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徐平
常常聽人議論: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好幾個師才能打過日軍的一個師團,真是這樣嗎?
一組驚人的數字
我們先看看中日軍隊在正面戰場幾場重要會戰中雙方投入兵力對比:
淞滬會戰,日軍11個師團,中國軍隊79.5個師;
太原會戰,日軍6個師團,中國軍隊6個集團軍、40個師;
徐州會戰,日軍8.5個師團,中國軍隊12個集團軍、64個師;
武漢會戰,日軍10.5個師團,中國軍隊50個軍、129個師;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4.5個師團,中國軍隊16個軍、35個師;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5.5個師團,中國軍隊40個師;
豫中會戰,日軍6.5個師團,中國軍隊8個集團軍、17個軍;
桂柳會戰,日軍8個師團,中國軍隊16個軍、40個師;
湘西會戰,日軍5個師團,中國軍隊9個軍、26個師。
註:雙方參戰的獨立旅(旅團)折合半個師(師團)。
這些會戰,在抗日戰爭初期、中期、後期都有。總的看,日軍1個師團,大體上能抵中國軍隊2~3個軍,約7~8個師甚至更多。而以上會戰,大多是中國軍隊失利。
徐州會戰日軍裝甲部隊
徐州會戰中國軍隊機槍陣地
日軍的師團有多種編制
師團是近代以來日本陸軍最高一級的固定編制單位,為基本戰術兵團。通常翻譯為「師」。師團指揮官為中將。
1888年,日本將國內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劃分的臺鎮改稱師團,番號從第一至第六,同時為警衛皇宮又成立了近衛師團,這是日本陸軍歷史上第一批師團。師團編制為二旅團、四聯隊,還有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兵,平時兵員為一萬人,戰時可超過兩萬人。
甲午戰爭旅順口土城子附近日軍第一師團前衛部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日本陸軍有17個「常設」師團,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又陸續組建了156個師團,總共173個師團。在侵華日軍編制內先後有105個師團。
在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師團先後有過多種編制:按編制結構,戰爭前期分為「四單位制」、「三單位制」,戰爭後期分為甲、乙、丙、丁四種;按馬匹的配備分「挽馬制師團」和「馱馬制師團」;按編設順序分為「常設師團」、「特設師團」、「補充師團」、「增設師團」等;按使用分為「治安師團」、「留守師團」、「海洋師團」等。
四聯隊制師團
四聯隊制師團也稱四單位制師團,即師團基本部隊為4個步兵聯隊,又稱挽/馱馬師團。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日本陸軍共有17個常設師團。常設師團轄二旅團四步兵聯隊(每旅團兩個步兵聯隊),騎、炮、工、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000—28000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這類師團又區分為挽馬制(原野作戰型)與馱馬制(山地作戰型)兩類。挽馬制師團約25000人,每旅團約7800人。馱馬制師團因馬匹比挽馬制師團多,人員也相應增多,每師團28500人,每旅團約7900人。
1933年3月,侵佔承德的日軍第八師團司令部設於避暑山莊清音閣。
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後,為擴大侵略戰爭的需要,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另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均屬於這類師團的編制。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兩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制師團人數為24400人。
三聯隊制師團
三聯隊制師團也稱三單位制師團,就是師團基本部隊為三個步兵聯隊,取消了旅團一級編制。
