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步兵聯隊沒有裝備迫擊炮只因「窮」?炮小隊編制出現較晚而已

2020-12-22 東北行營

1939年的崑崙關戰役中,杜聿明的第5軍繳獲了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的作戰日記,上面清楚地記錄著:關口上的三木聯隊彈藥將盡,正做垂死掙扎,其中迫擊炮小隊由於炮彈已經打光,只好把炮埋起來削竹槍作戰。引據只想說明一個重要問題,日軍精銳師團的步兵聯隊是編有迫擊炮小隊的。

(日軍迫擊炮)

作為軍事愛好者,所看見過最流行的一篇網文,說是日軍極少裝備迫擊炮的原因就一個字:「窮」,這完全是不負責任地胡說八道。早在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就對迫擊炮的戰場效能印象深刻,作為對侵略中國蓄謀已久的一支軍隊,怎麼可能忽視迫擊炮的研製和裝備呢?「再窮不能窮武器」嘛。

中國軍隊精銳師旅的輕武器並不輸於日軍,戰場上最吃虧的其實就是炮兵火力,因為日本陸軍形成了完善的火炮體系並且炮彈充足。比如軍以上部隊配屬了野戰重炮旅團,裝備48門大口徑榴彈炮或加農炮,師團屬炮兵聯隊裝備有36門山炮或者野炮,這都屬於戰役壓制火力,還可以臨時加強。

(九二步兵炮)

在戰場支援火力層面,日軍的步兵聯隊轄有炮兵中隊(一般四門41式75mm山炮)、速射炮中隊(四門37mm速射炮)和步兵炮中隊(四門92式步兵炮)。而在近距離的步兵伴隨火力中,日軍每個步兵大隊有27具擲彈筒和「大隊炮小隊」(兩門92步兵炮,可直射可曲射),在近、中、遠三個射擊距離上均有特定的火炮種類。

也就是說,抗戰初期日軍的迫擊炮在步兵聯隊編成內被「邊緣化」了,一時沒有合適的配備級別。尤其是早期裝備(1936年列裝)的「九四式」迫擊炮重達159公斤,以及更早「十四年式」、「九零式」等重迫,讓步兵攜帶起來非常笨重,所以聯隊級才沒有普遍裝備。但是不代表日本人就不用了,生產出來的450門九四式中型迫擊炮全部編成了獨立的迫擊炮大隊,每個大隊24門。

(步兵炮中隊)

因此在正面戰場的大型戰役中,日軍旅團級單位就可以加強一個甚至數個迫擊炮大隊,師團更不用說了。另有700多公斤的九六式150mm迫擊炮、九八式迫擊炮(擲彈器)等型號,則裝備了迫擊炮聯隊、獨立中隊等等,都屬於軍以上司令部掌握的直屬炮兵,在戰役中再根據需要加強給師團、旅團或者步兵聯隊。

但是這種情況在1939年以後被改變了,主要是日軍在戰場上飽受中國軍隊迫擊炮之苦(我方唯一大量裝備的火炮),而又痛感擲彈筒威力不足射程太小、步兵炮又射速太慢,所以加緊研製和列裝了「九七式」中型迫擊炮。之所以大家在早期的日軍師團、聯隊裝備明細中沒有發現迫擊炮小隊的存在,是因為九七式迫擊炮1937年才開始研製。

(獨立迫擊炮部隊)

該炮1938年完成測試,年底首批交付部隊,直到1939年才開始大規模列裝,並且第一期產量即達600門,日軍的野戰師團所屬各步兵聯隊,都新編組加強了迫擊炮小隊(常設師團的聯隊編制6門,其它類師團4門)。該炮戰鬥全重67公斤,射程2800餘米,性能還是相當不錯的。

為了簡化工藝以提高產量,日軍兵器部門不久又推出九七式的簡化版「九九式」輕型迫擊炮,炮管被縮短,射程下降到650米,1940年以後的新建師團大多裝備了該型迫擊炮,仍然以聯隊迫擊炮小隊的編制存在。既然步兵聯隊有列裝,那麼日軍一個師團究竟裝備多少門迫擊炮呢?我們指的是額定編制,臨時加強的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九七式迫擊炮)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的常設師團、特設師團都為四單位制(兩旅團四個步兵聯隊),所以常設師團就是編有24門迫擊炮、特設師團16門,比如崑崙關戰役中的第5師團,每聯隊的迫擊炮小隊就是6門炮。那麼三單位的警備師團則編制有12門九七式迫擊炮,數量確實不多,其中一個因素是九七式耗彈量很大,跟日軍的戰術理念不符,日本軍部對其裝備數量進行了限制。

