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1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由西電人文學院歷史系鄒賀副教授撰稿的歷史紀錄片《襄陽 一二七三》於9月16日、17日在 CCTV9《故事中國》分上下集播出。這是繼去年四集紀錄片《楚漢》後,央視播出的第二部由鄒賀老師撰稿的紀錄片。
點擊上圖 查看《襄陽1273》紀錄片
《襄陽1273》分為上、下兩集,依據史料文獻和考古文物,運用現代影視技術,通過鏡頭語言,再現公元1268~1273年間,南宋與蒙元在襄陽進行的決定南宋國祚命運的攻防戰。該片的創作,秉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摒棄王朝正統、民族地域等陳舊觀念,在客觀、公正地重現740多年前,宋、蒙襄陽之戰這段歷史的同時,深入分析戰爭背後的歷史原因及戰略戰術,展示新技術對戰爭進程的作用,挖掘戰爭中的智慧和人性,揭示出組織得力、士氣昂揚對戰爭的積極影響,而互相猜忌、軍政不一必將招致失敗的歷史規律。
此次中央電視臺CCTV9《故事中國》欄目播出的歷史紀錄片《襄陽1273》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關中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鄒賀副教授撰稿,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陳峰教授擔任學術顧問,知名學者碑林博物館王其禕研究員等作為顧問專家,由河南華之傑文化傳播公司投資拍攝,海金星、周毅擔任導演。創作過程耗時三年多,先後在漢中、襄陽、北京、杭州等地取景,也是對陝西、巴蜀、荊楚等地漢水歷史文化的一次生動展示。
去年,鄒賀老師撰稿的紀錄片《楚漢》在央視播出後,取得良好反響,在紀錄頻道、軍事頻道多次重播。這一次紀錄片《襄陽1273》的製作成功和順利播出,是在立足專業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非常有意義的公眾史學實踐。
近年來,人文學院採取系所合一辦學模式,探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新路徑,走出一條具有西電特色的人文社科發展之路。歷史系現有教師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5人。在通識教育、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是通識教育常抓常新。在通識課程方面,歷史系教師承擔西電人文通識類課程19門,學院本科和研究生專業課程4門。目前已建成兩門線上慕課,分別是潘明娟教授主講的《長安歷史文化概論》和董永強副教授主講的《敦煌學探秘》,獲得陝西省精品在線課程認證;在通識出版物方面,潘明娟的《開放的大唐·盛世繁華》、劉縉的《絲綢之路與長安美食》、鄒賀的《古書裡的寶藏》、《絲綢之路行商記》等專著都是可讀性很強的歷史讀物,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眾對歷史讀物的需求;在通識講座方面,正在積極籌劃面向全校師生的歷史類通識系列講座: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陝西人物。「讓西電的每個學生因我而從歷史中受益」這是西電歷史系同仁以通識教育為志業的堅定目標。鄒老師《襄陽1273》紀錄片的播出,正是人文學院歷史系多維度開展通識教育和研究的璀璨成果,實現了科研成果社會服務的目的。
二是科學研究常態發展。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依託歷史系成立的關中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18、2019年先後主辦了兩次全國性學術會議:終南史學論壇,備受學界同行關注,對西電人文學科的知名度提升有積極影響。2016年新人文學院成立以來,歷史系積極探索科研項目和論文的培育孵化機制:學術沙龍,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15期,培育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項。經沙龍討論最終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的論文10多篇,良性運轉的學術研討機制,休戚與共的學術共同體已經在歷史系形成。全系已出版專著1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獲省級人文社科獎2項。
三是社會服務義不容辭。為響應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號召,歷史系立足陝西歷史文化資源,走出書齋,走進民間,走向基層,積極推進文化扶貧項目落實,有序開展「岐山碑刻整理與研究」、「蒲城碑刻整理與研究」,服務陝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也為搜集課程建設資源,培育重大科研項目積累前期成果。十四五期間,中心將利用西電優勢學科如圖像識別、大數據,探索人工智慧+古籍整理的可能性,主動與優勢學科交叉融合,探索數字人文的可能性。
2020年1月2-4日歷史系赴蒲城考察橋陵與講解員(中)合影
來源:人文學院
原標題:《再登CCTV|西電教師撰稿紀錄片《襄陽 一二七三》播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