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次帶隊進行日本NEAL自然教育體驗活動指導者,尤其最近大概有10個陌生人加我,希望去日本學習。或許是國內培訓後,已經無法滿足對研學相關知識的渴望,畢竟國內研學有一部分是參考了日本修學旅行,就跟當初我們啟動這個項目初衷一樣,想讓自己的員工每年也至少去日本一次一探究竟。
為何偏愛日本考察學習?
除了地緣相近,文化一脈相承外,日本雖然空間有限(酒店雖小但保險箱、冰箱、溫度計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卻把人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豐田把人才稱為「人財」)把軟體發揮到了極致而非硬體。
我們認為:
研學效果不在於目的地,關鍵在研學旅行指導師和課程。研學基地營地在保證最基本的教學所用場地、食宿配套設施後,應重點抓課程開發和帶隊老師培養。不應象國內大多數基地營地動輒百萬、千萬,投入後卻發現跟學校、學生需求不一致,又得推倒重來。而這些在日本都可以得到印證。
由於篇幅有限,我將把今年5月15-23日帶著全國研學旅行指導培訓班部分學員前往日本考察學習的收穫分拆成幾篇文章,今天想跟大家重點分享安全話題。
安全意識培養不能一蹴而就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為了徹底摸清日本修學旅行活動安全管控經驗,特意挑了一所中學考察,與校長深度探討;同時挑了一所自然學校(即國內營地),體驗2個學生常參與的活動,一個是國內常做的扎染;另一個是國內很少做的燒木板活動。
當時問了2個問題:怎麼防止學生碰到開水鍋?怎麼防止學生們燙著?日本老師好像有點摸不著頭腦,以為沒聽懂,提示了下,是不是得拉根繩子或者讓老師攔著不讓動?日本老師還是有點蒙圈,覺得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結合第一次考察日本的經驗,把自己想到的答案確認了下,正是所理解的。在日本,如果老師沒有讓學生們動手,學生們是不會動的。他們極其遵守規範,非常講秩序。第一次遇見一個學生修學團在廁所外等上洗手間的同學時,其他人都安靜地半蹲在旁邊等候;而在後面去的一個景區,修學團的學生在聆聽老師講話時,依然一言不發靜靜地站在那。
在日本,小朋友從小就接受著各種有關秩序的訓練,有關面對危險的訓練,象參觀學校手工課時,學生們用的小電鋸、小電鑽、小剛鋸等在我們看來都存在很大安全隱患,但這些是在有意無形地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危險,而不是確保孩子沒有危險。
這樣看來,他們不能理解我們的問題就不足為奇了。正如前天中國教育戰略發展學會安全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靳洋在《研學安全:安全無事故完成研學活動是遠遠不夠的》中強調,高度安全意識和習慣一定要基於習得性學習的規律,通過反覆多次、長期訓練才獲得,很難僅通過1次活動培養,需要貫穿中小學生課堂內外、教室內外、校園內外,需要事事處處、時時刻刻地有意識地培養。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如果學生在學校或家中就不聽話,不遵守規則,很難奢望通過一次活動改變,而這樣的學生出去研學也是極容易出現安全隱患的。
凡是有可能出錯的就一定會出錯
80%危險在踩點時就可規避
學生是活動的原點,無論是活動前、活動中還是活動後,都要隨時了解、觀察。活動前了解健康情況,破冰幫助增加小夥們間熟悉度;活動中時刻觀察健康狀況,活動內容是否適合,防止事故發生········
上個活動和下一個活動切換時的間隔是最容易發生意外的,很容易放鬆警惕。做活動時反而不容易發生,大家注意力都相對集中。另外僅迷信安全手冊也是不夠的,手冊的內容大多是過去發生事情的總結沉澱,不斷在升級中,但有很多未知的、原來沒有暴露的可能會發生,要組織復盤每次活動中讓你虛驚一場的地方,甚至同行間發生安全案例反覆研討,常抱敬畏之心,保證學生時刻在視野範圍內(我在分析安徽安全事故中有詳細闡述),方可提升安全管控能力。
事先一定做好充分踩點和預案,很多安全事故都是沒踩點、沒踩好點導致的。對於開車救援的路線要考慮到堵車情況和就醫的醫院是否正常對外營業等,都需要提前了解清楚。
由於篇幅,不過多展開。更多會在全國研學旅行指導培訓班上分享,另計劃2020年5月中旬會再次前往日本,進行第14期日本NEAL自然教育體驗活動指導者培訓考察學習,這次除了去日本中小學校、景區、自然學校、學習外,還計劃增加工廠參觀,將垃圾分類等熱點納入目的地,確保聚焦研學熱點、難點,不虛此行。特別感謝上次提供問題的17位同學,若有關日本修學旅行、自然教育更多問題也歡迎回復到文章評論裡,我盡力解答。
作者:鄧青
單位:中國研學旅行論壇組委會執行秘書長、日本NEAL自然教育體驗活動指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