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可憐萬國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這句詩引用自唐代詩人張籍的《關山月》,用來形容戰場之苦,以及百姓之難。
事實上,每一次戰爭之爆發,必然帶來無數的傷痛。財產的損失自然不用說,更可悲的是大批的人口的死亡。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面對的是一個完整的工業強國,而我們只是一個剛剛被列強打得不成樣子的弱國。那一場大戰打得格外艱難,武器比不過別人,而且後勤也比不過別人。
可能很多人受影視作品所影響,並不能察覺當年日軍強悍,覺得我軍抗日比較輕鬆。但事實上,嚴格的來說,即使在正面戰場,至少需要4個中國軍人才能換掉一個日軍。而且敵後戰場更為慘烈。
在敵後戰場打得最為慘烈的莫過於「關家堖戰役」,《亮劍》中對這一段有精彩演繹,日本的山崎大隊居然和八路軍幾個團的力量打的有來有回。這樣看來,面對日軍一個大隊,為何幾個團加起來還打不贏?真實的山崎大隊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一、《亮劍》中的大戰
在影視作品《亮劍》中,曾有這麼一段。李雲龍和師部正在組織建設,結果恰巧遇到了山崎大隊,雙方在一頭霧水之中交火。但即使面對一支並不怎麼龐大的部隊,結果八路軍數個團連夜圍攻,卻也奈何不了對方。迫於無奈,只能讓李雲龍這個最強悍的獨立團上。
在劇情中,李雲龍先是壓制不過對面的火力,只能挖坑道,後來又利用貼臉扔手榴彈的方法,才壓制了火力,並且結束了戰鬥。但即使如此,那一場大戰李雲龍也是損失慘重,而且將他所有的火力全部報銷。
因此從影視作品中,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日軍戰鬥力之強,僅僅只有一個大隊就能對抗我軍的大部隊,而且硬是要李雲龍這樣的強者才能解決。
不過或許大家都不會想到,影視作品其實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因為在現實的戰役中,這場戰役打得更加悽慘,而且對方的人數也沒有那麼多,甚至他們還沒有被剿滅。
二、現實中的「關家堖大戰」
根據史書記載,其實《亮劍》中的經典場景就是對於「關家堖戰役」的再現。而1940年10月30日-31日真實的那場大戰並非是針對山崎大隊,而是針對岡崎大隊。當時的背景正處在百團大戰的第3個階段,日軍被彭老總痛揍,因此日軍非常的憤怒,想要進行報復,於是就進行瘋狂的大掃蕩。
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隸屬於日軍36師團的岡崎大隊意外的撞到了八路軍總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崖洞兵工廠。於是,彭老總立刻下命令要求129師的386旅直接參與戰鬥,去剿滅日軍。
但事實上那場大戰打得極為慘烈,而且戰果不太理想。據當時的記錄,岡崎大隊只有不過500多人,如果這支部隊卻組織紀律嚴明,具體由37師團一個中隊、獨立第九旅團一個中隊、獨立步兵第12大隊一個中隊、工兵一分隊、旅團本部一分隊、外加戰鬥醫護班以及輜重兵一小隊、還有獨混九旅團一個山炮中隊。
簡而且按照這支部隊的編制,他們還擁有三門山炮,因此這支部隊裝備精良,雖然不是頂級部隊,但也算得上是一隻紀律嚴明的大隊。
我軍方面由於靠近兵工廠,因此武器裝備也略高於平時的八路軍部隊,但並沒有大型重武器,而且我軍攜帶的大量的高傷性武器都是土製手榴彈,而且還有不少的步槍也是土製造,性能並非特別好。因此我軍與日軍的裝備差距可謂是非常大,不過我軍有一優點,那就是佔據主場,而且人數眾多。
