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侵華日軍中有一個「古老」的甲種師團(第三師團),這支部隊最早創建於1888年,因為編組地是在日本的名古屋市,因此這個師團又被稱之為「名古屋師團」。由於這支部隊是日本200多個師團中最早成立的新式陸軍之一,所以第三師團幾乎參與了日本近代的所有重大戰爭,包括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西伯利亞出兵、山東出兵等,並且還是侵華戰爭爆發後,唯一一支從開戰到投降一直在中國戰場作戰的甲種師團。
相信熟悉歷史的小夥伴心中恐怕都會有一個疑問:當年日軍把自己所有的精銳力量都拉到了太平洋戰場上,卻為何要偏偏漏了這個第三師團,難道這個師團真的只是徒有其名嗎?其實不然,第三師團的戰鬥力很強,這點我們可以從淞滬會戰中看出,當年第三師團與第十一師團作為第一批增援部隊,被編入上海派遣軍中。到達戰場後,第三師團立馬就選擇在上海郊外的吳淞登陸,後遭到中國守軍的奮勇還擊,戰事一度白熱化。
上海失陷後,第三師團無視日軍大本營發出的「不擴大政策」,繼續追擊國軍撤退部隊,由於戰局的不斷擴大並有向長期化發展的可能,日軍大本營最終還是屈服了侵華日軍當局的意圖,宣布「進軍南京」。當日軍攻佔了蘇州後,第三師團主力奉命留守蘇州,只有鷹森孝所率領的一個聯隊隨日軍其他師團殺向了南京,在南京保衛戰中,鷹森孝聯隊攻佔了通濟門和武定門,率先打開了南京的「大門」。
1938年2月14日,第三師團被編入華中派遣軍戰鬥序列,奉命參加徐州會戰,後又被編入第2軍戰鬥序列參加武漢會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英、美兩國同時對日本宣戰,其實日本當時心裡十分清楚,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同美國展開「持久戰」,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他只能孤注一擲,以最快的速度搶佔先機,掠奪戰爭資源。於是日本調派了大部分在其他戰場上作戰的精銳師團南下,結果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英、美部署在太平洋上的基地和殖民地就被日軍全部攻佔了。
後來,隨著盟軍的攻勢逐漸加強,日本海軍接連吃了幾場敗仗,損失了大量的航母、艦船和飛機,1942年後,日軍在與美軍的數次交戰中,其精銳部隊開始被成建制的消滅,技術型人員也隨之消耗,由於這些人才培訓周期較長,日本在短時間內根本難以補充,再加上美軍武器裝備上的優勢,這些南下侵略的甲種師團很快就都成為了「異域孤魂」。
而反觀唯一留在中國戰場上的第三師團,它的命運瞬間就跟那些南下的甲種師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僅沒有遭受重創,還參加了「大陸交通線打通」作戰(豫湘桂戰役),先後佔領了桂林第1機場,零陵機場,柳州北岸等要地,並於作戰結束後擔當第11軍司令部所在地的柳州方面的警備。抗戰勝利後,第三師團奉命在鎮江向國軍投降,隨後全員被遣返回日本,成了二戰末期日本最後一支完整的「甲種師團」。
戰爭結束後,日本的第三師團為何沒被調派南下這個問題困擾了當時很多的軍事專家,有人猜測原因在於武藤信義,因為這個在位時就已經問鼎日本元帥的人,恰恰是靠著第三師團起家的,當時日軍中的很多高官都曾是他的部下,比如荒木貞夫、林銑十郎等,所以,當時這些軍事專家們就普遍認為第三師團被留守的原因是因為「情義」。但後來根據日軍檔案的解密,這個說話被推翻了,理由是第三師團當時背負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使命,任務是儘快攻佔重慶,逼迫蔣介石投降,事實也證明,當時第三師團在隨栆會戰中,曾一路開進到僅離重慶300公裡處附近,如果不是中國守軍的奮勇抵抗,第三師團恐怕早在重慶升起了太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