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抗戰時期中日軍隊真實士兵體格對比照 真相驚人!

2021-02-10 全球靈異事件

  這是一組抗戰中參戰雙方真實士兵形象的照片。圖中是抗戰時一張中國軍隊閱兵時小憩的照片,90%以上的士兵低於基本營養標準,士兵雖然敏捷性不差,但體力和耐力差,體內沒有基本的脂肪儲備,無法應對高強度對抗。  

  這些骨瘦如柴的人算不上士兵,他們因肌肉太少,不但體力差、持久力差,也無法應對寒冷、炎熱和飢餓。  

  這群士兵也本達不到戰鬥要求,中國軍人以這樣的體質,根本無法對抗日軍,任何大的體力消耗都會使他們喪失生命。  

  這是一張士兵體檢時的照片,其暴露的肋骨、基本沒有肌肉的腿,很可能在一次高強度衝鋒後死亡。  

  中國戰士的照片,在良好的精神面貌下,是他精瘦的身體。  

  中國戰士的照片  

  反觀日軍,個個體格結實。圖為日本士兵正在製做年糕,對日本士兵來說,親身製做年糕的目的更像是為了取樂和鍛鍊體魄。  

  日軍的廚房,可見食材品種雖然不甚豐富,但卻保質保量。更能看到日軍士兵強壯的身體和肌肉。  

  正在製作飯糰的日本士兵  

  日本海軍的飲食製做水平和用料更是日軍之冠  

  「……鬼子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們每人4顆手榴彈都撂得差不多了,子彈也所剩無幾。我命令戰士們準備拼刺刀。在敵人離我們30米左右時,我喊聲:打,幾顆手榴彈剛擲出手。殺聲震天,戰士們衝入敵群。白刃格鬥開始了……」這是一位老兵的回憶。  

  日軍老兵曾有一段關於八路軍作戰的回憶:「……八路軍是不到150米不開槍。在這突發的槍聲中如果不迅速作出反應,那麼幾分鐘後,八路軍就會端著刺刀衝到你眼前。」為什麼八路軍不更多的用槍彈作戰?那是因為槍少彈少迫不得已啊!  

  抗戰時期,陝北紅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於1937年秋開赴山西抗日前線。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大多數已經不堪使用,步槍仍以老式的「漢陽造」和其他的雜式步槍為主。八路軍第120師參謀長周士第在日記中曾記載,全師的4092支步槍和卡賓槍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抗戰時期,陝北紅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於1937年秋開赴山西抗日前線。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大多數已經不堪使用,步槍仍以老式的「漢陽造」和其他的雜式步槍為主。八路軍第120師參謀長周士第在日記中曾記載,全師的4092支步槍和卡賓槍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在《練兵紀要》中寫道:士兵只要能夠將其平時所學的武藝在戰場上用到「十之一二」,就能在白刃戰中取勝。尤其對於新兵來說,在白刃戰訓練中很熟悉的戰術動作在實戰中往往不能充分發揮。「突刺」等白刃戰術只有經過認真反覆練習。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的軍事實力總體上遠不如日本,尤其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不要說迫擊炮、山炮,就連子彈都十分匱乏,武器彈藥主要靠繳獲日軍、偽軍和自己的兵工廠製造。圖為裝備精良的日軍部隊。  

  再來看日軍部隊。制式的裝備,步槍,裝甲車,甚至坦克。裝備實在太精良了。  

  在實戰中八路軍十分重視戰術配合。「拼刺刀時相互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堅決。  

  抗戰時期中日軍隊真實士兵體格對比照 真相驚人!  

  百團大戰結束後,八路軍各部隊進一步分散部署。很多部隊以連排為單位活躍在敵後。分散的小部隊只能通過繳獲敵人的武器彈藥來補充自己,這樣白刃戰又成了一種必須的作戰模式。而青紗帳這種華北地區所特有的地理環境也為八路軍的作戰提供了很大便利。  

  但這種武器畢竟不能對付敵人的機槍火炮。所以隨著八路軍戰鬥次數的增多,用繳獲的裝備武裝了自己,原始的白刃戰已用的不多,但訓練並未終止。  

  1939年起,八路軍總部連續發出兩期整軍訓令。1940年八路軍各部隊開始了有計劃的輪訓工作。整軍中大部分時間是進行技術、戰術訓練。為了提高短兵相接的本領,刺殺技術的訓練被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度。經過數次整訓之後,在抗戰末期八路軍指戰員已經可以應付各類白刃戰了。