到日軍完成全部師團的三單位改制之後,中國戰場上的甲級師團、關東軍和太平洋戰場上的「重裝備師團」迫擊炮標準配備數量為18門,而其它類型的師團則為12門。但是在戰役中,各級作戰單位仍然會得到獨立迫擊炮聯隊、大隊的火力加強。

(九九式迫擊炮)

相關焦點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日本陸軍窮要看跟誰比。跟美軍比,那全世界其他軍隊都是窮鬼。可要跟中國比,我覺得兵員超過200萬,堪用火炮457門(1935年陳誠發布陸軍整理報告,全國全軍共有炮567門,其中110門老舊不堪需廢棄)的中華民國陸軍是沒有資格笑話日本陸軍窮的。而且,日軍真的沒有迫擊炮嗎?
  • 二戰時為什麼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原因就一個字
    日軍每個步兵小隊(相當於排)編制一個擲彈筒小組,裝備2具擲彈筒(甲種小隊裝備3具),每具編制射手和彈藥手各一人。但到1944年以後,由於戰爭資源消耗殆盡,只能縮小編制,每個步兵小隊的擲彈筒裝備數量減少到1具。
  • 二戰日軍步兵大隊和德國步兵營哪個更強?重點要釐清三類大隊編制
    「步兵大隊」編制,要有準確的軍史知識認知,其實日軍的步兵大隊分為若干類型,絕不是網絡上給天天洗腦的「通通1100人」那麼簡單。縱觀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軍編制,大體可以分為野戰步兵大隊、滿編步兵大隊(含獨立步兵大隊)和簡編步兵大隊三類,其兵力兵器配備數量也是截然不同的。
  •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編制是怎樣的?李雲龍正面擊潰坂田聯隊有多難
    侵華戰爭期間,日本軍隊的編制大概為:一個班有13人,包括班長、4名機槍射手和8名步槍兵;一個小隊有54人,包括4個班,其中一個班為擲彈筒班,有三個擲彈筒;一個中隊有180人,包括3個小隊,3個軍士、4個衛生員、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以及中隊長、執行官;一個大隊有1100人,包括4個步兵中隊、1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個55人的炮排、1個110人的運輸中隊以及30人的大隊部
  • 日軍步兵大佐軍官能指揮3800人的聯隊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作戰編制中,師團,日軍基本的戰術兵團,七七事變開始以前,日軍編有17個常設師團,師團下轄2個旅團,旅團下轄2個步兵聯隊,另有1個騎兵、1個炮兵、1個工兵、1個輜重聯隊。原本師團是日軍戰時最高的作戰編制,但在參與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大型戰役中,為便與統一指揮,於是,就有了軍甚至方面軍的作戰單位,由若干個師團所組成。其實,聯隊,是戰時日軍的一級作戰單位,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作戰單位,日本的軍旗,是由天皇親自授予的,陸軍中只有聯隊擁有軍旗,其他任何作戰單位,都沒有軍旗,從側面也印證了日軍聯隊在軍中的重要地位。
  • 為什麼抗戰時期日軍那麼難打?看一下日軍編制和武器裝備就知道了
    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中隊部和3個機槍小隊,1個彈藥小隊),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連只有8挺);一個55人的炮小隊(1個10人的小隊部,1個15人的彈藥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122人的炮中隊(包括一個27人的彈藥小隊,兩個31人的炮小隊各裝備2門步兵炮)。
  • 二戰日軍採用師團編制,你了解多少呢?有多少人?火力怎麼樣?
    而袁世凱創立的北洋陸軍,為了節省軍費,把其他兵種的兵額也放在步兵人數的編制之內,所以一個滿師才1.2萬,小於西方一個師的編制。師團還轄有1個炮兵聯隊、1個輜重聯隊、1個工兵聯隊、1個騎兵聯隊(4個騎兵中隊與1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總編制約為25000人。日軍的一個師團,最初完全仿製德國一個師的編制,約1.8萬人。
  • 揭秘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師團編制,中國步兵師與日本師團差距幾何
    四聯隊制師團四聯隊制師團也稱四單位制師團,即師團基本部隊為4個步兵聯隊,又稱挽/馱馬師團。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日本陸軍共有17個常設師團。常設師團轄二旅團四步兵聯隊(每旅團兩個步兵聯隊),騎、炮、工、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
  •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師能不能打過同時期的日軍甲種師團?
    如果非要比比看的話,日軍常設甲種師團有2個步兵旅團(各轄2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約3800人),還有1個炮兵聯隊(一般48-54門75毫米山炮 野炮,部分精銳有12門105榴彈炮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日軍裝甲部隊的編制發展史
