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存在比地球上大得多的海洋!充滿水的宇宙為何還沒有發現其他...

2021-01-19 前瞻網

蒂姆·福傑爾是一位科學和自然作家,也是《發現》和《地球》雜誌的特約編輯。他還是《美國科學與自然》雜誌的系列編輯。他的作品發表在《國家地理》、《史密森尼》和《科學美國人》等雜誌上。他住在新墨西哥州北部。

我們從來沒有在我們所知道的最大最深的水域航行過;這片水域沒有島嶼或海岸,沒有狂風巨浪,也沒有陽光照耀的銀色表面,這片黑暗的海洋在地球的任何地圖上都找不到——它在3億多英裡之外的木衛二上,木衛二是圍繞著木星運行的其中一顆衛星(木星至少有69顆衛星)。伽利略號宇宙飛船在1995年至2003年間曾11次經過木衛二,它的數據顯示,在這顆衛星光滑冰冷的表面下有一個巨大的鹹海,據估計有60英裡深(大約是太平洋最深深度的8倍)它擁有的水量是地球所有海域總和的2到3倍。

潮溼的木衛二並不孤單,至少有另外兩顆木星衛星,Ganymede和Callisto,同樣有地下海洋。土星軌道上的土衛六和土衛一也可能是這樣。而毫無疑問,另一顆土星衛星土衛二(Enceladus)在其冰凍的地殼下同樣蘊藏著水,其體積可能與五大湖相當,這個發現的證據令人震驚但是卻不容置疑:在2005年,卡西尼號太空探測器捕捉到間歇泉向太空噴射冰和水蒸氣的圖像,高度高達數百英裡;2015年10月,「卡西尼」號甚至穿越了這些間歇泉,掠過木衛二表面30英裡的距離進行取樣。

要是說外太陽系中液態水的豐富容量和普遍存在完全顛覆了科學家們的預期,那對這些發現是不公平的。在卡西尼號、伽利略號和其他探測器的發現之前,人們的共識是很明顯的:圍繞木星和土星的衛星看起來很像我們的衛星或者火星的衛星,都是巖石嶙峋、坑坑窪窪的荒地,它們的環境對生命都充滿敵意。加州山景城SETI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希斯·肖斯塔克(Seth Shostak)說:「沒人料到那裡會有地下海洋,它將我們的宜居概念和可能會在哪裡找到生命的想法擴展到我們從未考慮過的世界。」我們一直認為它必須在一個行星上,我想我們有理由認為在我們太陽系中的其他7個地方可能存在生命,或者說至少有生命存在的條件,七個!大多數都是衛星!

在我們自己的家門口就有如此多的水,那在其他恆星周圍無數的行星也幾乎可以肯定有海洋,更別說溼衛星了。天文學家已經初步確定了太陽系以外的一些「水世界」——根本沒有陸地的行星。「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西南研究所的卡西尼號任務科學家克里斯多福·格林(Christopher Glein)說,「這就像是發明了一個新的海洋學領域。」

事後看來,可能外星海洋的存在並不應該讓人如此驚訝。氫佔宇宙中普通物質的74%;氧是存在的第三大最常見元素。把兩者結合起來,就得到H2O,即水。天文學家已經在月球上,甚至在最接近太陽的水星的環形山上發現了水冰的痕跡。這種現象在星際雲和初生行星系統的塵埃盤中也很常見;它已經在一些巨型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中被發現。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副項目科學家梅恩克(Bonnie Meinke)說,對系外行星的研究一直在取得長足進展。「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的系外行星的了解已經從少數的幾顆發展到數千顆。」我們現在知道,你在夜空中看到的每一顆恆星都可能伴有一顆行星,我覺得我們可以認為圍繞著這些恆星的那些小行星上都存在水。

