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抗戰中屢創傳奇

2021-01-18 黨史頻道

原標題:迫擊炮:抗戰中屢創傳奇

82迫擊炮

▲ 抗戰時期,叢林中作戰的中國士兵使用82迫擊炮。

擊斃阿部規秀所用的82迫擊炮。

1939年11月7日,八路軍在黃土嶺戰鬥中,使用一門82迫擊炮,擊斃了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成為抗戰中的著名戰例。

事實上,迫擊炮在抗日戰爭中還曾屢立奇功。那麼,這種著名的兵器有著怎樣的來歷呢?

1.戰壕戰催生迫擊炮

在20世紀的幾場戰爭中,迫擊炮伴隨步兵徵戰沙場,一直被各國視為步兵極為重要的常規兵器而廣泛裝備。直至在兵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迫擊炮依然是陸軍必不可少之裝備。走過百年的迫擊炮,更像一個頑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種高新技術兵器爭奇鬥豔,靜靜地佔據著陸軍裝備的一席之地。

迫擊炮究竟起源於何時呢?

通常認為,迫擊炮的前身是古代的「臼炮」。自火器時代與航海時代來臨後,各種火炮應運而生,成為主宰海上戰場及陸地攻防戰的利器。軍事作家薩沙認為,最早的臼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其射程近,彈丸威力大,主要用於破壞堅固工事。因為它的炮身短粗,外形類似中國搗米的石臼,因此在漢語中被稱為『臼炮』。」無論是中國的明清戰爭,還是美國的南北戰爭,都出現過臼炮的身影。

到了日俄戰爭時期,為了準確地打擊隱蔽在戰壕中的日軍,俄軍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託發明了一種奇特的發射方式,即將海軍的臼炮調整角度對準天空發射,使炮彈從空中落入日軍戰壕裡,解決了別的火炮做不到的戰壕問題,這種發射原理與後來的迫擊炮如出一轍。

一戰爆發後,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展開了長時期的陣地拉鋸戰,雙方皆挖掘了大量戰壕,這一背景下催生了迫擊炮這種新式武器的誕生。1915年,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託克斯爵士發明了「斯託克斯式」戰壕迫擊炮,相比笨重的臼炮而言,戰壕迫擊炮有重量輕、可拆解、便攜帶等優勢。可以說,「斯託克斯式」的問世,也被認為是迫擊炮這一新式武器的開端。

2.各路軍閥紛紛仿製

誕生於一戰戰場的迫擊炮,很快引起了中國的重視。

20世紀的中華大地,處處瀰漫著軍閥混戰的硝煙,而當時的作戰方式也是與歐洲的一戰極為相似的戰壕陣地戰,必然不能缺少迫擊炮這樣的「戰壕剋星」。

中國最早的迫擊炮是1922年由張作霖的奉天迫擊炮廠製造出的十一年式80毫米、150毫米迫擊炮。緊接著,上海兵工廠又在1923年以英國「斯託克斯式」迫擊炮為原型,仿製出「滬式」82毫米迫擊炮,該炮重68千克,彈重3.8千克,最大射程可達2.8千米。僅隔一年後,張作霖的東三省兵工廠仿製成日式75毫米迫擊炮。

北伐戰爭後,在戰場上意識到迫擊炮之重要性的南京國民政府,亦開始加緊對這種新式武器的仿製。南京金陵兵工廠結合了「滬式」82毫米迫擊炮的炮型與法國「勃蘭特式」81毫米迫擊炮的性能,終於在1931年仿研出了國造82毫米迫擊炮。次年,蔣介石親自下令在南京正式成立了迫擊炮廠,開始批量生產82迫擊炮,至1935年止,該炮產量已達180門。在即將來臨的抗日戰爭中,這種82迫擊炮屢立戰功,並創下了多次擊斃日軍指揮官的紀錄。

3.抗戰爆發大量投入戰場

在抗日戰爭中,82迫擊炮與60迫擊炮並稱為中國戰場兩大迫擊炮。生產於1931年的國造82迫擊炮重69千克,但可拆分為三個部分,結構簡單,運輸方便,同時造價低廉,故而成為中國軍隊的首選。

