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烽火連天護古籍——抗戰時期古籍轉移保護故事
戰爭時期的文物保護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而近日某知名演員在微博上發表的一則引發網友及各方激憤情緒和批評的錯誤言論,再一次讓該話題進入公眾視野,也讓人們再次意識到了解本國歷史、擁有正確歷史觀的重要性。本報通過史料記載、當事人自述、圖書館人著述等,將抗戰時期作為文物重要組成部分的古籍,如何經各界人士奮力保護的故事加以整理刊發,以加深讀者對那段歷史的認識。
在我國抗日戰爭期間,作為記載我國文明成果的古籍遭遇了怎樣的命運?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中,社會名士及普通民眾拼盡全力經歷了怎樣的磨難才讓古籍免受戰火的蹂躪及日寇的侵奪?為了回顧抗戰時期古籍的命運、紀念在戰爭中保護和搶救古籍的仁人志士,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古籍保護協會2015年編著的《抗戰時期古籍搶救保護史跡文稿彙編》,將抗戰時期社會各界人士奮力保護珍貴古籍的史跡進行匯總,詳細描述了全國各地圖書館及藏書樓在抗戰時期開展的護書行動,為後人了解那段歷史提供了有力證據。
為了詳細了解國家圖書館前身國立北平圖書館在抗戰時期將珍貴古籍南遷、運美寄存的過程,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林世田專程赴美拜謁錢存訓先生,聆聽了他對往事的回憶,繼而寫下《鐵肩雄心擔道義,履危蹈險顯擔當——記善本南遷與運美寄存事宜》的文章,詳細描述了善本古籍南遷及運美的十年曆程,讀來令人不禁動容。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避日軍戰火洗劫,國立北平圖書館秘密將部分珍貴館藏古籍輾轉運往上海、南京等地,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上海也被日軍蠶食,藏在這裡的586箱古籍善本被迫再次遷移。1941年,國立北平圖書館被迫精選出100箱古籍運往美國寄存,直到1965年才被運至我國臺灣。
10年轉運寄存經過了異常艱辛的輾轉,溝通、協商、護送,只要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這些古籍善本就會被洗劫一空,正是在胡適、袁同禮、王重民、錢存訓等一批仁人志士的努力下,這些善本才得以傳之後世。而且時任國立北平圖書館館長的袁同禮在古籍善本寄存美國後竟為保古籍安全舉家赴美,甘願自降身份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任職,一生守護,直至去世。
修葺後的天一閣寶書樓及天一池
浙江寧波範氏天一閣藏書流傳至今四個半世紀,書樓俱存,世所罕見,與抗戰時期社會各界人士護送轉移的付出密不可分。依據天一閣博物館所藏當年有關藏書轉移的檔案,天一閣博物館館員李開升匯總了相關史料,寫出《抗戰期間天一閣藏書轉移經過考述》一文,為後人了解藏書轉移過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1934年6月1日,天一閣藏書寄存範氏貽谷堂中
抗戰爆發後,為躲避戰火,天一閣打破數百年「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祖訓,將所藏善本分3批進行4次轉移,直至抗戰勝利,方得重返閣中。其過程歷時10年之久,傾注了仁人志士的大量心血。
早在日寇進攻上海時,當時的浙江省教育廳便下令各地政府要保護好有價值的文獻資料。介入天一閣管理的鄞縣文獻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也多次召集會議,商議書籍的安全存放問題。大家商議決定先將閣藏孤本善本裝箱轉移,運到市區月湖西邊的碧沚祠藏匿。李開升在文中寫道:「1937年8月17日,三大箱書搬下寶書樓,運抵碧沚祠。這次移藏,量雖不大,卻拉開了天一閣藏書外運躲藏的序幕。」
1934年6月10日, 修葺天一閣工作攝影
祠堂距鬧市區並不遠,隱蔽性不強,也不安全,大家還是不放心。藏匿24天後,1937年8月31日,碧沚祠的古籍再次被轉移到鄞西鄉下眺頭範家莊,先後由管委會委員範吉卿、範若鵬負責保管。
二十世紀60年代原天一閣西門
第二批藏書轉運是在1939年1月5日,管委會再次決定,挑選閣中明以前版本及抄本裝箱外運,轉移到鄞縣茅山範欽墓莊藏匿。沒多久,日本飛機開始轟炸寧波,整個城市陷入混亂之中。1939年2月8日,當時的浙江省教育廳再次要求將天一閣藏書運往龍泉,直至抗戰勝利。
抗戰時期,不僅有人們耳熟能詳的仁人志士戮力保護古籍的事跡,也有不少圖書館員拼盡全力護送古籍的故事。安徽省圖書館館員石梅在《平凡的英雄——記館員張丹九輾轉八年守護劫後餘生的館藏古籍》一文中講述的就是一名普通館員在國難期間,克服種種困難,拼盡全力保護古籍的故事。
抗戰爆發後,安徽省立圖書館遭遇了日寇炮火損毀,館藏在劫難逃。為了保護古籍,時任安徽省立圖書館館長李辛白率領館員運書前往立煌,並派館員張丹九將珍貴善本及地方文獻4萬餘冊運往桐城縣羅家嶺張氏祠堂存藏,共計裝箱69箱。另一部分館藏平裝圖書3萬餘冊交付於其他館員運往六安,可惜他棄書逃去四川,致使大部分圖書散失,殘餘部分也遭戰火損毀,片紙無存。因此,張丹九拼命保全的69箱善本成為安徽省立圖書館後來立館藏書的精華所在,可見其功勞之大。
安徽省立圖書館雜誌閱覽室老照片
輾轉8年,3次轉移,是館員張丹九為保護69箱古籍善本拼盡全力的寫照。抗戰爆發後,作為省立圖書館的藏書保管員,張丹九被分配了轉運館藏69箱古籍善本及地方文獻的重任,這一重任一派就是8年,為了護送這些古籍,張丹九輾轉多地,生活費無處領取,曾做過中學教員、錄事、稅務員工作,度過了守書的艱難歲月。在他的自述中,第一次啟運古籍是從安慶出發,用木帆船載運,沿水路轉移至桐城縣羅家嶺張氏祠堂,1938年,安慶淪陷,張丹九擔心古籍被發現,又將古籍運至桐城縣黃家鋪。後桐城也遭日軍佔領,他又護送古籍前往立煌,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安徽省立圖書館遷往合肥,保護古籍達8年之久的張丹九終於將全部古籍運抵合肥,完成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使命。
(本報記者 杜潔芳 整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