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師團編制,中國步兵師與日本師團差距幾何

2021-01-18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徐平

常常聽人議論: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好幾個師才能打過日軍的一個師團,真是這樣嗎?

一組驚人的數字

我們先看看中日軍隊在正面戰場幾場重要會戰中雙方投入兵力對比:

淞滬會戰,日軍11個師團,中國軍隊79.5個師;

太原會戰,日軍6個師團,中國軍隊6個集團軍、40個師;

徐州會戰,日軍8.5個師團,中國軍隊12個集團軍、64個師;

武漢會戰,日軍10.5個師團,中國軍隊50個軍、129個師;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4.5個師團,中國軍隊16個軍、35個師;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5.5個師團,中國軍隊40個師;

豫中會戰,日軍6.5個師團,中國軍隊8個集團軍、17個軍;

桂柳會戰,日軍8個師團,中國軍隊16個軍、40個師;

湘西會戰,日軍5個師團,中國軍隊9個軍、26個師。

註:雙方參戰的獨立旅(旅團)折合半個師(師團)。

這些會戰,在抗日戰爭初期、中期、後期都有。總的看,日軍1個師團,大體上能抵中國軍隊2~3個軍,約7~8個師甚至更多。而以上會戰,大多是中國軍隊失利。

徐州會戰日軍裝甲部隊

徐州會戰中國軍隊機槍陣地

日軍的師團有多種編制

師團是近代以來日本陸軍最高一級的固定編制單位,為基本戰術兵團。通常翻譯為「師」。師團指揮官為中將。

1888年,日本將國內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劃分的臺鎮改稱師團,番號從第一至第六,同時為警衛皇宮又成立了近衛師團,這是日本陸軍歷史上第一批師團。師團編制為二旅團、四聯隊,還有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兵,平時兵員為一萬人,戰時可超過兩萬人。

甲午戰爭旅順口土城子附近日軍第一師團前衛部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日本陸軍有17個「常設」師團,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又陸續組建了156個師團,總共173個師團。在侵華日軍編制內先後有105個師團。

在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師團先後有過多種編制:按編制結構,戰爭前期分為「四單位制」、「三單位制」,戰爭後期分為甲、乙、丙、丁四種;按馬匹的配備分「挽馬制師團」和「馱馬制師團」;按編設順序分為「常設師團」、「特設師團」、「補充師團」、「增設師團」等;按使用分為「治安師團」、「留守師團」、「海洋師團」等。

四聯隊制師團

四聯隊制師團也稱四單位制師團,即師團基本部隊為4個步兵聯隊,又稱挽/馱馬師團。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日本陸軍共有17個常設師團。常設師團轄二旅團四步兵聯隊(每旅團兩個步兵聯隊),騎、炮、工、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000—28000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這類師團又區分為挽馬制(原野作戰型)與馱馬制(山地作戰型)兩類。挽馬制師團約25000人,每旅團約7800人。馱馬制師團因馬匹比挽馬制師團多,人員也相應增多,每師團28500人,每旅團約7900人。

1933年3月,侵佔承德的日軍第八師團司令部設於避暑山莊清音閣。

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後,為擴大侵略戰爭的需要,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另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均屬於這類師團的編制。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兩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制師團人數為24400人。

三聯隊制師團

三聯隊制師團也稱三單位制師團,就是師團基本部隊為三個步兵聯隊,取消了旅團一級編制。

1937年9月30日,由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擴編而成的第二十六師團,是侵華戰爭期間最早成立的三單位制師團。其後為適應中國戰場山地丘陵地區作戰,從1938年4月至1940年11月陸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及第五十一、五十七等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下轄一個步兵團,約8700人,步兵團的團長由原來的旅團長擔任,軍銜為少將。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故也稱「三三制」)。師團仍編有騎、炮、工、輜重兵聯隊等單位(騎兵聯隊改為搜索隊),全師團定員減至1.2~1.3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

最早的三單位制師團、關東軍第二十六師團主力侵入晉北。

三單位制師團主要用於佔領地留守與治安。武漢會戰結束之後,由於戰場擴大與戰爭消耗劇增,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特科部隊予以補充,使師團總人數達到了15000~17000人。

