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恐龍蛋化石之多創金氏世界紀錄,現實版「侏羅紀公園」在這

2020-12-24 北京日報客戶端

黃氏河源龍復原照片。

2004年,廣東河源憑藉10008枚館藏恐龍蛋化石一舉拿下金氏世界紀錄。16年後的今天,這座粵東北小城並沒有停下發掘腳步,恐龍蛋化石數量逼近兩萬枚。執著的「集蛋者」熱情不減、數量不斷刷新,但修復和研究難題隨之而來,解謎需要的時間和努力與日俱增。

這是一個「搶救」歷史痕跡的故事、一個修復碎片信息的漫長過程,更是一個了解遠古的窗口。

河源恐龍博物館陳列的恐龍蛋化石。

發掘

20米高小山丘 藏著237枚「恐龍蛋」

早上8點,河源恐龍博物館館藏研究部副主任黃志青把草帽和水杯扔上吉普車後座,就向十多公裡外的工地開去。6月中旬,派出所的熟人發來微信,說「聯新村一工地發現了疑似恐龍蛋化石,你們要不要來看看」。黃志青一下來了興趣。到工地後果然沒有讓他失望,施工爆破的石塊裡已經能看出明顯「端倪」。

24年前,1996年3月6日,在城南南湖山莊工地玩耍的4個小學生意外發現恐龍蛋化石,打破了這個粵東北小城的平靜。隨後,河源恐龍蛋化石發掘出現「井噴」,一枚枚、一窩窩形狀各異的恐龍蛋化石在各村寨、工地「露頭」。

時任河源市博物館館長黃東回憶,之前自己恰巧看過恐龍蛋相關資料,「知道這個東西很珍貴」,就趕緊給市政府打了報告。一個星期後,河源市政府發出關於保護恐龍蛋化石的通告,明確施工動土時須報請市博物館派人到現場考察等內容。通告貼遍村頭巷口、工地道路以及紅砂巖分布的地區。這時人們才知道,曾經在河源民間流傳的「神仙腳印」,其實是恐龍蛋化石脫落後的蛋窩。

根據群眾和工地發來的線索,黃東帶著博物館工作人員四處「搶救」,單單在河埔大道就撿了800多枚。

數量之多令人驚訝,且多在山地,黃東咬咬牙用本就不多的經費買了一輛二手吉普車運送化石。隨後,黃志青開車載著同事開啟了一次次「尋蛋之旅」。河源盆地100多平方公裡的紅砂巖層,厚度達4000米,到底埋藏了多少恐龍蛋?他們一次次靠近答案,但從未揭開。

「不僅裸露在巖層表面的化石很多,有的山頭每層都有,甚至隨便施工炸山就能發現。20米高的小山丘一炸開,發現了237枚。」黃東說,「哪怕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新館工地上,都發掘出一窩16枚恐龍蛋化石,至今還有3枚露在館牆邊的石壁上。」

增長几近瘋狂。2004年11月,河源市博物館擁有恐龍蛋化石已達10008枚。次年1月,他們接過金氏世界紀錄證書,榮膺世界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之最。

榮光之後,發掘仍在繼續。四面八方的線索不斷湧來,只不過逐漸從電話變成了微信。「這幾年派出所經常來消息,有時候抓捕行動也會帶上我們。」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衍禮說,「有次在一個毒販家找到了兩窩,我和黃志青一趟趟搬回來;還有次派出所收繳了500多枚,附近居民把水桶借給我們才弄回來。」

多年來,黃志青已經練就了深厚的「目測」功底——在同一巖層,從已發掘的點位用肉眼判斷找出另一個發掘點,「勝率」頗高。他的車換了兩三輛,發現化石也從「興奮」慢慢轉向了「責任」。

「當年的通告的確發揮了很大作用。這些年館藏的化石起碼70%都是群眾提供線索找到的。」杜衍禮說,在河源,人們對恐龍蛋化石的認知已經「深入骨髓」。

去年7月,河源9歲的小學生在東江邊玩耍時發現破碎的蛋殼化石,一眼就認出來這可能和恐龍蛋有關。隨後,博物館在地下發掘出11枚蛋化石,並判定這些恐龍蛋應該屬於白堊紀晚期。

目前,河源恐龍蛋博物館館藏恐龍蛋化石已超過1.8萬枚。這些化石種類豐富,長條形、稜柱形、橢圓形、扁形、圓形等形狀各異,規格從1.5釐米至23釐米不等,大多屬於白堊紀晚期。但深埋在城市鋼筋水泥下和未開發山區的數量,仍是未知。

