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遭遇新冠檢測難題,多國專家聯合支招

2021-01-11 騰訊網

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型冠狀病毒進入全球大流行,疫情蔓延開來,世界各國紛紛加入這場與病毒的戰爭中,前期的防控和治療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日前,全球多個國家出現病毒檢測試劑盒短缺、病毒檢測跟不上需求的狀況,應該如何解決?今天的文章經授權譯自前幾天發表在Clinical Chemistry的稿件,來自臨床一線、公共衛生、感染防控和檢測診斷等多個領域的各國專家分享了他們對SARS-CoV-2檢測等相關問題的看法。

參與採訪的專家

1. Yang Pan (潘陽)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與地方病控制研究所副研究員。

2. Leo Poon (潘烈文)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兼系主任,工作主要集中在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的研究上,他是首批解碼SARS病毒序列的人之一,同時也是國際冠狀病毒研究組的委員會成員(自2006年起)。

3. Carmen Charlton

加拿大艾伯塔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 醫學與牙科學院診斷與應用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微生物學。

4. Nathan Zelyas

加拿大艾伯塔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 埃德蒙頓分校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醫師,項目主任。

5. David Persing

美國賽沛(Cepheid)分子診斷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醫療技術官,指導全球研發活動,確定和建立新的研發計劃和戰略規劃。

6. Daniel Rhoads

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大學(University Hospitals Cleveland Medical Center, US)微生物學主任,國家病毒疾病病理監測中心臨床實驗室主任。

7. Hilary Babcock

BJC預防感染和流行病學部門的醫學總監,Barnes-Jewish和St. Louis兒童醫院的職業健康(傳染病)醫學總監。為BJC醫院制定的政策和程序提供醫療指導,為患者及醫護人員提供預防感染的專業建議。

撰文|王萍、Neil Anderson

翻譯|姬智女孩

2019與2020年交際之時,中國武漢市暴發了病因不明的肺炎。後來的研究表明,這次疫情暴發是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一病毒後來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SARS-CoV-2,並蔓延至中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國。截止到2020年3月1日,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已經超過88000多例,近3000人因此死亡,並有超過5000萬人仍處於隔離中。全球的科學家和臨床工作者反應迅速,在第一時間開展相關工作,以抗擊這一病毒引發的呼吸道疾病:COVID-19。

在此過程中,病毒的早期檢測和診斷方法在預防感染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各國的重視並獲得迅速發展。從2020年2月29日開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美國可以進行高複雜臨床檢測的實驗室(CLIA laboratory)在緊急使用授權之前可以對SARS-CoV-2進行檢測。疫情仍在蔓延,前期的防控和治療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也還有很多問題仍待解答。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邀請了來自臨床一線、公共衛生、感染防控和檢測診斷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分享他們對SARS-CoV-2相關問題的看法。

一. 關於檢測SARS-CoV-2的手段,有哪些方面是醫療人員應該了解的?這些檢測手段的性能如何?能否在疾病的潛伏期或恢復期檢測到病毒?

Pan:兩種用於病原體檢測的傳統方法是核酸檢測(NAT,nucleic acid testing)和血清學檢測(serological testing)。對SARS-CoV-2的檢測也不例外,在所有可用的方法中,核酸檢測的靈敏性最強,並具有高特異性和高效率,因此核酸檢測在對SARS-CoV-2的公共衛生響應中起著關鍵作用。核酸檢測的檢測限為10^2拷貝/ ml(譯者註:檢測限即靈敏度,1ml體液裡如果病毒數量少於100個就測不到了),由低特異性引起的非特異擴增在現行的實驗方法中較為罕見。在對SARS-CoV-2的實際檢測中,仍需要對核酸檢測進行嚴格的性能評估,並且其性能確認也取決於能否找到合適的、包含不同病毒載量的臨床測試樣本。

除核酸檢測外,傳統的針對特定IgM(免疫球蛋白M)、IgG(免疫球蛋白G)或病毒抗原的血清學檢測也不容忽略,包括ELISA、CLIA、快速血清學檢測等。在一些情況下,當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時,這些檢測方法可以在臨床上幫助區分是否感染。但是,敏感性和特異性很高的血清學檢測方法相較於核酸檢測更難建立,應該花更多的精力改進血清學檢測方法的性能。