除了新組建的三單位制師團,從1939年10月開始,日軍為適應作戰的需要,陸續將四單位制師團整編為三單位制,即從原四聯隊師調出一個步兵聯隊組建新的師團。至1942年底,第十三師團改三聯隊制後,侵華日軍中不再有四聯隊制師團。此後,日軍師團分為甲、乙兩種(A、B兩型):甲種師團的編成為步兵三個聯隊九個大隊、炮兵聯隊三個大隊、工兵聯隊三個中隊,總人數1.8~2.1萬人;乙種師團的編成為步兵三個聯隊九個大隊、炮兵隊六個中隊、工兵聯隊兩個中隊,總人數1.4萬人。

兩旅團制師團(丙、丁種師團)

兩旅團制師團(無聯隊)是1942年後日軍編組的師團類型,又分丙種師團和丁種師團兩種。

1.丙種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陷於兩線作戰,兵員更加缺乏,於是從1942年初開始在獨立混成旅團基礎上組建新編制師團。這種被稱為丙種師團的部隊又恢復了旅團建制,但取消了旅團下面的聯隊。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直轄四個步兵大隊,全師團共八個步兵大隊(比甲、乙兩種師團少一個步兵大隊),每個步兵大隊約1270人,步兵旅團約5100人,加上師團直屬的炮兵大隊、工兵大隊、輜重兵大隊、通信大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1.2~1.3萬人,配備軍馬2550匹,步騎槍6500枝、擲彈筒192個、輕機槍192挺、重機槍48挺、平射炮16門;迫擊炮32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

從1942年2月組建第五十八師團開始,至1943年5月,日本在中國關內共組建10個兩旅團制師團,即第五十八至七十師團(中間缺第六十一、六十六、六十七番號)。

日軍丙種師團炮兵聯隊改為炮兵大隊。

2.丁種師團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連連失利,日軍不得已繼續從中國派遣軍抽調部分師團支援太平洋戰場。為填補關內日軍空缺,又從獨立步兵旅團、混成旅團或其它人員拼湊了一些新的師團,被稱為丁種師團,番號在第一一四師團以後的許多師團屬於這種編制。從1944年7月重建的第一一四師團,至1945年4月組建的一一五、一一七、一一八、一二九、一三○、一三一、一三二、一三三、一六一師團,關內日軍共有10個丁種師團。

丁種師團編制定員與丙種師團大致相同,但特種兵和自動火器、重火器很少,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有的不轄炮兵隊。這種師團是日本人力、物力捉襟見肘時的產物,戰鬥力與以前的常設師團和甲種、乙種師團無法相比。

中國軍隊的步兵師源於清末新軍的「鎮」

看完了日軍師團的編制,再來看看中國軍隊師編制。

中國軍隊的師,起源於清末新軍的「鎮」。當時新軍採取軍、鎮、協、標、營、隊、排、棚八級編制,以軍為最高編制單位,每軍轄兩鎮。但軍這一級編制並未成立。因此,鎮實際上是新軍的最高編制單位。鎮採取步、騎、炮、工、輜重5兵種混編合成,具體編成是:步兵2協,騎兵、炮兵各1標,工兵、輜重兵各1營。全鎮官長748名,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計12512名。鎮的長官稱「統制」,軍階副都統,即相當於中將。

新軍炮兵演習

民國正式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制定《陸軍暫行編制》,基本上沿襲清末新軍編制,將鎮、協、標、營、隊、排、棚依次改為師、旅、團、營、連、排、班,以師為戰略單位,每師轄兩個步兵旅共4個步兵團,另轄騎兵、炮兵各1團,工兵、輜重兵各1營。團以下各級編制與清末新軍基本相同,全師官兵編制員額12356人,與清末的鎮大體相當。但實際人數要少得多,當時南京臨時政府中央陸軍所屬的11個師,平均每師只有7000人左右,最多的也不過9000餘人。

1912年12月,北洋政府也參照《陸軍暫行編制》,頒行了大體相同的陸軍師編制,改北洋各鎮為北洋各師。北洋師的編制與鎮基本相同,師長為中將。全師定額為9240人,不足清末鎮的四分之三。但實際上,各師從6000人到上萬人不等,平均8000人。

孫中山於1924年5月在廣州建立黃埔軍校。1925年8月,建立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各級編制採用「三三制」,即軍轄3師,師轄3團,每師另直轄警衛營、炮兵營、通訊連、工兵連、供給連、補充營等分隊。全師共有5500人。其後,國民黨軍隊陸軍師編製作了多次調整,以適應不同時期作戰需要。