哪裡有水,哪裡就可能有生命——「跟著水走」一直是天體生物學家的一個公理。是什麼讓水如此重要?為生命引擎提供燃料的化學反應需要液體溶解並在細胞內運輸分子,而水是已知的最佳溶劑之一;它可以在廣泛的溫度範圍內保持液態,幾乎比其他任何物質保持液態的溫度範圍都要廣。也許其他液體也有可能在某些非常奇異的外星生物化學中扮演水的角色——例如,在土衛六上就發現了液態甲烷湖。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發現生命需要水這個規律存在有什麼例外。

那麼,那些完全被這種基本物質所覆蓋的行星難道不是生命的理想避風港嗎?最近的一些研究給這樣的想法潑了一盆冷水:許多星球其實可能有太多的水了——對生命誕生來說,或者對生命繁榮說的話(假設生命已經誕生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天體物理學家史蒂文•德施(Steven Desch)說,多未必就好。Desch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用計算機模擬外星世界可能存在的地質物理和大氣環境。他們的目標是為未來幾代的系外行星獵人提供一種行星指南——Desch稱其為行星周期表。它將對那些最有可能在其大氣中包含生命副產品(例如氧氣或甲烷之類的氣體)的行星類型進行排名。最重要的是,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這些氣體的數量將必須大到足以被望遠鏡探測到,Desch說:「我們需要優先觀察那些行星,在那裡我們可能得到最好的生命跡象。」

事實證明,水行星可能是最不適合尋找生命的地方之一。Desch的團隊創建了一個與幾乎所有方面都與地球相似的行星計算機模型:它的大小,和與類日恆星的穩定距離,不太冷也不太熱的溫度;然後他們用地球上五到七倍的水淹沒了這個虛擬行星,這足夠淹沒所有的大陸。(Desch說,如果地球上多了6個海洋的水量,就足以淹沒珠穆朗瑪峰。)通過給他們的虛擬世界灌水,他們消除了一個我們地球人認為理所當然的維持生命的關鍵過程:裸露巖石的風化。

沒有雨水或流動的水來腐蝕巖石,Desch的團隊創造的行星海洋中幾乎不含磷,而磷是所有生命都不可或缺的元素,海水本身的酸性不足以像淡水那樣有效地溶解磷。與Desch合作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微生物生態學家特莎·費舍爾(Tessa Fisher)說,磷是非常關鍵的,「除了RNA和DNA,它還組成ATP,ATP是我們所知的所有生物化學過程中攜帶能量的分子。」我們所理解的陸地生物化學在沒有磷的情況下是不會起作用的。

Desch和Fisher強調說,他們的模型並不排除水世界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這些行星上的海洋可能含有一些磷,但不足以支持能在大氣中留下明顯印記的生命,Fisher說,那種行星不會有你在地球上看到的含有30%氧氣的大氣層。「完全被海洋覆蓋的行星很可能適合生命居住。」只是那裡的生命會非常邊緣化,我們用近期的技術從地球上探測到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們所探測到的最類似地球的世界對於生命來說可能都太潮溼或太多冰

然而,也許會有一些行星,它們有非常多的水,致使生命不可能存在。Desch的團隊估計,一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如果它擁有其質量10%的水,那這個行星將會是完全沒有生命的。這樣一顆行星的水量相當於地球上400個海洋;海底巨大的壓力會形成一種奇特的高密度冰,被稱為ice-six或ice-seven。Desch說:「那真的會把事情搞砸,因為這樣的話水和巖石之間就不會有相互作用了。」

儘管這些條件看起來很古怪,但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等巖石天體更為常見。在整個宇宙的行星系統中,水和巖石可能一樣豐富。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彗星、一些衛星和冥王星之外柯伊伯帶的冰凍星體被認為是由等量的冰和巖石組成的。Desch說,「外行星大約有50%是冰,這才是常見的,地球這麼幹燥才是不常見的。」