Poon:我所擔心的是檢測手段的準確性。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由於檢測手段的缺陷而導致的假陰性結果,所以我推薦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technical-guidan

ce/laboratory-guidance),參考已在疫情早期廣泛使用的多種檢測方法。同時,在病毒動力學方面,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病毒載量的峰值出現在發病第一周。在疾病發作第二周的患者體內可以檢測到病毒RNA,但病毒載量較低。在無症狀的情況下以及在已康復的患者中也有核酸檢測呈現陽性的情況。

Charlton and Zelyas:目前,加拿大和國際上許多實驗室使用的檢測方法都是針對兩個不同擴增區域E(包膜蛋白)和RdRp(RNA依賴性RNA聚合酶)基因的RT-PCR檢測方法(譯註:一種常用的核酸檢測方法)。在疫情暴發初期,加拿大政府採取的策略是將所有省份提供的陽性樣本和陰性樣本都寄送到國家微生物實驗室(NML)進行檢測確認。考慮到後期測試樣本量的增加以及所有平行檢測的結果都與NML的檢測結果一致,那些測試樣本數量足夠大的省份就不用再發送陰性樣本給NML。歐盟採取的策略與此類似,在歐盟,可以將陽性標本發送給任何歐洲專家實驗室進行確認。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設計了另一種測定法,它也是實時PCR測定法,但使用了三個不同的擴增區域:NS3專為檢測SARS樣冠狀病毒而設計,N1和N2區是SARS-CoV-2特有的。此方法已針對所有性能特徵(包括靈敏性和特異性)進行了驗證,但是用的很多驗證樣本是摻入合成序列的呼吸道樣品——在可用於測試的陽性參照材料很少的時候,通常可以採用這種驗證方式。該檢測方法的分析靈敏度和特異性在驗證過程中通過計算得出,但是由於在北美已檢測到的陽性人類病例相對較少,因此基於實際診斷的數據還很少。

通常,呼吸道病毒載量在症狀發作後兩天達到峰值,因此建議儘可能在患者接近症狀發作時採集樣本。例如,對於人類間質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在患者症狀發作後的四天內,將近60%的病例可以通過核酸檢測被檢測到,而在症狀發作四天後,只有19%的病例能被檢測到。延遲採集樣本可能導致出現假陰性結果,而呼吸道病毒的平均峰值隨病毒種類、病症的嚴重程度和個體的免疫狀態而異。這也表明仍需更多的工作來確定SARS-CoV-2確切病毒載量峰值出現的平均時間。

與其他呼吸道病毒相似,核酸檢測冠狀病毒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樣品的收集。在鼻咽(NP)拭子沒有正確插入鼻咽間隙而僅插入鼻孔的情況下,即使患者感染了SARS-CoV-2,也有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因此需要提醒醫護人員正確採集樣本的重要性,如果未能正確收集樣本,則無論檢測水平高低,都無法成功檢測到該病毒。對SARS-CoV-2檢測的最佳標本類型尚未確定,一項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表明,與鼻拭子和咽拭子相比,痰液可能是最好的非侵入性標本類型,不過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最佳標本類型和最佳採集時間。

Rhoads:這些用於檢測SARS-CoV-2的方法都是在近期出現感染後才開發出來的,因此迄今為止,對這些檢測手段在臨床應用中的準確性幾乎沒有研究和報導。值得讚揚的是對病毒基因組進行測序並且迅速向公眾公布的行為,這使得FDA批准的製造商能夠通過計算程序用序列比對快速判斷出他們已有的呼吸系統病毒檢測方法不能檢測出SARS-CoV-2。

Persing:迄今為止,關於病患臨床表現特徵的數據很少。沒有哪種診斷方法是完美的。放射學所呈現的感染者特徵,可能也僅限於感染疾病的晚期患者;而核酸檢測可能在早期產生假陰性結果,特別是在使用了錯誤的樣本類型時。在感染人數較多的地區,公共衛生部門的測試能力有限,樣品的周轉時間可能會延長,因此在各個醫院進行分散式測試的方法可能更合適。

二 . 在新冠流行區域,除臨床診斷和CT結果外,是否還需要額外的核酸檢測結果來對SARS-CoV-2感染者進行確診? 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假陰性結果?