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既然82迫擊炮是仿製法國的「勃蘭特式」81毫米迫擊炮,那為什麼要將口徑從81毫米改為82毫米呢?兵器研究者薩沙的觀點是,「原因很簡單,我們主要敵人,也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入侵東北的日軍,他們的迫擊炮是81毫米口徑,所以我們不能用81毫米。這樣萬一彈藥被敵人在戰場上繳獲,他們就可以直接使用我們的炮彈來打我們」。此外,因為我軍的迫擊炮口徑比日軍的要大1毫米,所以若是繳獲了日軍的炮彈,我們的82迫擊炮照樣可以使用,但若日軍反過來繳獲我們的82毫米炮彈,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裝入他們的迫擊炮口的,只能「望炮興嘆」。

在1944年之前,國軍火炮總數尚且不到日軍的幾十分之一,有時一個戰區的火炮還不如日軍一個師團。在這種敵我炮火差距巨大的劣勢下,具有造價低、易生產、便攜帶等優點的迫擊炮,就成了用來彌補炮火力量的首選武器。

抗戰爆發以來,中國在苦撐待變的同時,亦開始大批量生產82迫擊炮。以金陵兵工廠為例(南京淪陷後遷往重慶,於1938年4月改名「第二十一工廠」),在1937年82迫擊炮的產量為710門,1938年增長至1136門,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的1942年,國造82迫擊炮的產量從上一年的710門迅速飆升至1381門。從1942年起,抗戰兩大迫擊炮的另一款60毫米迫擊炮也開始投入批量生產,到1945年,該廠60迫擊炮的產量為2870門,而82迫擊炮的產量則跌至500門。這兩大迫擊炮在抗戰期間給日軍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傷亡。據美國在戰後的統計認為,「戰爭中各國士兵有百分之五十傷亡在迫擊炮上。在中國,這個迫擊炮造成的傷亡率估計還要在六成以上」。

4.八路軍兵工廠仿小炮立功

戰爭初期,國軍中央軍部隊每營設一個迫擊炮排,裝備2門82迫擊炮。每個團配屬一個迫擊炮連,裝備6門82迫擊炮。而地方部隊則要根據自身擁有的迫擊炮來按量分配,如在喜峰口、盧溝橋抗戰中立過戰功的第29軍情況就比較好,基本與中央軍一樣可以將迫擊炮配屬到連一級,而地處西南,還在用著一戰老式迫擊炮的川軍,就遠不具備裝備82迫擊炮的條件了。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裝備水平大致介於第29軍與川軍之間。在全面抗戰之前,紅軍並不具備批量生產武器的條件,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後條件雖稍有好轉,但依然沒有獨立大量生產迫擊炮的能力。在1937年平型關伏擊戰中,八路軍繳獲了不少日軍擲彈筒,並在報告總結中專門提及這一武器。到了1939年,彭德懷副總司令首次向八路軍後勤部發出了「製造50毫米小炮」的指示。這是一種適用於山區作戰的輕型簡易的迫擊炮,後被稱為「七一式解放區造50毫米迫擊炮」。

1939年10月,八路軍最大的武器產地——「黃崖洞兵工廠」正式成立,隨後即開始了小炮仿製工作。不過在兵工廠成立初期,八路軍仿製的小炮主要以50毫米擲彈筒為主,到1941年開始仿製法式布朗德60毫米迫擊炮和美式M2式60毫米迫擊炮。至於著名的82迫擊炮則是在1943年才試製成功。

整個抗戰期間,黃崖洞兵工廠為八路軍製造了大量武器,在抗戰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但也因此成為了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1941年11月,日軍對黃崖洞兵工廠發動突襲,八路軍官兵們則依靠黃崖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堅決死守兵工廠,與敵血戰數日後終於擊退日寇。這場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此後一直被視為八路軍在抗戰期間非常成功的一次防禦作戰。

奇功卓著

「斬首利劍」成日軍噩夢

八路軍中少量的82迫擊炮主要有兩個來源,一部分是國民政府所配發,另一部分則是在與日偽軍的戰鬥中繳獲得來。八路軍利用這些為數不多的迫擊炮,創造了炮打日本將軍的輝煌戰果。

