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記憶中永不熄滅的火炬——追尋抗戰烽火中中國作家留下的價值...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是你們勇敢地從黑暗中發出反抗的呼聲,是你們灑著血冒著敵人的槍彈前進:『前進啊!我寧願在戰場作無頭的厲鬼,不要做一個屈辱的奴隸而偷生!』」

低沉的朗誦,嗚咽的音調,作家趙麗宏仿佛重新回到巴金生活的那個年代,親歷了那個硝煙瀰漫的戰場。

「我們不再把眼淚和嘆息帶到你們的墓前,我們要用血和肉來響應你們的吶喊。」此時,淚花已在眼中打轉。趙麗宏慢慢抬高聲調,把巴金在《給死者》中對敵人的憤恨、國人的關切,以及民族生死存亡的憂慮喊了出來。那些披著徵塵的詩句,都化作了力透紙背的滾燙血液。

隔著手機屏幕,趙麗宏的朗誦依然打動了很多網友。

8月24日至9月10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故居聯合主辦的「中國作家的抗戰歲月多媒體展」開展。展覽結合雲朗讀、圖文、全景互動等形式,以數字手段交織成立體展示空間,生動再現勠力抗戰的作家群像。

「無論哪個時代,作家都要發出自己真誠、靈魂的聲音,寫出為國為民、凝聚人心的作品,這是巴金等老一代作家留給我們的價值航標。」趙麗宏感言。

「他們為民族存亡疾聲吶喊,把最好的時光交給了國家,他們的青春是無悔的」

「太陽被掩覆了,/疆土的/烽火,/在生長著;/堡壘被破壞了,/兄弟的/屍骸,/在堆積著;/親愛的/人民,/讓我們戰爭/更頑強/更堅韌。」

讀完田間的《給戰鬥者》,朗誦者王盈已是熱淚盈眶。沿著血火熔鑄的詩歌絕唱,她仿佛跟詩人一起,看到了鮮血覆蓋的戰場,聽到了嘹亮的號角聲,急促,高昂,催人奮進。

時間回到1937年。此時,日軍闖入國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祖國處處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目睹國內境況,身在日本的田間拍案而起,毅然回國。他來到上海,立即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第二年,他的長篇抒情詩《給戰鬥者》發表,以催人上陣的號角之聲震動了詩壇。

當時,中國共產黨展現的全民族抗戰、共御外侮的立場,吸引著渴望報國的知識分子,數以萬計的年輕人奔赴延安。談起這首詩創作的緣起,田間感慨:「1937年下半年,我準備北上赴延安,由上海來到武漢,住在武昌的一家小旅館裡,一夜之間寫成了《給戰鬥者》這首長詩。」

「我們/起來了,/在血的農場上,在血的沙漠上,在血的水流上,/守望著/中部/邊疆。」全詩灌注了田間的滿腔熱血,裝著他對祖國、對人民深沉的愛。聞一多評價說:「這裡沒有『弦外之音』,沒有『繞梁三日』的餘韻,沒有半音,沒有任何『花頭』,只有一句句樸質、乾脆、真誠的話,簡短而堅實的句子,就是一聲聲的『鼓點』、單調,但是響亮而沉重,打入你的耳中,打在你的心上。」

抗戰期間,中國作家和詩人奔走於烽火之中,以筆為槍,為國而歌。展覽第一部分所選取的巴金、艾青、老舍、曹禺、夏蕾、王統照、靳以、田間等作家,用作品揭露敵人的醜惡罪行,激發同胞的抗戰信心和勇氣,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文化力量。

他們中,有的投身戰場,有的誓死抵抗。

1937年8月,淞滬會戰打響。王統照悲憤地寫下《上海戰歌》:「春江夜夜笙歌好,/秋江江上月明高。/來一陣驚風掀起滔天雪潮/笙歌,明月都化作飛彈,流硝。幾百萬的居民,橫心同笑:/為結算理解的血債,我們/忍待著償報,忍待著償報!」

四年後,上海全面淪陷,日軍衝進租界。此時,王統照正在暨南大學上課。馬路上氣氛緊張,教室內卻沉靜而嚴肅。課後,王統照看著一副副年輕的面孔,淡定之中有些落寞:「留不留在淪陷後的上海,這不是決定性問題。問題在於我們走什麼道路,在精神上和行動上,是堅持抗戰還是向敵人投降。」