Pan:在中國某些地區,感染患者數量激增,而核酸檢測的能力跟不上臨床診斷的速度。因此產生了「臨床確診病例」的定義:無需核酸檢測,基於臨床評估和放射學表現就可以確診,此定義在一線診斷中特別有用,及時確診可降低患者聚集可能性,縮短住院時間,並對疫情進行有效地控制管理。對於那些臨床確診的病例,可以立即實施經驗性抗病毒治療和支持性治療,同時進行必要的流行病學調查。(參見《專家呼籲:避免重複檢測新冠病毒,不確診不應影響治療 | 117三人行》)

有一點十分重要:必須對醫護人員進行分析核酸檢測結果分析的相關培訓,因為核酸檢測儘管敏感性高,但對於臨床診斷高度疑似感染的患者,核酸檢測陰性仍不足以排除感染SARS-CoV-2的可能性。樣品採集的時間、樣品的質量(最好是下呼吸道樣品)、測試方法的性能、質量控制和測試專業人員培訓都會影響到測試的準確性。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對於那些具有典型臨床表現或明顯流行病跡象的患者,即使一次甚至兩次核酸檢測都呈陰性,也必須進行臨床治療和病例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應同時考慮其他測試方法,包括特異性IgM和IgG檢測。

Poon:患者最初的臨床表現是非特異性的。尤其是在流感季節裡中,感染新冠與感染流感相似的症狀給一線醫療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此,仍建議進行病毒學實驗室測試。對於高度懷疑的病例,由於我們仍不確定最佳的臨床樣本類型,我們應同時採集多個樣本。

Charlton and Zelyas:不同地區的疾病流行性不同,確診的方式也就不同。在病毒流行地區,如果患者表現出SARS-CoV-2樣症狀,進行實驗室檢測的結果不會改變患者的治療方案(即陽性或陰性結果不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方案),在此情況下也可不需要核酸檢測。但是在疾病非流行區域,核酸檢測結果的陽性或陰性會影響後續的控制手段(即是否將患者隔離到特定病房)或患者治療方案(即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在這些地區必須要對疑似病例進行測試。不同地區不同機構可能會根據其當下的SARS-CoV-2流行水平採取不同的臨床幹預措施。

任何實驗室的檢測均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如果患者出現SARS-CoV-2樣症狀且核酸檢測為陰性,在未發現其他感染源的情況下,醫生將根據其臨床判斷經驗來治療患者。根據WHO的臨時指南,單個陰性測試結果並不排除SARS-CoV-2感染的可能性(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detail/laboratory-testing-for-2019-novel-coronavirus

-in-suspected-human-cases-20200117)。此外,WHO還給出了提示:「強烈建議在嚴重的流行性疾病中使用下呼吸道樣本進行重複檢測」(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detail/laboratory-testing-for-2019-novel-coronavirus-in-suspected-human-cases-20200117)。但是,重複檢測所有樣本會加重檢測機構的負擔,在測試需求較大的情況下,此建議可能不切實際。一些地區要求每位患者發送兩個檢測樣本(鼻咽拭子和喉嚨樣本組合或和下呼吸道樣本組合),以減少出現假陰性的可能性。在安大略省的一例病例是在喉嚨樣本中發現的,但鼻咽拭子樣本中沒有發現,而加拿大的其他所有病例都能從鼻咽拭子樣品中檢測出病毒。

Rhoads:核酸檢測本應該成為SARS-CoV-2例行診斷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疾病流行地區。但是,如果該地區因為感染病例太多而導致檢測呈陽性的可能性非常高,並且已經通過核酸檢測確認了許多病例,則額外增加核酸檢測或CT來再次確證感染的實用性很小。這個策略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關於流感檢測的建議類似。(https://www.cdc.gov/flu/professionals/diagnosis/consider-influenza-testing.htm )。如果未使用核酸檢測或CT來確認診斷,則應採用基於臨床症候群(體徵、症狀、接觸史)的國際統一診斷標準來診斷疾病。

三.應該由誰來提供SARS-CoV-2測試?進行測試的環境有何要求?

Pan:病毒學、流行病學和臨床需求決定了SARS-CoV-2檢測的首選流程。在中國疫情暴發的第一階段,所有檢測均由中國疾控中心和公共衛生實驗室完成。隨著時間推移,出現了持續的跨區域傳播,快速診斷和檢測成為暴發期間對疫情進行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心實驗室中進行通量有限的檢測變得不夠理想,因為運輸樣本延長了周轉時間,並增加了生物安全性方面的風險。鑑於病毒在中國的高流行性,包括CDC實驗室、公共衛生實驗室、醫院臨床實驗室和獨立實驗室在內的所有合格實驗室都應為此次疫情暴發提供體外診斷服務。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是,檢測速度加快有助於降低感染人數。