北伐軍誓師出徵

1930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推出《民國十九年陸軍暫行編制表》,以師為戰略單位,軍只作為臨時的指揮機構。師分甲、乙、丙三種:甲種師轄步兵3旅,每旅2團,直屬特種兵科炮兵、工兵、輜重兵各1營,騎兵、通信兵、特務連各1連;乙種師轄步兵2旅,每旅3團,所屬特種兵與甲種師編制同;丙種師轄步兵2旅,每旅2團,直屬隊相對甲、乙種師稍小。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一方面都編為甲種師,另一方面又以獨立旅、補充旅的名義擴編部隊,基本上都成為了三旅九團的編制。由於中原大戰等原因,編遣計劃中途擱淺。

「方塊制」

1932年6月軍事委員會制定《民國二十一年陸軍暫行編制表》,每師轄2個步兵旅,每旅轄2個團;師直屬1個炮兵團、1個工兵營、1個通訊營、1個輜重兵營,以及騎兵連、特務連、衛生隊等。這種以師為戰略單位,師轄2旅4團的編制又恢復到清末新軍1鎮2協2標的傳統,當時被稱為「方塊制」,是國民黨軍隊較長時間採用的編制。

1933年7月,國民黨軍為適應與紅軍作戰,又推出新的《陸軍步兵師編制表》,專供擔任「剿匪」的步兵師改編使用,該編制分為三種,甲種為二旅五團制,除了師轄2旅,旅下轄2團,師再直轄1個獨立團或補充團,甲種師定員12993員名;乙種為二旅四團制,即師轄2旅,旅轄2團;丙種為三團制,師不轄旅,直接轄3個團。

為了加強部隊的裝備以備對日作戰,1935年3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陸軍整理處,以陳誠為主任,計劃三至四年內完成對60個師的調整。1935年編練六至十個師以為試辦,之後三年間逐漸編練剩餘各師。這些部隊完全接受或部分接受德制裝備與訓練。這期間,先後推行「教導師」、「整理師」、「調整師」編制。

1935年8月將先行調整的師改稱教導師,即「廿四年教導師」編制,將兩旅四團的架構改為「三三」制的三團制架構,取消了旅一級的建制,師直屬特種兵科與「廿一年整理師」相同,團、營兩級炮兵有所調整。

因教導師編制未能推廣,陸軍整理處又於1935年10月推出了「廿四年整理師」編制:師仍為兩旅四團制,師屬特種兵科做了很大的裁減,團一級編制也相應地進行了縮減。

1936年又在整理師基礎上搞了個調整師,即「廿五年調整師」編制,為兩旅四團制,師直轄炮兵、工兵、通信兵、輜重兵各一營,特務、騎兵連各一連。

唯一完全按德國步兵標準編裝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到抗戰前,國民黨軍隊編制極為混亂,僅中央軍步兵師至少就有6種編制。1937年2月,何應欽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軍事報告中提到:「現行編制,除川、滇、粵、桂、晉、綏及舊東北軍外,計有十九年師編制,二十一年陸軍師編制,二十二年剿匪師編制,二十四年教導師編制、整理師編制,二十五年調整師編制等六種之多……」

於是,軍政部決定全軍編制統一為甲、乙兩種方案:甲種編制:即採用二十五年調整師編制,其性質與各國常備師同,名為調整師編制;乙種編制:即採用二十四年整理師編制,其性質與各國預備師同,名為整理師編制。

甲種調整師編制為師轄2個旅4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1個炮兵團,工兵、輜重各1營,特務、衛生、通訊各1連,計有13854人。乙種整理師編制為兩旅四團制。師有山炮營、戰防炮連,及工兵營、特務營、通訊連、騎兵連、野戰醫院各一個。每師約1萬多人。預計至1938年底「共計調整、整理各六十個師,統計為一百二十個師」。然而此計劃實施僅半年,即因戰爭爆發而中止,僅調整野戰師10個,整理野戰師17個,而且多數尚未達到編制人數。

調整師接受德式裝備和訓練,又稱「德械師」。

「三角制」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適應山地作戰的需要,國民黨軍隊根據實戰經驗,對陸軍編制又作了一些調整。1939年春,改以軍為戰略單位,每軍轄3個師,師轄3個步兵團,1個野戰補充團,取消旅一級編制。師司令部增設少將步兵指揮官1名,必要時起代原旅長的作用。這一點顯然是借鑑了日軍「三單位」師團編制。以後另在後方成立補訓處,撤銷陸軍師內野戰補充團,師只轄3個步兵團。這種一師三團的編制被稱為「三角制」,與一師二旅四團的「方塊制」並存。

