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八路軍二團分出來的二線區隊,在戰鬥中俘虜了高麗棒子

2020-12-24 陳天刑

一九四二年五月一日,日寇糾集5萬兵力,由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向我冀中地區發動了空前殘酷的「五一大掃蕩」,冀中平原展開了一場激烈悲壯的反掃蕩戰鬥。其中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湧現了無數的英雄人物。其中的冀中軍區六分區警備旅,就是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戰鬥部隊。

在前面我們介紹了警備旅一團、二團的幾支主力部隊的戰鬥。後面,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一下其餘幾支二線部隊和民兵的奮戰。

一、警備旅二團分出來的三支地區隊

在五一大掃蕩以前,警備旅第二團有了重大變化。當時二團取消了營級,以原來的二團二營為基礎成立新的基幹團,而調出了其餘兩個營成立了三個地區隊。主要有:

1.成立第31區隊

以第2團第三營第十一、第十二兩個連,原六分區獨立第二營,冀中區黨委警衛營的一個連,合編為第三十一地區隊。

時任區隊長為孫子芳,大掃蕩前由乾雲清接替,政治委員石以銘,參謀長李文斌,政治處主任李法莊。區隊由於主要戰鬥在寧、束、衡一帶,也被號稱寧束衡地區隊或被稱為三十一團。

2.成立第40區隊

以第二團第一營三個連,和深縣縣大隊合編為40地區隊。區隊長當時為張和(後為開國少將)。深縣縣大隊當時的大隊長是劉佔莊。1941年冬,深縣縣大隊在深縣的扈家池村外與日偽軍遭遇,戰鬥中宋汝國大隊長不幸犧牲。1942年2月,經上級黨組織決定由劉佔莊負責深縣大隊軍事工作。

深縣縣大隊被編入冀中六分區第40區隊後,劉佔莊被任命為中隊長。第40區隊初建時主要在深縣、束鹿、衡水交界地區活動,故稱深束衡區隊,或被稱為四十團。

3.成立第44區隊

以第二團第三營第九、第十兩個連,原六分區獨立第一營,組建了第44地區隊。區隊長劉俊傑(後)孫子芳,政治委員王海庭,參謀長白雲峰,政治處主任康萬聚,司令部作戰參謀李勝祥,偵察參謀朱武黨,政治處特派員申瑞文,宣傳幹事陳希、劉汝倫,教育幹事郭有,青年幹事彭照程,後勤供給處主任謝中和,衛生隊長錢道遠。

第一連連長相義山,政治指導員原懷靜;第二連連長趙星,政治指導員任桂榮;第三連連長左才,政治指導員劉日好;第四連連長相恩奎,政治指導員張小群。

由於44區隊主要戰鬥在趙、藁、欒一帶,因此多被稱為趙藁欒地區隊,或被稱為四十四團。

這些區隊成立時,一般編有3-4個連和1個偵察/特務排,總兵力比基幹團的五六個連略少,基本上相當於主力團一個營的規模。而且一般都是一半的正規軍,一半的民兵混編而成的。

這樣的以老帶新,有利於部隊的快速成長,在快速擴軍的時候很好用。當然,這樣做也稀釋了部隊的戰鬥力,造成了戰鬥力不強,無法的敵人正規作戰。

下面,小編就逐一講一下這三支部隊的戰鬥。

二、第三十一區隊

第三十一地區隊當時是三個地區隊裡面戰鬥力比較強的一個,在作戰中一直表現比較突出。這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1.部隊裡經驗豐富的老戰士比較多

三十一區隊成立的時候,有三個戰鬥連和一個特務連。部隊的主體是警備旅二團三營的兩個連和區黨委警衛營的一個連,因此部隊的老兵成分較多,戰鬥力比較強。

2.部隊有一個好的領頭人

三十一區隊有一位非常英勇善戰的領頭人。乾雲清區隊長(1906~1943.8),1906年出生,湖南人,1943年8月犧牲,時任八路軍冀中軍區第6軍分區40區隊區隊長,是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他少年時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後來跟著紅軍不斷轉戰,是經歷過長徵的老戰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隨八路軍第120師轉戰晉西北抗日戰場,任特務團連長。120師特務團1.4兩個連後來調入警備旅,以此為基礎成立了警備旅二團二營。

不久之後原特務團的紅軍戰士都陸續調往警備旅各部隊任職。乾雲清歷任二團二營長、警備旅作戰股副股長等職務。後來,乾雲清接任冀中軍區31區隊區隊長。

三、三十一區隊生擒高麗棒子

在抗戰的艱苦歲月裡,乾雲清率領部隊在深縣、束鹿、趙縣、晉縣等地不斷打擊、牽制日軍,給日軍以迎頭痛擊,創造了很多冀中第6軍分區突襲敵軍的模範戰例,受到冀中軍區通令嘉獎。