Charlton and Zelyas:在疫情暴發的當前階段,在北美的公共衛生實驗室進行SARS-CoV-2檢測很有意義。檢測僅限於具有前往特定地點暴露史或有特定接觸歷史的個人,商業的檢測才剛剛開始運作,並且檢測的樣本總數相對較低,因此非常適合在公共衛生實驗室進行。但是,考慮到病毒傳播的速度,以及各國無法有效控制病毒傳播,檢測需求可能會大大增加。此外,目前由公共衛生部門提供的檢測門檻(即僅對具有特定症狀且具有特定旅行/接觸歷史的樣本進行檢測)並不能持久,因為滿足此類要求的樣本量會飛速增長,我們已經看到這種情況在安大略省和卑詩省中發生。

如果病毒感染在北美人群中持續存在,檢測的方案則需要更改。那時,可能需要重新評估資源以對所有可疑患者進行檢測。目前一些地區正在研究如何將SARS-CoV-2檢測納入常規呼吸道病毒檢測的工作流程。隨著北美感染此病毒的人數越來越多,可能需要將SARS-CoV-2檢測任務分發給急診實驗室以加快檢測速度。加拿大的一些區域已經開始採用這一方案。

Rhoads:SARS-CoV-2核酸檢測的實驗室選擇應與該病毒的流行程度以及臨床和公共衛生需求相一致。如果美國以後的SARS-CoV-2的流行程度很高並且成為像流感一樣的存在,則應該將檢測任務分配給當前有能力執行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的所有實驗室。如果美國的病例蔓延仍局限在大多數國外輸入的病例,那麼繼續將檢測範圍限制在公共衛生實驗室是合理的——在這些實驗室中,實驗者可以與公共衛生流行病學家密切合作,以幫助識別和追蹤病例。如果有效的藥物能成為治療患者的重要措施,那麼為了儘快給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核酸檢測的周轉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疾病患病率相對較低,採取更多的分散式實驗室檢測也是更加合理的選擇。

四.實驗室檢測人員和一線醫療人員需要採取哪些安全措施?

Babcock:對SARS-CoV-2或對來自疑似患者的樣品進行檢測時,所採取的安全措施與常規用於檢測其他呼吸道病毒病原體時並無不同。使用標準安全操作指南可以在實驗室中對樣品進行安全管理。在臨床環境中,傳播途徑是選擇保護措施的依據。與大多數呼吸道病毒相似,新型的冠狀病毒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將會釋放飛沫,從而傳染給其他人。CDC建議醫護人員佩戴好個人防護設備,包括防護服、手套、護目鏡和呼吸器。

Pan:在SARS暴發期間有許多醫護人員被感染。因此,在此次疫情期間,應著重考慮到醫護人員也有很高的感染風險,另一個需要考慮的是醫院可能出現的聚集性感染。一旦出現了醫護人員的感染情況,就應該在該醫院中實施更加嚴格的感染控制措施,而這一點需要大量的防護資源予以支持。到目前為止,SARS-CoV-2的傳播途徑尚未完全闡明,除了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之外,已經證實,存在通過氣溶膠和糞便傳播的可能性。根據現有的這些證據與和SARS-CoV-2的致病性,需要生物安全3級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和相關檢測,而臨床樣品可以在生物安全2級實驗室中由專業人員在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設備(PPE)的情況下處理。一些實驗室對標本先進行滅活再檢測,此舉措對檢測靈敏度的影響尚不清楚,但不可忽視滅活導致假陰性結果的可能。

Charlton and Zelyas:在實驗室環境中,通用的預防措施(工作服、手套、在生物安全櫃內操作)足以保護對原始樣品進行操作的醫護人員。如果在生物安全櫃之外執行有氣霧生成的操作,則應使用增強的2級預防措施(例如額外佩戴N95口罩)。

至於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在護理可疑/確診病例時,應堅持採用預防措施,包括戴上外科口罩和護目鏡,防止接觸和飛沫傳染。在此前提下安全地收集鼻咽拭子,此過程不需要N95呼吸器。但如果執行的操作會產生氣溶膠(氣管插管、抽吸呼吸道),則還應採取更周密的預防措施,包括佩戴N95呼吸器和眼睛防護裝置。

當患者密度很大時(距離

Rhoads:美國CDC依據當下對病毒和疾病的最新了解,持續更新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性要求。目前,常規的生物安全2級實驗室操作條件足以處理SARS-CoV-2疑似患者的樣本,但具有潛在傳染性的樣本應僅在生物安全櫃中進行操作(https://www.cdc .gov / coronavirus / 2019-ncov / lab / lab-biosafety-guidelines.html)。CDC明確建議不要對可能含有SARS-CoV-2的樣本進行病毒培養。

五.與以往的呼吸道病毒暴發相比,當前的SARS-CoV-2暴發情況有何不同?

