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抗戰時期日軍那麼難打?看一下日軍編制和武器裝備就知道了

2020-12-22 騰訊網

一、小隊——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每具擲彈筒編制兩人。小隊人數在50到70之間。到1945年,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步兵炮小隊,兩門70mm步兵炮。

二、中隊——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人數在194到250人之間。日軍的一個標準的步兵中隊(181人)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前述54人的小隊。

三、大隊——日軍一個標準的1100人編制的大隊包括:30人的大隊部,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有的大隊將所屬的運輸中隊合併到聯隊裡。

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中隊部和3個機槍小隊,1個彈藥小隊),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連只有8挺);一個55人的炮小隊(1個10人的小隊部,1個15人的彈藥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122人的炮中隊(包括一個27人的彈藥小隊,兩個31人的炮小隊各裝備2門步兵炮)。在這些少量的炮中隊中,極幸運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槍的部隊,可以編成4個24人的裝備2挺反坦克槍的小隊,這種情況下彈藥小隊要擴充為39人。

四、聯隊——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攜帶聯隊部和直屬各中隊一日份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屬師的野戰廚房;一個81人的彈藥排攜帶一日份的彈藥。

三個步兵大隊;

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包括一個25人的中隊部, 1個觀察班, 一個31人的彈藥小隊,三個31人的炮小隊(各有2個15人的炮班,裝備1門70mm九二步兵炮)。極少數聯隊有一個364人的炮兵大隊,編兩個170人的中隊,各4門炮。

聯隊屬反坦克中隊有122人:20人的中隊部,21人的彈藥小隊,3個33人的炮小隊(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小隊(4到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小隊(5到8臺電臺),在戰鬥中電話和電臺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聯隊的衛生系統配備很薄弱, 聯隊只有2名醫生和2名衛生員,大隊有3名醫生和四個衛生員,中隊有四個衛生員。

五、旅團——

師團轄步兵旅團(5000---7700人)下轄兩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2500---3800人。

獨立步兵混成旅團——

初期,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旅團司令部:人員27,馬6;獨立步兵大隊:人員782,馬40;炮兵隊: 人員596,馬366;工兵隊: 人員176,馬6;通信隊: 人員175,馬27;共4900人。

後期,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全旅團約8280人,配備軍馬1800匹、步騎槍4050枝、擲彈筒120個、輕機槍120挺、重機槍30挺、平射炮10門、山炮20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是具備相當野戰能力的作戰單位。

獨立警備隊——獨立警備隊一般管轄六個獨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共有兵員5450人,配備軍馬420匹、步騎槍3660枝.擲彈筒144個、重機槍24挺。由於這種部隊沒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擔任後方警備任務。

騎兵旅團——騎兵旅團一般下轄兩個騎兵聯隊,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共有兵員5600人,配備軍馬5668匹、步騎槍3705枝、重機槍12挺、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

野戰重炮兵旅團——野戰重炮兵旅團是其陸軍預備隊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餘人,配備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徑榴彈炮或加農炮70餘門,常用於重點攻堅任務。

六、師團——日軍的師屬單位主要有:3個步兵聯隊,一個野戰炮兵聯隊,一個偵察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運輸聯隊,通訊隊。

野戰炮兵聯隊編制2322人,有3個688人的炮兵大隊,各裝備12門75mm野炮或山炮, 只有一些師團將其中一個大隊替換成105mm炮。

偵察聯隊編制730人,包括一個130人的聯隊部,一個130人的騎兵中隊(4個30人的排), 兩個160人的摩託化中隊,1個100人的卡車運輸中隊(至少在紙面上可以運輸那兩個摩託化中隊)。這個偵察聯隊也可以被一個950人的騎兵聯隊代替。

工兵聯隊編制900-1000人 ,幾乎沒有機械裝備,只能承擔極少的任務,更專業的任務主要由配屬的獨立工兵聯隊負責。

運輸聯隊的規模大體上取決於可用的卡車數量,從理論上來說,由一個卡車大隊和一個騾馬大車大隊組成。卡車大隊由2到3個中隊組成,每中隊最多有50輛載重1.5噸的卡車, 許多師團都缺少卡車,一些根本就沒有。

