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迫擊炮|炮彈|陸軍|擲彈筒_網易...

2021-01-15 網易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

  ),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

  日本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

  侵華日軍的火炮種類很多,分別依據作戰規模、攻擊距離投入使用,其中使用較多的是:九七式迫擊炮、九二式步兵炮及四一式山炮、九十式野炮等。

  九七式迫擊炮

  九七式迫擊炮全稱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並且有個廣為人知的諢名——小鋼炮。

  

  七七事變前,日本軍隊對迫擊炮的使用採取保留態度。日本陸軍在步兵支援武器上師承德國體系以步兵炮為主。此外日軍的假想戰場大多是視界良好的平原地區,步兵炮的性能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發揮,曲射武器的效益並不明顯。

  七七事變後,日軍在與中國部隊的一系列戰鬥中才逐漸意識到迫擊炮的重要性,中國的華北或是華南戰場都是地形不良的山地丘陵甚至是城市,步兵炮無法發揮有效射程。而當時的中國軍隊因後勤原因大多養不起足夠的炮兵,迫擊炮易於製造、價格便宜、訓練保養容易,因此成為主流火力支援來源。於是便出現了在步兵中距離支援火力上中國軍隊優於日軍的詭異現象。

  鑑於戰事的需要,日軍決定讓步兵炮除役並全軍改換迫擊炮。於是便自法國取得迫擊炮的授權後,在性能一般的九四式迫擊炮基礎上,改進出的一款新式81毫米迫擊炮。並於1938年8月便完成相關測試準備量產,1939年配發部隊,取代部分取代九二式步兵炮,並定名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

  該炮彈道彎曲,死角小;體積小,重量較輕,由九四式迫擊炮的150公斤減至67公斤,便於機動;發射硝煙及炮聲較小;射速快,每分鐘達20發。最大射程可達2850米。實戰經驗與測試都顯示迫擊炮的性能不俗,前線也肯定這種裝備,日軍一線官兵對於該炮給予良好評價,但因高射速導致的彈藥浪費,與日軍一貫追求的以最低彈藥消耗取得最大戰果的作戰目標相違背,後被陸軍部限制生產。

  九二式步兵炮

  九二式步兵炮是侵華日軍自認為「理想」的步兵營支援武器,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裝備至1945年戰敗投降,九二式步兵炮一直是日軍的步兵主力裝備炮。該炮為70毫米口徑,全重僅212公斤,最大射程為2788米,對運輸要求低,既可畜力或人力拖曳前進,也可分解運輸,對步兵大隊的作戰行動可提供較及時、準確、有效的支援;炮身矮小,易於藏身,可隱蔽部署在距作戰目標較近的地點,突然、猛烈地壓制目標,在二戰後期的太平洋地區,日軍充分利用了九二式的體積小的特點,將其隱蔽在混凝土工事背後等的地方與登陸美軍展開戰鬥。且該炮結構簡單, 不但方便戰時生產,相應的,使用和維護也都很容易。

  

  四一式山炮

  四一式山炮是日本陸軍二十世紀初期開發的火炮, 為克虜伯m1908山炮的授權生產型號。該炮為三一式山炮的升級版,全重540公斤,口徑為75毫米,最大射程可達六千米。設計基本上與三一式山炮相同,主要改進點乃加裝當時剛開發的液壓機械複合制退機構以提升射速,最初使用分離式裝藥炮彈便可達到一分鐘10發的射擊表現,在操作後期更換一體式炮彈時甚至締造了每分鐘20發的射速,在技術上屬於最初期現代火炮。由於是用山炮理念作為設計核心,因此該炮設計可拆成六個模組在必要時可使用騾馬駝運。該炮在明治44年(1911年)製造完成並配發至當時日本各師團之山炮中隊(等同西方連級編制),成為當時日本師級部隊火炮支援主力。

  

