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五月一日,日寇糾集5萬兵力,由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向我冀中地區發動了空前殘酷的「五一大掃蕩」,冀中平原展開了一場激烈悲壯的反掃蕩戰鬥。其中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湧現了無數的英雄人物。其中的冀中軍區六分區警備旅,就是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戰鬥部隊。
在前面我們介紹了警備旅一團、二團的幾支主力部隊的戰鬥。後面,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一下其餘幾支二線部隊和民兵的奮戰。
一、警備旅二團分出來的三支地區隊
在五一大掃蕩以前,警備旅第二團有了重大變化。當時二團取消了營級,以原來的二團二營為基礎成立新的基幹團,而調出了其餘兩個營成立了三個地區隊。主要有:
1.成立第31區隊
以第2團第三營第十一、第十二兩個連,原六分區獨立第二營,冀中區黨委警衛營的一個連,合編為第三十一地區隊。
時任區隊長為孫子芳,大掃蕩前由乾雲清接替,政治委員石以銘,參謀長李文斌,政治處主任李法莊。區隊由於主要戰鬥在寧、束、衡一帶,也被號稱寧束衡地區隊或被稱為三十一團。
2.成立第40區隊
以第二團第一營三個連,和深縣縣大隊合編為40地區隊。區隊長當時為張和(後為開國少將)。深縣縣大隊當時的大隊長是劉佔莊。1941年冬,深縣縣大隊在深縣的扈家池村外與日偽軍遭遇,戰鬥中宋汝國大隊長不幸犧牲。1942年2月,經上級黨組織決定由劉佔莊負責深縣大隊軍事工作。
深縣縣大隊被編入冀中六分區第40區隊後,劉佔莊被任命為中隊長。第40區隊初建時主要在深縣、束鹿、衡水交界地區活動,故稱深束衡區隊,或被稱為四十團。
3.成立第44區隊
以第二團第三營第九、第十兩個連,原六分區獨立第一營,組建了第44地區隊。區隊長劉俊傑(後)孫子芳,政治委員王海庭,參謀長白雲峰,政治處主任康萬聚,司令部作戰參謀李勝祥,偵察參謀朱武黨,政治處特派員申瑞文,宣傳幹事陳希、劉汝倫,教育幹事郭有,青年幹事彭照程,後勤供給處主任謝中和,衛生隊長錢道遠。
第一連連長相義山,政治指導員原懷靜;第二連連長趙星,政治指導員任桂榮;第三連連長左才,政治指導員劉日好;第四連連長相恩奎,政治指導員張小群。
由於44區隊主要戰鬥在趙、藁、欒一帶,因此多被稱為趙藁欒地區隊,或被稱為四十四團。
這些區隊成立時,一般編有3-4個連和1個偵察/特務排,總兵力比基幹團的五六個連略少,基本上相當於主力團一個營的規模。而且一般都是一半的正規軍,一半的民兵混編而成的。
這樣的以老帶新,有利於部隊的快速成長,在快速擴軍的時候很好用。當然,這樣做也稀釋了部隊的戰鬥力,造成了戰鬥力不強,無法的敵人正規作戰。
下面,小編就逐一講一下這三支部隊的戰鬥。
二、第三十一區隊
第三十一地區隊當時是三個地區隊裡面戰鬥力比較強的一個,在作戰中一直表現比較突出。這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1.部隊裡經驗豐富的老戰士比較多
三十一區隊成立的時候,有三個戰鬥連和一個特務連。部隊的主體是警備旅二團三營的兩個連和區黨委警衛營的一個連,因此部隊的老兵成分較多,戰鬥力比較強。
2.部隊有一個好的領頭人
三十一區隊有一位非常英勇善戰的領頭人。乾雲清區隊長(1906~1943.8),1906年出生,湖南人,1943年8月犧牲,時任八路軍冀中軍區第6軍分區40區隊區隊長,是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他少年時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後來跟著紅軍不斷轉戰,是經歷過長徵的老戰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隨八路軍第120師轉戰晉西北抗日戰場,任特務團連長。120師特務團1.4兩個連後來調入警備旅,以此為基礎成立了警備旅二團二營。