據當時記錄,我軍前前後後共集結了三個旅兩個團,總人數將近2萬人,雙方血戰了兩個晝夜,但只是給予敵軍造成重創,未能將其全部消滅。而且氣人的是,這支部隊居然還在撤退的過程中放了一把大火,我軍追之不及,可謂是留下遺憾。
三、作品與現實
在《亮劍》這個影視作品中,我軍雖然落後,但依舊能夠集中力量把敵軍給消滅,這極大的鼓舞了我們這些看劇的年輕人。但事實上,日軍的裝備精良,超過了我們的想像,而且日軍並非是孤軍深入,而是在切割線之內尋找我軍主力。因此從來沒有存在過八路軍的主場,一直都是日軍在重兵壓境之下,然後尋找我們的主力予以殲滅。
因此當年的山崎大隊能夠打得如此兇悍,並且還能夠從容撤退,其實並非是我軍作戰能力不行,關鍵還是因為他們背後有大部隊的支持,我軍與之交戰本來就打得棘手而且倉促。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軍的裝備之精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當時一個不足600人的部隊,結果一個士兵就能攜帶120發子彈和三枚手雷,另外每一個配輕機槍的兵能夠攜帶810發子彈。而我軍即使是在兵工廠,每一個士兵能夠得到土製手榴彈就已經是發財了,另外基本上士兵的子彈不超過20枚。像山炮和榴彈炮,甚至是機關槍,我軍數量極少,據說當時一個團只有三挺機槍。
因此在如此大的火力差距之下,日軍只要佔據高地,然後組織有序,就可以給我軍造成巨大的傷痛。因此2萬人將這支部隊團團圍困,卻始終沒辦法跨越對方的火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其實關家堖戰役還只是一個縮影,在更大的戰場上日軍表現的比這還要強悍,特別是日軍在第一輪侵華戰爭中,他們擁有著最精銳的部隊,最兇悍的戰鬥意志。國民黨70多萬主力部隊被敵人打得落荒而逃,我軍的敵後戰爭雖然佔據一定的地利優勢,而且還有豐富的遊擊戰經驗,但面對鬼子的炮樓,還有大規模的掃蕩,我軍也一定付出了極大的犧牲。
當年的抗戰絕對不是像影視作品中那麼簡單,大部分時候我軍都要用生命來換取一點點的時間,一點一點的向戰爭爬去。8年的抗戰,不是輕輕鬆鬆的戲耍敵人,而是敵人時時刻刻如同達摩克斯之劍一般垂在我們的頭頂,隨時都會要了我們所有人的命,甚至隨時都會滅了我們這個國家。
因此回顧戰爭,反思戰爭,應該多讀讀真實的歷史,不要被影視作品所麻痺,我們的和平真的是在鮮血之中而建立,來之不易。
結語
回顧整段抗戰歷史,以前的一些疑問應該也得以被解釋,為什麼蔣幾百萬軍隊應付不了日軍的幾十萬部隊?實在是因為當時的日軍裝備太過於強悍。其關鍵就在於,日軍在當時是一個完整的工業強國,他們有一整套軍隊訓練系統,而且還有強大的預備役系統。
一旦戰爭開打,日本人的作戰可以保證源源不斷的後勤,而且每一場戰鬥都有絕對的火力支持,步兵裝備精良,天空中飛機轟炸,甚至還有海軍的掩護以及坦克的支持。我軍就是在這樣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面對日軍,正面戰場自然被打得非常的被動。
在敵後戰場,我軍也是如此,被多次掃蕩,根據地被多次切割,只能找機會進行突破。但即使在這樣的被動之中,我軍還是撐了8年,並且一直撐到日軍崩潰,將他們打回了老家。影視作品可以作為了解歷史的興趣開端,但很多都是經過改編和加工過的,希望我們都能去了解真實的歷史,看看前輩們做過的事,他們與祖國的共同經歷,去緬懷他們,繼承他們的勇敢拼搏與不畏磨難的精神!
參考文獻:
《抗日戰爭》
《亮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