綜合日軍一個師團,有54門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數師團用12門105MM炮替換了75MM炮,卡車方面日軍最多有100-150輛卡車。

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的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1、四單位制師團:又稱挽/馱馬師團,甲種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48門炮)、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000-28000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近衛第二、近位第三師團、戰車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於甲種師團的編制。

(1)單位挽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司令部:人員330,馬:165,各種槍95,非機動車63。

旅團司令部:人員75, 馬20,各種槍36,非機動車4。

步兵聯隊:人員3747,馬526,各種槍2590,各種炮14,擲彈筒76,非機動車256。

步兵大隊:人員1091,馬118。

步兵中隊:人員194,各種槍174,擲彈筒6。

野炮兵聯隊:人員2894,馬2269,各種炮48,各種槍541。

野炮兵大隊:人員634,馬499,野炮12。

野炮兵中隊:人員128,馬184,野炮4。

騎兵聯隊:人員452,馬429,各種槍320。

騎兵中隊:人員144,馬134。

工兵聯隊:人員672,馬99。

工兵中隊:人員286,馬19。

師團通信隊:人員255,馬47。

輜重兵聯隊:人員3461,馬2612。

輜重兵中隊:人員562,馬376。

師團衛生隊:人員1101,馬128。

兵器勤務隊:人員121。

野戰醫院:人員240。

總計:每師團約25000人,每旅團約7800人。

(2)常設四單位制馱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司令部:人員391,馬239。

旅團司令部:人員80,馬25。

步兵聯隊:人員3818,馬約720。

步兵大隊:人員1150,馬180。

步兵中隊:人員194。

騎兵聯隊:人員508,馬約321。

炮兵聯隊:人員3699,馬3600,炮48。

山炮兵大隊:人員999,馬720,炮12。

山炮兵中隊:人員195,馬138,炮4。

工兵聯隊:人員719,馬150。

工兵中隊:人員約300。

輜重兵聯隊:人員4890,馬4260,輜重馱馬具3882。

輜重兵中隊:人員684,馬598。

師團通信隊:人員289,馬84。

師團衛生隊:人員1328,馬163。

兵器勤務隊:人員121。

野戰醫院:人員300左右

總計:每師團28500人,每旅團約7900人。

(3)臨時編成三單位制挽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師團還有師團搜索隊,野炮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兵聯隊,通信隊,衛生隊,兵器勤務隊,病馬廠一個,野戰醫院2個。

師團司令部: 人員91,馬22,馬車8。

步兵團司令部:人員7,馬3。

步兵聯隊: 人員2909,馬179。

師團搜索隊: 人員319,馬185。

野炮兵聯隊: 人員1745,馬1259。

工兵聯隊: 人員402,馬15,車2。

師團通信隊: 人員178,馬30。

輜重兵聯隊: 人員370,馬113,馬車50。

師團衛生隊: 人員376,馬47。

野戰醫院: 人員239,馬87。

病馬廠: 人員48,馬11。

兵器勤務隊: 人員132。

總計全師團約12800人,步兵團約8700人。

(4)丙種師團情況:丙種師團下編兩個步兵旅團,每旅團下編四個獨立步兵大隊,以及工兵隊,通信隊,輜重隊,野戰醫院,病馬廠。人員:丙種師團的編制人員在不同時期變動極大,一般情況下,步兵旅團約為5100人,獨立步兵大隊為1270人,總計全師團約為11980人。

2、37制標準師團: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轄2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4門,37炮4門,92步炮6門,重機槍24挺。1個炮兵聯隊,48門炮,其中36門38式75毫米山炮,12門100毫米炮。共計25375人。

3、37制特設師團: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轄2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3門,92步炮6門,重機槍8挺。1個野炮聯隊,36門38式75毫米野炮。計21902人。