不久之後原特務團的紅軍戰士都陸續調往警備旅各部隊任職。乾雲清歷任二團二營長、警備旅作戰股副股長等職務。後來,乾雲清接任冀中軍區31區隊區隊長。
三、三十一區隊生擒高麗棒子
在抗戰的艱苦歲月裡,乾雲清率領部隊在深縣、束鹿、趙縣、晉縣等地不斷打擊、牽制日軍,給日軍以迎頭痛擊,創造了很多冀中第6軍分區突襲敵軍的模範戰例,受到冀中軍區通令嘉獎。
乾雲清的指揮特色,是善於指揮平原小部隊,以隱蔽的伏擊戰突襲敵人,敵人進入伏擊圈以後,在短暫而猛烈的火力突襲之後,他經常帶部隊進行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屢次以突然襲擊給敵人予殲滅性的打擊。
他們曾經在一九四二年一月四日,伏擊了從深縣出擊的敵偽軍一個營400餘人,以猛烈的火力突襲斃敵50餘人。等我軍突上去進行白刃戰的時候,戰鬥意志不強的偽軍迅速崩潰,一路逃回了城裡。從那以後,敵人偽軍沒有日軍撐腰,很少敢單獨主動出城掃蕩了。
到了1941年年底,三十一地區隊又偵查到日偽軍正強拉了幾百個民工,在德石路南挖河。於是乾雲清果斷帶領第一大隊主力出擊,在晉縣王家莊村設下了埋伏圈,伏擊了晉縣城內每天押送民夫的十幾個鬼子,一百多名偽軍。在敵人進入埋伏圈以後,我軍突然開火,以猛烈的火力把敵人打懵,然後迅速突上去進行白刃戰,僅用20分鐘就結束戰鬥。
此戰斃傷日偽軍30多人,活捉偽軍20多人,另外還抓獲了十幾個日軍。不過審問之下,卻發現他們並非純種日軍,而是高麗棒子。
日本人在甲午戰爭以後,就侵佔了韓國,他們把朝鮮半島納入自己的殖民地,不僅欺壓掠奪資源,然後還進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和奴化教育。到了1942年,日本人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已經接近了50年,不少韓國人已經以為自己是日本的一部分,因此積極主動為日軍侵華效力,侵華日軍中,有相當部分其實是韓國人。
不過儘管「忠犬」們忠心耿耿,日軍仍然不信任他們,視他們為下等人,不僅動輒打罵侮辱,而且一般也只負責後勤、運輸、工程等二線輔助工作。當時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的其中一支日軍,其實就是韓國人為主的運輸隊。而這次31地區隊俘虜的,就是一支以高麗棒子為主的韓國工程技術隊。
而由於日軍的獨特的傷亡報告制度,真實的損失數字,是直接由前線聯隊,報給日本國內的聯隊管區留守隊。因此這部分韓國人的傷亡和失蹤,從來都是被「漂沒」,不計入日軍總傷亡以內的,至今都是一筆糊塗帳。
四、五一大掃蕩期間的不利形式
在大掃蕩期間,三十一地區隊也同樣是分成了兩部分,以區隊長乾雲清和政委石以銘各帶一個大隊(連)活動。他們白天封鎖駐地,隱伏起來休息備戰。到了夜晚,部隊出來籌集口糧、轉移行軍。
日寇當時將我冀中大塊抗日根據地,已經分割成小塊遊擊區。然後以絕對的優勢兵力,控制了冀中大部分地區,進行逐塊的「分區清剿」。他們變臨時據點為固定據點,變掃蕩中的集中配備為高度分散布置,在我根據地大量構築深溝高壘,據點間增設聯絡堡,到處抓青壯年擴充偽軍,建立特務隊、憲兵隊、夜遊隊等反動組織。
爾後,他們還在地主、漢奸、特務的配合下,逐點逐村進行清剿。每到了一個村,就把群眾集合起來,按男女老幼分別站隊,進行欺騙宣傳,揚言皇軍光打八路軍,不打老百姓,參加集合的是老百姓,藏在家裡的是八路軍。集合以後,要把八路軍和幹部孤立起來,誰站在八路軍的身邊,到時候就一起殺!
他們就是這樣不斷通過製造屠殺案件,來恐嚇我們的老百姓。用壓槓子、灌涼水、刺刀挑、火燒、活埋等慘無人道的逼供手段,向群眾要八路軍,要抗日幹部,經常製造綁走、殺光全村青壯年的慘案。他們妄圖用這樣的辦法,徹底清剿我軍,摧毀抗日根據地基層組織,變抗日根據地為敵統治區。
在六分區,我軍的主力收到嚴重損失以後,敵人的氣焰更加囂張,以為「八路軍連一根毛兒也沒有了」,駐紮在不同地方的鬼子經常湊在一起「,聯絡感情,強化治安」。在這種環境中,遊擊戰的主要任務,就轉到各地區隊身上了。
我各地區隊也紛紛主動出擊,在冀中平原的大地上,展開了一次次和敵人你死我活的艱苦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