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一直待在中國戰場的日軍第三師團為何能躲過南下的命運

2020-12-22 帥帥侃歷史

抗戰期間,侵華日軍中有一個「古老」的甲種師團(第三師團),這支部隊最早創建於1888年,因為編組地是在日本的名古屋市,因此這個師團又被稱之為「名古屋師團」。由於這支部隊是日本200多個師團中最早成立的新式陸軍之一,所以第三師團幾乎參與了日本近代的所有重大戰爭,包括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西伯利亞出兵、山東出兵等,並且還是侵華戰爭爆發後,唯一一支從開戰到投降一直在中國戰場作戰的甲種師團。

相信熟悉歷史的小夥伴心中恐怕都會有一個疑問:當年日軍把自己所有的精銳力量都拉到了太平洋戰場上,卻為何要偏偏漏了這個第三師團,難道這個師團真的只是徒有其名嗎?其實不然,第三師團的戰鬥力很強,這點我們可以從淞滬會戰中看出,當年第三師團與第十一師團作為第一批增援部隊,被編入上海派遣軍中。到達戰場後,第三師團立馬就選擇在上海郊外的吳淞登陸,後遭到中國守軍的奮勇還擊,戰事一度白熱化。

上海失陷後,第三師團無視日軍大本營發出的「不擴大政策」,繼續追擊國軍撤退部隊,由於戰局的不斷擴大並有向長期化發展的可能,日軍大本營最終還是屈服了侵華日軍當局的意圖,宣布「進軍南京」。當日軍攻佔了蘇州後,第三師團主力奉命留守蘇州,只有鷹森孝所率領的一個聯隊隨日軍其他師團殺向了南京,在南京保衛戰中,鷹森孝聯隊攻佔了通濟門和武定門,率先打開了南京的「大門」。

1938年2月14日,第三師團被編入華中派遣軍戰鬥序列,奉命參加徐州會戰,後又被編入第2軍戰鬥序列參加武漢會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英、美兩國同時對日本宣戰,其實日本當時心裡十分清楚,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同美國展開「持久戰」,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他只能孤注一擲,以最快的速度搶佔先機,掠奪戰爭資源。於是日本調派了大部分在其他戰場上作戰的精銳師團南下,結果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英、美部署在太平洋上的基地和殖民地就被日軍全部攻佔了。

後來,隨著盟軍的攻勢逐漸加強,日本海軍接連吃了幾場敗仗,損失了大量的航母、艦船和飛機,1942年後,日軍在與美軍的數次交戰中,其精銳部隊開始被成建制的消滅,技術型人員也隨之消耗,由於這些人才培訓周期較長,日本在短時間內根本難以補充,再加上美軍武器裝備上的優勢,這些南下侵略的甲種師團很快就都成為了「異域孤魂」。

而反觀唯一留在中國戰場上的第三師團,它的命運瞬間就跟那些南下的甲種師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僅沒有遭受重創,還參加了「大陸交通線打通」作戰(豫湘桂戰役),先後佔領了桂林第1機場,零陵機場,柳州北岸等要地,並於作戰結束後擔當第11軍司令部所在地的柳州方面的警備。抗戰勝利後,第三師團奉命在鎮江向國軍投降,隨後全員被遣返回日本,成了二戰末期日本最後一支完整的「甲種師團」。