1939年10月中旬,日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動冬季「掃蕩」。11月3日拂曉,日軍駐蒙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第1、第4大隊共1500餘人由淶源出動,直撲根據地而來。為打擊日軍囂張氣焰,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3大隊邊打邊撤,將日軍誘至雁宿崖一帶的八路軍伏擊圈。待日軍進入峽谷,八路軍各部隨即從峽谷兩側發動突襲,日軍死傷無數。

雁宿崖一役後,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一部於4日在旅團長阿部規秀的率領下經雁宿崖進犯黃土嶺,企圖尋找八路軍主力並進行報復「掃蕩」。7日,早已知情的八路軍從四面八方一齊攻擊黃土嶺的日軍,黃土嶺之戰打響。據《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史》記載:「激戰中,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團長陳正湘,通過觀察,發現了日軍的指揮所和觀察所,立即指揮軍分區炮兵連摧毀了這兩個重要目標,結果把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擊斃。」而擊斃阿部規秀的就是八路軍戰士李二喜使用的82迫擊炮(現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在正面戰場上,國軍將士也用迫擊炮創下了很多戰果。中日戰爭中,日方主攻,我方主防,這就讓適合架設在城牆、碉堡等防禦工事上的82迫擊炮有了用武之地。1944年春,日軍投入空前的兵力,發動了「一號作戰」(我方稱「豫湘桂戰役」)。6月22日,衡陽保衛戰打響,在這場長達47日的慘烈戰鬥中,守衛衡陽的第10軍官兵曾創下了三次炮打日軍將官的輝煌紀錄。

首次炮擊發生於6月28日。這天上午10點30分左右,日軍第68師團的師團長佐久間為人帶著各級軍官10餘人,在視察陣地時忽然遭到中國軍隊的炮擊。師團長佐久間為人、師團參謀長原田貞三郎及各聯隊長均當場被炸成重傷,不得不送往後方醫治,同行軍官非死即傷。

第二次炮擊發生於8月2日。由于衡陽城久攻不下,日軍第11軍軍長橫山勇與11軍參謀長中山貞武率領少數指揮參謀分乘3架飛機飛臨衡陽督戰。5時30分左右,中國守軍發現有敵機相繼著陸,料定必有高級將官,於是立即指揮迫擊炮對其進行射擊。日軍第一架飛機剛著陸,飛行員便被地面的爆炸聲嚇慌了手腳,因操作不當而剎車過猛,導致整個飛機倒立。與橫山勇同機的一名軍官當即被炸死。

8月6日中午,我軍迫擊炮連連長劉和生發現市民醫院附近有個日本軍官,正在耀武揚威地揮舞著指揮刀指揮部隊衝殺,而其他日軍對他都很恭敬。劉和生判斷此人定是一名日軍高級將領,於是下令將剩餘的最後8發炮彈,全部朝著那名指揮官所在方位打去,那位手持指揮刀的日本軍官當場就被炸死。事後據上級敵情通報才知道,當天被炸死的日本軍官,正是日軍第67師團第57旅團的旅團長志摩源吉少將。

當衡陽滿城烽火之時,反攻滇西的遠徵軍也在松山進行著一場慘烈的攻堅戰。與東線戰場捉襟見肘不同,進攻滇西的中國遠徵軍在盟軍的配合下,彈藥充足,補給豐富。尤其是使用迫擊炮的戰士,再不用像以前一樣數著打、省著打,炮雨傾瀉的噩夢降臨到盤踞在我國滇西的日軍頭上。侵華日軍老兵東史郎曾對中國軍隊的迫擊炮有深刻的記憶:「敵人的迫擊炮彈頻繁地在石山上爆炸。位於山腳的大隊總部和四中隊被炮彈撥弄來撥弄去,忽左忽右地躲閃著。敵人的炮彈準確地落到他們頭上,準確得簡直讓我們佩服。儘管是敵方,可也得佩服他們射擊得準確。」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廣泛使用的82迫擊炮如同一把「斬首利劍」。日軍指揮官阿部規秀、布上照一、志摩源吉等人先後命喪。在戰爭的最後一年裡,如雨點般傾瀉而來的迫擊炮彈成為了敵人的噩夢,迫擊炮彈在空中發出的「嗖嗖」聲,讓侵華日軍在惶惶不安中迎來了1945年的戰敗之夏。