「不要讓黑暗阻礙了你,/多少燭光在半天輝煌。/不要驚慌狼狗的嗥叫,/在你頂上,有你的『靈魂鳥』。」這是他對敵人的獨白。王統照繼續留在上海,決不向敵人低頭示弱。他委身於開明書店上海編輯部,開始編纂詞典,用另一種方式傳遞精神火種。

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翻閱這些抗戰作品時,常常深受感染:「抗戰時期,很多作家正值青春年華,他們為民族存亡疾聲吶喊,顛沛流離,把最好的時光交給了國家。他們的青春是無悔的。」

「不論什麼時候,面對困難,從個人到民族,都應當有一股不能摧毀的信念」

一幅幅微黃的照片,一段段激揚的文字,與新媒體圖塊交織排列,串起了作家巴金的抗戰歲月。順著手勢下滑,就進入了展覽的第二部分。

不能投筆從戎,就用文字開闢另一個戰場。抗戰期間,巴金一刻不停歇,寫文章、編刊物、做翻譯,以如椽之筆記錄日軍的罪行和民眾的苦難,鼓舞和激勵中國軍民抗戰的士氣和勇氣。

1937年9月8日,日軍轟炸了上海松江火車站。巴金義憤填膺,在給日本社會主義者山川均的信中說:「貴國空軍轟炸松江車站的『壯舉』,在貴國歷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罷……血肉和哭號往四處飛迸……飛機不停地追趕,全飛得很低,用機關槍去掃射他們……對於這樣冷靜的謀殺,你有什麼話說呢?」

全面抗戰爆發後,巴金一路顛沛流離,輾轉多地。從上海到廣州,從昆明到桂林,看得越多,他心中就越氣憤。「廣州市靜靜地睡了,但這不會是安適的睡眠罷。可怖的夢魘壓迫著它。它一定會在睡夢中痛苦地掙扎」「炸彈毀壞了一切,甚至這個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我咬緊牙齒在心裡發誓:我們有一天一定要昂著頭回到這個地方來。我們要在火場上闢出美麗的花園」……

四處奔波的日子裡,巴金隨身只攜帶一些稿紙,胸中的悲憤都化作了激揚的字符。他創作的「激流三部曲」「抗戰三部曲」等作品,為那段艱苦歲月留下了一幅幅珍貴的素描。

在「抗戰三部曲」《火》中,巴金藉助筆下人物,反覆談到,「這次是全國抗戰,全民抗戰」「在這個大時代中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我們個人的幸福是跟大眾的幸福,跟抗戰的勝利連在一起的」。

周立民告訴記者:「抗戰打亂了作家的生活,也改變了他們的視野和眼界。很多作家開始重新觸摸中國這片土地,重新建立與家園故國的聯繫,並由此尋找到自己寫作的根系,為祖國,為人民。」

巴金和蕭珊的一幅合影素描,為本次展覽增添了一絲浪漫、一角溫柔。沒有避難的倉促,沒有生活的緊迫,畫中兩人面帶微笑,依偎在花叢中,享受著片刻的歲月靜好。

1944年,40歲的巴金和蕭姍步入婚姻殿堂。在炮火紛飛的日子裡,巴金感受到了少有的幸福。他在《關於〈第四病室〉》中回憶說:「我們結婚那天的晚上,在鎮上小飯館裡要了一份清燉雞和兩樣小菜,我們兩個在暗淡的燈光下從容地夾菜,碰杯,吃完晚飯,散步著回到賓館。賓館裡,我們在一盞清油燈的微光下談著過去的事情和未來的日子……我們談著,談著,感到寧靜的幸福。」

由小家幸福想到祖國存亡,巴金對勝利的渴望更加強烈。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勝利結束。巴金聽到消息後,高興地寫:「聽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我非常的高興……我只覺得壓在我頭上的一個可怕的長的夢魘去掉了。一個濃黑的暗夜發白了。」

「從巴金的抗戰歲月中,我們可以讀懂,不論什麼時候,面對困難,從個人到民族,都應當有一股不能摧毀的信念,就像巴金在小說《火》裡的宣誓:一個民族不會在大火裡滅亡,會像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周立民說。