1937年9月30日,由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擴編而成的第二十六師團,是侵華戰爭期間最早成立的三單位制師團。其後為適應中國戰場山地丘陵地區作戰,從1938年4月至1940年11月陸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及第五十一、五十七等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下轄一個步兵團,約8700人,步兵團的團長由原來的旅團長擔任,軍銜為少將。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故也稱「三三制」)。師團仍編有騎、炮、工、輜重兵聯隊等單位(騎兵聯隊改為搜索隊),全師團定員減至1.2~1.3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
最早的三單位制師團、關東軍第二十六師團主力侵入晉北。
三單位制師團主要用於佔領地留守與治安。武漢會戰結束之後,由於戰場擴大與戰爭消耗劇增,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特科部隊予以補充,使師團總人數達到了15000~17000人。
除了新組建的三單位制師團,從1939年10月開始,日軍為適應作戰的需要,陸續將四單位制師團整編為三單位制,即從原四聯隊師調出一個步兵聯隊組建新的師團。至1942年底,第十三師團改三聯隊制後,侵華日軍中不再有四聯隊制師團。此後,日軍師團分為甲、乙兩種(A、B兩型):甲種師團的編成為步兵三個聯隊九個大隊、炮兵聯隊三個大隊、工兵聯隊三個中隊,總人數1.8~2.1萬人;乙種師團的編成為步兵三個聯隊九個大隊、炮兵隊六個中隊、工兵聯隊兩個中隊,總人數1.4萬人。
兩旅團制師團(丙、丁種師團)
兩旅團制師團(無聯隊)是1942年後日軍編組的師團類型,又分丙種師團和丁種師團兩種。
1.丙種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陷於兩線作戰,兵員更加缺乏,於是從1942年初開始在獨立混成旅團基礎上組建新編制師團。這種被稱為丙種師團的部隊又恢復了旅團建制,但取消了旅團下面的聯隊。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直轄四個步兵大隊,全師團共八個步兵大隊(比甲、乙兩種師團少一個步兵大隊),每個步兵大隊約1270人,步兵旅團約5100人,加上師團直屬的炮兵大隊、工兵大隊、輜重兵大隊、通信大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1.2~1.3萬人,配備軍馬2550匹,步騎槍6500枝、擲彈筒192個、輕機槍192挺、重機槍48挺、平射炮16門;迫擊炮32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
從1942年2月組建第五十八師團開始,至1943年5月,日本在中國關內共組建10個兩旅團制師團,即第五十八至七十師團(中間缺第六十一、六十六、六十七番號)。
日軍丙種師團炮兵聯隊改為炮兵大隊。
2.丁種師團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連連失利,日軍不得已繼續從中國派遣軍抽調部分師團支援太平洋戰場。為填補關內日軍空缺,又從獨立步兵旅團、混成旅團或其它人員拼湊了一些新的師團,被稱為丁種師團,番號在第一一四師團以後的許多師團屬於這種編制。從1944年7月重建的第一一四師團,至1945年4月組建的一一五、一一七、一一八、一二九、一三○、一三一、一三二、一三三、一六一師團,關內日軍共有10個丁種師團。
丁種師團編制定員與丙種師團大致相同,但特種兵和自動火器、重火器很少,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有的不轄炮兵隊。這種師團是日本人力、物力捉襟見肘時的產物,戰鬥力與以前的常設師團和甲種、乙種師團無法相比。
中國軍隊的步兵師源於清末新軍的「鎮」
看完了日軍師團的編制,再來看看中國軍隊師編制。
中國軍隊的師,起源於清末新軍的「鎮」。當時新軍採取軍、鎮、協、標、營、隊、排、棚八級編制,以軍為最高編制單位,每軍轄兩鎮。但軍這一級編制並未成立。因此,鎮實際上是新軍的最高編制單位。鎮採取步、騎、炮、工、輜重5兵種混編合成,具體編成是:步兵2協,騎兵、炮兵各1標,工兵、輜重兵各1營。全鎮官長748名,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計12512名。鎮的長官稱「統制」,軍階副都統,即相當於中將。