相關焦點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輕武器對比),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有的戰區長身管重炮數量還不如日軍一個師團的裝備,而且基本上來自外購,還有部分是清朝留下的爺爺輩大炮,無論從質量和數量上都無法和日本軍隊使用的重型火炮相比較,在此只簡單介紹下八二式迫擊炮和六O式迫擊炮。 八二式迫擊炮 中國軍隊的八二式迫擊炮是八年抗戰中唯一能在較近距離壓倒日軍火力的武器。
  • 抗戰時,中日軍隊的夥食都什麼樣?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
    導語:抗戰時,中日軍隊的夥食都什麼樣?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受到現在很多影視劇的影響,不少人都認為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都是非常的精神飽滿,雖然作戰艱難但起碼在食物問題上不會發愁。在抗戰爆發前,國軍作為中國的政府軍隊待遇還是不錯的,每名士兵每天的補給標準也比較高,有大米或者雜糧1.5斤,鹹菜、乾菜半斤,另有足量的醬油、食鹽等,部分部隊還會得到雞蛋和罐頭,但是隨著戰爭的爆發,全國大部分的產糧區淪陷,到抗戰中後期,僅剩西南、西北幾個省還能供給軍隊。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迫擊炮|炮彈|陸軍|擲彈筒_網易...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  ),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  日本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  侵華日軍的火炮種類很多,分別依據作戰規模、攻擊距離投入使用,其中使用較多的是:九七式迫擊炮、九二式步兵炮及四一式山炮、九十式野炮等。
  • 真實的日本鬼子沒那麼蠢笨:識字率驚人,清一色學生兵
    ▲圖:戰場上看書的日本兵沒錯,日本軍隊(主要是陸軍)裡有大量的近視眼士兵,因為日本兵的受教育程度很驚人。▲二戰前日本的小學普及率達到驚人的97%二戰中,日本的戰爭兵源,是全民義務制,徵兵時主要測試體格和健康度,但是士兵本身都起碼是小學到初中文化程度。
  • 抗戰時期,俘虜一名日軍,我軍能繳獲多少戰利品?
    但是如果要問中國軍隊當時在抗日戰爭中有多卑微,大家切勿不要是在抗日神劇中去找答案。因為很多影視劇都是過分渲染中國民族意識有多強烈,而忽略了歷史本真的狀態。過分的把日本軍隊的實力渺小化了很多。其實抗日戰爭期間,我國軍隊的武裝力量早就被日軍甩了幾條大街。而我軍如果俘虜一個日軍士兵,可以繳獲多少子彈?
  • 一個小人物引發的歷史,抗戰時期,提前導致中日淞滬大戰的原因!
    大家好,爆發於1937年的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雙方共投入兵力超過一百萬人,其中中國軍隊的傷亡就高達三十萬人。那麼這次戰役爆發的直接導火索又是什麼呢?
  • 抗戰時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懸殊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抗戰8年,戰場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在這個問題上尋究或許才是對先輩浴血奮戰的最好紀念。《講武堂》特推出《中日軍隊技術對比》系列文章,第二期——炮兵火力對比,中日兩軍炮兵火力差距更為懸殊,這令中國軍隊很難正面抵擋日軍攻勢。
  • 在抗戰中,中日雙方的輕武器到底誰更佔優勢
    在抗戰中,單純從性能上來說,中國軍隊的武器並不落後。所謂輕武器通常是指各種由單兵或班排級攜帶的武器。一般包括各類槍械(手槍、步槍、衝鋒鎗、機槍)、手榴彈、槍榴彈、榴彈發射器、單兵火箭筒和小型無坐力炮等等。
  • 1937年中日兩國實力對比,差距體現在哪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迎來了長達14年的抗戰,此時的兩軍實力差別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中國政治內戰,軍閥之間互相詆毀,你攻我伐,國民黨對人民選擇壓迫,致使人民群眾不滿情緒高漲,不但影響中國的完整和統一,也影響國家抗戰的熱情和戰力,我軍的士氣很低迷,軍隊的作戰能力大打折扣。
  • 中日實力對比,網友看了淚流滿面
    所以,這裡我們就來來個1937年的時候,中日實力對比,了解全面抗日初期有多難。結果超乎大家想像,網友看了淚流滿面。首先是在軍事方面,日本士兵有步槍、機槍、大炮、坦克、炸藥。國內會造戰鬥型飛機,各種機械。而中國軍隊最開始則要依靠繳獲的戰利品,本國根本就無法製造大型武器,只能依靠鐵器,大刀。
  • 那年今日918:大數據告訴你最真實的中日之戰!
