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抗戰中參戰雙方真實士兵形象的照片。圖中是抗戰時一張中國軍隊閱兵時小憩的照片,90%以上的士兵低於基本營養標準,士兵雖然敏捷性不差,但體力和耐力差,體內沒有基本的脂肪儲備,無法應對高強度對抗。
這些骨瘦如柴的人算不上士兵,他們因肌肉太少,不但體力差、持久力差,也無法應對寒冷、炎熱和飢餓。
這群士兵也本達不到戰鬥要求,中國軍人以這樣的體質,根本無法對抗日軍,任何大的體力消耗都會使他們喪失生命。
這是一張士兵體檢時的照片,其暴露的肋骨、基本沒有肌肉的腿,很可能在一次高強度衝鋒後死亡。
中國戰士的照片,在良好的精神面貌下,是他精瘦的身體。
中國戰士的照片
反觀日軍,個個體格結實。圖為日本士兵正在製做年糕,對日本士兵來說,親身製做年糕的目的更像是為了取樂和鍛鍊體魄。
日軍的廚房,可見食材品種雖然不甚豐富,但卻保質保量。更能看到日軍士兵強壯的身體和肌肉。
正在製作飯糰的日本士兵
日本海軍的飲食製做水平和用料更是日軍之冠
「……鬼子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們每人4顆手榴彈都撂得差不多了,子彈也所剩無幾。我命令戰士們準備拼刺刀。在敵人離我們30米左右時,我喊聲:打,幾顆手榴彈剛擲出手。殺聲震天,戰士們衝入敵群。白刃格鬥開始了……」這是一位老兵的回憶。
日軍老兵曾有一段關於八路軍作戰的回憶:「……八路軍是不到150米不開槍。在這突發的槍聲中如果不迅速作出反應,那麼幾分鐘後,八路軍就會端著刺刀衝到你眼前。」為什麼八路軍不更多的用槍彈作戰?那是因為槍少彈少迫不得已啊!
抗戰時期,陝北紅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於1937年秋開赴山西抗日前線。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大多數已經不堪使用,步槍仍以老式的「漢陽造」和其他的雜式步槍為主。八路軍第120師參謀長周士第在日記中曾記載,全師的4092支步槍和卡賓槍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抗戰時期,陝北紅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於1937年秋開赴山西抗日前線。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大多數已經不堪使用,步槍仍以老式的「漢陽造」和其他的雜式步槍為主。八路軍第120師參謀長周士第在日記中曾記載,全師的4092支步槍和卡賓槍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在《練兵紀要》中寫道:士兵只要能夠將其平時所學的武藝在戰場上用到「十之一二」,就能在白刃戰中取勝。尤其對於新兵來說,在白刃戰訓練中很熟悉的戰術動作在實戰中往往不能充分發揮。「突刺」等白刃戰術只有經過認真反覆練習。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的軍事實力總體上遠不如日本,尤其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不要說迫擊炮、山炮,就連子彈都十分匱乏,武器彈藥主要靠繳獲日軍、偽軍和自己的兵工廠製造。圖為裝備精良的日軍部隊。
再來看日軍部隊。制式的裝備,步槍,裝甲車,甚至坦克。裝備實在太精良了。
在實戰中八路軍十分重視戰術配合。「拼刺刀時相互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堅決。
抗戰時期中日軍隊真實士兵體格對比照 真相驚人!
百團大戰結束後,八路軍各部隊進一步分散部署。很多部隊以連排為單位活躍在敵後。分散的小部隊只能通過繳獲敵人的武器彈藥來補充自己,這樣白刃戰又成了一種必須的作戰模式。而青紗帳這種華北地區所特有的地理環境也為八路軍的作戰提供了很大便利。
但這種武器畢竟不能對付敵人的機槍火炮。所以隨著八路軍戰鬥次數的增多,用繳獲的裝備武裝了自己,原始的白刃戰已用的不多,但訓練並未終止。
1939年起,八路軍總部連續發出兩期整軍訓令。1940年八路軍各部隊開始了有計劃的輪訓工作。整軍中大部分時間是進行技術、戰術訓練。為了提高短兵相接的本領,刺殺技術的訓練被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度。經過數次整訓之後,在抗戰末期八路軍指戰員已經可以應付各類白刃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