戰爭結束後,日本的第三師團為何沒被調派南下這個問題困擾了當時很多的軍事專家,有人猜測原因在於武藤信義,因為這個在位時就已經問鼎日本元帥的人,恰恰是靠著第三師團起家的,當時日軍中的很多高官都曾是他的部下,比如荒木貞夫、林銑十郎等,所以,當時這些軍事專家們就普遍認為第三師團被留守的原因是因為「情義」。但後來根據日軍檔案的解密,這個說話被推翻了,理由是第三師團當時背負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使命,任務是儘快攻佔重慶,逼迫蔣介石投降,事實也證明,當時第三師團在隨栆會戰中,曾一路開進到僅離重慶300公裡處附近,如果不是中國守軍的奮勇抵抗,第三師團恐怕早在重慶升起了太陽旗。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戰績並不差,為何卻被稱為是懦夫?
    其最早誕生於明治時期,當時日軍實行陸軍改革,設立六大鎮臺在全國範圍內自主募兵,並建立了六個師團。大版第四師團便是以大版鎮臺為基礎所建立,乃是日本陸軍最早的六個師團之一。而後,大阪師團又是日軍17個常設師團之一,也就是咱們所俗稱的日本陸軍甲種師團。
  • 二戰日軍第四師團被人低估的精銳之師二戰人員損失最少
    說到二戰日軍所有甲級師團,既沒有犯下太大的戰爭罪又能在整個二戰表現突出的師團,可能只有日軍第四師團了, 說到這裡可能有讀者覺得好笑了,因為很多文章都在寫日軍第四師團在二戰時期是如何搞笑的,這怎麼到小編這裡就成為了二戰時期日軍甲級師團的最強精銳了,而恰恰就是這個師團在二戰時期太過另類才引起小編去收集資料的興趣
  • 二戰中的日軍第六師團,戰鬥力強勁,最終是怎麼覆滅的
    二戰期間,日軍的第六師團因裝備精良,作戰風格野蠻兇悍,被稱為是日軍戰力最強的兩個師團之一。而在中國人民的印象中,第六師團則是一支臭名昭著的部隊。從甲午戰爭到侵華戰爭,第六師團一直都充當著侵華先鋒的角色。尤其是他們在南京大屠殺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是讓全世界唾棄。
  • 二戰時期的德軍有多強?一個步兵師就足以單挑一個日軍甲種師團
    二十世紀,一個血與淚交融的世紀,一個充斥著硝煙的時代,侵略與抗爭共同譜寫的命運交響曲不停地奏響著。東方國家的硝煙瀰漫在東亞戰場,遙遠的歐洲,一支虎狼之軍閃電般席捲了歐洲戰場,這支軍隊自然是以「閃電戰」橫掃歐洲的德國之軍。
  • 二戰前日軍常設師團:軟硬實力強悍,綜合戰鬥力趕超蘇德
    在抗日戰爭初期階段,我軍要花5倍以上的兵力或者2倍以上的火力投射密度才能和當時的日軍打成平手,在抗戰開始的時候的,戰術素養高,作戰兇殘的日軍往往能在正面突破我軍的防線。特別是號稱日軍王牌中的王牌「17常設師團」。
  • 揭秘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師團編制,中國步兵師與日本師團差距幾何
    一組驚人的數字我們先看看中日軍隊在正面戰場幾場重要會戰中雙方投入兵力對比:淞滬會戰,日軍11個師團,中國軍隊79.5個師;太原會戰,日軍6個師團,中國軍隊6個集團軍、40個師;徐州會戰,日軍8.5個師團,中國軍隊12個集團軍、64個師;武漢會戰,日軍10.5個師團,中國軍隊50個軍、129個師;第一次長沙會戰
  • 二戰風雲,別具一格的大阪師團
    日本關東軍佔領瀋陽但是在關東軍中卻有著一支「別具一格」的部隊,那就是大阪第四師團,也稱「大阪師團」。這個大阪師團來歷可不小,是日本在二戰前組建17常備師團之一,屬於甲級師團。而後在「臺兒莊戰役」中,讓中國軍隊了解到了他們的「大名」。「臺兒莊戰役」由李宗仁將軍指揮的中國軍隊,沉重的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氣焰,打出中國軍人的威風,但是面對日軍的重圍,李宗仁將軍被迫率領40萬大軍突圍。
  • 二戰日軍戰鬥力最強的五個師團,其中以十四師團最強
    一九四零年三月,微操大師在陪都召開各大戰區軍以上參謀長會議上曾提到,抗戰初期國軍三個師可以對抗日軍一個師團,到了徐州會戰時五六個師才能擊敗日軍一個師團,而現在以十個師還打不過日軍一個師團。而此時全面開戰不過兩年半,微操大師已痛心地承認國軍十個師已經打不過日軍一個師團,這可不是有意誇大其詞或者潑冷水,而是事實就擺在眼前。
  • 《血戰鋼鋸嶺》中的日軍第62師團竟是組建於中國太原炮樓守備隊
    2016年12月8日,一部由梅爾·吉勃遜導演的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在中國上映,引發了人們對太平洋戰爭衝繩島戰役中這場「鋼鋸嶺」(日軍稱前田高地)戰鬥的濃厚興趣。而高地上的那支野蠻兇悍的日軍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在艦炮、航彈的地毯式轟炸下成體系的頑強防禦,還是利用坑道反擊時兇狠的白刃衝鋒,亦或是最後口喊「萬歲」瘋狂持手雷與美軍同歸於盡,都比較真實地還原了瘋狂到歇斯底裡的日軍形象。 歷史上,防禦鋼鋸嶺的這支日軍是日本陸軍序列中的第62師團,這支部隊除了與美軍在衝繩交鋒外,同樣曾經在中國戰場上與國軍和八路軍血戰。
  • 日軍為進攻四川的五號作戰為何取消?15個師團進攻,15個師團牽制及...
