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四套的紀錄片也以國內國際文化為主,從古鎮到一帶一路,從不同角度記錄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
《記住鄉愁》
《記住鄉愁》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發起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組織拍攝的系列紀錄片。
該片講述中國鄉土故事,通過傳承千百年的家風祖訓,探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2019年,《記住鄉愁》第一季至第五季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推薦展播紀錄片、動畫片目錄。
此基礎之上形成的價值觀和鄉土情懷,也更加豐富了中國人獨特的內在精神世界以及對外的形象展示。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增強文化自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在中宣部等部委的直接推動和大力支持下,紀錄片《記住鄉愁》於2014年6月正式啟動,並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傳承工程和歷史文化紀錄片工程重點項目。
該片啟動後,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共投入40個攝製組奔赴中國各地採訪拍攝,福建、山東、江蘇、四川、山西、廣西、貴州、江西、河南、湖北等10個省區宣傳部和電視臺也組織專門力量參與部分節目的攝製。第一、二季選取了100多個傳統村落實地走訪拍攝,通過找尋一個個家庭、一個個宗族的故事,探索、發現、研讀著屬於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過往。
該片第三、四以古鎮為題,集中展現各地古鎮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風情,為完成《記住鄉愁》第四季節目製作,中央電視臺共投入了40多個攝製組歷時一年奔赴中國各地採訪拍攝。福建、重慶、廣西、山西、山東、四川、河南、湖北等10多家省級衛視也組織專門力量參與部分節目攝製。
《澳門十年》
《澳門十年》是由中央電視臺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攝製,為「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而特別製作唯一的一部官方紀錄片。國務院港澳辦、國家廣電總局已將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十年》作為「澳門回歸十周年」重點宣傳節目、重大理論文獻影視紀錄片立項。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十年》將於2009年12月11日至18日每晚20點,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隆重首播,並在中文國際頻道同日22點重播,12月12日至19日,《澳門十年》將在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國際頻道播出,以大覆蓋、高頻率、多語種向全球強勢推出。
歷經半年多的拍攝,攝製組深入到澳門的各個層面、各個界別、各個街區,足跡,遍及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視線,延伸到澳門人生活的每個空間。《澳門十年》以平實的記錄、平和的語言、平視的畫面,進行了鮮活、生動、翔實的紀錄,通過令人信服的平民化視角,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用事實說話,用故事見證,200位見證了十年澳門發展歷史的民眾走進了我們的影像,50位參與了十年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政要接受了我們的採訪,澳門人一段段面對鏡頭真情地表露和生動地講述,突顯了在回歸後的澳門,對於「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高度認同,已經成為人心所向。
在澳門回歸十周年之際,推出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十年》,對於向世界樹立回歸十年後高速發展、充滿魅力的澳門新形象,凝聚和激發海內外華僑、華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感,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早日實現,具有極其特殊和重要的意義。
《同飲一江水》
《同飲一江水》是中央電視臺首次就同一主題進行多國合作的大型人文地理類紀錄片,全片通過高清攝像機和立體聲錄音設備記錄影像和音效,畫質精美,影像逼真。而多地區的航拍、動用重型設備的特技攝影等手段更使影片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該片的成功推出,不僅能夠通過電視這一有力的宣傳渠道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做全面的推廣,增進次區域內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世界對整個區域的認識,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次區域六國之間的友誼,和在電視文化方面交流、合作的成果。