新軍炮兵演習
民國正式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制定《陸軍暫行編制》,基本上沿襲清末新軍編制,將鎮、協、標、營、隊、排、棚依次改為師、旅、團、營、連、排、班,以師為戰略單位,每師轄兩個步兵旅共4個步兵團,另轄騎兵、炮兵各1團,工兵、輜重兵各1營。團以下各級編制與清末新軍基本相同,全師官兵編制員額12356人,與清末的鎮大體相當。但實際人數要少得多,當時南京臨時政府中央陸軍所屬的11個師,平均每師只有7000人左右,最多的也不過9000餘人。
1912年12月,北洋政府也參照《陸軍暫行編制》,頒行了大體相同的陸軍師編制,改北洋各鎮為北洋各師。北洋師的編制與鎮基本相同,師長為中將。全師定額為9240人,不足清末鎮的四分之三。但實際上,各師從6000人到上萬人不等,平均8000人。
孫中山於1924年5月在廣州建立黃埔軍校。1925年8月,建立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各級編制採用「三三制」,即軍轄3師,師轄3團,每師另直轄警衛營、炮兵營、通訊連、工兵連、供給連、補充營等分隊。全師共有5500人。其後,國民黨軍隊陸軍師編製作了多次調整,以適應不同時期作戰需要。
北伐軍誓師出徵
1930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推出《民國十九年陸軍暫行編制表》,以師為戰略單位,軍只作為臨時的指揮機構。師分甲、乙、丙三種:甲種師轄步兵3旅,每旅2團,直屬特種兵科炮兵、工兵、輜重兵各1營,騎兵、通信兵、特務連各1連;乙種師轄步兵2旅,每旅3團,所屬特種兵與甲種師編制同;丙種師轄步兵2旅,每旅2團,直屬隊相對甲、乙種師稍小。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一方面都編為甲種師,另一方面又以獨立旅、補充旅的名義擴編部隊,基本上都成為了三旅九團的編制。由於中原大戰等原因,編遣計劃中途擱淺。
「方塊制」
1932年6月軍事委員會制定《民國二十一年陸軍暫行編制表》,每師轄2個步兵旅,每旅轄2個團;師直屬1個炮兵團、1個工兵營、1個通訊營、1個輜重兵營,以及騎兵連、特務連、衛生隊等。這種以師為戰略單位,師轄2旅4團的編制又恢復到清末新軍1鎮2協2標的傳統,當時被稱為「方塊制」,是國民黨軍隊較長時間採用的編制。
1933年7月,國民黨軍為適應與紅軍作戰,又推出新的《陸軍步兵師編制表》,專供擔任「剿匪」的步兵師改編使用,該編制分為三種,甲種為二旅五團制,除了師轄2旅,旅下轄2團,師再直轄1個獨立團或補充團,甲種師定員12993員名;乙種為二旅四團制,即師轄2旅,旅轄2團;丙種為三團制,師不轄旅,直接轄3個團。
為了加強部隊的裝備以備對日作戰,1935年3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陸軍整理處,以陳誠為主任,計劃三至四年內完成對60個師的調整。1935年編練六至十個師以為試辦,之後三年間逐漸編練剩餘各師。這些部隊完全接受或部分接受德制裝備與訓練。這期間,先後推行「教導師」、「整理師」、「調整師」編制。
1935年8月將先行調整的師改稱教導師,即「廿四年教導師」編制,將兩旅四團的架構改為「三三」制的三團制架構,取消了旅一級的建制,師直屬特種兵科與「廿一年整理師」相同,團、營兩級炮兵有所調整。
因教導師編制未能推廣,陸軍整理處又於1935年10月推出了「廿四年整理師」編制:師仍為兩旅四團制,師屬特種兵科做了很大的裁減,團一級編制也相應地進行了縮減。
1936年又在整理師基礎上搞了個調整師,即「廿五年調整師」編制,為兩旅四團制,師直轄炮兵、工兵、通信兵、輜重兵各一營,特務、騎兵連各一連。
唯一完全按德國步兵標準編裝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到抗戰前,國民黨軍隊編制極為混亂,僅中央軍步兵師至少就有6種編制。1937年2月,何應欽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軍事報告中提到:「現行編制,除川、滇、粵、桂、晉、綏及舊東北軍外,計有十九年師編制,二十一年陸軍師編制,二十二年剿匪師編制,二十四年教導師編制、整理師編制,二十五年調整師編制等六種之多……」
於是,軍政部決定全軍編制統一為甲、乙兩種方案:甲種編制:即採用二十五年調整師編制,其性質與各國常備師同,名為調整師編制;乙種編制:即採用二十四年整理師編制,其性質與各國預備師同,名為整理師編制。