不可不知那些抗戰「老炮」

三一式60毫米迫擊炮

為抗日戰爭時期50兵工廠的產品,也是抗戰時期中國生產數量最大的火炮。

在20式82毫米迫擊炮逐漸廣泛配發到第一線之後,國民政府希望進一步提升步兵單位的隨身火力,因此要求50兵工廠進行60毫米輕迫擊炮的研發。這項研發計劃在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結束,國民政府在此時要求50兵工廠直接仿製法國布朗德式60毫米輕迫擊炮。50兵工廠在1年內完成生產線建立,並自美國購買炮身用鋼6000門,在性能上達到與原版相同標準並於1941年起量產配發國民革命軍部隊之排一級單位的火力支援武裝。

意制布雷達M1935

20毫米機關炮

20世紀30年代備戰時期購入,除了裝備專門的防空部隊外,也裝備給幾個精銳部隊的小炮連,做高平兩用使用。這些機關炮除了可以防空外,也可以平射打擊地面目標人員車輛之類。據說在戰鬥中也擊毀過日本薄皮小坦克。

博福斯M1929式75毫米高射炮

博福斯M1929式75毫米高射炮(Bofors 75 mm Model 1929)是瑞典博福斯公司在德國克虜伯公司工程師的幫助下研發的一種高射炮,是有名的德國88毫米高射炮的遠親。抗戰初期,博福斯75毫米高射炮是國民革命軍防空部隊寶貴的「大傢伙」,參與布防南京,後來又一直拱守陪都重慶。

德制萊茵金屬Flak18

37毫米高射機關炮

該炮為上世紀30年代研發,但由於躲避《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而成為Flak18型(表示1918年一戰的老裝備)。這是上世紀30年代很多德制武器命名的慣例之一。此炮是20毫米的Flak30機炮的放大版。在抗戰時參加了南京防空保衛戰和上海淞滬會戰等戰役。