  九十式野炮

  九十式野炮為日本陸軍在1930年採購法國技術支援下開發的榴彈炮,也是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日本陸軍最先進的一款75毫米火炮。該炮全重一千六百公斤,口徑為75毫米,最大射程可達13890米。

  

  九十式野炮的製作技術讓日本從第一代後膛火炮進化到與各國同步的水準,該炮採用自緊式炮身製作技術,使炮身重量減輕,承受壓力增加;開腳式炮架使炮身制退行程可以加長,因此可使用更高威力裝藥以及大仰角設計,駐鋤則改善炮體穩定度;獨特的液氣壓式制退機構,承受壓力優於德式彈簧制退機構;且採用炮口制退器,縮短炮身制退系統所需行程。

  由於加強裝藥以及加高炮管仰角的協助九十式野炮的射程大幅提升到14000米,在測試時炮兵部隊對於射程有極高的評價。不過以日本參謀本部的立場,重量過重的九十式野炮機動力下滑有所質疑,因此一度建議停止開發轉研發性能較差但是機動性較好的野炮;不過因為關東軍第2師團炮兵部隊的使用意見認為九十式的射程優勢足以彌補機動性的不足,最後高層接受前線的意見繼續進行九十式野炮的生產。

  中國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

  中國軍隊使用的火炮主要以八二式迫擊炮和六O式迫擊炮為主,山炮、野炮和長身管重炮比較少,1944年之前,中國軍隊重型火炮總數不到日軍幾十分之一,僅有的40多門德國克虜伯重炮在淞滬戰役一戰就基本打光了。有的戰區長身管重炮數量還不如日軍一個師團的裝備,而且基本上來自外購,還有部分是清朝留下的爺爺輩大炮,無論從質量和數量上都無法和日本軍隊使用的重型火炮相比較,在此只簡單介紹下八二式迫擊炮和六O式迫擊炮。

  八二式迫擊炮

  中國軍隊的八二式迫擊炮是八年抗戰中唯一能在較近距離壓倒日軍火力的武器。它是1932年中國政府參照法國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擊炮,由金陵兵工廠改制成功的,定名為民國二十年式82毫米迫擊炮。之所以將迫擊炮口徑由81毫米改為82毫米,說起來還有點窩囊,這是考慮到日軍的迫擊炮是81毫米口徑,一旦我軍彈藥被敵人在戰場上繳獲也無法使用。

  

  該炮初速、射速、射程均高於日軍九七式迫擊炮及其制式裝備九二步兵炮,日軍九二步兵炮射速為每分鐘10發,八二迫擊炮普通射速為每分鐘18發,必須時可達36發;壓制火力明顯強於日軍九二炮及九四式90毫米迫擊炮;射擊精度更比日軍九四式甚至九七式迫擊炮強一大截;重量輕,相當於日軍九四式迫擊炮的三分之一強和九二炮的四分之一,日軍九二式步兵炮需拆卸成3部分由馬匹運輸,或拆卸成10個部分由10名士兵背負,而八二迫擊炮則可拆卸成3個部分,由3個人扛著就走,便於一線步兵攜帶。因機動性強,部署快,開炮快,轉移快,日軍火炮很難捕捉並有效壓制住它。缺點是因裝藥量僅半公斤,引信觸發就炸,攻堅破壘能力差。適合中國軍隊通常採取的防禦作戰,彈片可擴散幾十米,對於人員具有相當殺傷力。

  六O式迫擊炮

  中國軍隊從1941年起又裝備了另一種超輕型迫擊炮,就是民國三十一年式60毫米迫擊炮,俗稱六O炮。該炮直接仿製法國布朗德60毫米迫擊炮,其大部分性能優於日軍擲彈筒:該炮重僅18公斤,一個人就可背著一門炮走,由兩個人背負,人均僅9公斤的重量,作為連一級支援火炮,可跟隨步兵排作戰,隨時給一線步兵提供火力支持,必要時和擲彈筒一樣,只需一個人就可以操作;射速快,每分鐘18發,快於擲彈筒;特別是該炮有先進的瞄準設備,又有穩定的炮架,炮擊精度遠遠高於擲彈筒;60毫米炮彈重1.5公斤左右,裝藥量和威力比擲彈筒大得多,實際有效殺傷半徑在20米左右,而擲彈筒榴彈的殺傷半徑一般在10米以內,從而使中國軍隊近距離壓制炮火得到大大加強。

