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迅的身上,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老天爺賞飯吃」。
作為演員,沒有學過表演,卻仿佛天生會演,周迅去《大明宮詞》試戲、並與李少紅導演結緣的佳話,有了後面的《橘子紅了》、《戀愛中的寶貝》,至今仍是活的傳奇;作為歌手,她也不是科班,但她的《看海》、《飄搖》都成為華語樂壇的新經典。那會兒打開電視,看MTV臺,一到《看海》就目不轉睛,「感覺整個人都要戀愛了」。
然後到了今兒,周迅低調地發表了自己新的mini album:《1227》。
和名字一樣隨性,這張迷你專輯中收錄了六首歌曲,均為我們耳熟能詳、有的甚至傳唱了快一個世紀的歌曲,分別是:《天涯歌女》(1937年)、《夜來香》(1944年)、《南海姑娘》(1972年)、《逝去的愛》(1980年)、《春光》(1995)、《虎口脫險》(2002)。
專輯在12月27日上線之後,用不著大聲叫賣,在社交網路上便自個兒開始長著腿跑,開啟刷屏模式。在連續循環了幾天之後,我想說的是:
周迅的作品中,有超越歲月和時間的魔力。
把經典的老歌按照現在的審美、新的表現手法(編曲等)做重新的呈現,這在流行音樂裡是常見的事。復古從來不是一種關於流行的趨勢,復古其實是一種常態化的事情。在《1227》裡,周迅找上了老搭檔火星電臺,即當年在《看海》中敏銳捕捉到迅哥兒「戀愛中的寶貝」狀態的金牌製作人,而火星電臺本就非常擅長把這種帶有經典中國式民歌/民謠改編成Chill Out、Trip Hop等電子樂。但並不是去翻唱一些比你奶奶年紀還大的歌就叫做「超越時間」了。
我們以專輯中的《天涯歌女》為例。這首歌很具代表性,它放在專輯的最開頭,提綱挈領地開啟了這趟時空旅程。最開始時以僅有周迅的演唱進入,用老黑膠唱片的單聲道(mono)方式去處理人聲,而非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普及的立體聲(stereo),並加入了黑膠式的「炒豆子」聲——對於年輕的聽眾來說,這真的不是你的耳機或音源出了問題。
和百代的世紀經典錄音——金嗓子周璇的原版相比,如果說周璇是充滿金光燦燦的金屬質感,周迅則像是帶著磨砂觸膚感,她獨特的音色絕非是甜,而更像是之前周迅工作室微博上的「冬日限定」的形容——一杯黑糖姜美式。火星電臺並沒有做複雜的Beat,他們不愧是周迅的老搭檔,對周迅的人聲有絕對的信任感,所以他們僅是在周迅的聲音下面鋪了一個肥沃的低音,卻也不是Trap式的那種舞池炸場。周迅就這麼遊刃有餘地唱著,在歐陸式的浪漫馳放氛圍電子樂裡,她其實沒有太多地去考慮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不離分」那個「分」的轉音,她並沒有刻意去模仿上世紀30年代上海百樂門的那種名伶式戲腔唱法,她按照自我現代的理解,甚至是顯得有股拙勁和執拗勁兒的。周迅也不怎麼去在意後面給她安排的合音,她就是舞臺上的核心。乃至到歌曲後面的尾奏部分,人聲退場,民樂的笛子、還有溫柔的吉他伴奏頂上,我們還是在想念剛才那個充滿了故事感的周迅的聲音。我們想和周迅的聲音「不離分」。
為何我會說周迅是超越歲月與時間,就在於當她在詮釋這些具有年代感作品的時候,我們是信服的。用更簡單的大白話來說:如果現在百樂門依然健在,我們聽到的從民樂配樂、爵士樂配樂變成了電子樂,那麼在舞臺唱歌的人便會是周迅,周迅就是「天涯歌女」。
李少紅導演曾經說,周迅是「一個沒有年齡制約性的人」。拍《大明宮詞》的時候,25歲的她飾演14歲的小太平公主,一臉的天真爛漫;到了《橘子紅了》,周迅的形象從姑娘成了少女,從花旦過渡到青衣,她在其中演的懷孕的那場戲,她摸著肚子,通過感悟生命的存在而去原諒了劇中的那段關係,她笑了——這是我迄今都忘不了的一笑;再到了後來《如懿傳》,角色時間的跨度如此之長,周迅的表演依然讓我信服。這就是李少紅所說的「她(周迅)能看到未來,不會有青春的危機感」。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欣賞這張跨越了經典時光的《1227》吧!
(點擊左下閱讀原文,可收聽周迅全張專輯。)
(文中周迅圖片來自《DRIFT》封面故事 | Invisible Time 周迅:時間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