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直在問這麼一個問題:玉能不能讓人逢兇化吉?究竟玉有怎樣的「獨特」之處,讓人覺得就是它擋了災呢?在這裡我們也不妨說道說道一下。
璞玉致祥的說法,自古有之。《玉紀》作者陳原心講:某年遊晴川閣,從三層樓掉下來,幸虧因佩帶了太公璜,得以不死。
清代玉器收藏家劉大同在他的《古玉辨》一書中,專門有一小節講「古玉防險之見聞」,記述了他的幾則見聞:一是有位姓胡的瓦匠,在河中淘到了一隻玉鏟,即用作煙荷包墜石。後他為姓趙的人家蓋房,正在上梁時,忽然失足落地,但人毫無損傷,而腰中玉墜崩裂了好幾處。又見一老翁在上海澡塘洗澡,出浴時暈倒在地,扶起時見老翁無恙,惟右臂玉鐲碎矣。
當然,除了古人有這樣的奇遇之外,現代人貌似也有很多類似的經歷,甚至有朋友還告訴了我這樣一個事情,他的一個客戶經歷過「伊春空難」。據描述,在遭遇空難時,那人正巧佩有一塊觀音玉佩。在飛機迫降即將墜地的時候,他在情急之中從機身破裂的斷口處躍出,雖然身獲重傷,但所幸保得一命。那件觀音玉佩也受到了嚴重破損……
這些事例聽起來玄幻,但也不勝枚舉。雖然玉能擋災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可言,可是很多人還是願意相信玉能擋災的說法。究其原因,我想有如下幾條:
玉有靈性
老話說「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
在這裡,「養」不單純為保養、滋養之說。而是因為玉有靈性,在長時間的接觸後,對主人有了意識和記憶。當人處於危險境遇的時候,玉就會挺身而出,替主人抵擋災禍。
而很多人不願意佩戴別人的玉,就是有著這樣的顧慮:首先,玉只會忠於一個主人,不會替其他人擋災。另外,玉身上會積蓄曾經主人的氣息,如果輕易入手佩戴,不僅起不到「養」的作用,甚至還可
玉為祥瑞
玉自古便是「祥瑞」的象徵。
從秦朝起,一直到清朝,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憑證就是用玉來表示的,叫玉璽,這便是源於這個「瑞」字。玉作為祥瑞之物,被儒學認為是表達天意、對人有益的自然瑰寶,是一種吉祥的徵兆。
正是因為玉代表了上天的意願,所以,最初的玉是人和神進行溝通的媒介。古人認
玉有玉德
古人有言:「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是說古代的君子始終要戴玉佩來警示自己的行為,沒有緣故,不會將玉取下來。自古君子比德於玉,他們不斷提醒著自己要行為端正,遵從仁、義、禮、智、信五德。甚至在走路的時候都要極為注意,不能跨幅過大,否則佩戴的玉佩會鏘鏘作響而提醒自己。
因為君子以佩玉來約束自己,行為端正,不惹是非。那自然也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災禍。
總之,因佩玉而免遭意外之禍,這可能純粹出於偶然,也可能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不管怎麼樣,玉保平安作為一種信念,起碼反映了人類共同的願望。
今天,佩玉以求吉祥,是多數人的心理想法,就像俗話所講,「圖個吉利」,這並不是完全相信玉能擋災。而是反映了人類希望在精神上有所依靠。借用一位玉友的話,玉能使人心安,而心安即平安吧。
美玉欣賞:
【晚清 和田玉『麒麟』扳指】
規格:高3.4cm 內徑2.2cm 重60克 全品
和田玉料,玉質細膩溫潤,形制規整,板面巧雕火麒麟,紋飾生動霸氣,栩栩如生,雕工精湛,活靈活現,包漿醇厚,收藏佩戴極好。
舊藏 玉帶扣一對
【規格】長12.5cm 寬9.8cm 厚2.3cm 總重412g
玉帶鉤以浮雕手法,通過豐富的線條流轉,層次變化,雕琢饕餮紋飾,獸面怒目圓睜,眉毛上揚,呈現出一種獰厲之美。
舊藏 玉雕瑞獸擺件
(規格)長17.7cm寬4.6cm高8.7cm重508g
和田玉瑞獸乃神威之力化身,其形各異唯神韻不變。此瑞獸把件玉質油潤,雕工精湛,刻畫細緻入微。瑞獸頷首垂目,鼻翼微張,脊骨凸起,形態豐滿,盡顯威嚴。
舊藏 玉龍紋雕件
【規格】長32cm 寬12.5cm 厚3.2cm 重828g
龍紋玉圭形象生動真實,動感強烈,造型張揚靈動,整器作玉圭狀,左右鏤雕出廓,玲瓏剔透,具備古代玉作的典型特徵。
舊藏 玉蓋杯
(規格)高14.4cm耳距13cm寬8.2cm重592g
玉杯擺件取材和田玉,豪華大料,玉質溫潤細膩,結構緻密,帶唯美沁色,色澤瑩潤,觸手舒適。玉杯形制優雅唯美,杯身前側精工巧雕龍耳,雕工精細,線條流暢自然。一體精工雕琢而成,掏膛精細,幾近天成。
【珍品收藏:羊脂白玉三世佛擺件】
規格:佛祖高28cm 寬14cm 三尊重約18斤。
海外回流,極品和田白玉,大料整雕,雕工震撼,耗工耗料,三尊佛一套料子出,料子完美無瑕,如此大白玉實屬難得,精工美玉,佛像開臉精緻,玉質白嫩細膩,密度一流,品相高端,佛堂供奉、傳家級玉佛擺件。
清 老和田玉山水詩文牌、謝煤翁-和田黃玉四方牌、黃玉十分少見、配一顆老碧璽珠子、陸子岡款、浮雕山水圖案、意境悠遠、背面浮雕詩文、包漿韻味足、文人腰牌、尺寸:6.**4**0.7cm 重 51.8克
舊藏 玉雕釋迦牟尼佛坐像擺件
【規格】高13.4cm 寬8*3.4cm 重37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