今年6月,河源聯新村發現恐龍蛋化石現場。

修復

修復「歷史信息」命名「黃氏河源龍」

「以前沒有那麼先進的探測手段,收上來單個的化石也不知道它周圍地層環境是怎樣的,更別說知道這顆蛋屬於什麼恐龍了。」面對博物館裡像番薯一樣碼放的恐龍蛋化石,黃東感到最遺憾的是丟失了「歷史信息」,但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多年來,他像一個瘋狂的化石收集者,在每一輛挖掘機的車鬥下「搶救」化石,和城市發展速度賽跑。

發掘前幾年,恐龍蛋化石數量驚人,但遲遲沒有見到「龍」的身影。直到1999年龍骨化石和2001年恐龍足跡的發現,遠古河源的恐龍生態畫卷才徐徐展開。

1999年7月,河源市民林德和在黃沙村的一處荒坡挖出恐龍骨骼化石。黃東立馬擴大尋找範圍,並帶著樣本前往北京。經專家鑑定,確認化石為「指骨或恥骨的遠端」。當年8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枝明、呂君昌等專家來到河源現場發掘,發現了一塊長約20釐米的恐龍肢骨化石。

收穫令人意外,但由於經費原因,發掘在不久後暫停。近5年後,發掘重啟。

伴隨發掘的是曠日持久的修復。靠5塊錢一張門票收入的博物館負擔不起太昂貴的修復支出。他們只能買硬度大的高碳鋼剔針來「對付」包裹化石的堅硬巖石。河源恐龍博物館副館長袁偉強說,對他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修復肋骨和頭骨。隨著修復難度加大,呂君昌到河源進行指導。呂君昌告訴他:「化石修復最重要的是保留有用信息。」條件所限,袁偉強只能用不太精細的工具一點點將「歷史信息」剔出來。修復肋骨他花了3個月,修復頭骨花了半年。最終,三具完整的恐龍正型標本得以呈現。經專家研究,這是河源地區特有的一種恐龍,屬竊蛋龍類。呂君昌在發表的論文中將其正式命名為「黃氏河源龍」。

隨著時間推移,博物館用於發掘的鐵錘換成了地質錘,高碳鋼剔針也換成了進口氣動槍。接棒修復工作的館員黃華樂如今在100多平方米的板房裡,拿著氣動槍像牙醫一樣,慢慢讓化石更加精準地露出本來面目。河源恐龍博物館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資料系統。每一個恐龍蛋化石的尺寸、重量、地點和層位等信息都清晰記錄在案,像一串串加密符號,等待未來一一破解。

探尋

特殊的粗糙「產房」拓展恐龍生存範圍

儘管我國恐龍蛋化石資源豐富,但學界的相關研究並不多。直到恐龍蛋化石研究專家趙資奎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分類和命名體系,方向才逐漸清晰。

對於河源發掘出海量恐龍蛋化石,專家認為這和其古地理環境有關,大規模施工也為發現化石提供了契機。恐龍集群產蛋需要一定溼度,溼潤的場所能給恐龍提供更加舒適安全的產蛋環境。

和其他地方在細軟土壤中發現化石不同,河源的恐龍蛋化石主要從粗糙的紅砂巖中出土。「我們在全國跑了這麼多地方,這是唯一一個特殊的粗糙『產房』,所以河源的產卵環境比其他地方更為惡劣。」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強說,這就為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從理論上拓展了恐龍的生存範圍,也反映出這個物種對環境的適應性。

在面積不大的盆地裡,河源出土的恐龍蛋化石種類繁多,且從地質時代來看,在我國整個恐龍蛋化石資源中佔有上下銜接的地位。但多年以來,大家並沒有在近兩萬枚化石中找到胚胎。

專家解釋,在數量巨大的化石中排查本就是浩大工程,且胚胎發育程度不同,在蛋中可見的骨骼多少和大小有很大不確定性,雖可藉助CT掃描,但依然很難準確判定骨骼的發育程度。這正是下一步留給研究者的科學問題——儘可能尋找胚胎,探索恐龍和蛋的聯繫。

目前,全球命名的恐龍超過1000種,我國擁有其中300多種化石資源。王強說:「我們嘗試通過古生物學、巖石學、古地磁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多角度進行綜合研究。多學科合作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完善的認識問題。」據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館藏恐龍蛋化石之多拿下金氏世界紀錄 現已超過1.8萬枚

