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抗戰,抗戰!烽火連天護古籍

2021-02-07 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烽火連天護古籍——抗戰時期古籍轉移保護故事

 

戰爭時期的文物保護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而近日某知名演員在微博上發表的一則引發網友及各方激憤情緒和批評的錯誤言論,再一次讓該話題進入公眾視野,也讓人們再次意識到了解本國歷史、擁有正確歷史觀的重要性。本報通過史料記載、當事人自述、圖書館人著述等,將抗戰時期作為文物重要組成部分的古籍,如何經各界人士奮力保護的故事加以整理刊發,以加深讀者對那段歷史的認識。


在我國抗日戰爭期間,作為記載我國文明成果的古籍遭遇了怎樣的命運?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中,社會名士及普通民眾拼盡全力經歷了怎樣的磨難才讓古籍免受戰火的蹂躪及日寇的侵奪?為了回顧抗戰時期古籍的命運、紀念在戰爭中保護和搶救古籍的仁人志士,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古籍保護協會2015年編著的《抗戰時期古籍搶救保護史跡文稿彙編》,將抗戰時期社會各界人士奮力保護珍貴古籍的史跡進行匯總,詳細描述了全國各地圖書館及藏書樓在抗戰時期開展的護書行動,為後人了解那段歷史提供了有力證據。

 



為了詳細了解國家圖書館前身國立北平圖書館在抗戰時期將珍貴古籍南遷、運美寄存的過程,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林世田專程赴美拜謁錢存訓先生,聆聽了他對往事的回憶,繼而寫下《鐵肩雄心擔道義,履危蹈險顯擔當——記善本南遷與運美寄存事宜》的文章,詳細描述了善本古籍南遷及運美的十年曆程,讀來令人不禁動容。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避日軍戰火洗劫,國立北平圖書館秘密將部分珍貴館藏古籍輾轉運往上海、南京等地,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上海也被日軍蠶食,藏在這裡的586箱古籍善本被迫再次遷移。1941年,國立北平圖書館被迫精選出100箱古籍運往美國寄存,直到1965年才被運至我國臺灣。

 

10年轉運寄存經過了異常艱辛的輾轉,溝通、協商、護送,只要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這些古籍善本就會被洗劫一空,正是在胡適、袁同禮、王重民、錢存訓等一批仁人志士的努力下,這些善本才得以傳之後世。而且時任國立北平圖書館館長的袁同禮在古籍善本寄存美國後竟為保古籍安全舉家赴美,甘願自降身份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任職,一生守護,直至去世。

 


修葺後的天一閣寶書樓及天一池

 

浙江寧波範氏天一閣藏書流傳至今四個半世紀,書樓俱存,世所罕見,與抗戰時期社會各界人士護送轉移的付出密不可分。依據天一閣博物館所藏當年有關藏書轉移的檔案,天一閣博物館館員李開升匯總了相關史料,寫出《抗戰期間天一閣藏書轉移經過考述》一文,為後人了解藏書轉移過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1934年6月1日,天一閣藏書寄存範氏貽谷堂中


抗戰爆發後,為躲避戰火,天一閣打破數百年「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祖訓,將所藏善本分3批進行4次轉移,直至抗戰勝利,方得重返閣中。其過程歷時10年之久,傾注了仁人志士的大量心血。

 

早在日寇進攻上海時,當時的浙江省教育廳便下令各地政府要保護好有價值的文獻資料。介入天一閣管理的鄞縣文獻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也多次召集會議,商議書籍的安全存放問題。大家商議決定先將閣藏孤本善本裝箱轉移,運到市區月湖西邊的碧沚祠藏匿。李開升在文中寫道:「1937年8月17日,三大箱書搬下寶書樓,運抵碧沚祠。這次移藏,量雖不大,卻拉開了天一閣藏書外運躲藏的序幕。」