乾雲清的指揮特色,是善於指揮平原小部隊,以隱蔽的伏擊戰突襲敵人,敵人進入伏擊圈以後,在短暫而猛烈的火力突襲之後,他經常帶部隊進行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屢次以突然襲擊給敵人予殲滅性的打擊。

他們曾經在一九四二年一月四日,伏擊了從深縣出擊的敵偽軍一個營400餘人,以猛烈的火力突襲斃敵50餘人。等我軍突上去進行白刃戰的時候,戰鬥意志不強的偽軍迅速崩潰,一路逃回了城裡。從那以後,敵人偽軍沒有日軍撐腰,很少敢單獨主動出城掃蕩了。

到了1941年年底,三十一地區隊又偵查到日偽軍正強拉了幾百個民工,在德石路南挖河。於是乾雲清果斷帶領第一大隊主力出擊,在晉縣王家莊村設下了埋伏圈,伏擊了晉縣城內每天押送民夫的十幾個鬼子,一百多名偽軍。在敵人進入埋伏圈以後,我軍突然開火,以猛烈的火力把敵人打懵,然後迅速突上去進行白刃戰,僅用20分鐘就結束戰鬥。

此戰斃傷日偽軍30多人,活捉偽軍20多人,另外還抓獲了十幾個日軍。不過審問之下,卻發現他們並非純種日軍,而是高麗棒子。

日本人在甲午戰爭以後,就侵佔了韓國,他們把朝鮮半島納入自己的殖民地,不僅欺壓掠奪資源,然後還進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和奴化教育。到了1942年,日本人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已經接近了50年,不少韓國人已經以為自己是日本的一部分,因此積極主動為日軍侵華效力,侵華日軍中,有相當部分其實是韓國人。

不過儘管「忠犬」們忠心耿耿,日軍仍然不信任他們,視他們為下等人,不僅動輒打罵侮辱,而且一般也只負責後勤、運輸、工程等二線輔助工作。當時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的其中一支日軍,其實就是韓國人為主的運輸隊。而這次31地區隊俘虜的,就是一支以高麗棒子為主的韓國工程技術隊。

而由於日軍的獨特的傷亡報告制度,真實的損失數字,是直接由前線聯隊,報給日本國內的聯隊管區留守隊。因此這部分韓國人的傷亡和失蹤,從來都是被「漂沒」,不計入日軍總傷亡以內的,至今都是一筆糊塗帳。

四、五一大掃蕩期間的不利形式

在大掃蕩期間,三十一地區隊也同樣是分成了兩部分,以區隊長乾雲清和政委石以銘各帶一個大隊(連)活動。他們白天封鎖駐地,隱伏起來休息備戰。到了夜晚,部隊出來籌集口糧、轉移行軍。

日寇當時將我冀中大塊抗日根據地,已經分割成小塊遊擊區。然後以絕對的優勢兵力,控制了冀中大部分地區,進行逐塊的「分區清剿」。他們變臨時據點為固定據點,變掃蕩中的集中配備為高度分散布置,在我根據地大量構築深溝高壘,據點間增設聯絡堡,到處抓青壯年擴充偽軍,建立特務隊、憲兵隊、夜遊隊等反動組織。

爾後,他們還在地主、漢奸、特務的配合下,逐點逐村進行清剿。每到了一個村,就把群眾集合起來,按男女老幼分別站隊,進行欺騙宣傳,揚言皇軍光打八路軍,不打老百姓,參加集合的是老百姓,藏在家裡的是八路軍。集合以後,要把八路軍和幹部孤立起來,誰站在八路軍的身邊,到時候就一起殺!

他們就是這樣不斷通過製造屠殺案件,來恐嚇我們的老百姓。用壓槓子、灌涼水、刺刀挑、火燒、活埋等慘無人道的逼供手段,向群眾要八路軍,要抗日幹部,經常製造綁走、殺光全村青壯年的慘案。他們妄圖用這樣的辦法,徹底清剿我軍,摧毀抗日根據地基層組織,變抗日根據地為敵統治區。

在六分區,我軍的主力收到嚴重損失以後,敵人的氣焰更加囂張,以為「八路軍連一根毛兒也沒有了」,駐紮在不同地方的鬼子經常湊在一起「,聯絡感情,強化治安」。在這種環境中,遊擊戰的主要任務,就轉到各地區隊身上了。

我各地區隊也紛紛主動出擊,在冀中平原的大地上,展開了一次次和敵人你死我活的艱苦戰鬥!