4、三單位制師團,又稱乙丙丁種師團。轄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炮兵小隊,炮兵聯隊為24-36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3000-18000人。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制僅限於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

1938年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兵力消耗極大,其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同時指揮炮、工、騎、輜重兵聯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減至1.8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這種類型的日軍師團被稱為乙種師團。

六、其他——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準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

對於步兵來說,中隊長以下的軍官是徒步行軍的,而中隊長以上的大隊長、聯隊長等都是乘馬的。

在步兵聯隊中,軍馬主要擔任兵器運輸與彈藥、補給搬運的工作。以九二式重機槍小隊為例,九二式重機槍重55公斤,因此每小隊編制有馱馬五匹(其中一匹為預備馬),除了背負機槍外,負責馱運彈藥時標準是每匹馬需要馱負四個540發彈藥箱,但是戰時考慮長期行軍的影響,實際上每匹馬以馱運兩箱為原則。

在炮兵聯隊中,以野炮而言若不計入火炮本身的挽馬,單單每炮的附屬車輛——彈藥車、觀測車、預備品車——就需要三匹挽馬。而就山炮而言,山炮分解後是由六匹馬以馱運方式運動,另外彈藥馱運馬每匹則馱運12發炮彈。

相關焦點

  • 揭秘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師團編制,中國步兵師與日本師團差距幾何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徐平常常聽人議論: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好幾個師才能打過日軍的一個師團,真是這樣嗎?這種師團是日本人力、物力捉襟見肘時的產物,戰鬥力與以前的常設師團和甲種、乙種師團無法相比。中國軍隊的步兵師源於清末新軍的「鎮」看完了日軍師團的編制,再來看看中國軍隊師編制。中國軍隊的師,起源於清末新軍的「鎮」。當時新軍採取軍、鎮、協、標、營、隊、排、棚八級編制,以軍為最高編制單位,每軍轄兩鎮。但軍這一級編制並未成立。因此,鎮實際上是新軍的最高編制單位。
  • 抗戰時期,日軍一個師團多少人,為什麼我們幾十師打不過他們一個師團
    ——科林伍德(英) 抗戰時期,我們和日軍的幾場大規模的會戰,基本上都是以我們的失敗而結束。並且,這些大會戰日軍都是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戰勝的我們。 咱們,就拿著名的武漢會戰來說,當時我們動用了70的師的兵力投入到會戰中,而當時日軍只投入了7個師的兵力就把我們打敗了。
  • 二戰時為什麼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原因就一個字
    深度 摘要:二戰時期,迫擊炮是各國軍隊基層步兵單位最常見的隨伴支援火力,美英德蘇等主要參戰國都有大量裝備,唯獨日本卻沒有大量裝備,這是為什麼?
  • 抗戰國軍裝備了大批德式武器,為何在火力上還是壓制不住日軍?
    眾所周知,德國軍隊一直以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而著稱於世。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也曾裝備了大量的德械師,但在與裝備明顯遜於德式裝備的日軍對陣之時,幾乎每次都是一觸即潰,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了哪?
