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民族抗戰文學,在黑暗中由彷徨到覺醒的人文精神

2020-12-28 北冥說文史

「只有一句話!到什麼時候都不許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別人的錯處,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墮落!記住吧,老三!」

我相信一提起老舍,大家都不陌生,至少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他的作品《駱駝祥子》,有很多人最後也不過都變成了「祥子」。

今天我想說的是老舍的另一部作品《四世同堂》,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一是這部作品真的很長,二是我讀這部作品的時候一直在細細的研究。

在這麼一段時間裡我一直沉浸在了老舍給我塑造的那一個世界裡面,仿佛我就是其中的那個人一般,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滄海桑田、變化多端,與其中的人物一起去經歷酸甜苦辣、喜怒哀樂。

當然了,作為一本讓我細細去品讀的書,我覺得是說明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的說的,這也正是一本好書的證明。

在我心目中,老舍就是一個細膩的人,這份細膩是從心理上散發出來的

這本書裡面最獨特的地方,應該就是老舍用了以小見大的方法在這裡雖然老舍也書寫了北平的一個風光以及那裡的社會面貌,並且通過在戰前戰後進行了一個對比。

但是神奇的是,整部作品其實主要寫的是小羊圈裡面的人和事,通過這些就能給我們描繪出了當時侵略以及戰爭的時候,中國人的各種千姿百態。

這就有點像我看過的一部電視劇《戰長沙》,這部電視劇在我心裡就是一部神劇,也是通過對一家子人的分離、遭遇來書寫那個抗日時代下,每一個百姓的生活。

說過來老舍這部作品,裡面的每一個人物,都運用了故事去描寫出了他們的形象,讓他們也在字裡行間裡面豐盈起來。

代表千千萬萬的北平人為了去守護自己的家業自縛雙手的瑞宣,還有為了國家而走出了北平瑞全,還有那不願意與敵人共枕,英勇抗戰錢先生,從原來愚蠢世故變成了勇敢有分寸的婦女韻梅。

為了名與利而不顧生死大赤包,成為走狗卻從未醒悟冠先生一生成為洋人奴隸丁約翰一生正氣卻冤死在街頭李四爺希望自己能夠左右逢源並且飛黃騰達,卻總是事與願違的瑞豐。

一般我在讀作品的時候,人物要是超越10個,我一般對於人物的記憶就會變得不再深刻,但是《四世同堂》裡面的每個人物我都是那樣的深刻,無論是在主流上的大人物,還是那一個個的小人物,都共同撐起了八年以來的歷史洪流。

我們都知道,這只是一本小說,但是書裡面每一字每一句話,你都會感覺從未有過的真實,無論是那英雄豪傑,亦或是那遭人唾棄的小人,又或是那一個個可悲的人物,都是我們所有國人的真實反映。

在正反人物的衝突中,我看到了老舍那愛憎分明的一個明確態度,對於筆下的一個正面人物的喜愛,已經對於反面人物的厭惡都活生生的放在我們的面前,未加一點修飾。

這些人物,都是從最開始的彷徨慢慢的變得非常明確,也有一開始的可愛卻逐漸變得醜惡,一開始的熱情慢慢的變得木訥,這些都是不由自主的變化被毫無保留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最終迎來了那「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安慰心靈的結局。