相關焦點

  • 「高麗棒子」是怎麼來的?原來真是因為朝鮮人的棒子厲害!
    但這個詞並不是剛剛興起的網絡詞彙,而是一個清代就已產生的老詞兒;人們把朝鮮(韓國)人稱為高麗棒子,有老詞新用的意思。那麼這個詞是怎麼產生的?有人認為,「高麗棒子」與朝鮮人種植玉米有關。朝鮮人喜食玉米,常在秋冬時節將收穫的玉米掛滿房前屋後,而玉米在中國北方稱棒子,於是「高麗棒子」就成了朝鮮人的代稱。
  • 八路軍冀中軍區警備旅政委和副旅長都是中將,旅長為何卻是大校
    1939年5月,冀中民軍和八路軍第120師特務團等部被合編為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這支新部隊由王長江任司令員,劉子奇任政委,張存實任副司令員。全軍下轄兩個總隊,分別由張子元和孫然任第一、第二總隊長,王先臣和鄧東哲任第一、二總隊政委。 同時,八路軍冀中軍區抽出了兩個步兵營和一個騎兵營,組建了冀中軍區北上挺進支隊。這支部隊的前身即為東北軍第691團一部,團長是呂正操。
  • 日本鬼子,高麗棒子,印度阿三,為什麼這麼叫
    義和團的時候,局限於東北地區對俄國人的專屬稱呼「老毛子」被發揚光大,曾經一度指代所有的洋人。而當時信奉了基督教的中國人更是被人叫做「二毛子」。 後來俄國沒了,蘇聯老大哥處處幫襯中國,「老毛子」這一稱呼便少了很多。 高麗棒子
  • 「高麗棒子」的前世今生
    學習韓語後,筆者對韓國及中國人對韓國的看法自然十分關注,兩年多來筆者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每當韓國爆出醜聞或者申遺新聞時,中國網民常以「高麗棒子」「棒子國」等詞來指代韓國人和韓國,以表示自己的不屑和鄙夷。當然,不僅僅是網絡上的鍵盤俠,用「棒子」這個帶有歧視色彩的詞來指稱韓國人的現象廣泛存在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 為什麼總叫韓國人「高麗棒子」??
    眾所周知,韓國人在中國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高麗)棒子」,為什把叫韓國人叫 「棒子」呢?叫韓國人「棒子」的中國網民和知道自己被叫做「棒子」的韓國網民都很關心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同樣表示關心的小編查遍中國和韓國的網站,對此叫法來源的幾種說法進行了整理和分析。筒子們速來圍觀,漲漲姿勢吧~O(∩_∩)O哈哈~第一種說法,據說以前有中國人看到韓國人掄棒子追著老婆兒子打,所以就把韓國人叫「棒子」。
  • 高麗棒子是不是罵人話?透過這些古代趣事,鐵板上釘釘
    自韓國部署薩德以來,引發中國網友強烈不滿,網絡上謾罵韓國人為「高麗棒子」的聲音此起彼伏。「高麗棒子」究竟是不是侮辱性的罵人話?這個詞兒究竟來源於何處呢?關於「高麗棒子」稱呼的由來,史上版本眾多,歷來說法不一。有一種觀點認為源於玉米。半島居民喜歡吃玉米,就在山地大量種植玉米,秋冬時節把玉米掛在房前屋後自然風乾,留著冬天吃。
  • 優待俘虜的政策比日內瓦都早,日軍戰俘:共產黨軍隊是仁義之師
    他們自覺而嚴格地執行了寬待俘虜政策,使戰鬥中的日軍俘虜和自動投誠的數量逐漸增多,使他們「從蒙昧中得到了真正的覺醒。」 平型關戰役一個多月後的11月4日,115師在三百公裡外的廣陽(今屬山西昔陽)伏擊了日軍20師團的先頭部隊,第40旅團第79聯隊主力。
  • 1939年,同日軍戰鬥後的八路軍,俘獲的日本兵和戰利品
    1939年,戰士記者沙飛拍攝了一組珍貴的八路軍與日軍戰鬥後的照片,真實的記錄了八路軍與當地民眾共同抗日的畫面。照片有繳獲日寇的槍枝彈藥和軍需物資,並俘獲了一批日軍俘虜。陳莊戰鬥繳獲了日軍的戰利品,八路軍120師359旅五臺戰鬥俘敵若干名。
  • 《我的女友是九尾狐》高麗棒子就是這麼無聊~~
    但最開始促使我看完它的並不是男女豬腳,而是獸醫男二。哦買嘎,你們看到他的眼睛了麼。那簡直就有電!不是電。是閃電!!!!!那眼睛太迷人了。但是,李勝基童鞋非常爭氣的。完全沒有被比下去。至於女豬腳。對於這個角色設定的,迷倒所有男人的超級大美女。- -算了。真的是- -不知道要說神馬,但是看著看著 就覺得他好可愛哦。
  • 一個俘虜兵的成長過程,於成山是電視劇《戰火兵魂》中的最大亮點
    《戰火兵魂》講述的是以於成山為代表的一群俘虜兵在解放東北的戰鬥中經過教育和改造逐漸成為我軍一群真正的解放軍戰士的故事。在此僅以個人觀點為《戰火兵魂》點讚,為中國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人民英雄點讚。於成山的出鏡背景。