  • 二戰日軍編制揭秘:日軍旅團是什麼編制?一個聯隊能有多少人?
    在一些抗戰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日本軍隊的一些編制,像什麼旅團、師團或者聯隊這些編制,可以說日本的編制是和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都是不一樣的,相信看到這些名詞的人們一般都是非常懵的,這些日本的不同的編隊到底有所多少人呢?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近代迫擊炮的雛形就是在日俄戰爭中出現的,俄軍首先發明用來轟擊戰壕中的日軍士兵,日軍也曾試製迫擊炮,但尚未成功戰爭就已結束。其後日軍也曾仿製多款國外迫擊炮。從大正時代開始,日軍開始裝備國產迫擊炮,直至戰敗陸續有新型號投入使用。那麼為什麼日軍沒有大規模使用迫擊炮呢?原因當然不是因為窮。
  • 日軍步兵聯隊沒有裝備迫擊炮只因「窮」?炮小隊編制出現較晚而已
    早在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就對迫擊炮的戰場效能印象深刻,作為對侵略中國蓄謀已久的一支軍隊,怎麼可能忽視迫擊炮的研製和裝備呢?「再窮不能窮武器」嘛。中國軍隊精銳師旅的輕武器並不輸於日軍,戰場上最吃虧的其實就是炮兵火力,因為日本陸軍形成了完善的火炮體系並且炮彈充足。
  • 14年抗戰有多艱難?看看日軍甲種師團戰鬥力,每個士兵都是神槍手
    日軍精銳說到了日軍的「甲種師團」,簡單地概括來說,就是指的在戰爭時期日軍所設置的常備編制師團。即日軍所謂的「近衛師團」,以及其他的16個常備師團。這些師團,可以說是日軍編制中的中堅力量,如果用國民革命軍的話來說,就是屬於「王牌軍」。日軍各個甲種師團所裝備的各種軍械都十分精良,而且在抗戰初期,這些師團的士兵全部都是那些軍事素質很高、有過實戰作戰經驗的老兵。其並不像某些影視劇所描述的那樣,八路軍一個戰士,手持駁殼槍,腰捆手榴彈,一人衝鋒就能夠輕而易舉地消滅一群鬼子兵。
  • 從電影《八佰》看我國抗戰的武器裝備
    ,部署在屋頂德式高射炮(頭條了一下,是來自瑞士的蘇羅通高射炮,實際是德產的,為了規避「國聯」限制,通過瑞士皮包公司出口,很諷刺的是,在這個限制下,德軍最後還是用先進武器把自己武裝到牙齒,這類國際組織的所謂規則和制裁,就是欺負弱者,對強制來說就是張擦手紙,現在也如此),客觀地講,叫「德裝師」更合適,裝備來源的多樣化或者是五花八門,這就是抗戰初期最精銳部隊的底色,我們的先輩們以這樣的裝備去對抗充分準備,
  • "打仗的時候,為什麼八路軍都是先打偽軍,再調頭打日軍?"
    最近,看了幾部抗日劇,發現一個現象:打仗的時候,八路軍都是先打偽軍,再調頭打日軍。這是為什麼呢?
  •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編制是怎樣的?李雲龍正面擊潰坂田聯隊有多難
    那麼,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一個聯隊到底有多少人?為什么正面擊潰坂田聯隊會讓李雲龍如此自豪?▲《亮劍》劇照01抗戰期間,日軍編制是怎樣的?根據上述分析,李雲龍面對的坂田聯隊至少有3800人,而從李雲龍與張大彪的對話以及楚雲飛與部下的對話來看,坂田聯隊是日軍的精銳之師。所以,坂田聯隊很可能得到了加強,這種加強可能存在於兩個方面:第一,聯隊的裝備比較優良,遠勝於一般的日軍;第二,人數可能突破編制限制。不管是哪種情況,坂田聯隊的實力都比一般的聯隊要強大很多。
  • 八年抗戰,中國軍隊為啥在陣地戰中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確實潰兵多,這倒不是導演們故意黑國軍。其實,這些從戰爭上潰逃下來的兵們,大部分還是歸了原建制,依然是抗日戰爭的有生力量。 如果抗日戰場上,國軍打了敗仗,連潰兵都沒有,或者被全殲,或者全部成了日軍的俘虜,那中國才真的要完了。
