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人和人的不同,在頭腦,真正厲害的人,具有這3個共同點

2021-01-08 烽火系古今

易經:人和人的不同,在頭腦,真正厲害的人,具有這3個共同點

一樣是人,為什麼會表現出來天差地別?

是出生環境,教育背景,還是基因遺傳?是,但不全是。

人和人的不一樣,在頭腦。

具體表現為:思維方式。一樣的事件,有些人是這樣想,有些人是那樣想,不一樣的想法,導向不一樣的做法,不一樣的做法,導致不一樣的結果,因此 ,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敗。

真正厲害的人,都具備這3個相同點:

1、對規律的推測。

一樣的事件,有些人看故事情節,有些人看背後規律。

比如說,美國和中方打貿易戰。

有些人,會記住細節,把這些變為自己飯後茶餘的談資,展示自己的博學多聞。有些人,會透過現象,分析背後的規律,以此來推測中國經濟和國際經濟的走勢,從這當中找尋機遇。

牽一髮而動全身,現象的背後,都是有規律在推動。

《易經》坤卦說:「初六,履霜堅冰至。」

表面的想像,是說,一個人踩著霜行走,越向前走,就越冷,堅冰自然而至。這背後的規律是,冬初來了,寒冬還會遠嗎?

對規律的推測,適用在生活的任何地方。

有些人,養成大手用錢的習慣,賺得少,花得多。按照這種行為模式,假如不思更改的話,你也就能知道,這個人並不會成為有錢人,即便 如今很有錢,今後也會敗落,因為他啟動的是漏財模式,藏不住。

有些人,脾氣暴躁,也放縱自己,不願自控。依照這一規律,這個人的健康,遲早會出現問題,同時,人生之路,坎坷比較多。為什麼會?因為衝動是魔鬼,脾氣暴躁的人,難以控制衝動,冷不丁就自己造下禍患。

經濟上也是有規律,賺錢的項目,大家都盲目跟風,一窩蜂去做,便會變得不賺錢,甚至於虧損。

……

總得來說,生活中的一切,如果你細心觀察,都是會發現背後的規律。

厲害的人,會根據規律,去推測走勢,不說百分之百全中,起碼八九不離十。在別人看來,這樣的人牛,總是有先見之明,其實是他擅長分析,順應規律而行事。也就是做到了我們古人常說的,順天行事。

2、對時機的把握。

怎樣才能夠讓機遇眷顧自己?

這其中有訣竅,便是對時機的把握。鬼谷子把它稱為「捭闔術」,一開一關,一動一靜。

時機來了,開;時機沒來,關。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在平日裡,都是「開」的狀態,源源不斷地消耗能量,機遇來了,要不是視而不見,要不是看見了,自己卻沒有辦法「關」上,把握不住機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機會像一條魚一樣,從自己手上滑走。

具體怎麼做?有方法。

《陰符經》說:「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人有九竅,其中有三要,一是眼、二是耳、三是口,這三要,一動一靜,是人和外界打交道的門戶。

在平時,一定要守住門戶,不要讓自己的精、氣、神,一個勁往外跑。

閉上眼睛,多養神,少思慮,非禮勿看;

閉上耳朵,多清靜,少是非,非禮勿聽;

閉上嘴巴,多反省,少閒言,非禮勿言。

守住三要,可以養得精氣神。

《易經》坤卦說:「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就像一個布袋紮上口,無咎無譽,不惹是非,沒有吉兇,這是一種中性的自然平衡。

人處在這種平衡的狀態時,思維是靈敏的,精神是抖擻的,精力是充沛的,幹勁是十足的……

洞察天地變化之機,天時,地利,加上自己的人和,那麼機遇一出現,就能馬上打開,就像一隻河蚌,迅速把機會緊緊括入囊中。

這是「動靜」之要,也是鬼谷子說的「捭闔」之機。對普通人而言,先要學會「關」,才能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迅速打開,抓住機遇。

3、對自己的開拓。

一個人,同時要做兩重功夫,一是多多益善,二是做斷舍離。這樣才能維持一個生態平衡,也就是太極的守一,如如不動,穩處道心,不離大道。

對知識,信息,有益的一切,要多多益善。

對欲望,妄念,消耗的東西,要做斷舍離。

一邊加,一邊減,人就身輕如燕,燕處超然,不需要負重前行,守住初心,就能有始有終。

《易經》坤卦說:「直,方,大,無不利。」

這是人的先天之性,沒有自我成見,不受主觀思維限制。回到這種天性之中,人就能放下自我的限制,看到無限的可能,到達這種心境,不用被動地等待機會,人可以自己創造機會。

把握以上3個訣竅,並實踐運用,會成為生活的強者。

讀書,是為了學以致用,讀《易經》,是為了掌握規律,提升智慧,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生活,提高人生的層次。

縱觀古今,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做對人生道路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身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買賣做到一定水平多看一下《易經》,很有協助;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無窮,《易經》中「自立自強,天道酬勤」一直是他的人生格言。