  • 二十七、八路軍路南部隊緊急馳援路北,在敵人眼皮底下堅持戰鬥
    後來他才知道,怪不得劉子英那麼的驚魂不定,他是剛從大難中逃脫出來的。他是九死一生突圍以後,歷經千辛萬苦才找到部隊,來趕緊通知路北主力被日軍合圍,損失慘重的消息的。當夜就聽到參謀們悄悄說:我旅直及一團在深南遭到巨大損失,旅長王長江和參謀長葉楚屏下落不明,一團團長被俘,副團長犧牲,隊伍潰散。
  •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2個團的團長都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當時,在八路軍的戰鬥序列之下,有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的編制,就團級作戰單位而言,分別是第一一五師序列下的第685團、第686團、第687團、第688團,第一二〇師序列下的第715團、第716團、第717團、第718團,第一二九師序列下的第769團、第770團、第771團、第772團。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以上十二個團的首任團長都是誰?
  • 歷史上八路軍竟這麼對待日軍俘虜,太震撼了!
    因醫療條件有限,八路軍只好把受重傷的俘虜送回去治療。不僅如此,當時獨立團的於團長還給日本長官寫了一封信,並附上慰問袋:作者小林清,1939年作為日本侵華派遣軍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的一名士兵來到中國,1940年在膠東文登縣和八路軍作戰時負傷被俘。後來,他逐漸認清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的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1941年秋天,小林清主動申請加入了八路軍,成為一名「日本八路」。
  • 韓國人為什麼叫棒子?棒子是什麼意思?
  • 知道嗎:抗戰中有支神奇的日本「八路軍」
    沙飛攝這些宣傳品對於日軍官兵了解戰爭性質、戰局真相和八路軍的寬俘政策、幫助日軍官兵從戰爭中覺醒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參與八路軍、新四軍組織發動的政治攻勢。從而,為八路軍反掃蕩創造了有利條件,宮本在完成偵察任務撤離時,光榮負傷。被我軍俘虜的日軍一半多加入反戰同盟有的還成了日本八路八路軍中有個「秋山良照部隊」,這是日軍的傳說,其實確有其事。秋山良照是個機槍手,頑固的日本兵。1941年在戰場上負重傷後,被八路軍俘虜。
  • 向守志將軍經常提起,抗日戰爭中最有趣一次戰鬥:日軍光屁股逃跑
    22日拂曉,戰鬥打響,果然不出所料,井陘日軍很快接到舊關守軍求援電話,立刻出動200餘人,分乘8輛汽車前去增援,早晨6點左右,8輛汽車全部進入我們的伏擊圈,我們兩個團的兵力突然發起猛烈攻擊,不到10分鐘我的機槍已經打得發熱燙手,戰鬥持續5個小時後,我們擊毀日軍4輛汽車,打死日軍警備隊長荒井豐吉少佐和 130餘名日軍,並且俘虜了1名受傷裝死的日本兵,繳獲迫擊炮3門、重機槍2挺、步槍50 餘支,殘兵倉皇乘車逃回井陘縣城
  • 為什麼韓國人被叫做棒子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說偽滿時期,日本人聘用了很多朝鮮族的警察,並分發給他們警棍維持治安,壓迫中國人。由於國人經常遭到朝鮮族用棒子的毆打,於是就將這些人稱為「棒子」,久而久之成了整個民族的代名詞。第三種說法則很離奇。說是乾隆年間,朝鮮國王覲見皇帝。乾隆擺宴款待。酒過三巡,太監盛上一盆洗手水,由於花香四溢,朝鮮國王居然將其當作湯喝了,並誇讚好喝。
  • 罕見:八路軍團長在最後一次對日軍作戰中三次負傷
    1945年夏,八路軍386旅20團向盤踞在山西曲(沃)、翼(城)、絳(縣)的日偽軍發起了攻勢。 7月底,20團開始攻打形如寶塔的磨盤山。 3營2、3連沿著梯坎向上攻擊,與敵逐碉逐堡地爭奪,拂曉前全殲了第一層的日軍。
  • 二十九、官兵一致的八路軍保持戰鬥力,在孔小營和蔡村兩次被合圍
    一旦轉移過程中發生了戰鬥,那好幾天沒有飯吃那是常事。照一般來說,這種缺糧少彈又隨時有生命危險的隊伍,是會很快潰散的。但是八路軍沒有!他們多次被敵人打散,或者在撤退過程中跑散。絕大多數幹部戰士,都會盡一切可能主動尋找隊伍。部隊被打散就結合成小組作戰,不久以後就會重新聚攏起來,這已經是我軍的常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