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正式確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大概沒有人想過會發生這樣的事——第一個把「端午」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竟然不是中國。
那麼,韓國「江陵端午祭」和我們的「端午節」,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事實上,儘管端午文化普遍流傳於中國鄰近各國,如日本、韓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但從歷史的脈絡而言,「中國是端午文化發源地」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韓國「端午祭」的定義和內涵是什麼?
「端午祭」的名稱,最早出現在《高麗史》。
朝鮮時期初期(1392-1451),由鄭麟趾等人編纂而成的《高麗史》中記載:
「辛禑五年五月辛未攝事行端午祭,是時朝夕風寒,久旱不雨,兼行祈雨祭。」
首先,由「辛禑五年五月辛未」可知,當時(1379年)舉行「端午祭」的時間,並非是在陰曆五月初五日,而是5月21日。
其次,當時天象、氣候不穩定,久旱不下雨,因此也舉行了祈雨祭。
再者,依前文的脈絡看來,主祭者可能是巫師或僧侶。
最後,從文獻上只能看出在朝鮮時期已經出現「端午祭」這個名字,但無法看出當時的儀式內容或程序。
正因如此,韓國「端午祭」的定義和內涵是什麼,至今仍未有定論。
三種起源
目前,韓國人考據「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文獻記載,主要有三個來源。
其一,朝鮮成宗時代,南孝溫的作品中有一篇《遊金剛山記》:
「嶺東民俗,每於三、四、五月中,擇日迎巫,極辦水陸之味,以祭山神。」
金剛山,是中國長白山脈的支脈。《遊金剛山記》的內容是南孝溫於1485年時記錄旅經該山的見聞。
從擷取的段落,可以看出嶺東地區有「祭祀山神」的民俗。
然而,從這段被韓國人普遍認為是「江陵端午祭」起源文獻之一的文獻來看,其中僅記錄當時在嶺東地區,每年的三、四、五月中,有「祭祀山神」的習俗,並沒有提及與中國認知中的「端午」相關的內容。
從文獻中可知,當地人非常注重山神祭祀,除了準備豐盛的祭品和盛裝打扮出席之外,等到祭典結束後才會開始買賣行為。
另,南孝溫還有一篇《五月五日浮江酣暢有懷屈原》:
「屈子紉秋蘭,王不知忠誠……人投筒,此競渡。」
倘若將南孝溫視為韓國的文人,那麼「屈子」、「投筒」、「競渡」等字句,顯示在相當於明朝時,韓國的文人階層仍持續受到中國端午節的影響。
其二,許筠所著的《惺所覆瓿稿》中,有一篇《大嶺山神贊並序》:
「歲癸卯夏,餘在溟州。州人將以五月吉,迓大嶺神……」
在朝鮮光海君時代,韓國文人許筠記錄自己在癸卯年(1603年)夏季時訪遊江陵的見聞。
當地人民告訴他,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八左右,要迎大嶺山神;而且當時的江陵人認為,山神就是新羅時代的大將軍金庾信死後的化身。五月初就要迎大嶺山神,還要演戲以娛神;若神喜則無事,若否,則必有風水之災。
許筠記錄此俗,是對金庾信去世數千年之久,還能對人民降下災禍以顯神威之事,感到驚奇。
其三,1933年,一位來自日本的江陵郡守,編修了一本《臨瀛志附風俗》。
其中,作者指明:各都城皆設有城隍祠,分春、秋兩季舉行祭典;但在江陵,除春秋兩季外,於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江陵地區會舉行城隍祭典。
當地人民認為:有神靈依附的樹枝,將會自行搖動;若砍下其中一枝,即可以表示恭敬。
五月五日,江陵人會在樹木上系滿各色布條;五月六日,他們便將樹木於城隍祠前燒毀。
此習俗延續已久。當地人民皆認為,假如不舉行祭典,風雨將會損害農作物,且還會有野獸出沒。這種在樹上系滿布條的行為,在韓國其他地區的「城隍信仰」中也能得見。
綜合以上三種被韓國人視為「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文獻資料來看,前兩項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時期,韓國則是屬朝鮮;第三項的成書時間雖無法確定,但序言的日期為戊申年(1908年),大約可以判斷是在1900年左右即已成書。
這三項內容,均沒有提及「端午」或與端午習俗相關的字眼。
至此,玲瓏已將「江陵端午祭」在韓國古籍上的原貌展開。
可見,本質上韓國完全模仿了中國的習俗,但他們所謂的「江陵端午祭」,是具有巫術功能的祭典,並不完全等同於中國端午文化的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