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嚴肅媒體就不能玩轉社交平臺?近兩年,《金融時報》在Ins上粉絲數飛漲,它是如何成為「媒體網紅」的?明確平臺定位為「吸引年輕用戶+為網站引流」;內容既契合品牌調性,又為年輕人做出改變;善用表情包,增加小趣味...
出品| 外言社
翻譯| kewell 編輯| 王茸
《金融時報》一直都是傳媒領域裡的一塊金字招牌,自1888年創立以來,這家報紙就以嚴肅性著稱,吸引了無數專業人士。
而到了如今這個時代,《金融時報》也在積極自我迭代,不僅努力玩轉社交媒體,還在Instagram上人氣飛漲,堪稱「網紅」。
嚴肅媒體也能玩轉年輕化平臺
如今,各家媒體在社交平臺上的表現究竟如何?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NewsWhip網站研究了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期間《金融時報》在Facebook和Instagram平臺上的內容(後文簡稱Fb和Ins),並與其他幾大英國媒體品牌(《每日郵報》、《獨立報》、《衛報》、《鏡報》、《電訊報》和《泰晤士報》)進行了比較。比較的方面包括:內容分享策略、最成功的內容以及各平臺發布效果差別。
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媒體的用戶參與量大多是Fb平臺高於Ins平臺,只有《衛報》和《金融時報》恰恰相反。而且,《金融時報》更是誇張地達到了13.4倍的差距。
如何解釋這個現象?《金融時報》社交媒體編輯Jake Grovum早在2017年的一次採訪中就提到過:「Instagram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於它不是為單純分享內容設計的,它的願景是用將讀者與品牌更深度地連接起來」。
因此,考慮到投入產出比,團隊選擇了Ins平臺作為發力的重點,而Fb依然維持簡單分享策略。然而,《金融時報》究竟做了什麼才取得了如此亮眼的成績?
《金融時報》憑何成為Ins網紅?
可以發現,《金融時報》在Fb上發布的「分享式」內容大多較短,標題也中規中矩,要麼就是直接放一個連結或視頻,最多只是起到了一個告知的作用。
這樣常規化的操作在重視視覺化、氛圍更輕鬆、用戶年齡層更低的Ins上就完全行不通了。
明確Ins定位,《金融時報》其實下了盤大棋
2015年,《金融時報》在Ins上只有4萬粉絲,而到了2016年10月,這一數字迅速增長到28萬。一年後,它的粉絲數又幾乎翻了一倍,達到51萬。截止發稿前,《金融時報》Ins頁面顯示的粉絲數為69萬。
如此出色的成績與平臺推廣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金融時報》給自己Ins帳號的定位是:這是一出年輕人的遊戲(It’s a play for young people)。目前,他們的Ins粉絲年齡大多在34歲以下,遠低於Fb粉絲年齡。Socialbakers數據顯示,其Ins帳戶每周都會增加5000名粉絲。
不過,吸引年輕人只是第一步,關鍵是為網站引流和推動訂閱。目前,五名社交媒體員工平均每天發布四張圖片,每周發布兩到四個Ins Story(一種短視頻形式的內容)。
(《金融時報》的Ins頁面)
據Digday報導,通過在Ins story中加入跳轉連結,《金融時報》近期關於比特幣和利率的討論通常得到了50%達成率。
「Instagram作為一個可視化平臺意味著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做好,這不同於在Facebook或Twitter發內容。在沒有大量時間投資的情況下,我們選擇能做出更好效果的平臺,「Jake Grovum說。
內容標準:契合品牌調性+年輕人喜愛
Jack Grovum表示,團隊最初以為更輕量化的生活方式內容在Ins上會表現更好,結果卻發現硬新聞也很受歡迎。他們逐步得出結論,要博得年輕人的喜愛的確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但必須堅持品牌本身的調性,否則即是不倫不類,又與其他生活方式內容並無差異。
當發現,一次關於像美聯儲主題的圖表新聞有了極高關注度後,團隊就開始嘗試圍繞圖標做文章,在對脫歐或川普相關的熱門話題中都使用了類似的表現方式。
現在,圖表類內容已經作為固定板塊被保留下來,這種形式的內容較少會被社交媒體採用,因此《金融時報》也算是獨樹一幟了。
(用圖表展示美容業的發展狀況)
(圖表展示各國債務危機)
除了圖表,常見的Ins內容形式還包括漫畫新聞和圖片新聞。兩者都會用圖片展示新聞中最有看點或最有衝突的部分,然後再配以文字詳細展開介紹。
(關於特蕾莎梅的漫畫新聞)
(圖片新聞:夏威夷島上,人們打高爾夫時,遠處的火山灰柱向上噴發)
善用表情包,增加小趣味
在一年時間裡,《金融時報》在Instagram上參與量最高的10篇內容中,標題大多加入了表情符號。參與量前100的內容中,有67篇都包含了emoji表情符號。
表情包的使用是根據內容而定的。最常用的是照相機表情符號,一般就放在Photo Diary內容裡。
當然,這也不是他們的獨創,被研究的八家媒體在Instagram上參與表現最好的內容中都大多加有表情符號,只不過,每家媒體對表情包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泰晤士報》、《鏡報》、《電訊報》和《金融時報》類似,一般使用表情符號代替某些名詞內容。《太陽報》和《每日郵報》則讓表情來刺激感官,比如心形符號、大笑、悲傷的表情,相當於引導受眾的情緒。
這樣一個兼具嚴肅內容和網紅氣息的《金融時報》你會喜歡嗎?
本文由網易新聞學院外言社獨家出品,轉載請在後臺聯繫學院君。
點擊閱讀全文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