抗戰後期,國民黨軍曾用美式槍械裝備了39個師(其中19個師是在抗戰勝利後裝備完畢的),稱為「美械師」(即英語「阿爾法」師),相對而言,原來的師則稱為「國械師」。「美械師」編制為:每師轄步兵團3個,山炮營1個,戰防炮營1個,工兵營1個,通訊兵營1個,輜重兵營1個,以及衛生隊和特務連;步兵團增設迫擊炮連、平射炮連;步兵營增設「八二」迫擊炮排、火箭炮排;步兵連增設火箭炮班、戰防炮班和衝鋒鎗班;步兵排增設「六〇」迫擊炮班。全師武器配備增多,火力大大加強。以「美械師」組成的軍成為嫡系主力部隊,如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十八軍、第七十四軍等,戰鬥力較強,在對日反攻作戰中發揮了作用。

「美械師」

中國步兵師與日本師團的差距

那麼,中日兩軍的作戰師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差距呢?我們先看下面一張圖表(劉庭華著《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解放軍出版社):

七七事變前中日陸軍師的兵力、兵器比較

1.表內編制裝備數屬國民黨軍1937年10餘個調整師編制,其餘各師實力只有五成左右。

2.中國軍隊炮兵的炮彈及觀察器材嚴重不足,運輸補給能力尤為薄弱。

另外,根據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著《抗日戰史(一)總論》所列圖表,日本師團各種槍炮總火力(坦克未計)為中國調整師的2.15倍。

除了火力,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必須考慮進去:日軍每個師團都有一個3000多人的輜重聯隊,提高了其運輸補給能力和獨立作戰能力,這一點中國軍隊的軍都做不到。

徐州會戰,正向第十師團輸送物資的日軍輜重兵部隊。

其實,不管是整理師還是調整師,滿編的都應該在1萬人以上,但是幾乎整個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多數師達不到編制數,平均只有六七千人。這一是因為傷亡損失大,未能及時補充,特別是多次參戰的部隊;二是有著「吃空餉」的陋習,一個師只有5000-6000人,但卻照8000-9000人領餉。如此算來,日軍一個師團相比中國軍隊一個師,在實際人數上為3~4倍,火力上達到2倍以上。兩項相乘,不考慮訓練、士氣、後勤等因素,日軍一個師團實力相當於中國軍隊7~8個師,這是不過分的。

《白崇禧口述自傳》在總結徐州會戰失利時提到:「我軍番號雖十餘倍於敵,實力則差之遠矣。因為我軍於參加徐州會戰之前,多數曾參加上海會戰或北方之戰役,損失眾多而未能及時整補,若我軍於參加徐州會戰時,每師平均有戰鬥兵三千人,十餘師不過三萬人左右而已,然而敵人一個師團即有戰鬥兵二萬三千人,且其一個師團之火力比我十個師之火力猶大,故我軍番號雖多而火力不足,尤其於無制空權之情況下倍感作戰艱困。」

這種情況甚至到了戰爭後期依然未能改變,如1945年春進行的豫西鄂北會戰,日軍動用5個師團、3個旅團,其中作為主力的第三十九師團、第一一〇師團為三聯隊制師團,第一一五師團為編制最小的丁種師團。而此戰中國軍隊投入18個軍、45個師。按旅團折半算,6.5個師團對45個師,仍然是1個師團對7個師。

參加豫西鄂北會戰的中國軍隊敢死隊。

當然,從這個對比中,也恰恰反映出中華民族抗戰的艱巨和抗日將士的頑強!