「抗戰中的文學是抗戰精神的豐碑,照亮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和道路」

泛黃的書影依次排列,光影交錯,構成了一面斑駁的作品牆。點開展覽第三部分,眾多文學名著的珍貴版本盡收眼底。

馬烽、西戎的《呂梁英雄傳》是1947年的初版本。小說以山西呂梁山區一個名叫康家寨的村莊為主要故事背景,再現了中共晉綏抗日根據地人民英勇抗擊日寇鬥爭的事跡。

說起小說創作,還有一段機緣巧合的故事。

1945年春,晉綏邊區召開第四屆群英大會,表彰抗日戰爭期間湧現出的124位民兵英雄。大會結束後,《晉綏大眾報》原準備一一介紹這些英雄人物,但限於版面,耗時又太長,效果不佳。

怎麼辦呢?當時負責報導的馬烽和西戎忽然靈光閃現,何不把民兵英雄們揉一起,變換一種寫法,效果也許會更好?於是,他們開始以《呂梁英雄傳》為題,寫成通俗小說在報上連載。

小說每周一回,邊寫邊發,頗受歡迎。許多識字人把閱讀這部連載小說當作重要的事情,不識字的就圍坐在一起請識字的人朗讀。當時,《晉綏大眾報》的發行量也以四五千份逐月上升,很快就翻了一倍,極大鼓舞了軍民抗戰的信心和決心。

馬烽、西戎在《〈呂梁英雄傳〉的寫作經過》中回憶說:「應該把敵後抗日軍民在偉大領袖毛主席領導下,與日本帝國主義、漢奸走狗鬥爭的英雄事跡記載下來,譜以青史,亢聲謳歌,弘揚後世,變為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民群眾從中受到應有的鼓舞、教益和啟迪。」

一部作品,就是一聲號角、一次馳援。在抗日烽火中,文學擔負起喚起民眾、英勇抗日的使命,文學家用作品構築了救亡圖存的精神長城。

《八月的鄉村》是蕭軍的文學名片。1935年7月,它與蕭紅的《生死場》、葉紫的《豐收》一同收入由魯迅主持的「奴隸叢書」。本次展覽展出的是容光書局1939年5月的第十版。

小說敘述了東三省被佔後一支抗日遊擊隊的英勇事跡,展現了東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不當亡國奴、誓死保衛家鄉的鬥爭精神。小說是虛構的,素材卻是實實在在的真事。

1933年春夏之間,磐石遊擊隊組織者傅天飛來到哈爾濱,跟當時在第三國際搞情報工作的舒群聊天,談起磐石遊擊隊抗戰的事。舒群聽後很震驚,趕快把傅天飛請到蕭軍住處,讓他給蕭軍再講一遍。

蕭軍一聽著了迷,覺也不肯睡,飯也不肯吃。他很快醞釀出人物形象,開始小說創作。1934年6月,逃離哈爾濱之前,他把寫好的初稿,小心地抄在極薄的紙上,裝在茶葉筒裡,乘日本郵船帶到青島,一有時間就修改。後來到上海,又請魯迅先生潤色。

魯迅高度評價小說,他在書的序中寫:「我卻見過述說關於東三省被佔的事情的小說。這《八月的鄉村》,即是好的一部……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難的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蟈蟈,蚊子,攪成一團,鮮紅地在讀者眼前展開,顯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在和未來,死路和活路。凡有人心的讀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

蕭軍藉助書中人物,疾聲控訴:「弟兄們死了,被敵人割了頭,被敵人穿了胸!活著的弟兄,要紀念他們,他們作了鬥爭的犧牲!世界上,唯有為解放奴隸的運命,才是偉大的鬥爭……」

文藝是國民精神發出的火光,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從小說《生死場》到戲劇《蛻變》,從詩歌《北方》到散文《遊擊之間》,本次展出的一部部文學作品,猶如一聲聲號角,在與民族、與國家、與人民同進退中,抵達了不朽與高貴,至今依然光輝閃耀。正如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所說:「抗戰中的文學就是抗戰精神的豐碑,它已成為我們民族記憶中永不熄滅的火炬,照亮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和道路。」

網友「喃喃細語」是流著淚看完展覽的。她告訴記者:「抗戰年代,紙和筆也是刀,也是槍。在漫漫的抗戰寒夜裡,作家用文學點燃了民族的希望。不管時間如何變換,時代如何更迭,愛國是每個中國人永恆的信念。」