該片本著"和平、友誼、合作、發展"主旨,從大湄公河次區域地理、自然、經濟、文化、宗教、人民生活和社會現狀等各個側面切入,講述不同國家不同經歷的人們和他們的生活故事。
該片記錄了泰國78歲的馴象大師、越南女子排爆隊員、寮國原始熱帶雨林村民、柬埔寨洞里薩湖和中國廣西桂林有著相同境遇的漁民、泰國大海嘯中奇蹟般生還的孩子、緬甸著名紅寶石礦區的礦工、中國雲南傳統手工藝人等四十多個人物的生動片段,同時將象徵著大湄公河次區域燦爛古代文明、豐富自然資源、獨特人文風情的精彩畫卷,以及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合作成果如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2005年5月,中國中央電視臺、柬埔寨國家電視臺、寮國國家電視臺、緬甸廣播電衩臺、泰國大眾傳媒第九電視臺、越南電視臺等六國電視臺負責人在北京共同籤署了「大型電視紀錄片《同飲一江水》合作攝製協議",2005年12月在雲南舉行開機儀式,之後又幾次召開六國合作會議,共同討論選題、協商拍攝細節,並最終於2007年底攝製完成。
《海上絲綢之路》
作為全球第一部以兩千多年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以沿線各國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為出發點,以歷史交往為背景,以現實中鮮活的人物故事為主體內容,打通歷史與現實、本土與國際,用富有衝擊力的視覺語言、細膩生動的人物故事,打造一部具有國際水準的精品力作,不僅展現海上絲綢之路曾經的文明與輝煌,更突出當今的風貌和成就。有歷經千年的傳奇故事,也有接地氣的普通人的故事。
攝製組跨越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近20個國家實地拍攝,其中,東協十國在歷史與現實中都是與海上絲綢之路關係最為密切的地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緬甸、越南等國家都是本片最主要的合作對象和拍攝地。系列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以生動而真實的鏡頭,紀錄下這些國家中人們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也將從航運、經貿、科技、文化、移民、夢想等多層面、多角度展現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沿線各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本紀錄片挖掘歷史的文明寶庫,記錄時代的發展軌跡,展現中國人的精神信念,詮釋中國的海洋夢。
《再說長江》
33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說長江》,力求用真人、實事來表述長江的現狀與歷史性的變化。從對長江的說與看,擴展到了思考,開闊到了生態、人文、發展等多個領域,並以人為主體,以故事為核心構成了表現手法上的特色,從而揭示出一個更廣闊、更鮮活、更生動也更耐人尋味的新時代的新長江。本書是中央電視臺33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說長江"的圖書版,以簡練深厚的文字、豐富多彩的照片向讀者展示了一條億萬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條孕育了偉大民族的大江;一條蘊涵著豐厚歷史的大江;一條充滿了時代活力的大江。
作為20年前《話說長江》的續篇,由中央電視臺攝製的大型紀錄片《再說長江》從2006年7月16日起在CCTV-1每天20時47分兩集連播。20年前的《話說長江》,是中國電視史上載入史冊的收視奇蹟,如今的《再說長江》則是中國
電視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記錄長江行動,並且用高清攝像機記錄了當年《話說長江》限於技術問題而沒能拍攝到的長江源。
總製片人劉文告訴記者,即便以當今的技術條件,拍攝長江源也並非易事。長江源在5800米的高海拔地區,普通的航拍直升機根本無法達到那個高度,最後,在部隊的支持下,攝製組在軍用高空直升機上才第一次由空中俯瞰到真正的長江源。「那是由76條冰川組成的巨大冰川,總面積相當於上海市那麼大,是個龐大的固體水庫,關於長江可能枯竭的說法在這組畫面面前不攻自破,於是,我們《再說長江》第一集定名為'生生不息的長江」。
《話說長江》策劃時明確的主旨就是以長江沿岸風光地貌,風土人情的變化來反映中國20年的經濟建設所帶來的巨變。20年前的《話說長江》是部風光片,散文化的解說,讓沒走出過家門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國各地人們的生活狀態,20年長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遊勝地了,早已不再神秘,這次節目以人為本,以純紀實手法講故事,用對比來展現長江的變化、中國的變化。然而更重要的是,讓觀眾看到變化的背後其實是不變,20年巨變的根源在於中華文化血脈相承的不變。
到這裡已經介紹完中文國際頻道的節目,相信大家對央視四套的節目也有了大體的認知,中文國際致力於傳承中華文化,服務海外華人,是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