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觀察】抗戰烽火歲月,中國作家以筆為槍為國而歌
——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在成都,來到人民公園的遊客,都會在位於公園東門前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凝望良久。綁腿短褲、鬥笠大刀、手握步槍,向前衝鋒——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創作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生動刻畫出川軍士兵英勇殺敵的大無畏精神和氣概,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無法忘懷的印象。
1937年9月1日,5萬成都人送川軍出川抗戰。人民公園是川軍抗日誓師大會的召開地點,見證了全川參與支援抗戰的歷史。今天人民公園內的國防教育基地,會經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已成為弘揚抗戰文化的一個精神窗口。
仰望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的小朋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攝於2019年9月)
在瀋陽,9月2日,瀋陽市委宣傳部和瀋陽市檔案館(瀋陽市文史研究館)聯合舉辦了第二屆推進瀋陽打造抗戰歷史文化名城論壇。
在這個論壇上,著名軍旅作家胡世宗在發言中,呼籲在瀋陽建一座英雄趙一曼的雕像。他認為,「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會給這座城市帶來深的社會價值。關於瀋陽這座城市在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價值和地位,隨著不斷被挖掘和被披露出來的歷史事實,越發顯現出她光榮的、值得瀋陽人自豪和驕傲的抗戰英雄城市的面貌。」
胡世宗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我最初是1978年從一個野戰軍的機關調到原瀋陽軍區政治部從事專業文學創作的。那個時候我35歲,很想幹一番事業。我諮詢和請教了文學界的前輩老師,我應該在哪個方面的創作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前輩老師告訴我,東北地域是文學特別是軍事文學創作的富礦。有三個重要的題材方向,一是東北抗聯,這是一個過去涉及文學創作很不夠的方面;二是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的部隊都是從東北跨過鴨綠江的,在瀋陽,在遼寧,在東北,成為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大後方最直接和最前沿的支撐;三是遼瀋戰役,東北這個戰場的勝利決定了和奠定了整個解放戰爭的勝利和全中國的解放。我遵從前輩的教誨和指引,當時很快就撲到了東北抗聯生活和鬥爭的廣大熱土中去。我搜集了抗聯英雄們的很多素材。其中最多的,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趙一曼的材料。」
《中國青年作家報》2019年12月24日第4版
近期舉辦的多場雲端展覽活動,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故居聯合主辦的「中國作家的抗戰歲月多媒體展」,引發網友廣泛關注。這項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而舉辦的展覽,以展覽形式的現代和多樣,以展示內容的珍貴和感人,以作家聲音的真誠和感人,全方位多視角展現出在抗戰烽火歲月,中國作家以筆為槍,為民族存亡疾聲吶喊;渴望報國,為英雄讚美催人上陣,激發起中華兒女的抗戰信心和勇氣。
「我們不再把眼淚和嘆息帶到你們的墓前,我們要用血和肉來響應你們的吶喊。」「人民作家」巴金在《給死者》這樣說。有「鼓點詩人」之譽的田間說:「我要使我的詩成為槍,———革命的槍」……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冰心、艾青等中國作家和詩人們,和全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奔走於烽火之中,以堅強的意志和火一樣的熱情,為民族爭取自由與正義而工作。他們用文字,揭露敵人的滔天罪行,是抗戰中一股強大的文化力量。他們的作品,體現了他們熾熱的愛國情懷和高尚的犧牲精神,為抗戰的勝利盡了自己的力量,是可歌可泣的抗戰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