1934年6月10日, 修葺天一閣工作攝影


祠堂距鬧市區並不遠,隱蔽性不強,也不安全,大家還是不放心。藏匿24天後,1937年8月31日,碧沚祠的古籍再次被轉移到鄞西鄉下眺頭範家莊,先後由管委會委員範吉卿、範若鵬負責保管。


二十世紀60年代原天一閣西門


第二批藏書轉運是在1939年1月5日,管委會再次決定,挑選閣中明以前版本及抄本裝箱外運,轉移到鄞縣茅山範欽墓莊藏匿。沒多久,日本飛機開始轟炸寧波,整個城市陷入混亂之中。1939年2月8日,當時的浙江省教育廳再次要求將天一閣藏書運往龍泉,直至抗戰勝利。

 


抗戰時期,不僅有人們耳熟能詳的仁人志士戮力保護古籍的事跡,也有不少圖書館員拼盡全力護送古籍的故事。安徽省圖書館館員石梅在《平凡的英雄——記館員張丹九輾轉八年守護劫後餘生的館藏古籍》一文中講述的就是一名普通館員在國難期間,克服種種困難,拼盡全力保護古籍的故事。

 

抗戰爆發後,安徽省立圖書館遭遇了日寇炮火損毀,館藏在劫難逃。為了保護古籍,時任安徽省立圖書館館長李辛白率領館員運書前往立煌,並派館員張丹九將珍貴善本及地方文獻4萬餘冊運往桐城縣羅家嶺張氏祠堂存藏,共計裝箱69箱。另一部分館藏平裝圖書3萬餘冊交付於其他館員運往六安,可惜他棄書逃去四川,致使大部分圖書散失,殘餘部分也遭戰火損毀,片紙無存。因此,張丹九拼命保全的69箱善本成為安徽省立圖書館後來立館藏書的精華所在,可見其功勞之大。


安徽省立圖書館雜誌閱覽室老照片


輾轉8年,3次轉移,是館員張丹九為保護69箱古籍善本拼盡全力的寫照。抗戰爆發後,作為省立圖書館的藏書保管員,張丹九被分配了轉運館藏69箱古籍善本及地方文獻的重任,這一重任一派就是8年,為了護送這些古籍,張丹九輾轉多地,生活費無處領取,曾做過中學教員、錄事、稅務員工作,度過了守書的艱難歲月。在他的自述中,第一次啟運古籍是從安慶出發,用木帆船載運,沿水路轉移至桐城縣羅家嶺張氏祠堂,1938年,安慶淪陷,張丹九擔心古籍被發現,又將古籍運至桐城縣黃家鋪。後桐城也遭日軍佔領,他又護送古籍前往立煌,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安徽省立圖書館遷往合肥,保護古籍達8年之久的張丹九終於將全部古籍運抵合肥,完成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使命。

 