(本報記者 劉江偉)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創|觀察」抗戰烽火歲月,中國作家以筆為槍為國而歌
    【創|觀察】抗戰烽火歲月,中國作家以筆為槍為國而歌——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在成都,來到人民公園的遊客在這個論壇上,著名軍旅作家胡世宗在發言中,呼籲在瀋陽建一座英雄趙一曼的雕像。他認為,「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會給這座城市帶來深的社會價值。關於瀋陽這座城市在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價值和地位,隨著不斷被挖掘和被披露出來的歷史事實,越發顯現出她光榮的、值得瀋陽人自豪和驕傲的抗戰英雄城市的面貌。」
  • 盤點影視劇中的抗戰記憶
    那場戰爭是中華民族的一次大劫難,它曾吞噬數千萬中國人的生命,摧毀了中國數以萬計的城市與村莊。在抵抗侵略與壓迫的過程中,全體中國人共同書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生死悲歌,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淬鍊。中國電影工作者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抗戰題材電影作為主流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影產業化的浪潮中如何實現商業與藝術的雙贏,也成為近年來中國電影界不斷探索的課題。
  • 抗戰·民族記憶特別報導丨8年「直播」:記錄抗戰的日日夜夜
    附文這樣寫道:「在目前中國與日本的軍事衝突中,中國士兵是一個難以精確估量的價值因素」。在姜濤看來,「他粗糙的臉龐和堅毅的眼神,很能代表當時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傳遞出中國軍民抵抗外來侵略的堅決態度。」「這八年中難道沒有產生過放棄的念頭?」「完全沒有。」回答出乎意料的堅定。「這沒什麼特別的,我只是把別人用來打遊戲、刷抖音的時間拿來發微博而已。」姜濤說,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感到有責任為那些在抗戰中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人留下紀念。「最好的紀念,就是讓今天的人更多地了解那段歷史。」
  • 真相 | 古墓中的長明燈永不熄滅?
    顧名思義,長明燈,就是永不熄滅的燈,那麼為什麼會永不熄滅呢,在現今的社會是否能夠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它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這個秘密。
  • 劉春陽 丨 政黨、民族、全球:抗戰題材影視劇中社會歷史意識的變遷
    而且,這一時期的抗戰題材影視劇中,國民黨通常是以「反動派」、「賣國賊」的形象出現的,比如《鐵道遊擊隊》中對國民黨的定位是「不抗日,專反共,跟日本鬼子一個鼻孔出氣」,《 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有這樣的臺詞: 「蔣介石又派他的亞洲司長高忠武,到日本去搞投降活動。上海現在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大本營,也是蔣介石跟日本人搞投降活動的秘密接頭點。」
  • 抗戰,抗戰,抗戰!烽火連天護古籍
    原標題:烽火連天護古籍——抗戰時期古籍轉移保護故事 戰爭時期的文物保護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
  • 新華時評: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共謀祖國和平統一——寫在臺灣光復75...
    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抗戰取得的重要成果。我們今天隆重紀念臺灣光復,緬懷先烈歷史功績,回顧共御外侮的英勇鬥爭,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歷經劫難,日本強佔中國寶島臺灣是其中最為慘痛的一頁,讓飽受戰禍離亂之苦的中國人深知「覆巢無完卵,國破家必亡」的道理。
  • 《烽火硝煙裡的青春》江蘇首播,李華為抗戰勝利犧牲生命
    日前熱血抗戰電視劇《烽火硝煙裡的青春》登陸江蘇綜藝頻道精品劇場。該劇以抗戰烽火歲月中的珍貴史實為內容,講述了一群有志青年在抗日根據地的一段熱血革命故事。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演員李華,在劇中飾演男二號新華通訊社晉察冀軍區分社副社長周顯仁,靦腆固執的性格是多數中國男人的特點
  • 太平輪,一段沉沒的民族記憶
    這艘輪船,原由美軍設計製造,在二戰中用於中國後方的短途戰備補給。為了避開日軍的火力打擊,輪船在設計上偏向單薄輕巧,與號稱「夢幻之船」、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不能相提並論。還有一種說法,太平輪的最後一批乘客多為達官顯貴,正是他們手中的權勢和資源,使這場災難被稱為「泰坦尼克式的災難」。