    引言在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編制是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其參照舊德國的編制構建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在火力和人數方面則是參照了一戰時的美國,總體上日軍的編制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同。
  • 你知道全面抗戰初期日軍一個常設師團每級的標準配置嗎?
    日軍師團編制可分級為: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班(分隊) 注:全面抗戰初期日軍常設師團(17個師團),一類滿編25384人,另一類滿編2.82萬人,因火炮配的全是是山炮跟步兵炮,適合山地作戰,配的馬匹多,僅輜重聯隊人數就前一類的多1400餘人,炮兵聯隊也多了800餘人。
  • 趣談《亮劍/平安格勒》二,炮難尋來友難憑
    舉一實例,現實中繳獲「義大利炮」的戰例,也是八路表現特別精彩,日軍也認賭服輸,比較認帳的一場伏擊戰:梁山伏擊戰。我軍參戰兵力:115師師騎兵連、特務營1、2連、獨立旅3營10、11、12連,重機槍連一個。日軍參戰兵力:步兵第212聯隊第1大隊177人,野炮兵小隊52人,偽軍50人左右。此外日軍還帶了被強徵的中國苦力50人左右。
  • 二戰日軍編制揭秘:日軍旅團是什麼編制?一個聯隊能有多少人?
    在一些抗戰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日本軍隊的一些編制,像什麼旅團、師團或者聯隊這些編制,可以說日本的編制是和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都是不一樣的,相信看到這些名詞的人們一般都是非常懵的,這些日本的不同的編隊到底有所多少人呢?
  • 一個日軍的騎兵聯隊,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何難以全殲?
    當時,與騎兵連作戰的部隊是日本軍隊的一個騎兵聯隊。那麼,最重要的問題出現了,一個騎兵聯隊到底有多少兵力,如何能夠全殲李雲龍的騎兵連呢?認真的說,騎兵聯隊的作戰能力非常強。 但是日本沒有照搬西方軍隊的模式,日本軍隊的編制分為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等。在抗戰爆發之前,日本軍隊總計擁有17個常備師團,這些師團後來成為了著名的甲級師團。按照日本軍隊的標準,一個甲級師團擁有2萬多兵力。
  • 八十年前的百團大戰:應該了解一下日偽軍編制
    侵華日軍的編制級別,有「隊」「團」「軍」幾種,聯隊以下都稱「隊」,有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五級;聯隊之上為「團」,有旅團、師團兩級;師團之上為「軍」,有軍、方面軍、總軍三級。總軍總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軍部隊的最高編制,總司令官為陸軍大將。
  • 二戰日軍裝備先進,為何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是不少新式武器湧現的時代,除了坦克和戰機這種大傢伙以外,還有像迫擊炮這樣的小玩意兒。在二戰期間,迫擊炮成為了交戰雙方步兵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幾乎每一個班排都會有迫擊炮配備。但是日軍卻是個例外。
  • 二戰德軍的裝備有多好,一個師的火炮,比日軍一個師團還要多
    蘇德戰爭初期,也就是1941年左右,此時的德軍編制還是老式編制,師一級編制規模較大。比如最為普通步兵師還是3營3團制、1.72萬人的老編制,而這樣一個師的火力是非常可觀的。首先重火力層面,德軍步兵師共有大小口徑火炮302門。
  •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裝備差距有多大?
    抱著這樣的「有限戰爭」的想法,蔣介石先後派出了他精心積攢的二十萬接受了部分裝備換裝的調整師,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德械師」。日本也只是調動了第3、第11兩個常備師團作為「上海派遣軍」。我們現在所說的日本「甲種師團」,擁有四個聯隊,一個聯隊裝備48門壓制火炮(36x75mm+12x105mm)的炮兵聯隊(4個炮兵大隊),另外還有騎兵、工兵、輜重聯隊各一。
  • 日軍最著名的戰車聯隊之一,僅裝備23輛坦克,二戰中被美軍團滅
    日軍的戰車聯隊編制規模相當於歐美等國軍隊的坦克營,在太平洋戰爭後期,一個標準的戰車聯隊編有65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編制員額為1070人。然而在日軍的這些戰車部隊中,有一支僅編有23輛坦克的聯隊,卻擁有超高的名氣和知名度,那就是在硫磺島上駐守的第26戰車聯隊。
  • 1942年仁安羌戰役800名勇士擊潰日軍第214聯隊解救盟軍7000人
    1941.10.15---1944.2.24第151聯隊(津)聯隊長,橋本熊五郎【原單位是第53師團人員】緬甸戰役時期歸入編制。山炮第33聯隊,聯隊長,福家政男中佐,輜重兵第33聯隊,聯隊長,松木熊吉中佐戰車第14聯隊,聯隊長,上田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