Poon:SARS-CoV-2具有很高的傳染性,R0約為2.5。與SARS和MERS不同,它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此外,出現了無症狀的病例,這在SARS的暴發過程中是未曾見到的。因此,中斷傳播鏈變得十分困難。最後一點,除了那些感染後康復的患者,世界上大多數人對SARS-CoV-2都沒有免疫力。

Charlton and Zelyas:目前來看SARS-CoV-2的傳播方式與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的傳播方式截然不同。MERS在人與人之間沒有持續傳播,而是經由多種人畜共患病源感染人類。這也是MERS感染人數相對較少(約2500例)且疫情尚未在全球蔓延的原因之一。MERS的R0通常被認為是

與MERS相比,SARS存在人際持續傳播的現象,並導致了超過8000人的感染。SARS的R0在2到5之間,並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最常見的傳播途徑是直接接觸黏膜和飛沫傳播。SARS的傳播很少出現在偶然的接觸中,只有處於高暴露環境下(例如在飛機上、醫護人員操作可能產生氣溶膠的程序等)才有被傳染的可能。這與當前暴發的SARS-CoV-2不同,雖然SARS-CoV-2 的R0值估計為1.4-3.9,但近距離和短暫接觸者被傳染很普遍。隨著更多信息的收集和揭示,它的R0數值仍有更改的可能。

Babcock:與人類史上前兩次冠狀病毒暴發(SARS和MERS)相比,到目前為止,SARS-CoV-2的傳播範圍最廣,感染人數最多。雖然目前估計80%的病例為輕度病例,並且病死率估計為2%左右,但我們仍然沒有對無症狀患者或輕症患者的嚴重程度做詳細研究,這類患者並不能被很好的確診,因此,所有感染者的病死率可能要低於預計值。

Rhoads:最近出現的呼吸道病毒包括2009 H1N1流感病毒、SARS和MERS。SARS和MERS比SARS-CoV-2更具致命性,但它們暴發的規模較小,這是因為SARS和MERS人群傳播能力較弱,更容易控制它們的蔓延。而在這三種病毒中,H1N1與SARS-CoV-2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最為相近。儘管當前全球範圍內有已經有很多患者死於SARS-CoV-2感染,但其病死率仍遠低於SARS(約為15%,https://www.who.int/csr/sars/en/WHOconsensus.pdf)和MERS(估計為 34%,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mers-cov/en/)。H1N1和SARS-CoV-2的病死率均遠遠低於SARS和MERS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28954/pdf/kwv054.pdf; https ://smw.ch/article/doi/smw.2020.20203)。

六.在這次疫情中,公眾的認知如何影響SARS-CoV-2的防控工作?

Pan:經歷過SARS,公眾對傳染病暴發的認知更加深刻,尤其是中國,在社會的廣泛接受態度下,採取了一些嚴格的防控措施來控制疫情蔓延,包括限制人員跨地區流動、取消公共聚會、學校暫緩開學、居家隔離等措施。考慮到SARS-CoV-2可以在症狀出現前傳播和無症狀時傳播,僅靠這些政策可能不足以在短期內控制SARS-CoV-2的暴發。但這些手段也表現出了積極作用,例如減少了感染人數,延遲了病毒的傳播。而採取這些措施的長期有效性和成本仍有待確定。

Charlton and Zelyas:在加拿大(我認為在許多其他地區也是這樣),媒體的報導引起了人們對該病毒的極大恐懼,也因此,政府收到了許多針對SARS-CoV-2檢測的請求,儘管很多要求被檢測的人只是因為恐懼而非經歷了實際情況下的暴露,這導致一些轄區加強了對這些需求進行分類和評估。而在另一些地區,儘管檢測部門知道一些測試請求是不合理的,但由於測試量太大,無法逐一審查,只能對所有收到的樣本進行檢測。

從公共衛生學的角度看,加拿大對疑似病例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例如,在艾伯塔省,所有可疑病例都通過衛生醫務人員來進行分類,如果患者病情未嚴重到需要住院的程度,則建議他們自行隔離,直到排除SARS-CoV-2的感染可能性為止。其他省份也採用了相同的策略,建議採取自行隔離的策略,以減少醫院病床的負擔,並減輕病毒在醫院內傳染給易感人群(住院患者)的可能性。