《易經》儘管僅有沒到20頁的篇幅,可是每一頁都能利用六十四個卦象無盡延展,將天地萬物容納。裡邊蘊含的通信達,可謂令人受益一生。

這樣一本「答案之書」,值得每一個人去鑽研,了解後你會發覺,之前自身疑惑的地方,都能夠破解了。

傳統的《易經》都是文言文,過於深奧且不易讀懂,解讀起來很費勁,很多人想看卻看不懂。所以我在了解《易經》時,選擇的是這本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講解的《圖解易經》,裡邊的內容全都是大白話,淺顯易懂。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利用需要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大家如何去分析問題,淺顯易懂,一看就會。

所以擔心看不懂的夥伴們能夠選擇看一下這本《圖解易經》,有白話,有圖解,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掌握了,對於很感興趣的夥伴真的能夠試試。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不僅能夠讓你了解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能夠讓你受益終生!

相關焦點

  • 易經告誡:人和人的不同在頭腦,有這3個表現的人,更容易成大事
    《易經》做為一部中國文化的寶典,其獨具特色的表達演繹方式,以及它所研究的對象的獨特性,人人所獨有的理解,讓學習它的人不可能如現代教學般統一划齊,這就是《易經》的特色。在許多人的印象之中,《易經》是舊時代的產物,是宣揚封建迷信的東西,早應該被歷史洪流所淘汰。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它的地位高到無可動搖。
  • 易經:人過五十,餘生不長,這3種人最好少往來,避而遠之是上計
    易經說:人過五十,餘生不長,這3種人最好少往來,避而遠之是上計經常找你喝酒的人易經說,當你老了經常找你喝酒的人,不要走得太近。你現在的應酬已經不少了,不能總是喝酒。人到老年了,自己的身體要注意保重。都這麼大年紀了,知道酒是個啥東西,你也不年輕了,在外面也混了這麼久,總會明白身體重要,還是朋友重要吧?過度自私,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
  • 易經:一個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事一般具備這兩個特徵,不要小瞧
    易經:一個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事一般具備這兩個特徵,不要小瞧《易經》是我國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歷史悠久的經典,也是民間廣為流傳極其普遍的一冊書本。孔夫子晚年時期極其推祟該書,有「韋編三絕」一說。在孔子的年代,書全部都是由竹簡書編成,牛皮繩編起來的。孔子讀《易經》的那時候,牛皮都斷掉無數次。之後,南宋理學家朱熹又對《易經》進行了十分詳細的注釋。
  • 易經:真正不好惹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遇到了多留個心眼
    易經:真正不好惹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遇到了多留個心眼在如今的社會中,為人處世,交際人脈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會碰到各式各樣的人,有性格好的,也有脾氣差的。但有的人像躲在暗處的豹子,你摸不透他,就把握不太好兩人相處的度,要是越線,很有可能便會被「狠狠地咬一口」。
  • 易經提醒你:恩裡生害,對這三個最親的人要「薄情」一些,真有理
    有句話說得好,讀一本書《易經》比讀世界上千千萬萬本書好!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有點誇張。但其實《易經》確實是人生的「智慧之書」。我們千萬不要迷信,更不要有「命是天註定」的負面想法。《易經》是國學的精華,是我們祖先留給大智慧的瑰寶。所以我儘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帶領大家了解《易經》的規律和奧秘。
  • 易經:人的一生會有4個年齡段,真正聰明的人都守住了這4個底線
    易經:人的一生會有4個年齡段,真正聰明的人都守住了這4個底線說《易經》想必大家定不會陌生,它是中華歷史上最為獨特的一個存在,廣大細微,包羅萬象,被世人稱之為是大道之源。但是因為它的玄妙,很多人始終將它視為是一本算命的書籍,但是隨著現代對於國學的關注,人人漸漸發現,《易經》裡面的內容,已經將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走都降解的非常細緻。
  • 易經提醒:恩裡生害,對這3個最愛的人要「薄情」一點,真有理
    易經提醒:恩裡生害,對這3個最愛的人要「薄情」一點,真有理1、對兒女一定要薄情一些《易經》曰: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的言行,蘊含著人的福氣。 人活一世,福禍相依。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懂得,真正地愛孩子,是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完善的人,善良的人,有責任心的人;而不是培養孩子的自私任性和懶惰,長大後一無是處,甚至成為危害社會的渣子,所以對兒女嚴格一些,少些嬌慣溺愛,看似「薄情」,實則對兒女是真正的好。2、對枕邊人一定要薄情一些。
  • 易經:真正「有福氣」的人有3個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就要來臨
    正所謂西方有《聖經》,東方有《易經》,這部問世於三千多年前的經典著作,稱之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對普通人來講,《易經》便是解決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易經64卦對應著64種不同的人生智慧,若是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就能產生不同的人生密碼。
  • 易經透露:真正有出息的人,身上往往有這4個隱藏的「軟實力」