    既然軍事實力比不過,那麼中日士兵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呢?影視作品中,日軍不堪一擊,可真實的日軍,十分兇狠猖狂、具有很強的戰鬥力。你根本無法想像,抗戰時想殺死一個日本鬼子有多難?!因為當時中國,沒有現代化徵兵制度及全民動員機制,軍人地位不高,士兵的大多數,都是文盲半文盲,看不懂情報,作戰素質低,行事隨意。而日本為了侵華近乎全民皆兵,軍隊體制完整,戰爭動員能力極強,軍官與士兵的素質與作戰能力極高。
  •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力有多強大?中日對比可以想像抗戰到底多慘烈
    日本空軍:陸航加海航,二戰時期日本一共損失各類飛機就有51000餘架,平時幾萬架飛機還是有的。日本海軍:太平洋戰爭前,總噸位116萬噸,擁有10艘航母(前後共生產25艘)、12艘戰列艦、37艘輕重巡洋艦、上百艘驅逐艦及數十艘潛艇,共編為10個艦隊,總體海軍實力已經達到了美國的70%。1941年美國只有7艘航母。
  • 抗戰時期,中國生產一顆手榴彈多少錢?真實情況讓國人感到心酸
    眾所周知,在抗戰時期的時候,我國的經濟水平是比較低下的,也正是因為這樣,中國士兵所使用的武器裝備也比較落後。再加上在彈藥方面十分的缺乏,所以士兵們根本就沒有多餘的子彈可以進行射擊練習,因此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我國使用最多的是手榴彈。
  • 【故事】你知道抗戰時期的重慶童子軍嗎?
    在三峽博物館即將開展的「抗戰歲月」展覽中,5枚這樣的木質炸彈將首次與市民見面。它們身上承載的,是70餘年前活躍在重慶大街小巷的一群孩子的故事,這群孩子就是抗戰時期陪都重慶的童子軍。在70餘年前,這群童子軍做過什麼?他們多大才可以成為童子軍?昨天,三峽博物館研究員馮慶豪,為我們揭開了重慶童子軍在抗戰時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 抗戰8年改14年,認知中日同時戰而不宣很重要
    昨日,一則《中小學生課程教材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新聞成為各大網站的頭條,十四年抗戰從辯論期邁入正式期,這是一個好的消息,一方面彌合了人們對抗戰時間的不同認知,另一方面也將提醒每一位國人,長達十四年的抗戰絕非抗日神劇那樣無恥搞笑
  • 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
    淞滬地區,因長江下遊南岸的黃浦、吳淞兩江在此匯合而得名。上海位於長江出海口處,南鄰杭州灣,東臨東海,是淞滬乃至整個華東地區的「心臟」,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在抗日戰爭期間,上海曾經兩次經歷戰火洗禮,尤以「八·一三」淞滬抗戰最為慘烈。日軍火力:四一式山炮
  • 抗戰時期,號稱日本武士刀剋星的中國大刀,真有那麼厲害嗎?
    眾所周知,日本武士刀造價昂貴,鋼質好,硬度高,韌口薄,舉刀能將人活劈成兩半;中國抗戰大刀厚重,須腰部有力,在戰場上砍人亦砍刀。這兩把刀各自代表著中日不同的文化,在歷史上更是碰撞出了不少的火花。日軍部隊裡所裝備的是95式軍刀,這是最為普及的一種軍刀,也是和中國軍隊交戰中使用最多的刀,所以孰強孰弱它最有發言權。據了解,95式日本軍刀輕薄鋒利而且輕巧,中國抗戰大刀會顯得略重。95式的刀刃比中國大刀窄,刀身厚度達7毫米,而中國大刀只有5毫米左右的厚度,這就表明刀身薄的中國大刀會比95式軍刀更容易受損。很多抗戰時期的老兵在實際戰鬥中,經常會出現卷刃的情況,根本不耐用。
  • 《八佰》上映,淞滬會戰中日軍隊輕武器相當,最後怎麼一敗塗地?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軍武次位面 隨著萬眾矚目的電影《八佰》即將上映,八一三淞滬抗戰的烽火硝煙也再次引發輿論關注,很多人對淞滬抗戰的失敗耿耿於懷,有人甚至說,參加淞滬抗戰的不都是德械精銳嗎?怎麼還打成這個樣子?
  • 美軍士兵投擲手榴彈63米,俄軍士兵75米,抗戰老兵:都靠邊讓讓
    導語:美軍士兵投擲手榴彈63米,俄軍士兵75米,抗戰老兵:都靠邊讓讓手榴彈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單兵作戰武器,操作十分簡單,只需要拉動保險栓,然後朝著想要投擲的方向猛甩出去即可,時間一到就會引爆,實施範圍性的殺傷。
  • 抗戰時我軍一個團能夠打多少鬼子:事實很殘酷
    如今隨便打開一個電視臺,我們總會看到一部又一部的抗戰劇在大屏幕上播放。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千千萬萬為抗戰而犧牲的英雄們,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之中。有一段時間,這些當年奮戰在前線的將士們是得不到人們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