在極少數情況下,「新冠病毒起源於中國」的說法導致了種族偏見和恐懼。我們的一些亞洲工作人員因偶發咳嗽而被其他人擔心是SARS-CoV-2的感染者,也正因此許多不符合檢測要求的人都提出了檢測請求。因此,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建議媒體邀請臨床專家前來普及病毒的起源和傳播途徑,可能有助於大家更清晰理性地認知疫情。

Rhoads:公眾對SARS-CoV-2的持續關注增加了大家向急診部門求助的病例數量,他們擔心自己已經暴露於病毒甚至已經感染疾病。但需要提醒民眾注意的是,此季節仍存在一些常見疾病,比如說出現流感樣症狀的患者可能患上了流感而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本季度在美國每15個人中就有1人感染流感,而相比之下,目前SARS-CoV-2的發病率要低得多。

七、我們可以從當前的疫情防控中學到哪些策略來應對今後可能出現的類似情況?專業協會、公共衛生機構和監管機構可以採取哪些方式來更好地應對類似於SARS-CoV-2的疫情?

Pan:與過去的呼吸道病原體相比,SARS-CoV-2具有一些顯著的特徵。與SARS-CoV和MERS-CoV相比,它具有低病死率和高傳染性。與其他人類冠狀病毒或季節性流感相比,SARS-CoV-2在老年患者和基礎疾病患者中引起了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從此次疫情中我們可以學到那些教訓呢?首先,病原體是在持續進化的,因此應及時修改基於先前認知的初步評估和預測。第二,對於醫護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來說,需要加強對早期病情的診斷,病例管理與針對醫療人員的保護措施也亟待實施。第三,對於新發或再發傳染病,我們需要始終保持開發快速診斷檢測的能力,在這次SARS-CoV-2暴發後,在很短的時間內,科學家開發了許多分子檢測方法和血清學檢測方法。同時,SARS-CoV-2的全基因組測序極大地促進了疫情控制。我們也期待著未來可能出現的針對新興病原體更靈敏更準確的檢測技術。

Persing:也許我們需要重新考慮的並不是「僅對某種疾病做出反應」的應對策略。我們需要做的是建立一個更加主動高效的應對機制,來更好地進行診斷和治療,從而為下一次病毒暴發做好準備。

Charlton and Zelyas:公共衛生實驗室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檢測用品的短缺。全球各國都面臨著試劑、標本採集套件和N95呼吸器短缺的問題。即使是常規呼吸道測試用品的供給也面臨著挑戰,我們需要與多個不同的供應商合作以維持正常的檢測能力。例如,H1N1大流行的時候,實驗室開始儲備應急檢測用品,但這些儲備策略也存在問題,比如說儲備了數以百萬計的外科口罩而N95呼吸器仍然不足。應鼓勵醫院管理者與他們的微生物臨床實驗室人員進行溝通,以調整應急庫存,確保下次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Babcock:公共衛生部門的響應既要迅速也要具有前瞻性。適用於出現少數病例時的指南並不適用於出現大流行的情況。儘早獲得可靠的檢測手段是制訂應對措施的關鍵,這可以更好地評估實際病例數、地理和社區分布,並採用適當的控制措施。

Rhoads:信息的快速共享對公共衛生、臨床團隊和公眾都是有益的。這也有利於更好地組織和整理這些信息,並為將來可能的暴發提供參考。例如,在我們的醫院系統中,我們有針對不同群體的防護指南,包括護理人員、急診醫生、住院醫生、感染控制人員、實驗室人員和環境服務人員等。在臨床和公共衛生防護的過程中,每個成員都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他們在未來的疫情暴發中也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可以共同創建在線分享平臺,以共享這些為不同工作人員量身定製的指導文件和清單。

如何讓以上這些分工不同的群體相互配合也存在著挑戰。例如,CDC更偏向使用鼻咽拭子/口咽拭子樣品進行檢測,但在臨床護理中,收集這類樣本並不是常規操作的一部分,我們的機構必須要了解並妥善處理這種差異。同樣,一些一線醫護人員也沒有負壓室的操作環境,因此,當出現疑似感染的患者時,由於設備的限制,他們沒有條件按照防控建議進行操作。這些問題並不是某一個機構所獨有的,我們需要一個平臺,更快地提供和傳播更加確切的信息。