從我們狹隘的角度來看,地球似乎是典型的海洋行星——一個淡藍色的點——由它的海洋主宰。但所有這些海洋加起來只相當於地球表面最薄的一層薄膜。就質量而言,地球只有其質量0.025%的水。按照目前的技術,天文學家將無法判斷一顆系外行星(如地球)是否有水。天文學家使用兩種基本技術來確定系外行星的組成。首先,他們通過觀察一顆行星在經過它的恆星前時擋住了多少光線來估計它的大小,然後,他們測量了軌道行星向恆星傳遞的極其微小的擺動,這就產生了行星的質量。行星的質量除以其體積得到其密度,這反過來給天文學家對行星中氣體、巖石物質和水的比例一個粗略的概念。

「想想我們的海洋有多薄,」Desch說,它不會以任何方式改變地球的半徑。他說,目前天文學家只能判斷一顆系外行星是否有海洋,前提還是這顆行星的水佔其質量的10%左右,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樣,這相當於400個地球海洋,這是足以毀滅生命的水量。因此,我們能用現有技術探測到的那些水世界不太可能存在任何生命。Desch說,這是目前最先進的技術了,「我們是有尋找水的能力,當一顆行星的水超過其質量的10%的時候我們就能偵查到水,但這樣的話水就太多了。」

7個這樣的行星圍繞著Trappist-1運行,Trappist-1是一顆49光年之外的恆星,它的比利時發現者以他們最喜歡的啤酒品牌命名它。這些行星都和地球大小差不多,其中三個位於恆星的宜居帶內,它們的軌道距離允許液態水的存在。它們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具吸引力的類地行星之一,但它們可能都太潮溼或被冰壓得讓生命無法生存。

從望遠鏡捕捉到的幾顆像素大小的光來測量遙遠行星的組成充其量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

考慮到這些限制,Desch和他的同事估計Trappist-1最外層的行星由50%的冰組成;最裡面的行星似乎至少也有10%的液態水和冰。Desch說:「這遠遠超出了覆蓋各個陸地的極限了,這種情況下在海洋底部會有數百公裡甚至1000公裡的高壓冰,這無疑是一顆死星。」

所以怎樣才能確定一顆「活」的行星呢?一顆由大陸和海洋組成的類似地球的行星,既不太溼,也不太幹?考慮到可能存在的行星的範圍,肯定有很多像我們這樣的行星,但我們如何才能找到它們呢?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將在2020年開始其5到10年的任務,之後它將主導天文學;它將能夠分析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的大氣層,甚至可能發現一些「超級地球」——質量是地球的兩到十倍的行星。但是,如果說要搞清楚這些行星的大氣層的話韋伯太空望遠鏡還是有點「近視」,更不用說搞清楚它們的海洋了。

JWST項目副科學家梅恩克(Meinke)說,「很難看到這麼小的東西,就像地球大小的行星從它的恆星前面經過,但還要看到那一小片銀色大氣層一樣。」他說:「未來的望遠鏡應該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將做出這樣的預測:我認為我們能夠在我的職業生涯裡做到這一點。但是韋伯望遠鏡的話無法確認在一個陸地類型的行星上是否有水。」

能夠直接成像另一個世界的海洋和陸地質量的望遠鏡可能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會面世。但即使這樣的望遠鏡成功面世,整個行星的解析度可能也會限制在一兩個像素內。所以這就是科學歷史上最令人驚訝的發現之一,我們第一次直接觀察與地球相像的行星可能會是這樣:單個像素的顏色將周期性由藍色轉變為棕色,正如遙遠的星球在不停地旋轉,時而露出它的陸地與海洋。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很可能會在離我們家更近的一些海洋外找到生命的證據。最容易到達的海洋是土衛二,它似乎擁有生命所需的所有條件。2015年10月,「卡西尼」號探測器以每小時近1.6萬英裡的速度,潛入土衛二冰水的羽煙中,它探測到氫氣、二氧化碳和甲烷。這表明,這顆衛星很可能有類似地球的深海熱液噴口。「當我們穿過羽流的時候,我們真的嘗到了土衛二海洋的味道!」卡西尼號任務科學家之一Glein說。