相關焦點

  • 抗戰中,日軍使用的擲彈筒是否可以算迫擊炮的一種
    現代意義上的迫擊炮最早出現在日俄戰爭時期。旅順戰役期間,日軍挖掘戰壕迫近俄軍陣地再發起進攻。因為普通的大炮和機槍無法威脅到戰壕內的日軍,俄軍就用海軍臼炮大仰角發射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以打擊躲在戰壕裡的日軍,效果極好。這就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
  • 趙章成:目不識丁屢建奇功,用三炮挽救長徵,墓前放著迫擊炮模型
    從此開始,他拉開了自己傳奇一生的大幕。 憑藉著出色的射擊技術,趙章成在之前的多次戰鬥中,屢立戰功。 他拿著長徵途中連炮架都跑掉了的一隻老破迫擊炮,迅速在岸邊找好了一快巖石抵住僅剩的炮管底部。 他左手穩穩地扶住炮管,右手成立掌與炮管平行,指尖指向炮口所指之處。口中念念有詞,計算著距離和彈著點,不明就裡的戰友看他這樣還以為他在拜佛。
  • 抗戰神劇手榴彈迫擊炮真能打飛機?其實是我軍獨門絕技
    ,這在抗戰歷史上真實存在嗎?科羅廖夫為此專門查閱了有關川軍抗戰的史料,在川軍戰史中找到了這個情節的依據。1944年5月下旬,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川軍第二十軍炮兵部隊將迫擊炮彈裝上槍榴彈引信,對空發射,對戰場轟炸敵機造成極大威脅,迫使敵機大為收斂。川軍用迫擊炮打飛機,迫擊炮兵1940年前後蘇聯顧問指導下摸索出來的經驗。只要將迫擊炮彈引信換成槍榴彈延遲引信,可以將迫擊炮彈發射到2600米的高空爆炸。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迫擊炮|炮彈|陸軍|擲彈筒_網易...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  ),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  日本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  侵華日軍的火炮種類很多,分別依據作戰規模、攻擊距離投入使用,其中使用較多的是:九七式迫擊炮、九二式步兵炮及四一式山炮、九十式野炮等。
  • 擊斃阿部規秀的「功臣迫擊炮」的出身之謎
    在軍事博物館眾多館藏重器中,一門並不高大威猛的迫擊炮,獨佔一方醒目的展櫃。當即迅速調炮兵連上山,4發迫擊炮的炮彈在日軍指揮所和觀察哨兩處目標點爆炸。不久日本《朝日新聞》以「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的通欄標題,連續3天刊登悼念文章,特派員詳報中說:「……敵人一發炮彈突然飛至身旁爆炸,阿部中將右腹部及雙腿數處負傷……」 阿部規秀是中國抗戰史上第一個被擊斃的日軍中將級別高級將領,擊斃他的迫擊炮自然成了我軍的功臣兵器,晉身「國寶級」文物。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而且,日軍真的沒有迫擊炮嗎?近代迫擊炮的雛形就是在日俄戰爭中出現的,俄軍首先發明用來轟擊戰壕中的日軍士兵,日軍也曾試製迫擊炮,但尚未成功戰爭就已結束。其後日軍也曾仿製多款國外迫擊炮。從大正時代開始,日軍開始裝備國產迫擊炮,直至戰敗陸續有新型號投入使用。那麼為什麼日軍沒有大規模使用迫擊炮呢?原因當然不是因為窮。
  • 中印步兵重武器比較之迫擊炮
    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印軍當時裝備的迫擊炮以51毫米(即2英寸)迫擊炮和81毫米(即3英寸)迫擊炮為主。印軍51毫米迫擊炮而印軍在步兵營一級配備的是英制81毫米迫擊炮,則是在輕武器中相對來說火力比較強勁的武器之一了。通常情況下,雖然81毫米迫擊炮是輕武器,但是實際上印軍將其部署在營指揮據點中,當做重武器使用。即便如此,印軍在戰時營一級也配有4.2英寸化學迫擊炮25磅加榴炮,火力均強於81毫米迫擊炮。後二者均為重武器,在此便不再贅述。
  • 各國迫擊炮的最遠射程是多少?
    雖然火器的發明成為了殘酷戰爭中最直接的幫兇,不過火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使得人類文明的進步加快了速度。火器中有一種武器,從一戰到現在都是一線部隊的主力裝備,它就是迫擊炮,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俄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可見迫擊炮在現代武器中是一位很有歷史感的老大哥在如今這個武器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依舊能夠在軍中百年堅持主力位置,這背後一定有它的獨特之處,其它到底獨特在哪,使得軍隊將其如此看重?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 迫擊炮改裝平射炮
    好了,進入正題: 迫擊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以座鈑承受後坐力,大多採用炮口裝填(中小口徑採用炮口裝填,大口徑採用尾端裝填)、發射帶尾翼彈的曲射滑膛火炮。初速較低、彈道彎曲,以曲射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較近,輕便靈活。迫擊炮能射擊遮蔽物後方的目標。
  • 迫各國迫擊炮的最遠射程是多少?法國人的迫擊炮很有發言權
    這門炮使用的是在近戰中極具優勢的長型超口徑炮彈,11.5kg為這顆炮彈的全部重量,這種炮彈的有效射程為50~400m,射擊的角度範圍是45 °~65°。這種在戰場上被臨時發明出來的火炮, 「雷擊炮」是當時的人們賦予它的名字,迫擊炮的發展序幕由此拉開。迫擊炮在武器庫中有著重要一席,依然沒有被現代軍隊淘汰。