Poon:從SARS和MERS事件中,我們已經學到了很多東西。世衛組織於2015年制定了研發藍圖,冠狀病毒一直被列為重點關注疾病之一(https://www.who.int/activities/prioritizing-diseases-for-research-and-development-inemergency-Contexts)。這些措施表明我們已經學會從歷史事件中學習經驗,以應對下一次疫情的暴發。SARS-CoV-2的出現時間還並不長,許多工作已經在過去幾周完成了,其中一些成果非常值得讚揚。每一天我們對病毒的認知都會更加深刻,相信經歷過此次疫情之後,面對未知的下一次病毒暴發,我們將掌握更多主動權。

原文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clinchem/advance-article/doi/10.1093/clinchem/hvaa080/5802466

作者介紹

1、Ping Wang (王萍)

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 病理學和檢驗醫學系副教授兼任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臨床化學科和核心實驗室主任。

2. Neil Anderson

美國華盛頓大學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t. Louis) 醫學院病理學與免疫學系,住院醫師項目病理學與免疫學助理教授。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全球70萬人死於新冠,多國面臨第二波疫情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8月5日最新統計數據,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已超1854萬例,累計死亡超70萬例。疫情蔓延,美官員憂到年底美國或有30萬人死於新冠;與此同時,多國面臨疫情二次暴發難題,如何應考壓力重重。世衛官員稱,目前沒有「靈丹妙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新冠病毒檢測遭遇瓶頸 美專家:爭奪物資猶如「飢餓遊戲」
    當地時間13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稱,美國民眾要等很長時間才能收到自己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由於檢測周期過長,美國沒辦法像其他國家那樣,採用檢測-追蹤-隔離這樣的核心策略來有效控制病毒蔓延:「想要控制住病毒,最重要的就是速度。」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專家克裡斯託·沃特森(Crystal R.
  • 全球疫情daily速報(4.29)丨日專家:日本新冠病毒來自歐美;多國解封...
    註:截至發稿時,中國最新數據未發布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稱「新冠病毒不會消失」;美軍4000餘名現役人員感染新冠病毒;比爾蓋茨批評美國政府應對疫情不力1.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新冠病毒不會消失當地時間4月28日,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在被問及今年晚些時候是否會有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他表示「幾乎確定它還會回來
  • 衝擊,難題,啟示——寫在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
    新華社日內瓦5月7日電 特稿:衝擊,難題,啟示——寫在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宣布百日之際新華社記者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宣布,新冠病毒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出該組織最高級別警報
  • 青島生物科技創新園註冊企業60家,擁有全國唯一新冠病毒檢測試劑...
    &nbsp&nbsp&nbsp&nbsp青島生物科技創新園註冊企業60家,擁有全國唯一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雙證」&nbsp&nbsp&nbsp&nbsp全國唯一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雙證」企業邁克生物山東總部、亞洲最大的質譜檢測公司北京和合醫學、飼料檢測追溯行業龍頭企業正大集團檢測中心
  • 多國高層受到新冠病毒影響,美國人連線鍾南山
    最新消息是,巴西總統博索納羅13日已通過社交平臺宣布,接受了新冠病毒檢測,正在等待檢測結果,預計幾小時內就會出來,他強調目前沒有任何症狀。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截至美東時間3月12日下午,美國至少已有1459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39例。全美46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都出現了確診病例。據媒體報導,美國白宮暫停對公眾開放。
  • 南極突暴疫情,專家:企鵝應做核酸檢測!這些地方每日激增病例,新...
    該軍艦在完成後勤保障任務返航後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發現多人確診感染。在該軍艦啟航赴南極之前,所有船員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在2020年年初的第一波疫情中,全球除南極洲外的6大洲共40國,都出現了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現在連南極都出現了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網友評論:最後一塊大陸淪陷了。
  • 全球新冠累計死亡病例數接近80萬 德日韓等國疫情反彈
    (抗擊新冠肺炎) 全球新冠累計死亡病例數接近80萬 德日韓等國疫情反彈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 綜合消息:世衛組織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20日16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22256220例,死亡病例達到782456例。
  • 全球首推!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在江西贛州正式上市!
