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個對朝鮮(韓國)人的特殊稱謂:「棒子」。這是一個帶有明顯戲謔性的蔑稱。但這個詞並不是剛剛興起的網絡詞彙,而是一個清代就已產生的老詞兒;人們把朝鮮(韓國)人稱為高麗棒子,有老詞新用的意思。
那麼這個詞是怎麼產生的?
有人認為,「高麗棒子」與朝鮮人種植玉米有關。朝鮮人喜食玉米,常在秋冬時節將收穫的玉米掛滿房前屋後,而玉米在中國北方稱棒子,於是「高麗棒子」就成了朝鮮人的代稱。還有人認為,在「滿洲國」時期,日本人為了強化對中國東北的統治,從朝鮮半島遷來大量朝鮮人。這些朝鮮人依仗日本人的勢力,欺壓中國人,動輒揮舞朝鮮婦女使用的洗衣棒毆打中國人,中國人便把朝鮮人形象地稱之為高麗棒子。
這都不是正確的解釋:玉米並不是朝鮮的種植作物,相反房前屋後掛滿棒子,在中國農村更為普遍;而且,「高麗棒子」一詞,早在清代就已經出現了。
清康熙時人王一元在《遼左見聞錄》記載:
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其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於齊民。鬢髮蓬鬆,不得裹網巾;徒行萬裡,不得乘騎;藉草臥地,不得寢處火炕。蓋國中之賤而勞者。
這是「棒子」一詞最早見諸史料。王一元是記載很明確,「棒子」就是朝鮮來華使團中的賤奴。有學者注意到這條史料,認為王一元提到的「棒子」,與後世流行的「高麗棒子」有關。
(明朝時,還沒有「棒子」一詞。「高麗棒子」是清代民間產生的,對朝鮮人的蔑稱)
(二)
韓國學者黃普基最早對「高麗棒子」一詞進行了專題研究,他指出「棒子」一詞源於朝鮮時代的奴稱「幫子」。
通過朝鮮使臣所著《燕行錄》等記載可知,清人將跟隨朝鮮貢使的隨從,稱為「bangzi」(幫子)。如鮮使洪大容在某山寺遊玩,偶遇幾名滿洲獵戶,雙方用手談交流,洪大容不願對方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寫道:「我是白身人,沒有官職,特來遊玩,敢問列位,住在何處?來此何幹?」獵戶卻不信,有的道:「此人說他無官職,顯系撒謊。」有的道:「此人身邊跟著兩幫子,必有官品。」——便稱洪大容隨從之人為「幫子」。
學者劉琳進一步研究認為,「幫子」源自於「房子」。
「房子」一次見於北宋史料。根據《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在高麗王朝的首都開城,有一座由王宮改建的專門招待中國使臣的館舍,名為順天館。在這座「制 度革侈,有逾王居」的宮殿裡,有一群役者,專門從事服侍大宋使臣的工作,人稱「房子」。「房子」作為奴稱,從高麗王朝一直沿用到李氏王朝的中期(尚見於17世紀的史料)。
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的國語詞典中,都將「房子」和「幫子」視為同義詞,歸入同一詞條,並解釋為「朝鮮(王朝)時代在地方官衙中當差的下人」。劉琳認為,「幫子」一詞是清國接待朝鮮使臣的「通官」(即翻譯官)對「房子」的轉用。
清朝接待朝鮮貢使的通官,都是旗下人,多是被女真及滿洲所擄朝鮮人的後裔。「房子」和「幫子」這兩個單詞在韓語發音裡是一樣的,都是「bangjia」,但「房子」在漢語中是房屋的意思,清朝通官們為了使用方便,不致混淆,很可能自行將其漢字換成了有協助意義的「幫」字。所謂「幫子」,是對「房子」的轉用,是再創造出來的一個漢語詞,專門用來指代朝鮮奴僕。
(三)
乾隆年間修訂的《皇清職貢圖》有這樣一段話:
朝鮮國民人,俗呼為高麗棒子。
「幫子」既然是清國通官這一特定人群對朝鮮隨使奴僕的稱呼,而「(高麗)棒子」則是大部分清朝人對朝鮮人的代稱,後者的適用範圍更大。
事實上,大部分清人所能見到的所謂「朝鮮國民人」,無外乎當時跟隨朝鮮燕行使團來到中國的朝鮮奴僕。那麼清人為什麼稱呼這群奴僕為「棒子」呢?
黃普基解釋,在朝鮮貢使來華的旅途中,經常用棒子痛責奴僕(朝鮮等級異常森嚴),其場面十分殘酷,給清人留下深刻印象,遂以訛傳訛,將「幫子」誤稱為「棒子」。使團中的奴僕越來越多,加上他們常做些明搶暗偷的勾當,清人對他們深惡痛絕,厭惡之情泛及整個朝鮮使團,「棒子」一詞也就慢慢演變成了清人對所有朝鮮人的一個蔑稱了。
洪大容《乙丙燕行錄》記載,使團所住館舍看守的兒子年紀尚輕,十分輕妄,經常與使團人員互相諼罵戲弄,「還拿著棒子學我國軍奴被打的模樣,好笑」!清人學朝鮮軍奴被打的模樣,說明朝鮮的杖刑確實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幾乎成為朝鮮人的「標誌性動作」。
但問題是,清朝律法中也有杖刑,為什麼偏偏是朝鮮的杖刑給清人留下深刻印象呢?
劉琳認為,原因在於朝鮮王朝中後期,出現了一種特別的刑具,名為棍杖,又稱軍門棍。法律雖然規定選用彈力好且相對較輕的韓國柳製造,但當時的棍杖往往是用檀木或是橡木製成。使團中用來責打犯錯奴僕的,正是這種軍門棍。
清朝的笞、杖刑具都是竹製的,分大小竹板兩種,長度均為5尺5寸,大竹板大頭寬2寸,小頭寬1寸5分,小竹板大頭寬1寸5分,小頭寬1寸。而朝鮮的棍杖,有行用小棍、行用中棍、行用大棍、重棍和治盜棍五種,其大頭寬度分別為4寸、4寸1分、4寸4分、5寸、5寸3分,其大小規格,除長度與清朝的竹板相近外,寬度和厚度都明顯要大過竹板。
朝鮮的棍杖與當時清朝使用的竹板,在外觀上差異明顯,尤其是棍杖寬度是清朝大竹板的兩到三倍,使用起來,確實駭人,清人見之定然驚詫。再加上通官們又常稱朝鮮奴僕為「幫子」,甚至朝鮮人到清國後,也會入鄉隨俗地自稱「幫子」,一般的清國老百姓雖不知其字,但已習其音,漸漸地就將「幫子」移稱為「棒子」——從此便有了「高麗棒子」!
參考:(韓國)黃普基:《歷史記憶的集體構建:「高麗棒子」釋意》,《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劉琳:《「棒子」由來的歷史考察》,《韓國研究論叢》2014年第2輯。