  • 皇室戰爭:迫擊炮樂園挑戰,繼漁夫、龍蛋之後,迫擊炮C位出道
    這些傳統的在廢柴的印象中,第一個站上這河道C位的就是海王-漁夫了,作為第一主題季的全新傳奇卡,漁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專門為其設計的挑戰模式也自然要別出心裁些。皇家塔下跑單位、競技場上隨機產生單位,這些傳統的挑戰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提現漁夫的傳奇地位,而且新的主題季內容也很需要新的模式,來滿足玩家們的期待,於是屹立於河道C位的全新模式出現了。
  • 各個國家迫擊炮的最遠射程是多少?中國的數據讓人驚喜
    在數據上,九七式迫擊炮口徑達到了90.5mm,而炮管長度則為1.2米,最大有效射程則是3800米,在輕型迫擊炮中算是非常出色的。那當時日本又是處於什麼樣的原因,要去研究輕型迫擊炮呢?其實在中國,更多的人願意將九七式輕迫擊炮稱為「小鋼炮」,之所以稱之為「小鋼炮」,則是因為其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機動等特點,使得抗戰時我軍吃盡了苦頭。
  • 二戰時為什麼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原因就一個字
    簡單說擲彈筒就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或者說是縮略版的迫擊炮,比迫擊炮更小更輕,當然射程更近威力也更小。 由於在日俄戰爭中俄軍的迫擊炮給日軍造成了重大殺傷,讓日軍印象深刻,所以在戰後日軍也仿製了各種口徑的迫擊炮,不過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也就更青睞縮略版的擲彈筒了。
  • 「皇軍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82毫米迫擊炮一戰成名
    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手中的82毫米迫擊炮和60毫米迫擊炮並稱中國戰場兩大迫擊炮。生產於1931年的82毫米迫擊炮因為威力大,射程遠,精度高,機構簡單,造價低廉等優點成為中國軍隊首選。(圖中中國軍隊士兵正在操作82迫)82迫仿製自法國「勃蘭特式」81毫米迫擊炮,那麼為什麼要將口徑從81毫米改為82毫米?(圖中為82迫實炮,其可拆分為三不部分,方便攜行機動)中日師出同門,日本人原模原樣照抄法國「勃蘭特式」81毫米迫擊炮,口徑也是81毫米。
  • 為什麼迫擊炮還沒有被淘汰?盤點美法中的迫擊炮,中國的實力如何
    美國的有關媒體就曾公布了他們做出的一份調查,其中美國的迫擊炮有效射程為7200米而法國的則是4800米,中國的迫擊炮能夠達到多少將會在下面解釋。迫擊炮能夠在武器的換代更新中留存下來,也有比較多的原因。有人曾經說過,在現代化的戰爭中,武器庫已經非常的豐富了,固定翼戰機、反坦克飛彈、武裝直升機、自行火炮等等武器裝備都會比迫擊炮要強上不少,為什麼迫擊炮還沒有被時代淘汰掉呢?那麼現在就來解釋一下迫擊炮的特有用處。迫擊炮拆分和攜帶相當的方便,在重型的火力支援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趕到的情況下,但是部隊有需要攻堅,那麼迫擊炮就是最適合的一種武器了,這也是他能夠適應現代化戰爭的原因之一。
  • 滇紅的前世今生與抗戰傳奇
    馬幫在金舵從大理至鳳慶之間的路程中,有一條五尺寬的石板山路,必須在江邊放下馱子,商人們乘竹筏而過,馬自己鳧水到對岸。為了早日試製成功,馮紹裘等人土法上馬,使用人力手推木質揉茶桶,腳踏烘茶機,竹編烘籠烘茶等辦法,保證「滇紅」試製工作順利開展。
  • 【CCTV-7講武堂】《光影中的抗戰傳奇》之《英雄無名》
    8月30日本周日晚17:54,《講武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特別節目《光影中的抗戰傳奇》之《英雄無名》,敬請關注!抗日戰爭時期,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之外,隱蔽戰線同樣進行著驚心動魄的戰鬥。
  • 抗日神劇「辣眼」武器盤點,油桶迫擊炮、竹筒箭,還有蔬菜雷
    在2007年上映的電影《集結號》中,穀子地所率領的九連就曾使用這種武器,給進攻的敵人以重大打擊。「油桶大炮」的原理與迫擊炮接近,都是通過點燃底火將炮彈發射出去。「油桶大炮」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取材方便,威力大等等。
  • 抗日神劇新操作,竹筒不僅能當迫擊炮,還能用作火箭炮,威力更大
    抗日神劇新操作,竹筒不僅能擋迫擊炮,還能用作火箭炮,威力更大說到抗戰電視劇這個題材,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了,由於受眾面積廣,抗戰電視劇在近年來可謂是席捲了不少電視臺的黃金檔,雖然湧現出了諸如《壯士出川》和《亮劍》等優秀的影視作品,但是也不缺乏一些圍觀常識,利用噱頭吸引眼球的抗日神劇
  • 二戰日軍裝備先進,為何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是不少新式武器湧現的時代,除了坦克和戰機這種大傢伙以外,還有像迫擊炮這樣的小玩意兒。在二戰期間,迫擊炮成為了交戰雙方步兵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幾乎每一個班排都會有迫擊炮配備。但是日軍卻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