不光是這部作品裡面的情節深刻的吸引著你,更多的是這裡面的人物時刻讓你牽掛著,通過這些人物看到了人性看到了我們的人生。

當錢默吟的兒子死在中秋的時候,治黨瑞豐接近大赤包一家子,還有小妞子拒絕去吃共和面死在了抗日戰爭勝利的那一天。讀完,讓你久久都不能忘懷。

沒有我們的國家更何談我們的生存,在我們國難當頭的時候,又看見了一個個仁人志士不顧一切的拋頭顱灑熱血。儘管總有著不好現象會出現,但是只要能有呼籲聲就有拯救的時刻。

值得每一代中國人閱讀的文學經典,值得每一代中國人珍藏的民族記憶

相關焦點

  • 弘揚民族文化 傳承文學經典 — 少兒版影視劇《四世同堂》即將開拍!
    據悉,該劇中的全部角色均由傑森口才提升班學員傾情出演,參與拍攝的24位小演員將進行為期十天左右的封閉式強化集訓,預計七月下旬攝製組將在博山開機拍攝。      本劇改編自老舍先生的現代長篇小說經典名著《四世同堂》。
  • 老舍國話經典劇目《四世同堂》重返東藝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鮮活浮世繪,而導演田沁鑫所改編的三幕話劇《四世同堂之前的演出觀眾普遍反映,《四世同堂》的反面角色比正面角色出彩,其中小陶虹飾演的奸讒懶滑的胖菊子,也是萬眾期待,她將再一次扭著水蛇腰,扯著大嗓門為觀眾獻上奸讒懶滑的"撒潑"表演。通過國話優秀演員們的呈現,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鮮活了起來,立體化還原了一部八年抗戰中北京人民艱難、忍耐、抗爭的 "平民史詩"。《四世同堂》被老舍先生自認為是"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 話劇《四世同堂》第二次赴盛京大劇院演出
    根據老舍名著《四世同堂》改編的同名話劇繼去年在瀋陽上演兩場之後再次赴沈演出。12月3日,記者從盛京大劇院了解到,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老舍原著,田沁鑫編劇、導演的話劇《四世同堂》於12月7日、8日連演兩場。
  • 老舍:一位文學巨擘,用筆為中華民族繪出了一部精神畫卷
    生於19世紀末北京貧苦滿人家庭的作家老舍,因清朝日落西山慘景的切膚之痛,促使他鏤骨銘心地進行民族反思,終成為繼魯迅之後,在創作中最執著地探索民族精神,且最富獨創性、系統性的文學巨擘。在老舍浩瀚的文學創作中,他用含有民族要素的眼睛,以國人靈魂的多彩畫卷,給中華民族懸起一面鏡子,提供一部形象的民族精神畫卷。
  • 民族記憶中永不熄滅的火炬——追尋抗戰烽火中中國作家留下的價值...
    趙麗宏慢慢抬高聲調,把巴金在《給死者》中對敵人的憤恨、國人的關切,以及民族生死存亡的憂慮喊了出來。那些披著徵塵的詩句,都化作了力透紙背的滾燙血液。隔著手機屏幕,趙麗宏的朗誦依然打動了很多網友。8月24日至9月10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故居聯合主辦的「中國作家的抗戰歲月多媒體展」開展。
  • 《八佰》貫穿民族精神的抗戰大片
    但影片藝術表現手法與豐富的感染力,可圈可點;彰顯出中華民族兒女不畏強敵、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難能可貴。仍然不失一部震撼人心、教育深刻的抗戰大片和經典之作。淞滬會戰,是中日戰爭爆發後雙方首場大型會戰,雙方共投入兵力百萬之多。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銘記抗戰歷史,弘揚民族精神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在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中,中國人民凝聚起強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銘記歷史,實幹興邦。強大的民族精神,讓我們戰勝了兇頑的日本侵略者,也必將激勵我們最終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挑戰。
  • 中國文學名家作品人物形象
    《女神》 【解析】: 1、魯迅:①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等皆收於《吶喊》中; 《祝福》《傷逝》《離婚》等皆收於《彷徨》中; 2、郭沫若:詩歌代表作為《女神》,戲劇代表作為歷史劇《屈原》。
  • 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紀念「抗日戰爭」書單,回顧浴血山河崢嶸歲月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紀念「抗日戰爭」書單,回顧那一段全民同仇敵愾、浴血山河,以無數青春和生命最終贏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的偉大歷史。《四世同堂》 老舍 人民文學出版社《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饑荒》三部,近百萬字,是老舍作品中最長的一部,也是寫作時間最長、花費精力最大、完成過程最艱難的一部作品。
  • 抗美援朝文學:民族精神的時代表徵
    它既孕育在新中國文學的母體之內,又與新中國文學同步共生,對新中國文學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它的愛國主義精神、英雄主義激情,激勵著剛剛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奏響了捍衛新中國的文化動員進行曲。作為新中國面對強敵威脅時鐵骨錚錚、依然挺立的精神表徵和歷史文獻,儘管文學成就參差不齊,卻在相當深刻的程度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情感,至今人們還非常感懷它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