侵華日軍一部向中國軍隊繳械投降。

(作者系軍史專家)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一個師團有多少兵力,多少支步槍?
    在近代史上,中國就曾因為國力弱小多次遭到別國侵略,其中持續時間長達14的日軍侵華戰爭就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當時的日本由於國內陷入了長時間的經濟危機中,再加上國內資源嚴重匱乏,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日本便決定進行侵略擴張,當時實力弱小但又地大物博的鄰居中國便成了日本的首要侵略對象,這場戰爭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的苦難。
  • 二戰時期的德軍有多強?一個步兵師就足以單挑一個日軍甲種師團
    那麼二戰時期的德軍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德軍兵種眾多,各兵種師團之間人數不盡相同,就算是普通的步兵師,不同時代其兵員編制也是不同的。所以,德軍的戰鬥力強大,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緣故,更是合理的編制結構以及精英化的兵員素質決定。可以毫不誇張的地講,這樣一個德軍步兵師,其單就戰鬥力而言,不亞於日軍的一個甲種師團。
  •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師能不能打過同時期的日軍甲種師團?
    1941年之後的情況就不用比了,因為41年以後不論是德軍還是日軍的編制都由於戰線吃緊而縮水了。比就比比1941年之前吧。所謂的甲級師團,日軍甲級師團其實指的就是17個常備近衛師團。這些師團在改編制之前還是使用的四單位制,編制比較大,滿員作戰狀態能高達2.5-2.8萬人,幾乎是同時期其他國家步兵師的1.5-2倍兵力。
  • 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二戰時,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編制通常為班、排、連、營、團、旅、師、軍。而日軍別出心裁搞了一個不一樣的編制,它的體系為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可別輕易地把日軍的編制和我國的編制混為一談。
  • 抗戰時期,日軍一個師團多少人,為什麼我們幾十師打不過他們一個師團
    ——科林伍德(英) 抗戰時期,我們和日軍的幾場大規模的會戰,基本上都是以我們的失敗而結束。並且,這些大會戰日軍都是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戰勝的我們。 咱們,就拿著名的武漢會戰來說,當時我們動用了70的師的兵力投入到會戰中,而當時日軍只投入了7個師的兵力就把我們打敗了。
  • 二戰前日軍常設師團:軟硬實力強悍,綜合戰鬥力趕超蘇德
    在抗日戰爭初期階段,我軍要花5倍以上的兵力或者2倍以上的火力投射密度才能和當時的日軍打成平手,在抗戰開始的時候的,戰術素養高,作戰兇殘的日軍往往能在正面突破我軍的防線。特別是號稱日軍王牌中的王牌「17常設師團」。
  • 二戰日軍採用師團編制,你了解多少呢?有多少人?火力怎麼樣?
    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日軍為了鞏固佔領區,進一步充實關東軍的實力,從1938年初至1939年底,先後在師團之上編組了第3、 4、5、6軍,還將國內的第7、23、24師團和華北方面軍的第5、14師團調入東北。
  • 日軍最精銳師團人海衝鋒,被美軍重火力洗地,陣亡比達20:1
    日軍最早成立的這幾個師團是日本陸軍的主力,曾參加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1931年之後,其陸續參加了侵華戰爭,是侵華日軍中最難打的一批部隊。本文要講述的第6師團就是這批部隊之一,該部兵員大都來自於日本九州熊本地區,因此也稱為是熊本師團;該師團與第2師團(仙臺師團)被認為是日軍最能打的陸軍師團。
  • 真的還沒有日軍師團人多?
    他們的師團編制系統存在很大的問題,抗日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日軍的官職,就像大佐,少佐,但他們各自所代表的性質是不同的,他們各個職位的所屬士兵數量與我國的分級狀態不同,在軍隊建設上,日本及中國都分別有自己的獨立的想法並始終堅持,那麼在抗日時期的中國在應急作戰狀態下組建的一個軍,一個師是以多少人為一個單位進行組隊的呢?我軍在這樣的建設下與日軍在作戰實力方面有何區別呢?
  • 真的還沒有日軍師團人多?
    和幾大軍閥統治中國政府時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雖然都是國家重要的輸出力量,但是為的是自己而不是整體。就算內部衝突不斷,他們依舊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搶掠,日本能發動曠日持久的侵略戰爭,他獨樹一幟的「師團」編制起著很大的作用。