  • 抗戰記憶不滅,僑鄉精神永存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回顧抗戰歲月,有苦痛,但也有更多值得我們傳承和銘記的東西。為了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近日,江門市網絡文化協會組織全國主流網媒追尋江門抗戰印記採訪團走進江門活動。
  • 紅色記憶 | 抗日烽火中,他設計了新四軍臂章
    1937年「七七」事變標誌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0年初莊五洲告別父親來到上海投入到更為艱苦的抗戰行列中。  1940年秋,新四軍、八路軍在蘇北會師,劉少奇、陳毅決定創辦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並從上海招募人才。莊五洲就在這個時期從上海來到鹽城,在華中魯藝美術系擔任教授,在極其艱苦與簡陋的教學環境裡創作繪製了大量的抗日宣傳畫,鼓舞抗日軍民,教授學生創作。
  • 《八佰》點映票房突破1.6億元,重返記憶中的抗戰聖地
    但為了配合外交策略,給世人留下中國軍隊仍在蘇州河北岸堅持抗戰的印象,蔣介石決定留第88師孫元良部在閘北繼續作戰,儘量爭取時間,喚起國際社會的同情。於是,孫元良決定以第88師師部所在的四行倉庫為固守據點,作為華軍在閘北的最後一支部隊堅守蘇州河北岸。
  • 承繼好先輩 留下的「紅色遺產」
    承繼好先輩 留下的「紅色遺產」 2019-03-28 10:05:35來源:解放軍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谷夢溪
  • 鮮為人知,在抗戰中捨命幫助中國抗日的日本人,知道是什麼人嗎?
    可以說,二戰中每一個日本人手上都沾滿了鮮血,核彈轟炸不過是他們咎由自取,原子彈下沒有一個冤魂。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在二戰及抗戰中,就有一群日本人,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捨命地積極幫助中國及盟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為反法西斯鬥爭做出巨大貢獻。這群日本人就是當時的日本共產黨人。
  • 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抗日英雄譜
    1937年的秋天,就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誓師整裝,東渡黃河奔沙場,在華北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蟠洪河畔的隆隆炮聲,黃崖洞邊的激烈槍鳴,演繹出「北華收復賴群雄,猛士如雲唱大風」的澎湃,也迸發出「自信揮戈能退日,河山依舊戰旗紅」的豪邁。深入敵後,愛國將士無所畏懼、縱橫馳騁;保家衛國,太行兒女前赴後繼、奮勇殺敵。
  • 《烽火英雄傳》5月9日開播 貴州打響抗戰版西遊記
    今年恰逢反法西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克頓影視更憑藉這部《烽火英雄傳》向抗日英雄們致敬!「抗戰版西遊記」玩顛覆 武打戲演員親自上陣《烽火英雄傳》採用《西遊記》中最喜聞樂見的鏈環式通關結構,環環相扣,首尾勾連,關關打通。
  • 薦書 |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微信ID:sanlianshutong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ISBN:9787108069221 定價:39.00元【內容簡介】《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中的主人公薛介民、姚明珠,正是作家李黎從未謀面的公公與婆婆,他們二人在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中不幸落難犧牲。
  • 靖遠籍作家陳志禮詩歌作品入選第一屆「朗誦者」
    有一批熱血青年為了民族 拔刀亮劍捨棄個人的一切把報效祖國作為理想和責任在那個烽火年月裡湧現出了鐵血兒男科學院的支撐中華的威武從這裡彰顯個性中華的的偉大因為有黃山黃河長江長城的恢弘中華的氣魄因為960萬平方公裡的熱土地燃燒著新時代的火炬
  • 抗戰勝利紀念日丨以國之名,致敬英雄!
    淞滬會戰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打破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圖為中國軍隊在臺兒莊戰役中的重機槍陣地(攝於1938年)。1938年4月6日,中國軍隊取得臺兒莊戰役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重大勝利。
  •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在昆明組建82周年校慶紀念日這所誕生於抗戰烽火中因結茅立舍、弦歌不輟、人才輩出而享譽中外的大學不僅是中華民族抗戰史上的永恆豐碑在滇8年,西南聯大在極度簡陋和艱苦的環境中鼎立治學,為國育才: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一百多位兩院院士和人文大師……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蹟。與此同時,抗戰中大批學子投筆從戎、效命疆場,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