去美國演,就是費城交響為主,上海愛樂為輔,人員是可以調配的。

來上海是最明智最正確的選擇

澎湃新聞:

很多作曲家寫一部曲子要花很長時間,你看起來好像很輕鬆的樣子。

龔天鵬:

其實一點兒都不輕鬆,我只是除了吃喝拉撒就幹這一件事兒。所以為什麼當年我實在沒法繼續演奏?因為我一點時間都沒有,就是喜歡,進入狀態就陶醉了。只要能保證三頓飯,我別的時間都幹一件事,作曲。

澎湃新聞:

10歲時你從南京去了美國,當時是以鋼琴神童的身份入讀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部,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作曲上的興趣?

龔天鵬:

我是一直都有興趣,只是小時候不敢說,因為全家已經傾家蕩產陪你到美國,就為了追鋼琴夢。而且那時候我的演奏事業發展很順利,該有的都有了,經紀公司演出不斷。但到了青春期,性格迸發,開始獨立思考,你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這個。腦子裡有太多東西想抒發,以至於根本不甘於只是演奏。

澎湃新聞:

你是什麼時候徹底跟家裡攤牌,決定要作曲的呢?

龔天鵬:

高中的時候,先斬後奏,先把所有演出合約毀掉,讓自己徹底沒有退路,才跟家裡人說。當時我和家裡鬧得很僵,後來學校也出面找人來化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慢慢大家互相理解了,也就認了。

澎湃新聞:

你高中才開始正式學作曲,撿起來快嗎?

龔天鵬:

我剛到美國10歲,上課第一天,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部校長就跟我說,我從你的演奏當中聽到了很多想像力,你是不是喜歡作曲?我說對。他說好,你每周日到我家,我免費給你上課。這位校長本身就是著名作曲家。

所以很小的時候,我上的作曲課比鋼琴課還多。上課是一方面,主要還是你自己專研,古典音樂最重要的就是聽,把貝多芬、莫扎特、馬勒、華格納聽遍、聽爛,課堂上學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工具。小時候我就覺得創作過癮,演奏已經成為任務、成為壓力,所以十五六歲就開始琢磨換行。

澎湃新聞:

你的音樂道路上有沒有什麼偶像,比如作曲家這一塊?

龔天鵬:

很多,每一個階段我崇拜的人都不一樣,幾乎是聽什麼喜歡什麼。

我研究最深的人是馬勒,當時幾乎是因為聽了他的音樂才決定要做一個作曲家。可能跟星座有關,我們都是巨蟹座,很多愁善感,有很多牢騷要發。

聽了馬勒的音樂,我才感覺一部大交響曲演滿一場音樂會特別是我的菜,進入這種創作模式,你就必須是全職了。馬勒也是,他唯一一部小作品都寫不完,才四個人的小編制,寫了一半就趕緊去寫一百人的交響曲了。

澎湃新聞:

所以你基本上也沒寫過什麼小曲子?

龔天鵬:

很少,學生時代為了學術要求必須要寫一些室內樂,但這些都是習作,而且實驗性很強,沒有我特別想大做文章的。

澎湃新聞:

你的第一部交響曲《悲情天台山》是什麼時候寫的?

龔天鵬:

15歲那一年,也就是我準備叛逆的那一年,爆發點是2008年5月12號的汶川大地震。

那時候我在歐洲演出,演奏狀態已經很差了,首先性格上覺得旅行、練琴的生活特別乏味,然後思想上受到很多大作曲家、大戲劇家的影響,天天天馬行空,根本沒時間練琴。

正好,我在機場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那個點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海外多少年的思鄉情、民族情,那種生命的渺小和無助,把我整個人都搞垮了。我當時就幻想自己要做「救世主」,已經誇張到那種地步,怎麼辦?唯一能做的是寫作品,只有作品才能變成精神的安慰劑。

澎湃新聞:

你15歲轉了方向,後來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是怎麼繼續學業的?

龔天鵬:

那個時候暫時還在保持演奏狀態。現在回想起來,感覺自己當時很聰明,如果再晚兩年,或許我整個人就崩潰了。那時候我狀態很差,去演奏說不定哪天就「車禍」現場了,人家說你是小神童,可以原諒你,但你一旦到了17歲,人家把你當大人了,你就逃不過去了。而且,我們這個領域實在不缺演奏家,但從創作角度來說,我們缺作曲家。

澎湃新聞:

你回國就進了上海愛樂樂團,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常能看到你的作品和身影,一般年輕作曲家很難有這麼好的機會,你對上海這座城市有什麼想說的?