特別是氫的存在,這是一個跡象,表明在土衛二海底熱巖石和鹽水之間的化學反應正在把水分解成氫和氧。像土衛二這樣小的星體通常根本不會有任何可測量的氫元素,這種元素非常輕,它應該早就逃到太空去了,因此土衛二的氫肯定以某種方式得到了不斷補充,而最有可能的來源是熱巖石和水之間的化學反應。Glein說:「一旦我們發現了氫氣,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那裡肯定存在大量的化學能——這正是地球深處或熱液噴口的生物為自身提供能量的同種能源類型。」

「也許會有一些多細胞的生物,但你如果要說金槍魚之類的東西我就很懷疑了!」

產甲烷菌是在地球上熱液噴口周圍發現的一種古老的細菌,他們將氫與二氧化碳結合,通過這種反應釋放能量進行新陳代謝,而甲烷則作為反應的廢物。類似的簡單生物被認為曾在地球早期的海洋中生活過。即使是在甲烷菌首次出現數十億年後的今天,它們仍然獨立於陽光而生存,形成了一種奇怪的食物鏈,支撐著管蟲和巨型蛤的生態系統。

在土衛二、木衛二或其他月球海洋的暗無天日的深處,會有比細菌更複雜的生命形式出現嗎?搜尋地外文明計劃的天文學家肖斯塔克(Shostak)說,你可能會在這些地下海洋中發現細菌生命,但要為更複雜、需要更多食物的生物體提供能量可能有些困難。「這並不是說它不可能發生——它們(衛星)在那裡已經存在了45億年,所以可能有一些多細胞的生命體,但但你如果要說金槍魚之類的東西我就很懷疑了!」

我們回答這些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探訪這些世界。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已經批准了「木衛二快船」(Europa Clipper)任務,該任務最早可能於2024年發射,並於2030年抵達木星。計劃要求飛船經過木衛二上空45次,並距離冰面16英裡。未來在木衛二、土衛二或土衛六上著陸的任務將尋找由生物產生的複雜胺基酸和其他生物分子。

僅僅只有我們自己的世界這一個例子,很難說生命是非常平凡的還是不可能發生的宇宙事故。Glein說:「人們通常認為,由於生命的化石或化學證據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所以我們認為生命開始得相當快,人們認為這意味著生命的起源很簡單。」