  • 二戰時期,一直待在中國戰場的日軍第三師團為何能躲過南下的命運
    抗戰期間,侵華日軍中有一個「古老」的甲種師團(第三師團),這支部隊最早創建於1888年,因為編組地是在日本的名古屋市,因此這個師團又被稱之為「名古屋師團」。由於這支部隊是日本200多個師團中最早成立的新式陸軍之一,所以第三師團幾乎參與了日本近代的所有重大戰爭,包括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西伯利亞出兵、山東出兵等,並且還是侵華戰爭爆發後,唯一一支從開戰到投降一直在中國戰場作戰的甲種師團。
  • 侵華戰爭時期,率領日本第六師團的谷壽夫,最終結局怎麼樣了?
    (谷壽夫)為了侵華而設1888年,熊本鎮臺改編為日本陸軍第六師團,首任師團長為山地元治中將,兵員一萬餘人。因為第六師團的編成地為熊本,因此也習慣性稱為熊本師團。(日軍最初六師團)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前,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第六師團的鐵蹄就先後5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殘害了成千上萬的中國同胞。這其中的典型就是1928年發生的濟南慘案。
  • 《血戰鋼鋸嶺》中的日軍第62師團竟是組建於中國太原炮樓守備隊
    而高地上的那支野蠻兇悍的日軍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在艦炮、航彈的地毯式轟炸下成體系的頑強防禦,還是利用坑道反擊時兇狠的白刃衝鋒,亦或是最後口喊「萬歲」瘋狂持手雷與美軍同歸於盡,都比較真實地還原了瘋狂到歇斯底裡的日軍形象。 歷史上,防禦鋼鋸嶺的這支日軍是日本陸軍序列中的第62師團,這支部隊除了與美軍在衝繩交鋒外,同樣曾經在中國戰場上與國軍和八路軍血戰。
  • 14年抗戰有多艱難?看看日軍甲種師團戰鬥力,每個士兵都是神槍手
    文/紀布話說,自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天皇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標誌著整個中華民族長達14年之久的艱苦抗戰才得以結束。可以說,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卓絕、破釜沉舟的民族戰爭,從我國的東北地區一直延伸到內陸華南地區,我族軍民在每一場的戰鬥中都要付出數倍於小日本的慘重代價。
  • 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18師團堪比甲種師團,106師團被銷番號
    從19世紀末開始,日本便已經有了對外擴張的野心,由於日本本身是一個島國,資源太少為了他們的生存,他們就選擇了對外擴張這條路,而好巧不巧的是,當時正值我國清朝時期,中華文明幾千年領先世界,可是在清朝時期由於統治者的愚昧無知最終在世界上落了後塵,先是有鴉片戰爭,再是有《天津條約》,最終在1894年,甲午海戰之中,清朝輸給了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而日本也是靠著清朝的這筆賠款成為了列強
  • 二戰中的日軍第六師團,戰鬥力強勁,最終是怎麼覆滅的
    二戰期間,日軍的第六師團因裝備精良,作戰風格野蠻兇悍,被稱為是日軍戰力最強的兩個師團之一。而在中國人民的印象中,第六師團則是一支臭名昭著的部隊。從甲午戰爭到侵華戰爭,第六師團一直都充當著侵華先鋒的角色。尤其是他們在南京大屠殺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是讓全世界唾棄。
  • 抗日戰爭中,日軍板垣師團都有哪些惡行?最終結局怎麼樣?
    所謂板垣師團,就是日軍最精銳的第五師團。由於全面抗戰爆發時,擔任第五師團第19任師團長的,為日寇板垣徵四郎中將,因此,我們習慣性的將第五師團稱為板垣師團。
  • 全面抗戰日軍戰車第3師團具體編制及在豫中會戰中無人能擋
    注:全面抗戰爆發後到1942年,日軍沒有戰車師團編制!只有「戰車團」這種暫時編制,一般轄3個戰車聯隊及後勤支援部隊,很少配步兵、炮兵等兵種,這種部隊就是以裝甲單位為主力的作戰群。 全面抗戰爆發後至1942年,日軍編有的「戰車團」番號為第1、2、3、11、14。
  • 消滅日軍王牌師團近20000人!那抗戰時中國駐印軍兵力有多少?
    中國駐印軍是抗戰時期我國軍隊中裝備最好、補給最好的部隊,在異國戰場上該部創造了正面對決打殘日軍王牌師團的戰績,而且戰損還遠少於對方。 那麼這支精銳之師都有哪些部隊?其兵力規模有多大呢?本文我們就來了解下。
  • 被錯認為《八佰》勇士對手:抗戰打滿全場,日軍頭號王牌第三師團
    但這個細節在的歷史中是錯誤的,真正進攻倉庫的是日軍土師第十陸戰隊,而非之前很多人傳聞的日軍名古屋第三師團。不過第三師團之所以躺槍進攻四行倉庫部隊,可見這支部隊在抗戰之中的名聲有多大。畢竟在影視劇中通過強大的敵人,才能襯託我們抵抗有多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