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近百位的總督在福建任職,除清早期若干年因軍事需要,把總督署遷往過衢州、漳州,其他近250年的時間,福州都是閩浙總督官署的所在地。
那閩浙總督署是在哪兒呢?
據《榕城考古略》記載:閩浙總督署在鼓樓宣政街。宋代的時候是提刑司署。元朝是肅政廉訪司署。明洪武二年,改為福建提刑按察司。十七年,僉事謝肅建福寧道署於儀門東,以舊分治行司為察院,巡按御史居之。「正統五年,移福寧道署於錢局,移察院於東街,前此大門東折。天順三年,按察使胡新更大門於儀門之南,以舊大門前地易民居,闢東為衢。成化元年,按察使馬文升復鬻民居,闢西為衢。弘治以後,相繼營葺,更為宏敞,而門始南。」
到了清順治十八年,總督李率泰(當時為福建總督)移駐於此,舊督署變為了將軍署。康熙朝總督姚啟聖(當時還是叫福建總督)買了一些民居,向南拓了數十步,建牙,置轅門。
1911年,辛亥革命後。閩浙總督府被李厚基闢為「福建督軍衙門」。1914年中華民國司法總長許世英出任福建民政長,建議擴建馬路,省府路被定位為福州第二條主幹道。1920年總督府作為省長公署,1922年薩鎮冰出任福建省省長,1924年對大院門前的馬路進行擴建,並拓寬兩旁道路, 在1927年正式改稱為「省府路」。(同時修建宮前馬路,以薩鎮冰的稱號「肅威上將軍」命名為肅威路。)
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也是省政府的機關重地。1952年將大院的正堂改造為禮堂。1953年將大廳改為了羅馬式,單層磚木結構,為當時全省第一流禮堂。大禮堂西側是省政府辦公廳、省保安處、財政廳;東側是建設廳、教育廳,禮堂後為民政廳。
1969年省政府機關遷至屏山大院辦公後,還有部分廳局留下來。後來此地交由省工交系統使用,故又稱為「省工交大院」。在省工交系統管理之下,許多舊建築被拆改和擴建。 2010年,省府大院圍牆及大門被拆毀,省府禮堂改稱「榕城歌劇院」。現在只剩下幾顆古榕樹是古代遺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