簡單、困難還是介乎於兩者之間,我們並不清楚,但我們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生命需要水來開始的話,其實水並不稀缺,Glein說:「如果我們考慮的是生命的需求,那麼這個等式裡水的部分在太陽系中已經基本上被滿足了,這個滿足的範圍可能還包括整個宇宙。」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宇宙那麼大,為什麼科學家們沒有找到有生命的星球吶?
    據科學家估計,不可觀測宇宙直徑範圍現在至少達到23萬億光年,而一光年對於人類來說就是天文數字了。由此可以看出來宇宙是真的很大,大到難以想像。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太陽系內的一顆普通恆星,整個太陽系的大小如果把奧爾特雲當作是邊界的話,那麼直徑在2-3光年。而太陽僅僅是銀河系兩千多億顆恆星之一,而銀河系又是宇宙中2萬億個星系之一,這個數據是難以想像的。
  • 生物宜居星球,除了地球外,宇宙中還有其他星球嗎?
    然後你意識到,明年只有37天了,在浩瀚的宇宙中,你會突然感到渺小。這可能是您未來的生活星球。我們剛剛描述的場景是對Gliese 581g(2010年發現的類似地球的潛在行星)的藝術詮釋,我們可以經過20.5光年的路程才能到達那裡。當然,天文學家還沒有證實它的存在,但這並沒有阻止一些科學家運行計算機模型預測Gliese 581g的氣候和整體可居住性。
  • 宇宙,永遠充滿了驚喜
    在我們長久地對太空的問題回答的過程中,由於好奇心和探索欲產生的知識積累,我們慢慢意識到:太空資源正在慢慢從遙不可及變得可以獲得。這也是很多國家探索太空的意義所在。伴隨著天文學家研究的深入,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地了解更多關於太空的細節知識。比如,像地球這樣適於人類居住的行星,宇宙中還存在嗎?什麼樣的環境使得這些行星有生命存在?
  • 生在火焰中,了於寒冰:宇宙還有生命存在多久?
    本文參與了《大科學》系列叢書賽。一天,男人抬頭一看,發現一片星空。自從那一天以來,人類在宇宙中就充滿了嚮往,古人用眼睛和簡單的觀星工具描繪各種關於恆星的傳說;在現代,他們用各種科學儀器探索宇宙的過去和未來。
  • 宇宙中有哪些存在有可能毀滅人類?小型撞擊曾毀滅地球霸主
    現如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已經越來越深入。 當我們對宇宙探索的越多, 我們就會越擔心人類的未來究竟會去向何處。 宇宙的浩渺對於人類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但在宇宙中, 其實存在許多的危險。 這些危險, 以人類現在的能力來說, 基本是沒有辦法與之抗衡的。 其中有三種, 暫時是對地球最有威脅的。
  • 為何宇宙中有超光速的物質存在?它們是怎麼做到的?
    為何宇宙中有超光速的物質存在?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地球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在宇宙中已經存在了四十六億年了。在這個四十六億間,這個地球的環境在不停的變化,生物的種類也在不停的變換。而我們人類是在300多萬年前,從遠古類猿中分支出來的。
  • 當人類滅絕地球毀滅,宇宙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天上的點點繁星都是繞著地球在運動,地球為核心一說在公元前就有學者提出,在兩世紀被託勒密整理完整的提出「地心說」。直到16世紀日心說被提出來之前都是地心說於主導地位。如果現代人類直到現在還認為地球是整個宇宙的核心,那麼今天這個問題討論的會非常好,作為宇宙的核心地球毀滅了,那麼整個宇宙自然就不存在了沒有意義了。但現在我們已經了解的很清楚了,太陽系的核心是太陽。
  • 新視野號發現巨型生物,宇宙中真的存在比人類大1億倍的生物?
    筆者:三體-小遙宇宙充滿無限可能,地球生命的出現更是一個奇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探索的宇宙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不斷提出有關外星文明存在的設想。根據宇宙的尺度,生命存在並非具有唯一性,而是普遍性,只是由於人類的探索能力有限,目前我們還無法確定外星文明的存在。根據相關數據,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無數能夠孕育出生命的恆星系統,並且在它們各自的宜居帶上,可能還會擁有比地球條件好更多的超級地球。所以在相關技術的支持下,科學家們也從太陽系開始,對宇宙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 地球上存在另一個你,平行宇宙真實存在?一位攝影師這樣說!
    地球上存在另一個你,平行宇宙真實存在?一位攝影師這樣說!經過多年的研究,很多科學家始終認為宇宙中或許真的存在平行世界,在另一個世界上或許存在另一個與你長得一模一樣的你,就連名字生活習性都是相同的,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那麼科學家所謂的平行世界真的存在嗎?
  • 閃電俠證實亞特蘭蒂斯存在於起源地球,海王將會在綠箭宇宙出現嗎