  • 二戰日軍裝備先進,為何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是不少新式武器湧現的時代,除了坦克和戰機這種大傢伙以外,還有像迫擊炮這樣的小玩意兒。在二戰期間,迫擊炮成為了交戰雙方步兵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幾乎每一個班排都會有迫擊炮配備。但是日軍卻是個例外。
  • 日軍中的山崎大隊,擁有多少官兵,為何八路軍幾個團還打不贏?
    這句詩引用自唐代詩人張籍的《關山月》,用來形容戰場之苦,以及百姓之難。事實上,每一次戰爭之爆發,必然帶來無數的傷痛。財產的損失自然不用說,更可悲的是大批的人口的死亡。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面對的是一個完整的工業強國,而我們只是一個剛剛被列強打得不成樣子的弱國。那一場大戰打得格外艱難,武器比不過別人,而且後勤也比不過別人。
  • 日軍的一個大隊到底有多難打?連李雲龍打的都差點崩潰
    例如之前有個新聞就報導過,一個抗戰老兵在看抗日神劇的時候都流下了眼淚,如果打仗這麼容易,怎麼會打了八年還這麼辛苦?另外在武器編制方面,一個大隊的戰鬥力也真的讓共產黨當年非常的羨慕。根據史料記載,裝備一百三十九支步槍、九挺輕機槍、九具類似於輕型迫擊炮的擲彈筒,一個機槍中隊裝備有十二挺重機槍,一個步兵炮小隊裝備有92式步兵炮。相比較於我黨士兵在當時的狀態,一個團能有五挺機關槍,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一個營要是有一門大炮,那簡直是加強營。由此可見,我軍與日軍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 全面抗戰日軍戰車第3師團具體編制及在豫中會戰中無人能擋
    注:全面抗戰爆發後到1942年,日軍沒有戰車師團編制!只有「戰車團」這種暫時編制,一般轄3個戰車聯隊及後勤支援部隊,很少配步兵、炮兵等兵種,這種部隊就是以裝甲單位為主力的作戰群。 全面抗戰爆發後至1942年,日軍編有的「戰車團」番號為第1、2、3、11、14。
  • 每天早上日軍升起氣球,飛機偵查,國軍知道,日軍又要開始炮擊了
    這也是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國軍統帥部就已經確定的作戰計劃,並不奇怪,國軍統帥部和高級將領對此基本上沒有人反對。但時任軍委會副總參謀長的白崇禧卻公然反對,他認為應該再堅持一下,等桂系部隊的兩個軍、六個師上來之後,反擊日軍,可以直接取勝,不用等待國際幹預。
  • 真的還沒有日軍師團人多?
    他們的師團編制系統存在很大的問題,抗日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日軍的官職,就像大佐,少佐,但他們各自所代表的性質是不同的,他們各個職位的所屬士兵數量與我國的分級狀態不同,在軍隊建設上,日本及中國都分別有自己的獨立的想法並始終堅持,那麼在抗日時期的中國在應急作戰狀態下組建的一個軍,一個師是以多少人為一個單位進行組隊的呢?我軍在這樣的建設下與日軍在作戰實力方面有何區別呢?
  • 想了解抗戰史,得先弄清日軍番號
    在抗戰時期中國的新聞報導中,經常會在日軍師團番號前面加上師團長的姓名,例如「板垣師團」等。而日本國內的新聞報導在這方面則顯得比較混亂,首先在大部分情況下日本報導不會出現「師團」這類的字眼。番號不簡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日軍出於「保密」的考慮。在抗戰爆發前,日軍大本營為防止外國間諜通過分析日本國內的新聞報導,從而推測日軍各部隊的駐地,專門要求媒體進行保密。當時日本媒體也有一套獨特的番號系統,即用兵團代替「師團」,將聯隊稱為「部隊」,中隊和小隊則稱之為「隊」。
  • 八路軍中的「鐵帽子」部隊:繳獲了日軍鋼盔,憑什麼不用?
    我們看現在的影視劇,絕大多數情況下八路軍都是清一色的布帽子,這就比較臉譜化了。其實當時華北地區的八路軍,即便是主力部隊也有不少是罩著白頭巾的,而繳獲了日軍鋼盔之後,也是會使用的。為什麼強調後面這點呢?因為現在不少人以為八路軍繳獲鋼盔是不用的。為什麼有人會有這種想法呢?一方面是影視劇中很少體現這一點,另一方面是相關的圖像資料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