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 五日談(生活剪影篇)】美好生活從「頭」開始
荊 柯(90後)
編者按:
戰「疫」——從2月17日起我們推出特別策劃的「五日談」專欄,本周的主筆是一位90後,她以青年的視角描述了疫情來臨時,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狀態,記錄了他們的向上和赤誠。
一場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悄然發生了改變。你會發現,新的工作模式或者閱讀、寫作方式也很有效,與家人、朋友產生了新的溝通方式,對人和人、人和生活與自然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青年朋友們拿起筆,寫下你的戰「疫」故事、生活記憶、文學筆記和閱讀感受吧。
(以下為正文)
今天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但我的美發計劃擱淺了。
和我同樣焦慮和煩躁的,還有我的舅媽,有著20多年理髮經驗的資深「tony老師」。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90後吐槽的那位「集技術和才華於一身」的美髮師。
原本「二月二」是理髮高峰,人們借龍抬頭之吉時,祝福孩童健康成長,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和吉祥,但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突然閒賦在家,我看得出來,舅媽的心理落差還是挺大的。跟家人目目相對的這些日子,該聊的都聊了,最後只能說些自己拿手的專業話題,於是,就天天在家人耳朵邊兒嘮叨著髮型、燙染、護理,聽得我們耳朵都快出繭子了。
表妹告訴我,每晚看電視時,舅媽在一旁直撇嘴,指著電視裡一個青春靚麗的小明星說:「這個髮型不適合她,你看她臉盤子稍寬,怎麼能用黑長直呢,應該做一個微卷中長發,從視覺上會顯小,還有……」這時候總會被家人無情地打斷,調侃舅媽職業病又犯了,正講的津津有味的舅媽只能戛然而止了。
這陣子,她總有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舅媽看新聞也了解到,疫情期間,很多堅守崗位的醫護人員已經一個多月沒剪頭髮了,很多理髮師紛紛報名當志願者,為醫護人員解決「頭」等大事,這也讓她由心底產生了一種職業自豪感。理髮看似是小事,但卻和生活息息相關,門店未開張,也急壞了不少人。這些日子,舅媽時不時會接到一些老顧客的電話,都是在諮詢二月二理髮的事。
在「頭」等壓力之下,很多人發揮創造力,開始了在家「自理」的生活。自己的髮型自己打理,推手、剪刀「十八番武藝」齊齊上陣,結果卻「慘不忍睹」,理髮失敗大賞又一次重出江湖。在大眾的千呼萬喚之下,網絡上也出現了不少「髮型自救指南」。見此之勢,家裡人也慫恿著舅媽,出一個在線直播教程,好實現我們的髮型自救之旅。在半推半就之中,舅媽也就勉強答應了。
我們也沒有閒著,呼朋喚友去給她「捧場」。起初舅媽面對鏡頭還十分忐忑,感覺手放哪兒都不對,還總是不自信地跑到女兒面前抱怨沒有多少「觀眾」。可是漸漸的,發現直播間很多網友十分熱情,有的發出「好想念Tony老師」「好想剪頭髮啊」的呼喊,有的則是誇讚舅媽是一位溫柔的阿姨。
網友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各種問題:「為什麼理髮店洗的頭能留香那麼久,是洗髮水比較特殊嗎?」「為什麼染髮總有色差?」「求在家剪劉海教程啊!」……
隨著和粉絲的互動的增加,舅媽慢慢地放開了,她耐心且專業地回復著一個個問題,還能時不時講一些理髮趣事活躍氣氛。
對於舅媽——我的「tony老師」來說,今年的「二月二」,與往年註定有些不同,但是換一種方式忙碌,也同樣印象深刻。我也要開始著手我的髮型自救之旅了,跟著舅媽的教程「走」起來。
美好生活總是從「頭」開始……
【明日請看:我給快遞小哥「好評」】
(責任編輯:只恆文)
作者簡介:
荊柯,90後,生於河南省焦作市,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學創作與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