廣東河源堪稱現實版「侏羅紀公園」)

來源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廣東河源:館藏恐龍蛋化石之多創世界紀錄
    2004年,廣東河源憑藉10008枚館藏恐龍蛋化石一舉拿下金氏世界紀錄。16年後的今天,這座粵東北小城並沒有停下發掘腳步,恐龍蛋化石數量逼近兩萬枚。執著的「集蛋者」熱情不減、數量不斷刷新,但修復和研究難題隨之而來,解謎需要的時間和努力與日俱增。
  • 成都崇州有座化石版的「侏羅紀公園」
    劍龍化石 本報記者 吳曉鈴 攝  馬門溪龍 霸王龍 暴龍 劍龍 翼龍……  近5萬件古生物標本匯成一個「栩栩如生」的史前生物世界  本報記者 吳曉鈴  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霸王龍、暴龍、翼龍等已絕跡6500
  • 日本發現世界最小的恐龍蛋化石,獲金氏世界紀錄
    日本筑波大學和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的研究團隊,日前在兵庫縣發現超迷你恐龍蛋化石,5月發表論文稱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非鳥恐龍蛋化石,近日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 這個地方,隨處可撿到恐龍蛋化石,是侏羅紀時代恐龍樂園!
    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體型巨大的恐龍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一個未解之謎,所以一提到恐龍,就覺得印象模糊而遙遠,似乎只是傳說中出現的生物。在這次河源之行中,我參觀了國家級「中國古代動物博物館恐龍蛋博物館」。
  • 再創新紀錄!廣東河源發現33枚完整恐龍蛋化石
    原標題:再創新紀錄!廣東河源發現33枚完整恐龍蛋化石近日,記者從廣東河源恐龍博物館獲悉,此前在江東新區臨江鎮聯新村的一處紅砂巖山坡發現的疑似恐龍蛋化石,經博物館工作人員搶救性發掘,已確認為恐龍蛋化石,並搶救性發掘出數窩窩狀恐龍蛋化石,其中完整的恐龍蛋化石共計33枚,河源館藏恐龍蛋化石數目再創新紀錄。
  • 天津存在感最低的景點,擁有金氏世界紀錄,卻依舊門可羅雀!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了天津存在感最低的旅遊景點,雖然有金氏世界紀錄,但仍然是可羅雀!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旅遊景點其實是江南園林,內含小橋流水,怪石嶙峋,能令遊客大開眼界!該景點為天津寶成博物苑,又名保城市石原,是以距市中心約20多公裡的奇石為主題的公園和小博物館,是參觀各種奇石、品嘗美景的天津市野餐的好去處。進入寶成奇石園,可以感覺到內外差異比較大,看到外表昏暗的古代博物館,裡面變成了奇石、根雕的江南園林,有小橋流水和寶座兵馬俑。
  • 世上最大的恐龍博物館,有6項金氏世界紀錄,就藏在山東平邑
    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館內擁有六項金氏世界紀錄,並因其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收藏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收藏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化石的博物館。」
  • 延慶也有「侏羅紀公園」?
    伴隨它們的奔跑,地動山搖……這震撼的一幕,不是美國大片《侏羅紀世界》中的鏡頭,也不是小鮮兒童讀物看多了產生幻覺了,這是發生在1.4億到1.5億年前延慶地界上真實的一幕!早在2012年年初,正在申辦世界地質公園的延慶,就公布了一項重大地理發現:境內發現了數百個恐龍足跡化石!
  • 侏羅紀版我的世界是什麼體驗?化石恐龍?《云云MC》MOD介紹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險電影,改編自麥可·克萊頓於199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影片主要講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學家利用凝結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體內的恐龍血液提取出恐龍的遺傳基因,將已絕跡6500萬年的史前龐然大物復生,使整個努布拉島成為恐龍的樂園,即「侏羅紀公園」相信大家都應該看過或者聽說過這部經典的電影,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去到侏羅紀公園中體驗一把將化石變為恐龍然後發展自己的侏羅紀公園呢?
  • 錫盟不只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還有很多金氏世界紀錄……
