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蘇聯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就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有人曾說蘇聯其實有16個加盟共和國,這第16個就是受蘇聯影響很深的蒙古。蘇聯還真有第16個正式的加盟共和國,卻不是蒙古,而是卡累利阿。
卡累利阿在哪?咱們先打開俄羅斯地圖。俄羅斯西北有個摩爾曼斯克州,摩爾曼斯克州與俄羅斯舊都聖彼得堡之間有一段南北狹長的區域,介於北歐國家芬蘭與白海之間,這裡就是卡累利阿。現在的卡累利阿是俄羅斯的一個共和國,但在蘇聯時期,卡累利阿與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卻是同級別,同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卡累利阿的面積約有17.24萬平方公裡,首府是彼得羅扎沃茨克。卡累利阿地勢以平原為主,湖泊非常多,有6000多個。歐洲第一大湖是面積約1.8萬平方公裡的拉多加湖,拉多加湖有一半的水域位於卡累利阿境內。東歐還有一個大湖,就是拉多加湖以東的奧涅加湖,面積約9700平方公裡,大部分的水域都在卡累利阿境內。卡累利阿除了兩大湖,還有謝戈澤羅湖、維戈澤羅湖、夏莫澤羅湖、皮亞奧澤羅湖等一大堆「澤羅湖」。
你可能會想到了與卡累利阿相連的芬蘭號稱千湖之國,湖泊多到數不清,卡累利阿與芬蘭之間有關係嗎?太有關係了!如果你在芬蘭人面前提卡累利阿,就等於在德國人面前提哥尼斯堡(今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在敘利亞人面前提戈蘭高地,都是丟失故土的痛。
我們都知道聖彼得堡是沙俄的彼得大帝於1703年建造的,位於芬蘭灣的最東端。沙俄修建聖彼得堡時有一塊心病始終無法消除,就是聖彼得堡距離與芬蘭的邊界實在太近了,只有幾十公裡。一旦敵軍從芬蘭方向朝著聖彼得堡殺來,聖彼得堡連防禦的緩衝地帶都沒有。
怎麼辦呢?沙俄(蘇聯)的辦法非常簡單:把你的地盤搶過來,我不就有戰略緩衝地帶了?基於此,沙俄與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打了多年,1808年沙俄擊敗瑞典,控制了芬蘭。此時的芬蘭還不算是沙俄的正式地盤,算是沙俄內部一個相對較為自由的公國。芬蘭並不想留在沙俄當一個自由的小弟,機會終於來了。1917年,沙俄變了天,芬蘭趁機從沙俄內部脫離出來。
在當時的歐洲東部有兩大強國,就是德國與蘇聯,芬蘭正好處在兩個大國的中間位置。不過芬蘭距離德國的核心區遠,距離蘇聯的核心區(列寧格勒,也就是聖彼得堡)實在太近了,蘇聯為了保證列寧格勒的安全,必須再次打芬蘭的主意。1932年,蘇聯與芬蘭籤訂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但雙方都知道,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協議不過是一張廢紙,尤其對強大的蘇聯來說。蘇聯始終不放心芬蘭,畢竟芬蘭與西方國家關係較近。當蘇聯與德國進行戰略交易時,蘇聯提出的條件之一,就是德國必須默許蘇聯佔領芬蘭。
蘇聯本想讓芬蘭主動割讓地盤,比如把雷巴契半島等地方割讓給蘇聯,同時允許蘇聯租借漢科半島30年,蘇聯的條件是把奧涅加湖以北部分地區送給芬蘭。芬蘭最終拒絕了蘇聯的建議,認為自己失多得少,更重要的是漢科半島是芬蘭灣的西部出海口,這可是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重要的出海門戶。蘇聯當然不高興,於1939年11月30日發動了著名的蘇芬戰爭,蘇聯慘勝,代價相當大。不管怎麼說,蘇聯都是勝利者,佔領原屬芬蘭的卡累利阿等地區。1940年3月,蘇聯成立了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級別與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相同。
蘇聯成立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目的是以此為跳板,最終吞併芬蘭,擴大蘇聯西北方向的戰略縱深。後來蘇聯沒有吞併芬蘭,就開始內部消化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1956年7月26日,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降級,成為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內部的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
圖-芬蘭人
現在的卡累利阿已經與芬蘭沒有關係了,對芬蘭而言非常可惜。如果芬蘭還擁有卡累利阿的話,芬蘭就可以瀕臨北冰洋的附屬海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