    在《閃電俠》第六季「神速力之死」劇集中,西斯科回歸併透露了亞特蘭蒂斯的存在。他證實了綠箭宇宙存在亞特蘭蒂斯。這一消息讓粉絲極其興奮。綠箭宇宙的亞特蘭蒂斯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日後,海王會出現在綠箭宇宙中嗎?下面就跟著小D來一起分析一下吧。
  • 宇宙中一切超自然現象都是不存在的,沒有例外
    科學沒有資格否認超自然?有些人喜歡用這樣的文字遊戲,他們會說:「科學還沒有承認超自然現象,是因為超自然比科學高級,科學探索不到罷了。宇宙這樣廣這樣大,你憑什麼說一定沒有超自然。」還有人先直接肯定超自然,他們說:我相信超自然肯定存在,只是科學太低級。」我就在想:既然你都先入為主肯定超自然存在了,你還提科學幹什麼?
  • 宇宙深處的另一個世界:其他的"地球"和"太陽"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其他行星上的生命是什麼樣子的,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它必須遵守化學定律。當溶解在液體中時,那些有可能轉變成生命的分子更容易相互反應。由於水可以溶解非常多的化合物,因此它是形成生命的一個理想條件。鑑於這一原因,天文學家認為我們可能會在恆星所謂的宜居帶或者是一顆表面溫度允許液態水存在(0~100 攝氏度)的行星上發現生命。
  • 除主宇宙地球616以外!漫威旗下還有6大平行宇宙,這個宇宙堪稱官方...
    大家好,我是得兒得兒得兒!在漫威龐大的世界觀中,各種支線主線交叉以及各版本的英雄死而復生,讓很多新入坑的漫迷們,丈二摸不著頭腦,很多人都縷不清時間線,畢竟漫威出現的宇宙太多了。今天咱們就來盤點一下,除了主宇宙地球616以外的其他六大平行宇宙。
  • 金星的演化史:金星上有海洋嗎?為何它與地球為「雙胞胎」?
    人們常把這兩大行星稱為「雙胞胎」。地球上70%是海洋,那麼金星上也有海洋嗎?美國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波拉克·詹姆斯認為,在很久以前金星上確實有過海洋,可現在,這個海洋已經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一是太陽光把水蒸氣離解為氫和氧,氫氣由於重量輕而大量脫離金星。
  • 宇宙中發現另外一個四季如春的地球?科學家:根本不能移民
    這個浩大的宇宙總是能給人類帶來驚喜,在最近,人類就探索發現到一顆橙矮星,它的質量在0.5到0.8個太陽之間,它比太陽更早誕生,最重要的是,它或許比太陽還更加適合人類居住。有科學家發現,它的溫度比太陽要低,它存有更多的液態水,因此,有不少人都認為,這個星系上肯定存在第二個地球。
  • 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宇宙到底有多大?
    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宇宙到底有多大?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地球上唯一高智商的生物,當我們徜徉於大自然的懷抱,感慨地球環境之壯美的時候,感覺自己何其渺小!然而,隨著人類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越來越多。慢慢地,我們發現,就算我們生活的地球,大多人心中的超級存在,在整個宇宙中也就像地球的一粒塵埃一樣渺小。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中是否還有其他高等文明存在,我們人類生存的意義又是什麼?地球如同宇宙中的一顆塵埃,這並非誇大其詞,宇宙中存在著遠大於地球的星球。
  • 宇宙中最大的東西是什麼?這些龐然大物的「汗毛」都比地球大!
    眾所周知,人類生活的家園是地球,地球很大,足夠人類持續生存。但是人類的腳步也僅僅局限於地球,大部分人類都無法踏出地球的範圍,人們只能通過科學家以及望遠鏡所看到那一片浩瀚無邊的宇宙。與浩瀚的宇宙相比,人類實在太卑微了,從我們目前的數據來看,不僅是地球,就連太陽,與宇宙的龐然大物相比,仍然只是一個小不點。
  • 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沒有中心
    為了把那38萬年的時間加上,科學家沒有用光子的速度來計算,而是選擇了中微子,中微子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刻便出現了。最後再考慮到宇宙膨脹的速度,得出了可觀測宇宙半徑為465億光年。至於具體的計算過程,需要用到大量天文學公式和微積分。話又說回來,地球為什麼會在可觀測宇宙的中心?這是巧合嗎?
  • 小學自然教案:《第一冊5、6宇宙中的地球(2課時)》
    月球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形成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了解月球與地球的關係,太陽系的成員及太陽對地球的意義。(一)地月系和月球1.地月系:地球與月球的距離約為38.44萬千米,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由於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顯得又大又亮。
  • 「多元宇宙」真的存在?科學家發現:奇點爆炸產生很多「小宇宙」
    據報導,近日,有科學家提出了有關於黑洞的新觀點,認為宇宙中最原始的黑洞,或許都與宇宙大爆炸發生後,伴隨著宇宙膨脹而形成的「小宇宙」有關,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