  

  該炮雖說是直接複製了法國的布朗德60毫米迫擊炮,不過量產型的炮管略短於原版,使用的炮彈則比原廠來的重,因此在射程上縮減了25%左右。

  總結

  客觀上來說,當時日本火炮的技術並不算先進,同時期德國、美國和蘇聯軍隊的野炮和重炮已採取摩託化行進,日軍基本上還是用騾馬牽引,在機械化方面大大落伍。然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時中國軍隊的步兵營支援武器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遠遠落後於日本,尤其是在重炮及空地協同火力上,中日實力相差懸殊,迫使中國軍隊在作戰中大多採取防禦戰的形式,並在實戰中形成了以迫擊炮為主體的獨特近距離炮火體系。

  參考:

  央廣網:姜廷玉 王湘江——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隊武器裝備之比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輕武器對比),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設計基本上與三一式山炮相同,主要改進點乃加裝當時剛開發的液壓機械複合制退機構以提升射速,最初使用分離式裝藥炮彈便可達到一分鐘10發的射擊表現,在操作後期更換一體式炮彈時甚至締造了每分鐘20發的射速,在技術上屬於最初期現代火炮。由於是用山炮理念作為設計核心,因此該炮設計可拆成六個模組在必要時可使用騾馬駝運。
  • 迫擊炮:抗戰中屢創傳奇
    此外,因為我軍的迫擊炮口徑比日軍的要大1毫米,所以若是繳獲了日軍的炮彈,我們的82迫擊炮照樣可以使用,但若日軍反過來繳獲我們的82毫米炮彈,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裝入他們的迫擊炮口的,只能「望炮興嘆」。 在1944年之前,國軍火炮總數尚且不到日軍的幾十分之一,有時一個戰區的火炮還不如日軍一個師團。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日本陸軍窮要看跟誰比。跟美軍比,那全世界其他軍隊都是窮鬼。可要跟中國比,我覺得兵員超過200萬,堪用火炮457門(1935年陳誠發布陸軍整理報告,全國全軍共有炮567門,其中110門老舊不堪需廢棄)的中華民國陸軍是沒有資格笑話日本陸軍窮的。而且,日軍真的沒有迫擊炮嗎?
  • 抗戰中,日軍使用的擲彈筒是否可以算迫擊炮的一種
    現代意義上的迫擊炮最早出現在日俄戰爭時期。旅順戰役期間,日軍挖掘戰壕迫近俄軍陣地再發起進攻。因為普通的大炮和機槍無法威脅到戰壕內的日軍,俄軍就用海軍臼炮大仰角發射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以打擊躲在戰壕裡的日軍,效果極好。這就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
  • 二戰時為什麼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原因就一個字
    特別是在中國戰場,只要遇到中國軍隊的機槍火力,日軍第一反應就是讓擲彈筒上來,抗戰初期的日軍訓練有素的擲彈筒射手,首發命中精度都能達到80%以上。等擲彈筒將機槍火力敲掉,日軍再用自己的機槍進行火力壓制或掩護,很容易就掌握了戰鬥主動。因此有人說,日軍離開了擲彈筒,恐怕就連仗也不會打了。
  • 迫擊炮炮彈也能當手雷用麼?