    該計劃於1942年制定,原計劃1943年春實施,為實施該計劃,根據日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的計算:中國關內戰場的中國派遣軍需要增加36萬兵力才可進攻及維持佔領區,其中可從關東軍抽調21萬、國內守備部隊抽調3萬、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另需徵新兵23萬。
  •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師能不能打過同時期的日軍甲種師團?
    1941年之後的情況就不用比了,因為41年以後不論是德軍還是日軍的編制都由於戰線吃緊而縮水了。比就比比1941年之前吧。所謂的甲級師團,日軍甲級師團其實指的就是17個常備近衛師團。這些師團在改編制之前還是使用的四單位制,編制比較大,滿員作戰狀態能高達2.5-2.8萬人,幾乎是同時期其他國家步兵師的1.5-2倍兵力。
  • 被錯認為《八佰》勇士對手:抗戰打滿全場,日軍頭號王牌第三師團
    按照日本二戰師團編成地越富裕戰鬥力越弱(參考東京第一和大阪第四師團)的屬性來看,名古屋師團戰鬥力應該挺弱才對。但事實恰恰相反,其戰鬥力在日軍老字輩的6個師團中,應該是僅次於仙臺第二和熊本第六師團的王牌部隊。
  • 抗日神劇中不堪一擊,真正日軍有多強?抗戰14年沒能全殲1個師團
    這50年內,日本屢次侵略中國,派出大量的日本軍人踏上中國的土地。在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擁有數百萬的軍人,而日本不到200萬軍人。由於中國的經濟和軍事遠遠落後於日本,中國為了打贏抗日戰爭,付出超過3500萬人的傷亡,可以算是二戰中損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但是,近些年在電視上流行的抗日劇逐漸演變成抗日神劇,其中的一些情節極其令人爭議。
  • 太平洋戰爭,澳大利亞如何對待日軍第六師團俘虜的
    1940年11月,第六師團改制為三單位師團,轄第六步兵團的第13、第23和第45聯隊以及特種兵部隊 ,1941年11月被調往太平洋戰場,編入第十七軍作戰序列。1943年1月在索羅門群島以北的布幹維爾島登陸,擔任該島的守備任務,同年10月,美澳聯軍在西太平洋戰區開始反攻,首先對該島進行了飽和轟炸。
  • 抗戰時期,日軍一個師團多少人,為什麼我們幾十師打不過他們一個師團
    ——科林伍德(英) 抗戰時期,我們和日軍的幾場大規模的會戰,基本上都是以我們的失敗而結束。並且,這些大會戰日軍都是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戰勝的我們。 咱們,就拿著名的武漢會戰來說,當時我們動用了70的師的兵力投入到會戰中,而當時日軍只投入了7個師的兵力就把我們打敗了。
  • 二戰日本王牌第二和第六師團:一個名不副實,另一個罪行累累
    在二戰前的日本在嘗到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勝利的甜頭以後,就一直處於對外侵略和擴張的態勢,而他們發動戰爭的雙保險則是精銳的日本陸軍和海軍,二戰前世界各國都公認其海軍實力排名世界第三,對於他們的陸軍則是一直嘲笑其為一戰巔峰水準。
  • 上高之戰,日軍有多窘迫?池田旅團寸步難行,第33師團脫離戰場
    上高之戰開始之後,對於中國的南路軍,羅卓英心裡是沒有底的。早前,池田的獨立混成旅團在湛江一帶,遭受劉多荃的第49軍側擊,由於第49軍在兩年前,在修水一戰中大敗,羅卓英對這支東北部隊並不看好。在錦江南岸,池田的部隊,遭遇多支部隊阻擊,一直在徘徊,寸步難行。中路軍,戰爭也比較激烈。3月17日,大賀茂帶著第34師團向官橋急進之時,遭遇第58師,雙方進行了大戰,張靈甫非常給力,打的大賀茂一愣一愣的。而這個時候,日本第33師團又出事了。
  • 二戰日軍「甲級師團」番號的出現,標誌著兵員素質和戰鬥力的下降
    後在日軍增援部隊的合圍下,不得不撤出戰場退向豫南,於是才有了「花園口之殤」。 特別注意,這會鬼子還沒有什麼「甲級師團」的概念,只有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兩種類型,最多可以按裝備特點細化為挽馬師團或者馱馬師團。而三個步兵聯隊編制的警備師團,只是在1938年晚些時候出現的,主要用於佔領區維持治安所用,比如第15、第17師團等。
  • 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二戰時,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編制通常為班、排、連、營、團、旅、師、軍。而日軍別出心裁搞了一個不一樣的編制,它的體系為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可別輕易地把日軍的編制和我國的編制混為一談。
  • 二戰日軍最強師團「宿命」滇緬,日少將為逃亡官兵免責,自殺謝罪
    二戰期間,日軍有一個傳統,就是喜歡給師團授予「X師團」的稱號,如第2師團稱為「勇」師團,這些稱號通常是對這支軍隊的戰績評價。石頭今天要說的這個師團,是堪稱日軍最強師團的56師團,被日本稱為「龍」師團。第56師團,出身於九州,由12師團的預備役兵員組成,人員裝備都比不上日軍18大常設師團,但是後來卻「戰功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