(本報記者 杜潔芳 整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烽火硝煙裡的青春》江蘇首播,李華為抗戰勝利犧牲生命
    日前熱血抗戰電視劇《烽火硝煙裡的青春》登陸江蘇綜藝頻道精品劇場。該劇以抗戰烽火歲月中的珍貴史實為內容,講述了一群有志青年在抗日根據地的一段熱血革命故事。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演員李華,在劇中飾演男二號新華通訊社晉察冀軍區分社副社長周顯仁,靦腆固執的性格是多數中國男人的特點,戲中一直暗戀蔡秀琴,為了抗戰勝利犧牲生命
  • 「創|觀察」抗戰烽火歲月,中國作家以筆為槍為國而歌
    【創|觀察】抗戰烽火歲月,中國作家以筆為槍為國而歌——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在成都,來到人民公園的遊客1937年9月1日,5萬成都人送川軍出川抗戰。人民公園是川軍抗日誓師大會的召開地點,見證了全川參與支援抗戰的歷史。今天人民公園內的國防教育基地,會經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已成為弘揚抗戰文化的一個精神窗口。仰望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的小朋友。
  • 記廈大與長汀縣的校地情緣——抗戰烽火煉就的不朽情緣
    長汀廈門一個是具有一千多年歷史,地處崇山峻岭的小縣城;一個是瀕臨海濱,第一所由愛國華僑創辦的高等學府,由於各自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在抗戰的烽火中緊密聯結起來,相依相存,同甘苦共患難,一起度過了艱難卓絕的抗戰歲月。
  • 比《狼牙兵王》還要精彩的抗戰爽文,我們心中的熱血抗戰!
    今天給大家推薦五本軍事小說:比《狼牙兵王》還要精彩的抗戰爽文,我們心中的熱血抗戰!第一本《火力》作者:你不要騙我簡介:故明君賢將,所以動以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孫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紀先知,在現代被叫做間諜。
  • 抗戰勝利71周年:國乾基金會赴浙江諸暨探訪抗戰老兵
    國乾基金會本次探訪的抗戰老兵,有不少都是獨居老人,有的雖然有保姆照顧,但大多沒能與子女住在一起。他們中最年輕的88歲,年齡最大的已經是101歲高齡了。在71年前的抗日戰爭中,這些老兵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奮戰,不少人都受過傷,有的人甚至是命懸一線,死裡逃生。今年的9月3日,是抗日戰爭勝利的71周年紀念日,國乾基金會希望藉此機會向這些不老的英雄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 《烽火英雄傳》5月9日開播 貴州打響抗戰版西遊記
    今年恰逢反法西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克頓影視更憑藉這部《烽火英雄傳》向抗日英雄們致敬!「抗戰版西遊記」玩顛覆 武打戲演員親自上陣《烽火英雄傳》採用《西遊記》中最喜聞樂見的鏈環式通關結構,環環相扣,首尾勾連,關關打通。
  • 盤點影視劇中的抗戰記憶
    此外,《喋血孤城》《歲歲清明》《蘭亭》《延安電影團》《成成烽火》系列等,或真實再現抗戰史上某個著名事件,或反映因抗戰爆發而改變的個體命運和人生軌跡,或聚焦戰爭中某一群體或領域的抗爭,亦在抗戰影片的創作上做出了貢獻。
  • 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專輯
    三  憶山河往事,英烈豐功,熱血滿胸懷,當年后羿應猶在!  看民族復興,神州崛起,強音傳世界:今日中華不可欺!註:「山河往事,英烈豐功」「民族復興,神州崛起」分別句內自對。 河北 曹霞步韻陳文林老師《讀安倍談話》東瀛醜蟹枉橫行,欺我樁樁記得清。關外狼涎淹黑土,金陵猩血浸蒼氓。系些子嗣冤讎結,落個星球賊寇名。任爾今朝滋事緊,長矛十億向天擎! 義大利 抱墨記念抗戰七十年一痛定深思愛我華,興亡常記一盤沙。
  • 習近平等出席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 向抗戰老兵揮手致意
    習近平等出席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 向抗戰老兵揮手致意視頻來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據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同各界代表一起出席儀式。北京西郊盧溝橋畔宛平城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雄偉莊嚴。紀念館前廣場上,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獨立自由勳章」雕塑格外醒目。