    在不少影視作品中,士兵在危急時刻都會將迫擊炮炮彈當作手榴彈直接扔出去。在《拯救大名瑞恩》中,美軍士兵就數次手拋迫擊炮炮彈,給德國軍隊造成了嚴重的傷亡,除了這部影片外,不少影片也有類似的鏡頭。不少觀眾認為現實中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畢竟迫擊炮炮彈總歸是和手榴彈不一樣,就這麼扔出去未免有些太過草率。不過,現實中的確有不少人這麼做,縱觀戰史,不管是我軍還是其他國家的軍隊,在緊急時刻將迫擊炮炮彈當作手榴彈使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這也僅限於在緊急關頭,正常時候迫擊炮炮彈是不可能分發到前線步兵手中,運輸迫擊炮炮彈遠比運輸手榴彈困難,肯定是優先使用手榴彈。
  • 同為步兵支援神器,日軍擲彈筒與美軍六零炮相遇,誰更狠?
    日軍步兵對於擲彈筒頗為倚重,其輕便靈活,彈道彎曲,最擅長從隱蔽處攻擊機槍陣地或工事據點,雖然射程較近,只要合理運用威脅甚大。很多抗戰老兵回憶,日軍常常派出擲彈筒小組潛伏到中國軍隊機槍的射擊死角內,一旦機槍開火暴露,不出幾秒鐘就有擲榴彈從天而降,將火力點炸毀,配合日軍集群衝鋒,突破中國軍隊陣地。
  • 侵華日軍優勝於中國陸軍的重要原因是八九式擲彈筒的普遍使用
    在抗戰中,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才取得了勝利,無數英烈為中國人民的自由獨立付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其中有很多中國軍人都是倒在了日本人一種武器上,那就是俗稱的「手炮」八九式擲彈筒。日軍的擲彈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縮小版的迫擊炮,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卻不遠。
  • 迫各國迫擊炮的最遠射程是多少?法國人的迫擊炮很有發言權
    有效殲滅遮蔽物後的不太顯眼的敵方目標,對距離很近的敵人也能造成很大傷害,換用其它的特種炮彈的話還可以發揮不一樣的作用,可以說是被所有士兵信賴著的一種武器。迫擊炮炮身短於其它的火炮,又不重又較小,帶起來很便利,小體格讓它藏起來也不容易被發現。一人使用也是沒問題的,設置好,觀察目標,準確射出炮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一根炮管也能成功射擊炮彈。現代迫擊炮的型號很多,各不相同,各有優勢可言。
  • 《八佰》上映,淞滬會戰中日軍隊輕武器相當,最後怎麼一敗塗地?
    ——擲彈筒。雖然很多雜牌軍隊悍不畏死,但在鋼鐵和火焰面前,勇敢無法挽回局面,只能像一次性軍隊一樣投入進去就沒了。 至於炮兵,中日就更沒法比了,由於中國軍工落後,只能製造一些輕型迫擊炮,這些火炮不但性能和數量與日軍差距巨大,炮彈也遠遠不如日軍充足。
  • 抗戰時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懸殊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抗戰8年,戰場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在這個問題上尋究或許才是對先輩浴血奮戰的最好紀念。《講武堂》特推出《中日軍隊技術對比》系列文章,第二期——炮兵火力對比,中日兩軍炮兵火力差距更為懸殊,這令中國軍隊很難正面抵擋日軍攻勢。
  • 二戰日本89式擲彈筒,被美軍稱為膝蓋迫擊炮,曾把士兵大腿骨震碎
    文|老白 570八九式擲彈筒的發展 在上個世紀初期,日本與俄國在進行日俄戰爭中,發現俄國將47毫米海軍炮傾斜裝在一種帶車的炮架上,形成類似於後來迫擊炮的發射方式發射炮彈,這種發射機構發射的炮彈會以彎曲的彈道準確射入日軍隱蔽的工事內