龔天鵬:

我非常幸運,一上來就遇到了上海愛樂樂團。當時我是先碰到張亮(上海愛樂樂團駐團指揮),我們是老鄉,有很多共同好友,見面後談得很投機,他說你有這麼多作品,我們又很缺作品,回來吧。

我是2014年5月本科畢業後回國的,正好那時候也是國內最需要原創力的時候,提倡復興「中國夢」嘛。不光作曲家,只要是從事原創工作的,比如編劇、編舞、作家,2014年都從原先的瓶頸忽然變得忙得不行,因為全國上下都在抓原創。

我想表達的和上海這座城市需要的正好有很多契合點,所以一拍即合。就像我去年受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寫交響合唱《啟航》,雖然是政治命題,但我創作時沒有任何彆扭或者任務的感覺,裡面有很多樸素的民族情懷和愛國情懷,是我自己非常想要發揚光大的。

所以,我到上海是最明智的選擇,也是最正確的選擇。上海在很多方面和紐約很像,你去紐約,沒人覺得自己是外地人,上海也是一樣,這座城市的風格、生活的節奏都特別符合我的性格。

相關焦點

  • 只為演好于成龍——著名京劇演員尚長榮說新編歷史戲《廉吏于成龍》
  • 京劇電影《貞觀盛事》靠什麼捧得金雞獎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11月28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出,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及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共同出品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摘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該片是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京劇電影工程」的第二批影片之一。
  • 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演
    &nbsp&nbsp&nbsp&nbsp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演&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這裡不減速。」
  • 京劇電影為何能捧得金雞獎?
    大屏木【京劇電影為何能捧得金雞獎?】2018年7月,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在上海松江車墩影視基地拍攝期間,記者曾前往探班。主創團隊介紹,舞臺上的看點,成了電影改編的難點。記者注意到,拍攝片場入口貼著八個大字,上面寫著:「京劇為本,電影為用」。執導該片的國家一級導演滕俊傑告訴記者,這是團隊創作的基本遵循。
  • 「京劇的夏天」
    為豐富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廣大觀眾觀演需求,國家京劇院與湖北省京劇院聯合全國兄弟院團舉辦為期30天的「京劇的夏天——全國京劇院團線上抗疫展演月」。8月8日至9月6日每晚19點30分,全國18家京劇院團的28部優秀劇目、2場名家名段演唱會將在學習強國、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快手、央視頻等平臺同時上線。
  • 在線觀看 | 「京劇電影工程」系列影片之《霸王別姬》
    京劇藝術源遠流長,底蘊深厚,體現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名片。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荀慧生、尚小雲與梅蘭芳、程硯秋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京劇四大名旦。然而,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促使京劇舞臺欣欣向榮;正是這激烈的競爭,鑄成了京劇的輝煌,留下了世紀絕唱;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他們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紀藝術之星。大家知道,荀慧生先生原是梆子演員,為練就一身過硬的蹺功,他要在兩張桌子和一個凳子,再加一塊豎起的青磚上踩著蹺耗三炷香,儘管隨時都有粉身碎骨的危險,大腿後面還要綁著兩頭削尖的竹籤。
  • 辜振甫先生在上海唱京劇 馬博敏、劉建
    按照當時臺方的規定,以馬博敏的職務身份不能入臺,但她又是此次演出的主要劇目之一全本《雁門關》中蕭太后的飾演者,她若不能成行將使演出受到影響。經過一番周折,最終雖晚了兩天,但總算成功赴臺,開了大陸首位廳局級幹部赴臺交流的先河。記得在行前,汪道涵先生還特地請上海京劇院主要演員李炳淑去他家,帶上他給辜振甫先生的親筆書信。
  •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晚間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首演。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交響樂音融會貫通,通過中西合璧的藝術語言,抒寫京城大運河之獨特風貌,帶領觀眾走近千年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
  • 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初首演