    對於人們最為關心的財富問題,易經透露:真正有出息的人,身上往往有這4個隱藏的「軟實力」在易經中看到這麼一句話:「一個人即使家財萬貫,如果不修德立身,也不能保全自己的財富。一個人即使家徒四壁,如果發奮圖強,在技藝與品德上修煉自己,那他就有可能成功。
  • 《易經》中隱藏的2個真相:這3種人「命最苦」,這3種人最有福!
    儒家以《易經》乾卦立派,道家以《易經》坤卦立派,兵家三十六計也是來自《易經》。古時候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周易》。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
  • 曾仕強:《易經》全篇只講了這「3個字」,但很多人都沒搞懂!
    道法自然,依道行事,人有人規,天有天規,無規無矩,必有禍亂!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能力,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士,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 易經提醒: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一定是八面玲瓏的人,而是這樣
    易經提醒: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一定是八面玲瓏的人,而是這樣第一個特徵:有底線說起底線,人人都可能說自己有底線,可是這個底線,在某些利益面前就變得不堪一擊。而真正有本事的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能堅守自己的底線和原則,這樣的人更能保持自己的初心,更能獲得成功。
  • 學《易經》的智慧,預測未來走勢,料事如神,成為先知先覺的人
    學《易經》的智慧,預測未來走勢,料事如神,成為先知先覺的人對於今天的普通人來說,說到《易經》還是比較陌生和神秘的。但是,一說起身穿八卦袍的諸葛亮料事如神,能夠對未來做出預測,所有人都會來精神。諸葛亮在文學作品中確實有傳奇的成分,但一個人如果《易經》學通了,看未來走勢看個七七八八也是尋常功夫。
  • 《易經》忠告:人到50歲,要修心養性,這3個地方最好不要去
    人的一生只有短短數十載,在不同的年齡段我們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對人生的認知也各有不同。幼年時我們渴望著快快長大,希望能夠像一個大人一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今年所就行的那句網絡用語一樣「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對此易經中也曾經告誡過,如果人生已過半百,那麼有兩個地方一定不能去以免給自己帶來禍事。
  • 隨筆: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是「屢敗屢戰」
    曾有朋友問過我,一個真正厲害,或是有能力的人,其心性大都會擁有什麼共同點? 記得,當時給他的答案是:「屢敗屢戰,雖多折,卻永不言棄!」 ——題記
  • 易經:「大器晚成,必有徵兆」,身上有這3個特徵的人,不可小覷
    以下結合易經智慧分享:「大器晚成,必有徵兆」,身上有這3個特徵的人,不可小覷一、性格偏執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境中,也導致了每個人擁有不同的性格。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不要想著放棄,而是要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和解決,只有那些面對失敗卻不放棄的人,才有可能會成功。易經告訴你:成功沒有捷徑,需要每個人腳踏實地的讓自己更加優秀,讓優秀足以支撐起這份成功。人的成功不在於年紀,而在於你的心,你是如何選擇的,時間會告訴你。
  • 易經:一個人要變強大,不用管別人怎麼看,只要管好自己的頭腦
    《易經》就像一臺超級大功率的運算機器,一般人的腦容量,很難驅動它。所以,普通人能讀懂《易經》上的每一個字,不見得自己會運用。真正了解易學的人,不是弱者,也不是早逝,而是早逝,而不是洩露天機,只是因為,用一己之力,驅使易學之宏大運算,造成巨大消耗,而早逝,如此而已。《易》之恢弘磅礴,我們取一勺來用,就已足夠過好這一生。
  • 易經忠告:身上有這「3個特徵」,往往是大富大貴命,十有九準!
    其中潛藏著萬物變化、未來事態發展的規律,《易經》關於人們想要的成功和財富也早有先見之明。尋求利益,人之本性也。書中提到在這3方面越小氣,人生反而一帆風順,你看下你是不是做反了。第二、對時間小氣《易經》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時」。喜歡浪費時間,自認為自己的時間還有很久的人,這樣的人大多數都是平庸之人,沒有什麼大的本事,一個成功的人,往往都會注重時間管理,不浪費自己的一分一秒。
  •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名利雙收,而是有這三個特質
    你認為什麼才是真正厲害的人?是名利雙收?還是赫赫有名?從古至今,人們都習慣以財富和名利來衡量一個人人是否厲害。然而,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是有這三個特質的人。其實真正厲害的人,從不迷戀身份感。真正懂得尊重的人,也從來很謙卑。人有貧富之分,有美醜之分,有地位高低之分,有職務不同之分,但沒有貴賤之分。
  • 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才發現: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兩面派」
    當我們眼中看不慣的事物越來越少,我們越成熟;判斷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就看他腦子裡是否能同時容納下兩種不同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到了一定的年齡,思維和認知到了一定的程度,我們就會發現: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兩面派」,而不是「單線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