  • 張家界97歲抗戰老兵紀念抗戰犧牲戰友:榮譽屬於千千萬萬戰士
    【摘要】97歲的抗戰老兵胡建是張家界慈利縣零陽鎮萬福村人,19歲上戰場浴血奮戰,誓死守衛駐地。他說當兵幾年,光榮一輩子。97歲的抗戰老兵胡建是張家界慈利縣零陽鎮萬福村人,19歲上戰場浴血奮戰,誓死守衛駐地。他說當兵幾年,光榮一輩子。
  • 民族記憶中永不熄滅的火炬——追尋抗戰烽火中中國作家留下的價值...
    「他們為民族存亡疾聲吶喊,把最好的時光交給了國家,他們的青春是無悔的」「太陽被掩覆了,/疆土的/烽火,/在生長著;/堡壘被破壞了,/兄弟的/屍骸,/在堆積著;/親愛的/人民,/讓我們戰爭/更頑強/更堅韌。」讀完田間的《給戰鬥者》,朗誦者王盈已是熱淚盈眶。
  • 用歌曲抗戰:上海的抗戰歌曲創作
    上海抗戰歌曲興起於「九一八」事變之後,1937年盧溝橋事變、特別是「八一三」淞滬會戰後,上海抗戰歌曲的創作與在上海地區的傳播呈現繁榮。同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上海抗戰歌曲的創作與在上海地區的傳播漸趨衰落。
  • 中紀委點名「抗戰雷劇」《雷霆戰將》:抗戰作品須對歷史對未來負責
    近年來,一些抗戰題材影視作品「腦洞大開」,或罔顧歷史事實,或違背常理常識,或過度娛樂化,其情節之離奇誇張,令人啼笑皆非。「有的抗戰劇只是借用抗戰的殼,實際內容與涉案劇、武俠劇、偶像劇並無本質區別。」採訪中有關專家就此評價。
  • 【故事】你知道抗戰時期的重慶童子軍嗎?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作為抗戰時期的戰時首都、統戰舞臺和東方堡壘,重慶這座山城,在八年抗戰中,凝聚著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華戰爭的決心和毅力,見證了八年抗戰和最終的勝利。為了讓市民們能更好地了解重慶的這段重要歷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常設展廳《抗戰歲月》,在閉館一年半後,將於9月3日重新對外開放。
  • 對「一致差評」的抗戰雷劇不能止於下架
    比如劇中八路軍戰士住豪華別墅、坐真皮沙發;比如裡面幾個主角的頭髮幾乎清一色的髮膠、髮蠟,以及身處戰場依然不忘抽雪茄;比如八路軍女戰士統一的嶄新裙裝,戰火連天中絲毫不亂的精緻妝容……正是這些爛俗的劇情和設計,把觀眾「雷」了個「外焦裡嫩」。
  • 抗戰77周年 網友實名曬抗戰文物
    2014年7月6日  7月3日,本報報導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從20個省市的111名實名網民「曬」出的1000多份抗戰資料中評選出50位優秀資料獎。連日來不少讀者表示希望了解網友「曬」出的抗戰史料。明天就是「七七事變」77周年,今天本報帶您一起看看網友曬的抗戰,並邀請廣大讀者一起曬抗戰,包括收藏的文物史料、自己和身邊人經歷過的抗戰故事。
  • 走訪抗戰部隊、抗戰老兵和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山西省榆社縣首部紅色抗戰電影《榆社破擊》舉行首映式
    7月31日,在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由晉中市委宣傳部、中共榆社縣委、榆社縣人民政府、北京締傑國際影視傳媒集團、河北締傑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晉中市重點文產項目、榆社縣首部紅色抗戰電影《榆社破擊》在晉中市工人文化宮隆重舉行首映式。
  • 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1937年8月的上海街頭,因為這首《大刀進行曲》沸騰了。很快,這首時代戰歌便伴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在中華大地上奏響了與日寇戰鬥到底的「抗戰進行曲」。「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大刀進行曲》誕生於1937年7月的連天烽火,但要追溯這「大刀」二字的根源,還要從1933年的長城抗戰說起。
  • 尊重歷史,抗戰劇不該淪為「抗戰雷劇」
    今日以藝術化的手段再現那段抗戰歷史,是為了讓後世銘記國恥,緬懷先烈,以史為鑑,所以在拍攝抗戰劇時,心懷敬畏,尊重歷史是最基本的,這些堪稱「雷人」的劇情設定本就不該出現在抗戰劇中。曾經的「抗日神劇」,有著手撕鬼子,子彈拐彎,手榴彈炸飛機,以及大喊「八年抗戰開始了」的迷之劇情,嚴重脫離事實,情節設計誇張,完全背離了歷史,遭到了廣泛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