    中國網11月26日訊 12月2日、3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目前,該作品正在緊張排練中。11月24日下午,主創團隊邀請媒體走進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探班排練進度。
  • 中國戲曲文化,京劇歷史,藝術經驗研究
    本文乃作者小章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京劇歷史的研究與現狀、未來的研究相比較,要以現狀、未來的研究為主。我們應該向前看,要精於繼承,善於創造。京劇學研究如果能用五十年、一百年,有大的建樹,就很不簡單了。不要求之過急,也不要停滯不前,重要的是萬裡長徵要邁開第一步。所謂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百年巨匠·京劇篇》登陸央視首播 再現京劇之美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百年巨匠》京劇篇顧問尚長榮表示,「四大名旦」時期,劇目之繁多、劇目之新穎、劇目之多彩前所未有,無論是服飾、化妝、演唱還是表演,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今天用文字和影視的形式推崇和傳播這幾位藝術先賢,我覺得很有意義,不僅在繼承研究上有它的歷史意義,更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京劇大師尚小雲與青島的不解之緣
    點擊京劇 一鍵關注中國京劇——戲迷票友之家為廣大京劇戲迷票友提供:京劇經典唱段、
  • 【京劇人物】菊壇秋葉紅——京劇名宿吳素秋訪談錄
    他們為了殺人滅口,用毒藥害死了你哥哥,可憐我倒落了個謀害親夫的罪名。你哥哥是死在西門慶和王婆子的手裡,我死之後,你要給你哥哥報仇。」說完拾起地上的鋼刀自刎而死。至於所謂的為潘金蓮「翻案」,也就是做到如此而已。因為她畢竟不是什麼貞婦烈女,既不能演得太壞,也不能演得特別好,害死武大她應負間接責任。如果演得很正派的話,武松的形象又當如何處理?
  • 3D版京劇電影《霸王別姬》 5月30日美國奧斯卡杜比劇院首映盛況追蹤
    幾乎所有人都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用最先進的3D電影技術手段推廣中國最傳統文化,是一次極具意義的嘗試。 用3D技術「電擊」傳統在中國電影史上,京劇似乎總能佔據「第一」的歷史地位。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是京劇電影;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有聲電影《生死恨》誕生,又是一部京劇電影,主演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
  • 紀念京劇大師尚小雲先生誕辰120周年 京劇《秦良玉》首演一年後升級再登臺
    11月29日晚,由重慶市京劇團研究整理改編的失傳劇目京劇《秦良玉》在國泰藝術中心成功上演。距今120年前的1900年,一個男孩出生在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廠大院。他7歲投身梨園,隨後用長達76年的人生譜寫了一段與京劇有關的傳奇。他就是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
  • 《百年巨匠·京劇篇》央視首播
    《百年巨匠·京劇篇》央視首播紀錄片《百年巨匠·京劇篇》7月3日晚起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黃金時段首播。該片主要聚焦我國京劇旦角行當中四大藝術流派的創始人、並稱為「四大名旦」的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和荀慧生。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百年巨匠·京劇篇》顧問尚長榮認為,「四大名旦」時期,劇目之繁多、劇目之新穎、劇目之多彩前所未有,無論是服飾、化妝、演唱還是表演,都達到了一個高峰。
  • 吐故納新、包容並蓄:國產動畫《京劇貓》裡推陳出新的京劇文化
    一、故事設定體現京劇元素,並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弘揚京劇文化與上世紀單集或較少集數播出的動畫不同,《京劇貓》通過四季共234集,在觀眾眼前呈現出別樣的京劇魅力。到了同治以後,京劇開始在外地流行,外地的觀眾除了用老稱呼外,還會對其冠以「京調」的稱呼,因為這個劇種已經完全是北京味道了。到光緒年間,第一次出現「京劇」這一稱呼稱這個劇種,自此之後,「京劇」這一名稱開始廣泛傳播,並形成了新穎而獨到的藝術面貌,為世人所愛,也為其成為國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從不以「角兒」自居,尚長榮與尚長貴一起坐「八字」「剪彩」
    去年冬天一起吃涮肉,尚先生拿起一片炸窩頭,抹上臭豆腐,開心得像個孩子,朝著我笑,我趕緊用手機留住了這動人的瞬間。炒肝、滷煮、豆汁……樣樣都是他的最愛。尚先生的愛徒顧謙最懂他的胃。前幾天在砂鍋居,顧謙拿出特意從護國寺小吃店買的兩盒小吃,面對一桌子誘人的好菜,尚先生還是忍不住吃起了驢打滾、艾窩窩、豌豆黃。他每次吃完飯都會略有遺憾地說:「上海就找不到一家這么正宗的京味兒館子。」
  • 卓別林在上海看京劇
    1936年,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在完成《摩登時代》之後又一次週遊環球,在三個月內先後兩次來到上海。在上海,他見到了梅蘭芳、劉海粟、胡蝶等新老朋友,並欣賞了中國的國畫和京劇。事隔18年後,1954年7月,卓別林在日內瓦會見周恩來時,還滿懷感情地說:「我在1936年到過中國。」卓別林當年接受記者採訪時,當被問及他對上海的印象時,卓別林回答道:「太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