甲種調整師編制為師轄2個旅4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1個炮兵團,工兵、輜重各1營,特務、衛生、通訊各1連,計有13854人。乙種整理師編制為兩旅四團制。師有山炮營、戰防炮連,及工兵營、特務營、通訊連、騎兵連、野戰醫院各一個。每師約1萬多人。預計至1938年底「共計調整、整理各六十個師,統計為一百二十個師」。然而此計劃實施僅半年,即因戰爭爆發而中止,僅調整野戰師10個,整理野戰師17個,而且多數尚未達到編制人數。
調整師接受德式裝備和訓練,又稱「德械師」。
「三角制」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適應山地作戰的需要,國民黨軍隊根據實戰經驗,對陸軍編制又作了一些調整。1939年春,改以軍為戰略單位,每軍轄3個師,師轄3個步兵團,1個野戰補充團,取消旅一級編制。師司令部增設少將步兵指揮官1名,必要時起代原旅長的作用。這一點顯然是借鑑了日軍「三單位」師團編制。以後另在後方成立補訓處,撤銷陸軍師內野戰補充團,師只轄3個步兵團。這種一師三團的編制被稱為「三角制」,與一師二旅四團的「方塊制」並存。
抗戰後期,國民黨軍曾用美式槍械裝備了39個師(其中19個師是在抗戰勝利後裝備完畢的),稱為「美械師」(即英語「阿爾法」師),相對而言,原來的師則稱為「國械師」。「美械師」編制為:每師轄步兵團3個,山炮營1個,戰防炮營1個,工兵營1個,通訊兵營1個,輜重兵營1個,以及衛生隊和特務連;步兵團增設迫擊炮連、平射炮連;步兵營增設「八二」迫擊炮排、火箭炮排;步兵連增設火箭炮班、戰防炮班和衝鋒鎗班;步兵排增設「六〇」迫擊炮班。全師武器配備增多,火力大大加強。以「美械師」組成的軍成為嫡系主力部隊,如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十八軍、第七十四軍等,戰鬥力較強,在對日反攻作戰中發揮了作用。
「美械師」
中國步兵師與日本師團的差距
那麼,中日兩軍的作戰師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差距呢?我們先看下面一張圖表(劉庭華著《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解放軍出版社):
七七事變前中日陸軍師的兵力、兵器比較
1.表內編制裝備數屬國民黨軍1937年10餘個調整師編制,其餘各師實力只有五成左右。
2.中國軍隊炮兵的炮彈及觀察器材嚴重不足,運輸補給能力尤為薄弱。
另外,根據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著《抗日戰史(一)總論》所列圖表,日本師團各種槍炮總火力(坦克未計)為中國調整師的2.15倍。
除了火力,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必須考慮進去:日軍每個師團都有一個3000多人的輜重聯隊,提高了其運輸補給能力和獨立作戰能力,這一點中國軍隊的軍都做不到。
徐州會戰,正向第十師團輸送物資的日軍輜重兵部隊。
其實,不管是整理師還是調整師,滿編的都應該在1萬人以上,但是幾乎整個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多數師達不到編制數,平均只有六七千人。這一是因為傷亡損失大,未能及時補充,特別是多次參戰的部隊;二是有著「吃空餉」的陋習,一個師只有5000-6000人,但卻照8000-9000人領餉。如此算來,日軍一個師團相比中國軍隊一個師,在實際人數上為3~4倍,火力上達到2倍以上。兩項相乘,不考慮訓練、士氣、後勤等因素,日軍一個師團實力相當於中國軍隊7~8個師,這是不過分的。
《白崇禧口述自傳》在總結徐州會戰失利時提到:「我軍番號雖十餘倍於敵,實力則差之遠矣。因為我軍於參加徐州會戰之前,多數曾參加上海會戰或北方之戰役,損失眾多而未能及時整補,若我軍於參加徐州會戰時,每師平均有戰鬥兵三千人,十餘師不過三萬人左右而已,然而敵人一個師團即有戰鬥兵二萬三千人,且其一個師團之火力比我十個師之火力猶大,故我軍番號雖多而火力不足,尤其於無制空權之情況下倍感作戰艱困。」
這種情況甚至到了戰爭後期依然未能改變,如1945年春進行的豫西鄂北會戰,日軍動用5個師團、3個旅團,其中作為主力的第三十九師團、第一一〇師團為三聯隊制師團,第一一五師團為編制最小的丁種師團。而此戰中國軍隊投入18個軍、45個師。按旅團折半算,6.5個師團對45個師,仍然是1個師團對7個師。
參加豫西鄂北會戰的中國軍隊敢死隊。
當然,從這個對比中,也恰恰反映出中華民族抗戰的艱巨和抗日將士的頑強!
侵華日軍一部向中國軍隊繳械投降。
(作者系軍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