    被記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國之最)」成為中國最大的「浩乳德(拼接)」著實讓錫盟人又自豪了一把但我們大錫盟不只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還有很多挑戰金氏世界紀錄的項目比如挑戰金氏世界紀錄2048搏克大賽800匹蒙古馬阿吉乃大賽
  • 盤點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
    《侏羅紀公園》片段 在上期盤點古生物化石群的文章中,網友們私信了很多恐龍化石群。其實,作為素有「恐龍之鄉」稱號的中國,恐龍化石群當然是值得單獨來介紹一下滴~於是,在上篇文章發出之後,小編就開始醞釀下一篇恐龍化石群的文章了。但是當提筆的時候卻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中國已有20多個省市發現了恐龍化石,截至目前,命名種類達174種,是目前世界上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四川、內蒙古、遼寧產出化石尤為之多,最大的恐龍化石群面積可達數十萬平方米。
  • 失而復得的「恐龍蛋」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黃志青 前日上午,河源市江東新區勝利村一紅砂巖工地上再次發掘出32枚恐龍蛋化石,不過,這次發掘的零散窩狀恐龍蛋化石,是當地不法分子在偷盜過程中被發現而被查獲的。這次偶然查獲的恐龍蛋化石,再次刷新了河源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的歷史紀錄。
  • 內江人創兩項世界吉尼斯紀錄!
    內江人創兩項世界吉尼斯紀錄!林小龍創造了世界上1分鐘單槓引體向上後擊掌最多的紀錄,劉東平則創造了世界上1分鐘三指伏地挺身最多紀錄。這也是繼2017年林小龍首次創下世界吉尼斯紀錄之後,第二次挑戰世界吉尼斯紀錄成功,並連獲兩項殊榮,實屬不易。點擊觀看林小平、劉東平挑戰世界吉尼斯紀錄視頻☝2017年11月,林小龍挑戰「單槓引體向上拍手」項目,第一次獲得了世界紀錄協會認證。
  • 現實中雖然沒有「侏羅紀公園」,恐龍化石背後卻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但實際上,博物館中的原始恐龍標本少之又少。寥寥無幾。絕大多數,是科學家們努力還原出來的標本模型,而哪怕將原始化石展出,其完整度也僅有三四成甚至更少。然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博物館裡的化石並不是現今所發掘到的所有部分,有大量的史前化石為私人所收藏,並不能進入公眾的視野,甚至無法開展科研工作。沒想到,這竟然又是一個「貧窮限制想像力」的故事。
  • 被《侏羅紀世界》裡的恐龍嚇尿了?
    最近每個人的朋友圈都被恐龍們刷屏了。逗比「星爵」帶領著一大波恐龍正在國內電影院裡玩耍,而22年前的《侏羅紀公園》也變成了更多恐龍的《侏羅紀世界》。作為一部既賣特效更賣情懷的大片,許多人表示被片中的暴虐龍嚇到了,想起了《侏羅紀公園》裡的場景。那當然,因為這部電影本來就是《侏羅紀公園》的續集,不嚇人怎麼能彰顯恐龍們的厲(niu)害(bi)之處呢。
  • 科學與《侏羅紀公園》PK恐龍十大真相!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網站:http://www.biotech.org.cn/《侏羅紀公園
  • 西安小夥創八項金氏世界紀錄
    創八項金氏世界紀錄的西安小夥夏焱新年伊始,西安小夥夏焱就收到了一件特別的新年禮物——一份新的「金氏世界紀錄」。他於2020年8月發出的「最快完成6層漢諾塔」紀錄挑戰,已被吉尼斯總部審核認證。這是他創造的第八項金氏世界紀錄。1月8日,記者來到夏焱的工作室,了解他的挑戰人生。
  • 侏羅紀時代,恐龍在巴彥淖爾留下的足跡~
    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恐龍來到內蒙古並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雖然還沒有發現那時候它們的化石,但是它們踩下的腳印至今還保留在巴彥淖爾的侏羅紀地層中。中生代大致被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在白堊紀期間,內蒙古出現了很多大型湖泊,氣候溼潤,植被茂盛,爬行類動物迅速發展。這為恐龍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也為保存恐龍化石提供了條件。
  • 美景山東|世界最大的恐龍博物館——天宇自然博物館(上)史前
    魚龍化石和它的世界吉尼斯紀錄證書(上圖)天宇自然博物館位於平邑縣城,於2004年投資4億多元建成開放。展館陳列面積2.8萬平方米,展廳28個,館藏展品39萬餘件,並設有科研館等。博物館內珍藏1100多件恐龍及2200多件古鳥類化石,是世界上保存較完整個體的恐龍和鳥類化石最多的博物館,被金氏世界紀錄英國總部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博物館」。目前,該館已有6項藏品獲「世界吉尼斯獎」,被譽為「一部描繪自然生命的萬卷書」。博物館館藏展品主要以礦物標本和古生物化石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