    為了解決這個世界難題,星布斯集團聯合浣星谷科技-燕山大學李青山教授科研團隊終於完成使命。今天,星布斯集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的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全球上市發布,為世界抗擊新一輪疫情做好了充分準備。【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產品展示】他強調:此次發布的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是一款可以截斷病毒傳播的新利器;它具備過濾細菌、滅殺新冠病毒、反覆使用三效合一的功效。
  • 全球新冠累計確診超1500萬人 多國單日新增確診創新高
    (抗擊新冠肺炎)全球新冠累計確診超1500萬人 多國單日新增確診創新高  中新社北京7月24日電 綜合消息: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疫情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23日10時(北京時間16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15012731例;死亡病例達619150例。
  • 學術頭條:我國首次批准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新研究:「沉默突變」可能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在美啟動國際3期臨床試驗美國專家日前表示,由中國企業研發的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已經正式啟動國際多中心3期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第一例患者篩選目前已順利完成。
  • 馬克龍感染新冠,近期行動軌跡涉及多國領導人--上觀
    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17日發表聲明說,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天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尚不清楚馬克龍感染的具體情況,但其發展為重症的可能性較低。此外,馬克龍近期多次出席國際會議,行動軌跡涉及多國領導人。「出現初步症狀」愛麗舍宮聲明說,馬克龍在「出現初步症狀」後進行檢測,隨後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根據法國政府制定的防疫要求,馬克龍將自我隔離7天。他將繼續工作,但所有活動將以遠程方式進行。這份簡短的聲明沒有提供進一步細節,比如馬克龍的具體症狀如何,感染源為何等,據稱法國政府正在就此展開評估。
  • 新冠病毒到南極洲了 「應對企鵝做核酸檢測」
    英國《衛報》稱,這是南極洲首次發現新冠病例。 該軍艦在完成後勤保障任務返航後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發現多人確診感染。在該軍艦啟航赴南極之前,所有船員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專家:「應該對企鵝進行核酸檢測」 新冠病毒「抵達」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南極,自此,該病毒已席捲世界7大洲。
  • 非洲驚現神秘病毒,排除新冠和伊波拉,專家警告:或比新冠更致命
    新冠疫情還沒解決,近日全球再次曝出重大消息,據外媒12月23日報導,非洲驚現神秘病毒,現在排除新冠和伊波拉,專家發出警告,該病毒或比新冠更致命。據悉,非洲剛果一名女性出現與伊波拉出血熱類似的症狀,但其伊波拉病毒檢測為陰性,當地醫生懷疑她是神秘疾病的「零號患者」。
  • 多國出現變異新冠病毒病例 美要求從英入境須提前驗核酸
    參考消息網12月27日報導 外媒稱,德國、瑞士、日本、法國都出現了新冠變異病毒的感染病例。美國開始要求所有從英國出發航班的乘客在登機前提供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陰性證明。據共同社東京12月25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25日發布消息稱,國內首次確診多人感染了在英國蔓延的新冠變異病毒。
  • 多國解封踩「急剎車」 俄研究結果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觀點
    (抗擊新冠肺炎)多國解封踩「急剎車」 俄研究結果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觀點  中新社北京8月3日電 綜合消息: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2日10時(北京時間16時),全球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262929例,確診病例超1766萬例;累計死亡病例為680894例。
  • 新冠病毒新變種加速傳播!多國已採取行動
    世衛組織:多國確認出現與變異新冠病毒相關的確診病例 據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20日證實,英國以外已有至少三個國家發現了與這種變異新冠病毒相關的確診病例,其中,丹麥出現9例,荷蘭和澳大利亞各出現1例。世衛組織呼籲歐洲地區國家收緊防疫措施,呼籲全球各國加緊對新冠病毒的篩查排序,並及時通報相關信息。
  • 南極突暴疫情,專家:企鵝應做核酸檢測!泰國...
    該軍艦在完成後勤保障任務返航後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發現多人確診感染。在該軍艦啟航赴南極之前,所有船員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還有專家認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考隊員涉足南極,在若干年後世界已經復歸平靜,南極的科考隊員有可能遭遇冰雪中的病毒,「重啟新冠病毒開關」。
  • 武漢新芯:聯合研發的新冠病毒特性檢測晶片生物指標驗證成功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 楊潔)7月3日,紫光集團旗下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新芯」)宣布,其與量準(上海)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量準(上海)」)以及華中科技大學聯合研發生產的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特性檢測晶片各項生物性能指標驗證成功
  • 日本28日起全面暫停新入境!多國發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
    美國頂級傳染病專家福奇周四(24日)接受採訪表示,要獲得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群體免疫力,可能須多達90%的美國人進行疫苗接種或通過感染病毒獲得免疫力。  智利南部發現9種變異新冠病毒  繼本月14日英國確認出現一種變異新冠病毒之後,近日,多國宣布在本國境內出現感染變異新冠病毒的確診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