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前的日本在嘗到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勝利的甜頭以後,就一直處於對外侵略和擴張的態勢,而他們發動戰爭的雙保險則是精銳的日本陸軍和海軍,二戰前世界各國都公認其海軍實力排名世界第三,對於他們的陸軍則是一直嘲笑其為一戰巔峰水準。但其陸軍戰鬥力確實強勁,特別是其常設師團,他們中的代表就是被人稱為「櫻花雙雄」的第二和第六師團。

很多人說日軍仙臺第二師團和熊本第六師團是30-40年代日軍中的最高戰力師團,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正如很多軍迷喜歡「雲調侃」大阪第四師團一樣。所以接下來跟隨雨田用各項指標來看看日本第二和第六師團是否是名過其實。
因為是在日軍內部,所以對比的自然是日本其餘師團。

陸軍櫻花雙雄
不可否認,日軍二六師團的戰鬥力是日軍有建制以來的200個師團排在前列的(畢竟是17常設師團之一)。這兩個師團都是日本最初成立的六大師團(鎮臺)之一。
第二師團來自仙臺藩,從成立開始就一直是日本對外作戰的鐵桿主力,在甲午戰爭中第二師團被配屬到攻佔威海衛的作戰中,第二師團以傷亡300人代價,擊敗了擊潰30000清軍,並殲滅其中4000人,可見其強悍程度。隨後的日俄戰爭他們被配屬到黑木大將的第一軍,是該軍的頭等主力,先後在沙河和瀋陽戰役中擊敗強大的沙俄軍隊,到了九一八之後第二師團作為東北關東軍的輪值部隊,一直是抗聯和殘存東北軍的頭號敵人,在東北製造過多起慘案。

第二師團的巔峰無疑是在諾門罕戰役中,在諾門罕戰役的後期階段,正是憑藉他在反擊中衝擊蘇聯駐軍陣地,才讓日軍不至於輸得這麼慘,而在隨後的太平洋戰爭中,第二師團雖然一部在瓜島讓美軍全殲,但大部還是作為本土決戰主力被部署在老家仙臺和福島附近得以保全。

第六師團出自日本薩摩藩和九州地區,民風好鬥弒戰,從成立之後就一直是日本軍隊中荷爾蒙最為過剩的軍隊,在西南戰爭中正是憑藉著第六師團頑強守住熊本城從而讓官軍反敗為勝,甲午戰爭之後的第六師團一直是我軍的頭號敵人,除了參加青島的一戰之外,他們在抗戰中還製造了濟南、南京等慘案,是不折不扣的劊子手。到了二戰爆發之後的熊本第六師團被調去太平洋中,最後在布幹維爾島遭到致命打擊,滿編的2萬人的師團十不存一。
可以說在作為日本老牌師團,第二和第六師團確實算是百戰和常勝之師,但如果仔細對比和其他師團的戰績以及影響力的話,可以發現被推上「最強師團」地位的熊本師團並非想像中那般強大。

兩師團戰力分析
戰績對比:熊本師團的戰績算不上驚豔(倒是以手段殘忍製造慘案出名),熊本師團在淞滬會戰中,有過6天打殘6個桂軍師的戰績。雖然攻克南京但被南京殘軍狙擊的傷亡慘重,到了長沙會戰中,更是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差點被包了餃子,會戰中的表現甚至還不如大阪第四師團,這樣的戰績並不能在17個強者師團中服眾,相反仙臺第二師團在東北對蘇軍取得優勢,並一直壓著抗聯在打,並無明顯敗績。
這樣的戰績立馬就高下立判。
實際上說到戰績熊本第六師團甚至還不如也在遭遇崑崙關慘敗的廣島第五師團(廣島第五師團打遍國軍30個師)以及後來從乙等師團逆襲的「雨林惡魔」十八師團,十八師團逼降新加英軍,攆著英印聯軍和遠徵軍到處走。

師團底蘊:說到師團底蘊,按理說出身薩摩藩,本身又是民風彪悍的九州出身,熊本師團的底蘊的根基應該算是得很深的,但實際上以熊本師團衍生出來的師團大多都是的戰力一般部隊。熊本師團首先衍生出來的一零六師團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就是在萬家嶺讓薛嶽包餃子的倒黴師團,這個師團表現有多差呢?該師團幾乎從成立開始就沒打過勝仗,然而這個師團並非第六師團帶出的最差徒弟,同樣出身第六師團體系的二十三師團戰績更是差額離譜,在諾門罕戰役中整個師團直接被打沒了建制,再看看後來支援的第二師團對蘇戰績,孰強孰弱?

和第六師團相反,第二師團可謂是兩開花,以第二師團為基幹衍生出來的十三師團和三三師團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前者一直作為關內戰場僅次於第三師團的主力師團和國軍主力作戰,後者則是在緬甸半島拿著燃燒瓶追著英國第七裝甲旅到處跑。同樣底蘊強的還有號稱「宅男師團」的福岡十二師團,這個師團雖然沒有直接參加作戰,但卻是所有北九州師團之父,以其為基幹成立的十八師團戰力更是以乙等師團的身份打甲等師團仗的王牌師團,另一個五十六師團也是直接在緬甸逞威。
因而從作戰實力和師團底蘊(師團傳幫帶)上的拉胯表現,第六師團都不能算是最強師團,最多只能算排名前列的甲等師團。

雨田君說
很多人認為第六師團是日本最強師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其在關內犯下的種種罪行,先入為主,認為這樣兇神惡煞的師團應該是日軍中最能打的部隊,從而忽略的熊本師團在關內戰場的各種敗績。相反第二師團因為沒入關內戰場(組成的華北組屯軍發動了七七事變,但師團編制並未進入關內戰場)從而顯得較為低調,但並不能否認其強悍的戰力。
不過尚且不論這兩個師團的強弱,他們都是在抗日戰爭中雙手沾滿鮮血的侵略者,很多著名的慘案的都出自這兩個師團之手,同樣的他們在二戰中也是因為自己的罪行,在太平洋戰爭中遭受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