  • 抗戰劇《覺醒》今晚天津衛視開播
    本報訊(記者劉桂芳)由張國慶執導,曹磊、溫崢嶸、鄭文森、趙文琪領銜主演的抗戰劇《覺醒》(上圖劇照),今天19:30在天津衛視播出。該劇講述抗戰全面爆發之前的上海灘,杜麗、童飛以及一群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同敵對勢力進行殊死搏鬥的故事。
  • 「重整河山待後生」——經典名著《四世同堂》開播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閱讀之聲全新錄製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一提起《四世同堂》,很多人或許首先想到的是1985年播出的同名電視劇,腦海中會浮現出駱玉笙先生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後生》。「千裡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 《萬葉集》:在中國文學鏡像中找尋日本民族文學的出路
    這也是《萬葉集》被視為日本人心靈和精神的故鄉,世代受人推崇的原因。所以《萬葉集》是汲取了日本民族文學與中國文學兩種乳汁的養分,而成為日本文學的瑰寶。《萬葉集》從名到遣詞用句,從創作形式到題材內容,都充斥著中國文學的影子。
  • 名著的魅力:透過《三國演義》看民族精神和文學藝術的發展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他本人非常具有才華,尤其是文學造詣更是當時的佼佼者,於是他根據當時街頭巷尾流傳的三國故事,結合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然後引用史學家的注釋、遍尋各種典籍中的藝術手法、詩文、筆記等等,終於撰寫出了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演義型小說,到了明清時代,人們將小說的名字簡化,才有了今天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
  • 赫爾曼.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願每個少年不再迷茫
    他的作品深具人文關懷,著重探討人的精神成長和自我發現之路。蔣勳曾這樣評價過他,「黑塞的文學可能影響了整整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尋自然、流浪、孤獨,追尋自我的覺醒。」《德米安.彷徨少年時》正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少年辛克萊尋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艱辛旅程。
  • 《覺醒》開機 溫崢嶸漕幫女人展現民族大義
    《覺醒》在橫店影視城開機。據了解,《覺醒》是一部抗戰題材劇,講述了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之前的上海灘,由溫崢嶸飾演的女主杜麗和曹磊飾演的男主童飛,以及一群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同敵對勢力進行殊死搏鬥的故事。
  • 每個現代人都應該讀讀老舍的《四世同堂》
    大部分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人們都已經不在了,他們曾與這座城之間產生過哪些故事,我們只能從歷史、文學作品中找尋答案,好在我們還有這樣優秀的作品:小說《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創作時間最長的一部作品,從1941年產生寫作想法到1944年正式起稿,直至1948年完稿歷時7年。他曾評價說這是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作品。
  • 傾情演繹家國情懷 明星版《四世同堂》登鷺
    該劇由老舍先生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改編,著名演員段奕宏、邢佳棟領銜主演。《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聚焦北京小羊圈胡同各家各戶,尤其是祁家、冠家、錢家三家人不同的人生選擇和際遇,被老舍先生稱作「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 《四世同堂》佚失70年「大結局」將重見天日,劇透在此……
    這些年再到美國,他找到了近千件老舍檔案,它們分藏在四五個圖書館內,很多內容都是國內未關注過的,「從2012年到現在,我基本上把老舍在美國的所有檔案都研究了,重要的都複製了。」但同樣值得提及的是,老舍當年赴美後,條件變了,只能出英文本,《四世同堂》因此並未寫完。而未寫完的部分由老舍口述,浦愛德用英文寫成,再由老舍進行潤色、加工和修改。「因此,英文原稿是否嚴格意義上屬於老舍,似乎也不能那麼說,因為有兩個人的智力勞動在其中。」
  • 《吶喊·彷徨》書評
    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正因為那樣一個時代,改變了一個人的決定,從而成就了今天為人們所熟知的《吶喊·彷徨》。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它標誌著新文學創作的開端。小說中,魯迅先生用寫日記的方式寫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