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特別是南方人在家自己和面、包餃子並不多,一直也認為是個高難度技術。但是到了美國後,基於外面買來的麵食口味實在不能適應以及價格原因,就用了更多的時間去實踐做麵食。
今天,我來分享一些自己關於在麵團方面的理解,聊聊發麵,燙麵和死面三種麵團的區別。
做中國麵食,使用的是中筋麵粉,也就是普通麵粉。可以在亞洲超市找到寫著「中筋麵粉」字樣的麵粉,也可以選擇有「All Purpose Flour」字樣的麵粉。不同的麵粉主要是蛋白質含量不同,中筋麵粉的蛋白質的含量大約在11%,適合製作中式面點,如麵條、饅頭、餃子等。(美國普通麵粉裡的麵筋較國內緊,需要不停的鬆弛,否則容易回縮)
另外,建議使用未漂白過的麵粉(標註Unbleached)。
拿150g麵粉為例:發麵加入酵母(Yeast),鹽和80g溫水(水量根據你的麵粉品牌和氣候可以微調);燙麵加入鹽和80g開水;死面是加入鹽和室溫水80g。揉成麵團後,蓋上保鮮膜發酵或醒面1-2小時。
一個半小時後,麵團的變化如下:
發麵已經變化成之前的大約2倍大小。麵團可以被拉長卻又不是很長只是具有一定延展性,內部由於酵母作用出現很多蜂窩狀,也就是我們日常說的氣泡。
正因為如此,我們用發麵做出來的包子,花卷和荷葉包通過處理後,在入口時感覺非常鬆軟。
燙麵基本是一拉就斷,基本沒有麵筋的力量,因為我們用的是開水,基本把麵筋燙熟了,既然麵筋沒有了力量,因此在擀麵時可以較容易擀開並且可以擀的很薄,入口時口感會柔軟沒有勁道。
我一般會用這個麵團做蒸餃,蔥油餅或韭菜盒子。也就是一般煎或烙的會用到燙麵。
死面柔軟並可以拉扯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說這個面入口時有所謂的勁道。我一般是會用這個麵團來做餃子和麵條。
知道了三種麵團的特色,大家也可以靈活應用了。比如,燙麵和死面混合做出來的麵團,會用來烙餅或韭菜盒子,因為既可以用到死面的勁道又可以有燙麵的軟。
也就是說如果你們做韭菜盒子可以把一半麵粉倒入開水做燙麵,另一半麵粉加冷水做死面(想軟一些的就燙麵比例大一些)。
但是我個人比較懶,我一般把開水放涼一會兒,大概到90度左右倒入麵團。
死面和發麵混合稱之為半發麵,當然一般就是說在發麵的時間上有所控制,一般我在做肉夾饃的白吉饃時會用到半發麵,烤好後外面脆脆的,活上紅燒肉的湯汁,又香又有嚼頭。
麵食的做法很多,每次我查網上的做法時,都會碰到很多問題,到底是溫水還是冷水還是開水,開水是幾度的開水等等,帶給我困惑與糾結。
但是如果咱們通過了解這三種麵團的特性,根據自己的口感,再通過實踐,我想我們是可以靈活控制,做出自己喜愛口感的中式麵食!
也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分享!
©原創作品 授權發布(公眾號轉載須授權)
生活不是目的地而是一場旅行。記錄點滴生活,發布北美生活中的便民和省錢消息。
快樂生活,簡潔生活!歡迎關注:靜子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