  • 八路軍3個主力團,一度僅裝備1門迫擊炮,還只有12發炮彈
    但當時這3個主力團合計6000多人的兵力,一共只有1門迫擊炮,這門迫擊炮還只有12發炮彈。除了這1門迫擊炮外,其餘值得一提的「重武器」就是14具擲彈筒了。別說跟日軍相比,就是跟國軍比,這個「重武器」裝備水平也可以說寒酸到了極致。
  • 特殊的雙保險機制,可作為擲彈筒炮彈
    所謂的雙保險機制就是拉開拉環後並沒有立即觸發點火裝置,而最後嗑一下的動作才是觸發手雷的點火裝置,而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其實是因九一式手雷可用作擲彈筒的炮彈使用。在所有手雷武器當中,日本九一式手雷的引信估計是最長的了,其引信延時約為7~8秒,而中國在抗戰時期大量裝備的手榴彈延時大約在5秒左右。而日本的手雷延時這麼長難道不怕扔出去後被撿起扔回來嗎?
  •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研發60迫擊炮解決問題
    關於槍榴彈的起源,最早可追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並在裝備初期便表現出了它易於攜帶,威力巨大的特點。自此以後,槍榴彈為各國軍隊喜好不已,一直到今天仍作為單兵裝備使用。槍榴彈,顧名思義是要以槍口發射,並且是由單兵步槍座位發射裝置的彈藥。到了二戰時期,隨著技術的改進,槍榴彈在各國軍隊中長盛不衰。槍榴彈最大的優勢,相比於手擲手雷具有射程遠,並且精確度高的顯著優點。
  • 日軍步兵聯隊沒有裝備迫擊炮只因「窮」?炮小隊編制出現較晚而已
    1939年的崑崙關戰役中,杜聿明的第5軍繳獲了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的作戰日記,上面清楚地記錄著:關口上的三木聯隊彈藥將盡,正做垂死掙扎,其中迫擊炮小隊由於炮彈已經打光,只好把炮埋起來削竹槍作戰。引據只想說明一個重要問題,日軍精銳師團的步兵聯隊是編有迫擊炮小隊的。
  • 把日軍膝蓋震碎的「小鋼炮」如何在日軍中代替迫擊炮?
    大家看抗日劇的時候,可能注意到,在日軍進攻時候迫擊炮的出鏡機率可能不是很常見,但是擲彈筒可謂是每次進攻都可以看到,常常是幾個日軍把這個類似桶形的東西放在膝蓋上,然後經常打出炮彈。不過在真實的戰場上,迫擊炮的殺傷力遠遠大於擲彈筒打出的炮彈,舉個例子來說,假如擲彈筒打出的是炮彈,那麼迫擊炮打出來就相當於三發擲彈筒炮彈,而且殺傷力都遠大於擲彈筒。
  • 頭條抗戰時期中日軍隊真實士兵體格對比照 真相驚人!
    這是一組抗戰中參戰雙方真實士兵形象的照片。圖中是抗戰時一張中國軍隊閱兵時小憩的照片,90%以上的士兵低於基本營養標準,士兵雖然敏捷性不差,但體力和耐力差,體內沒有基本的脂肪儲備,無法應對高強度對抗。
  • 戰後老式擲彈筒,被60毫米等迫擊炮所取代
    擲彈筒,這玩意不好打,關鍵是打不準,對於射手的培養非常麻煩,要靠平常特別是戰時經驗的累積,如同德軍著名的射速能達到每分鐘1200以上的MG-42通用機槍,由於沒有射彈調速器,培養一名合格的靠手感將射速控制在每分鐘500-600發機槍手,就顯得非常困難。
  • 重迫擊炮朝鮮戰場發威,深受部隊喜愛,但進口炮彈庫存不足
    這一部分我們來講講志願軍用過的大口徑迫擊炮,指口徑超過100毫米的大傢伙。100毫米以上口徑的重迫擊炮,通常是團一級部隊的重要支援武器,火炮本身重量大不易移動,通常會用車輛拖帶;炮彈威力大,殺傷效果堪比榴彈炮的炮彈。這種重迫擊炮當時在志願軍服役的數量並不多,比較常見的是107毫米和120毫米兩種口徑。志願軍初期使用的107毫米迫擊炮是美制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