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與開通,是我國攀登科技高峰、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裡程碑,也是我國為全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
作為首部全景式介紹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科學紀錄片,近日在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北鬥》引起廣泛關注,被觀眾譽為「國慶期間一堂生動的科學知識講座」。這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神舟傳媒聯合攝製的作品,分別從導航應用、工程研製、歷史人文和全球合作等角度切入,以科普人文的敘述方式,向觀眾詮釋這一航天巨系統工程的特殊價值和時代意義。
據主創團隊介紹,《北鬥》揭秘了一系列鮮為人知的科研歷程,以及珍貴歷史畫面,通過回顧人類文明導航史的發展脈絡,講述中國人在世界導航科學進步史中的獨特位置,詮釋中國北鬥對全人類共同未來的貢獻與責任。與此同時,幾代中國航天科研人員與全國無數參研參建單位數十萬工程技術人員為科研事業投入的心血與智慧,以及「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精神,也在紀錄片中得以生動呈現。
「在距離地球表面兩萬至四萬公裡的地方,中國製造的北鬥導航衛星,正在24小時工作著……北鬥衛星是中國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北鬥導航以世界一流的技術,深刻地影響著這顆星球上的人類社會生活。基於北鬥的技術,我們可以捕捉到幾毫米的位置移動,可以傳遞極致的精準時間——精緻到幾百萬年只差一秒。」在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的細膩講解中,北鬥衛星的神秘面紗被緩緩揭開,這種人格化的敘事手段,拉近了觀眾與硬核技術的距離。
讓硬知識「軟著陸」的,還有紀錄片以小見大,從生活入手的科普理念。已經播出的第一集《想像無限》,講述了北鬥在城市生活、現代農業、航海、交通運輸、公共安全等領域作出的貢獻,普通人一天中的三小時成為了科普的切口。早上6點30分,人們被鬧鐘「叫醒」,北鬥導航衛星的授時功能校準著每天的時間,也參與更精準的天氣預報;中國的農產品依靠北鬥獲得更高的產量和更快捷的運輸,為人們確保了早餐食材;北鬥服務著大壩和水源輸送,以及國家電網的能量湧動,讓大家得以洗漱、烹飪;打開手機、電腦,北鬥讓我們隨時得知購買的商品將在何時抵達;行駛的汽車,可以依靠衛星導航,尋找更快路徑;繁忙的交通運輸背後,北鬥計算著下一班地鐵到達的時間,調度著整個城市的公共運輸,機場、鐵路、港口也依靠北鬥得以更好地運轉;9點30分,金融市場開啟,北鬥正在確保每一筆交易分毫不差——短短三個小時內,人們使用北鬥導航衛星的場景,幾乎無處不在!
一些複雜的科學原理,也通過講述與圖像結合的方式,讓觀眾得以一目了然。例如紀錄片對衛星定位原理的講解。原來,衛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時間的計算」——從衛星發出信號到用戶接收到信號,這一過程花費的時間,可以推算出兩者之間的距離。以這個距離為半徑,可以形成一個虛擬球體,當用戶同時連接四顆不同的衛星,形成四個虛擬的球體時,四球的交匯點正是精確的位置所在。當下,北鬥已經構成了一個環繞地球的導航星座,分別由30顆北鬥三號衛星,15顆北鬥二號衛星,以及許多顆試驗衛星,和備份星共同在軌組成,它們各自飛行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太空軌道。
如今的中國乃至全世界,無論在城市、田野、海洋或是雪山之巔,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影響已經無處不在。
作者:張禎希
編輯:王筱麗
責任編輯:柳青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